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達爾文與演化論 (I) 神創論 VS. 演化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達爾文與演化論 (I) 神創論 VS. 演化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達爾文與演化論 (I) 神創論 VS. 演化論

2 自希臘文明以來,大部分西方的哲學家將物質世界視為靜止、固定而且不變的世界
達爾文之前的西方觀點 自希臘文明以來,大部分西方的哲學家將物質世界視為靜止、固定而且不變的世界

3 柏拉圖相信:地球上無論是生物或是無生物都只是“完美典範”粗劣的仿冒品罷了。完美典範只存於天堂中,並且是完美永不改變的。地球上的一切均是這些典範的拷貝,而人類自然學家所謂動植物間的變異,只不過是各式各樣的瑕疵而已。

4 亞里斯多德在“自然的階梯”一書中提出“萬物大鍊條”的觀念:認為萬物皆依神旨,由無生物、低等生物到最頂端的人類皆按順序排列,從簡單不完美趨向複雜、完美,環環相扣構成了地球的一切。

5 傳統基督教的「創世論」觀點認為:世界上各種各樣的生物,都是上帝(神)在最初就造好而安放在地球上的,被神創造出來的生物永遠不變而代代相傳下來。

6 根據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觀念,以及基督教的思想,西方的哲學家創造了一個包括宗教、社會、科學的世界觀:自從上帝創造完美典範以來,物種就沒有改變,只是地上物質世界的物種,不似天堂的原型完美。

7 神學家們相信上帝是完美的,所以祂的所作所為必定也是完美的。
因此而來的兩個信念,更對自然科學家們形成牢不可破的律法: 神學家們相信上帝是完美的,所以祂的所作所為必定也是完美的。 哲學家們力陳完美等於永恆不變,神聖而完美的事物何須改變。

8 除此之外,幾乎大部分重要的歐洲科學家均認同,人類是依照上帝的形象所創造的,是獨一無二而且基本上與其他物種截然不同。

9 一直到了18世紀,神的安排及萬物不變的觀念不僅仍然左右著人們對自然世界的瞭解,也影響著社會體系。舉凡人類支配萬物、國王統治庶民的“天賦權力”均衍生於此。無論對社會體系或自然世界而言,改變的論調是猥褻不可思議的。

10 到了19世紀初,社會和科技的改變橫掃整個歐洲,工業革命所創造出來的商人階級,再也無法忍受傳統的社會結構,而想做一些改變;就在同一時期,一些歐洲最偉大的科學家,對“變動世界”的科學觀,付出了極大的貢獻。

11 天文學家質疑地球並非如教義所言乃是宇宙的中心;牛頓對地球上物體的運動提出數學上的解釋;地質學家挑戰地球亙古不變說,提出地質隨時間緩慢演變的觀念。幾乎盤據在各科學領域的不變論,都遭到強烈的質疑和挑戰。

12 許多科學家開始相信,地球上種種生命形式,是隨時間漸次演變而來的,也就是「演化論」的觀點。提出天擇說演化機制的達爾文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1809~1882 )出生的。

13 法國科學家拉馬克是第一個對生物演化機制提出假說的科學家。

14 他任職於博物館,專門研究無脊椎動物,經過多年觀察研究,於1809年發表了“動物哲學”一書,討論演化何以發生的問題。

15 拉馬克認為,動物的軀體中本來就具有可供發展的力量,例如動物為了要生存,必須經過一番努力,而這份力量就傾注其中,結果動物就變成了最適合生存的型態。

16 例如:長頸鹿伸長脖子吃高處的樹葉。

17 拉馬克的演化論精髓就是生物靠自身的努力,會使某些部位特別發達;相反地,一些不常使用的部位卻會越來越退化,最後甚至完全消失。所以拉馬克的演化論又稱為“用進廢退說”。

18 拉馬克認為生物的性狀,除了可由於其對環境的適應而改變之外,此種改變後的性狀(也就是後天獲得之性狀)也可以遺傳給後代。

19 他相信演化是有目標的,而且生物的改變是因為他們“想”變得“更好”。
今日的生命科學已知道拉馬克的理論中有兩個基本假設是錯誤的: 他相信演化是有目標的,而且生物的改變是因為他們“想”變得“更好”。 他相信生物得自後天的特徵會傳給下一代。

20 19世紀末,德國的生物學家魏斯曼(1834~1941)以實驗打破“得自後天的性狀可遺傳”的假說:他用剪刀剪去老鼠尾巴,無尾老鼠生的小老鼠仍有尾巴,如此一代一代剪下去,無論多少代,小老鼠還是有尾巴。可見後天的影響不會改變生物的本質。

21 雖然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有著如此的謬誤,但在生物演化說法尚未蔚為風氣之時,他是第一位提出生物演化機制科學性假說的人,也是第一位認知到演化是生物族群個體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22 小獵犬號上的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23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24 1831年耶誕節之後,22歲年輕的達爾文搭上英國皇家艦隊”小獵犬號”軍艦,開始其環球探險之旅。小獵犬號是英國海軍探測船,當時的任務是環遊世界一週做調查工作。

25 小獵犬號的探險航行路線

26 當時達爾文剛獲得英國劍橋大學神學士的學位,是個虔誠的教徒,但在小獵犬號的航程中,因為與日俱增的知識和對自然的著迷,使其與一般基督徒所持有的自然觀點越行越遠。

27 主張地質漸變的地質觀察學者萊伊爾所著的“地質學原理”給了達爾文很多啟發。
Charles Lyell

28 探險旅行中,達爾文親見火山爆發、地震、化石出水、高山化石,使他意識到地質過程中的緩慢改變。

29 五年航行期間,達爾文觀察了很多地方的生物,蒐集了很多標本和化石,尤其是在南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帶,記錄了許多和日後演化論有關的知識。其中又以在南太平洋,加拉巴哥群島上的動植物,讓他最感興趣。這群島離美洲大陸約1000公里,由數十座小島組成。

30 達爾文發現群島上,26種陸鳥中有21種和南美大陸所產者大不相同,而11種海鳥中只有2 種和南美大陸所產者不相同,他也發現在這些島嶼上有很多相似但不完全相同的生物,他開始思考新種是如何產生的呢?

31

32

33

34 航海之後,達爾文已成為小有名氣的科學家,但當時他著重於地質學方面的研究,尤其以珊瑚礁成因的研究最為有名。

35 回國第二年(1838年10月間)為了“消遣”而閱讀了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其中提到了糧食產量是以等差級數增加,而人口則以幾何級數增加,由於糧食供不應求,最後必會造成人類間的激烈競爭。馬個薩斯的人口論啟發了達爾文的靈感。

36 經過20年耐心而大量的研究,達爾文終於想出為何動植物族群沒有發生數量增加到失控的理由,並進一步說明他在大自然中所見的種種變化,例如:新種是如何形成的。從而建立了“天擇”的觀念。

37 1858年達爾文和持相同論調的年輕科學家華萊士聯名,在倫敦召開的林奈學會上發表“天擇說”的論文。
Alfred Wallace

38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原始”一書,就天擇說提出更詳細的說明。華萊士因而將建立天擇說的美譽完全推讓給達爾文。

39 Charles Darwin in 1859, the year The Origin of Species was published

40


Download ppt "達爾文與演化論 (I) 神創論 VS. 演化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