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物理性危害之認知、 評估與控制 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 研究員 汪禧年
2
採光與照明
3
良好工廠照明之利益 工廠照明之理念 人之生存以視覺為首要 工廠照明本於人性尊嚴 工廠照明影響品質,需兼顧效率與經濟 量與質需總體計畫
節省作業時間 減少不良廢品......
4
一般工廠照明缺失 為省錢而照明不足 影響作業精密度 明暗比過強,造成疲勞
5
良好之照明計畫 明視四要件 照度充分 對比明顯 大小適中 移動緩慢 良好照明之設計要點
量的規定:我國法規規定評估工作場所照明所用之單位為「照度」,定義為「單位面積所接受之光束多寡」。照度過低易導致視覺疲勞,工作失誤增加,照度過高除浪費能源外亦會造成視覺疲勞,不同之工作場所各有其適量之照度要求,一般辦公場所照度須在 300 米燭光以上。 質的要求:光之擴散﹑分配﹑顏色
6
良好照明要素 照度 亮度分佈 眩輝度 影子 光色 氣氛 美觀 經濟
7
照明方式之種類 1 依燈具配置分類 1.全般照明 2.局部照明 3.全般並用局部 4.局部全般照明 2 4 3
8
工廠照明之光源 天然光源 晝光:晝光最適於人類之感官, 不應眩目 照度均勻 一天中變化不劇烈 要隔熱 配合色彩
9
採光方法
10
影響照度之因素 窗之大小﹐玻璃質料﹐窗之方位﹐晝光調節裝置﹐天花板與牆壁 人工光源 鹵素燈﹐鈉氣燈﹐配光控制
11
特殊工作環境照明之要求 強烈震動場所:堅牢度 潮濕場所:耐銹蝕性,絕緣性 腐蝕性氣體場所:耐銹蝕,特殊材質保護層 引火危險場所:防破裂,防爆
有爆炸性氣體場所:防爆能力 低溫度場所:抵抗冰凍材質,絕緣性
12
光線引起之傷害 照明與傷害事故 照度.對比.照明方法 可見光(含光線不足) 紅外線 紫外線 礦工眼球震顫,骨軟化,皮膚,網膜炎 白內障
角膜傷害
13
照度與疲勞 用眼時間增長或工作更精細﹐越容易疲勞 全身疲勞,局部疲勞,精神疲勞互相影響 眼睛疲勞不易客觀計測 照度與閃爍度同等重要
14
照明及心理 明處明朗輕爽,過亮則不安定,暗處適於思考 亮處可促使活動意志之提高 色彩能影響心理狀況 溫度之聯想 心情之聯想
產品.機械與牆壁用色之配合 環境之聯想,地下室環境之調整
15
異常氣壓
16
前言 我國異常氣壓作業,主要可區分為高壓室內作業及潛水作業。高壓室內作業係指沉箱施工法或壓氣潛盾施工法及其他壓氣施工法中,於表壓力超過大氣壓之作業室或豎坑內部實施之作業。高壓室內作業不同於一般水中作業,它有以下幾項特點: 1.在隧道中,作業人員四周環繞著高壓空氣。 2.工作壓力很少超過50磅/平方吋(345kpa)。
17
3.工作時間較在水中作業為長,平均為4-8小時。幾乎每一個高壓室內作業的減壓表都到達其安全作業的最大極限。
4.高壓空氣常含有許多雜質或廢氣。 5.水中工人要承受寒冷,相反的高壓室內人員要承受高熱的環境,以致有脫水及熱中暑的問題。 6.失去了水的浮力,作業人員要支撐自己的重量,並且須手持重機具消耗很多的體力來執行任務。
18
減壓症致病機轉 通常是在較高的周圍壓力,改換到較低的周圍壓力時所引發的。
由於血中原本被壓縮的氣體,尤其是氮氣,因外來壓力的下降而膨脹,並在血中及組織中產生氣泡。 當身體處於比一般海平面壓力較高的情況時,吸進去的氣體被壓縮而溶入組織及血液中,造成組織內與血液內的氮氣濃度增加。若急速上升或減壓過程中未按照正常減壓程序,此時溶解於身體組織內的惰性氣體便會形成氣泡,充滿於身體各組織器官,造成各種症狀,故又稱之為潛水病或沉箱症(Caisson disease)。
19
較常發生此種氮氣濃度增加的組織,包括神經系統、骨髓及脂肪。在減壓的過程之中,氮氣體積會擴張;若減壓的速度緩慢,則由組織間釋出的氮氣可被血液帶離組織,而不會造成傷害;但若壓力急速下降,氮氣體積會因擴張,而在組織中或血液中形成氣泡。
20
絕大部分的減壓症,發生在海面下9公尺或更深的壓力狀態中,急速上升到海平面時;或是在飛行高度7,000公尺以上,突然座艙失壓時。國內有些工程其地下工作使用壓力式作業,勞工工作環境亦為高壓的工作環境;若工作上未能容許足夠的時間減壓,而急速進入正常大氣壓,則減壓症亦會在此種作業勞工身上發生。
21
減壓症之臨床表徵 減壓症可依臨床變化而分為三種型態。
臨床型態及嚴重度,與年齡、體重、健康情況、勞動的程度、減壓症所發生的深度(即壓力的變化),以及降壓的速率與時間均有關係。
22
第一型減壓症 第一型減壓症會影響關節及皮膚。關節的症狀主要在四肢的大關節處發生急性的疼痛,造成行動困難的情形。疼痛之發生十分急劇,常常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之下突然發作。第一型減壓症所造成的痛楚,可能在減壓時立即發生,也可能在一段時間後,甚至延長至9~12小時之後才發生。 皮膚會發生如蕁麻疹一樣的疹塊,同時會有癢的情形,但不見得在所有患者身上均會發生皮膚症狀。第一型減壓症之預後為所有減壓症中最佳者。
23
第二型減壓症 原因:可能是因為在心臟血管、中樞神經系統與脊髓處產生氣泡,而造成相當嚴重的後遺症,尤其是血管阻塞和組織壞死的問題。有時會產生脂肪栓塞、肺血管栓塞、血液的高凝血性及腸道的潰瘍等。若在循環系統產生大量的氣體而造成氣泡栓塞時,極易致命。 第二型減壓症,包含了中樞神經與周邊神經系統的傷害。其病程為所有減壓症中最嚴重,而其預後是為所有減壓症中最差者,嚴重時可以致死。
24
第三型減壓症 原因:在長骨的血流供輸中,支流性或輔助性血流供應較少,故當血流中發生了氮氣氣泡,就容易阻塞骨頭的微血管,而造成骨端的無菌性壞死。 第三型減壓症之其特色為骨端的無菌性壞死,此現象最常在髖骨、脛骨及肱骨發生。在工作中常有減壓情況者,第三型減壓症為相對地常見,潛水夫中患有此疾病者不在少數。
25
對潛水夫進行放射線的篩檢,可以顯示不少人有骨頭的壞死以及骨質增生,常可看到兩側對稱的骨壞死現象。除此以外,減壓症患者亦可能有記憶喪失、情緒不穩及其他神經精神方面的症狀。
26
減壓症的可能主因 未參加正確的教育訓練 設備不良 作業計劃不良 減壓程序不確實 身體健康欠佳
27
未參加正確的教育訓練 未參加潛水人員或壓氣工法的正規訓練 ﹐監督及各階管理人員未受異常氣壓工作相關訓練。 訓練教材及師資欠缺
未雇用資格符合之作業勞工 無危害告知或危害告知不確實
28
設備不良 雇主提供之設備不良(空壓機、儲氣桶、氣管、壓力調節器、安全索、氣瓶…..等) 無設備檢查表格及未按時檢查設備 設備未維修保持正常可用
29
作業計劃不良 作業方式無妥善計劃 潛水人員作業規定不確實 工作未按步就班登記 潛水減壓與治療程序不明確 緊急應變處置不理想
30
減壓程序不確實 超時工作 任意重複潛水或進出異常氣壓工作場所 無減壓程序觀念 未按減壓程序減壓
31
身體健康欠佳 無完整之健康檢查紀錄 未配合醫生建議可否參加潛水作業 未有足夠休息時間及未按規定休息就做違反規定事項
40歲以上身體健康欠佳或經體檢篩選不合規定人員,仍進行異常氣壓工作
32
減壓症之預防 潛水夫、水下工作者、飛行員或壓力式坑道工作者等,若工作牽涉到增壓與減壓過程時,皆必須要經過詳細體檢,以確定健康狀況良好,並且沒有肥胖或其他醫療上的問題,如心臟病、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癲癇或骨折病史等,因為這些疾病均為容易造成減壓症發生的危險因子。 工作牽涉到增壓與減壓過程之勞工,需接受完整的訓練與教育,以控制增壓以及減壓的詳細過程,並必須早期認識減壓症的徵狀,以盡早尋求治療。
33
減壓症之治療 在第一型與第二型的減壓症急性發作時,患者應該平躺,如果有肺部及中樞神經系統的症狀出現時,須採垂頭仰臥的姿勢,且略向左側偏;在此姿勢之下,能夠盡量減少心臟之氣泡進入體循環中,以避免造成大腦的氣體栓塞。
34
在立即的緊急治療中,須給予100%的氧氣,並盡速將患者運送到有急診設施的醫院。若在急診醫療單位之中,有高壓艙的設施,應施予患者高壓治療,目的為抑制血液中與組織中氣泡的產生,或將已產生的氣泡以壓力再度壓縮。 高壓艙的治療即是給予患者比正常氣壓高的壓力,接著再慢慢減少壓力;而減少的速率與減壓症的嚴重程度有關,在減壓的同時供給患者100%的氧氣。但100%的氧氣對肺臟會有毒性,應以間歇性的方式給予,以避免氧毒性發生。
35
若減壓症患者被懷疑有中樞神經系統及脊髓的水腫發生時,可以給予皮質類固醇的治療;脫水的問題可以使用靜脈或是經口輸液治療。在較嚴重的病例中,可能必須使用肝素做抗凝血治療。
第三型減壓症所造成的骨壞死,其治療及預後與一般的骨壞死或其他原因所引起的骨壞死相似。
36
非游離輻射
37
前言 輻射是能量傳遞的一種形式,非游離輻射的頻率及能量較小(小於10 KeV),不能使分子產生離子化,因此稱為非游離輻射。
非游離輻射又可再細分為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及射頻,其中射頻包括微波。 非游離輻射的健康效應主要是來自其熱效應、光化反應與電磁場效應。和游離輻射比起來,非游離輻射對生物體的傷害小得多。
38
紫外線 紫外線的波長介於100~400奈米,能量是非游離輻射當中最高的,依波長可以再細分為A、B、C三波段。
39
人類由自然環境中接受到的紫外線主要是來自於太陽,由於一大部分的UV-C在大氣層中被過濾掉,會影響人類的主要是UV-A和UV-B;因為玻璃又可將一部分的紫外線過濾掉,一般人在室內接受到陽光中紫外線的暴露並不多。因此,會受到職業性紫外線暴露的,主要是在室外工作的人,以及在室內工作而暴露於人造紫外線來源的人。
40
致病機轉 紫外線對人體的傷害主要在於皮膚及眼睛;因為有一大部分的UV-B在皮膚的角質層中就已經被吸收,除了眼睛之外,內臟較少會受到紫外線的傷害。紫外線對皮膚主要會造成曬傷,也會導致癌症及光敏感反應。 光敏感反應又包括光毒性反應及光過敏反應。 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由外而內會造成結膜炎、角膜炎、白內障,一直到最內的視網膜病變。
41
紫外線造成的光角膜結膜炎又稱為焊接工眼,但並不是只有焊接工才會得到;一般人觀看焊接過程時沒有戴防護鏡也容易得到,甚至暴露於紫外線燈光下及看到電線短路引起的火花也會導致這種傷害。焊接工眼雖然大多會自然痊癒,但疼痛難當,而且是在暴露後數小時才會發作,因此是眼科急診常見的病症。
42
預防 紫外線傷害的預防,個人防護措施是很重要的,因為工程上的控制措施在許多情況下有其限制。例如在室外工作,應該要有防護衣物,必要時可使用防晒油及太陽眼鏡;在從事焊接作業時要穿戴防護衣物及防護鏡,並確定防護鏡沒有損壞。尤其是在紫外線燈光下作業,也要有相同的保護措施。
43
可見光 可見光的波長介於400~750奈米左右。人類由自然環境中接受到的可見光主要也是來自於太陽,而由人造光源接受到的可見光也不少。可見光對人體的傷害主要在於眼睛,但是一般而言很少造成嚴重的傷病。
44
可見光之危害 長時間暴露於強光之下可能會導致視網膜的傷害而影響視力,很強的光也可能在短時間內傷害眼睛,但是這種傷害的程度取決於強度與時間;例如看見強光一閃後,在視野上會造成一個短暫的盲點,這個盲點隨著光線的強度愈強或暴露時間愈久而殘留愈久。
45
光線不足或閃爍的光源也會造成眼睛的傷害,以眼睛疲勞、眼睛不適、甚至頭痛表現;這種傷害對年紀較大的人尤其明顯,但是通常不嚴重。光線不足引起的重大傷害主要是由意外傷害而導致,而不是光線本身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可見光影響人類生活的周期性,與內分泌系統有關,因此對內分泌系統的影響不容忽視。
46
晶圓製造及TFT-LCD面板製造的部分製程在無塵室內進行,其中某一區採用全黃光環境,工程技術人員需長時間工作於與自然光不同之環境。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的研究發現黃光區之作業人員色彩辨識能力短期間會受影響;在不同光源下顏色辨識能力會產生明顯差異,而不同人的辨識能力也會有差異存在。 受測者在黃光下顏色辨識的錯誤率遠大於在白光下。此外,在黃光下,對於黃綠、綠、藍綠、藍、紫及紅等顏色會有較差的辨識能力;但恢復正常白光環境則可恢復正常辨色力。此一特殊照明環境對於辨色力是否有長期影響,則尚須進一步的研究來評估。
47
紅外線 紅外線的波長介於750奈米至3毫米左右。凡是溫度大於絕對溫度零度的物體都會放出紅外線波,因此除了太陽之外,牽涉到加熱與烘乾的作業都是職業性大量紅外線暴露的來源。會受到紅外線傷害的部位也是以皮膚和眼睛為主,而且是以熱作用為主。
48
危害及預防 皮膚的傷害一般都不嚴重,眼睛的傷害則不容忽視;慢性長期的紅外線照射,會導致白內障。預防紅外線危害的方式,除了個人防護措施之外,工程上的隔絕措施很重要,因為許多暴露來源是人為的。
49
射頻 射頻的波長大於紅外線;以頻率而言,占據1,000 GHz以下的範圍。其中,微波是在300 MHz至300 GHz之間,其下為無線電視頻率,接著是無線廣播的頻率,行動電話的頻率是屬於中高頻輻射,家用電器與電纜線的電磁波是屬於極低頻輻射。
50
射頻之危害 這些輻射的能量都很小,即使是急性暴露,也僅止於局部發熱、頭痛、頭暈、記憶力喪失、疲倦等較主觀的症狀,目前並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會對人體造成永久的傷害。
51
1979年,Wertheimer 和Leeper等人發表了有關於電纜線所產生的磁場可能與兒童癌症之發生具有相關性的研究報告之後,引起社會大眾廣泛的關切,許多學者相繼投入這方面的研究。雖然陸續有些流行病學研究發現可能會造成癌症及流產的發生率增加,但是大部分的學者認為這效應尚未有定論。雖然我們不必對這些尚未證實的效應過分恐慌,避免不必要的暴露是較保守的做法。
52
行動電話 由於攜帶方便,台灣行動電話的門號數目已超過有線電話;許多國家也是如此。因此,行動電話的安全性是廣大群眾所關心的議題。行動電話使用時緊貼耳際,如果通話時間久,便會有局部熱效應產生;這種熱量被腦組織吸收後是否對人體造成潛在危害,目前尚無定論。
53
行動電話傷身? 目前所知行動電話會對人體健康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是對醫療器材之干擾及因分心而造成的意外傷害。行動電話對於醫院重症病房的呼吸器及心電圖的監視器也會造成干擾,因此醫院的加護病房及手術房應絕對禁止使用無線通訊系統,其他地區則建議離醫療儀器一公尺內之處,應關閉行動電話。 至於因為打行動電話而分心所造成的意外傷害,以交通意外事故之相關文獻最多,而且大多發現開車時打行動電話會增加車禍發生的機會。
54
關於行動電話與癌症的研究,大多集中於腦癌,因為使用行動電話時腦是最接近的人體器官之一,而且游離輻射是發生腦癌的危險因子。目前這方面的研究大多沒有觀察到用行動電話會使發生腦癌的機率增加的情況;但是,人類大量使用行動電話是近十年左右的事,現在很難對其長期的慢性效應下定論,癌症當然也不例外。
55
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對行動電話手機的使用及基地臺的架設均定有相關規範,其對周圍環境功率密度之要求於900 MHz及1,800 MHz分別小於0.6 mW/cm2及1.2 mW/cm2,以減低影響人體健康的可能性。而我國環保署所定的標準值更低於美國FCC所定的標準,詳如表15-5所示。
57
常用家電 精子軟趴趴 美國史丹佛大學研究發現,男性若使用吸塵器、微波爐等高電磁波產品,會影響精子素質。
研究員在上海一個精子庫召集了148名捐精者,讓他們隨身攜帶一個測量電磁場強度的儀器,每4秒記錄周遭磁場1次,結果發現約30%曾身處電磁場強度達 0.16微特斯拉( microtesla)的人,精子質素欠佳的機會,比起身處低電磁場的人高一倍。
58
游離輻射
59
前言 目前所知的游離輻射線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最多是來自於日本原子彈爆炸後存活者之追蹤結果,與醫用游離輻射線治療病人之經驗。相對於這些短時間內的高劑量暴露者,在職業中受到的長時間低劑量游離輻射線暴露,其對人體健康所能產生的影響就比較不確定。
60
流行病學研究 有關於游離輻射暴露之流行病學研究,有以核子工廠或原子能機構為研究對象,也有以核能電廠勞工、核子設施附近居民或兒童、核能電廠附近居民為研究對象的。這些研究主要針對全癌症、白血病、消化道癌、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多發性骨髓瘤等作為輻射暴露傷害指標,但是目前各研究間尚無一致結論。
61
游離輻射之來源 天然游離輻射來源:主要為太陽輻射的宇宙射線、天然存在於地面土壤與岩石中的放射性元素所產生的游離輻射。
這些天然輻射源所造成的總輻射量,稱天然游離輻射背景值。 含放射性天然建築材料,亦可提供相當的人體暴露值。
62
人為游離輻射來源:包括鈾礦開發、冶煉、燃料元件加工製造、核反應堆運轉或實驗、核燃料的後續處理、大氣層中的核子試驗、核電廠、醫療與診斷使用之放射線、含放射性人造建築材料、夜光表的使用、含放射性核素燃料的燃燒等。 核電廠正常運轉時其汙染通常很小,主要是事故發生引起的汙染。
63
游離輻射之單位 居里:表放射源之量或活性,為放射性強度的舊制單位,其蛻變率為3.7×1010原子∕秒。
侖琴:χ 射線或伽瑪(γ)射線照射劑量之國際單位,規定 χ 光或 γ 射線能使每 克空氣離子化,且帶有一靜電單位之正、負離子的照射量,為1侖琴。
64
雷得:為輻射吸收劑量之單位,任一游離輻射接觸人體後,以「組織吸收之能量∕組織質量」為劑量單位之計算。100雷得=焦耳∕公斤。
人體侖琴當量:亦稱為侖目,為一種輻射劑量單位;任一游離輻射接觸人體後,用來估計其與1侖琴之 χ 射線或 γ 射線相當的生物效應之劑量單位。因此生物效應與放射線之強度,將影響侖目與其他劑量單位的關係。人體侖琴當量=雷得×相對生物效應。
65
游離輻射引起的疾病 從1940年至今,大約有一百次的游離輻射大型汙染事件,這些人類的暴露者的健康資料,是現今放射性汙染對人體健康影響最主要的知識來源。 游離輻射所引起的疾病中,以一次至數次大量暴露所引起的急性游離輻射症候群、局部大量暴露及長期少量暴露所引起的慢性游離輻射效應為主。
67
白血病:X光操作 肺癌:鈾礦工 皮膚癌:放射研究,皮膚科醫師 乳癌:X透視病人 甲狀腺癌:放射治療病人 骨癌:夜光錶製造 其他癌症﹑壽命縮短﹑生育力降低﹑,遺傳突變﹑白內障
68
急性游離輻射症候群 急性游離輻射疾病是指人體在短時間內,受到一次或多次高劑量游離輻射照射,所引起的全身性疾病。
其發病的嚴重程度與劑量大小、暴露時間、暴露部位有關。
69
極高單一劑量的暴露會造成全部或大部分人死亡,若暴露於低於致死劑量的游離輻射,其臨床症狀和所接受劑量的大小有關,可以分為輕度、中度、重度、極重度的游離輻射疾病。其主要損傷的器官包括造血系統、腸胃道與生殖系統。中度游離輻射疾病為接受劑量約200~400戈雷的患者。
70
前期 暴露於游離輻射之後出現症狀到潛伏期的一段時間,稱為前期。患者之暴露劑量越大,則前期反應出現越早,且持續的時間越長。此期主要表現在神經系統症狀和消化道短暫性的變化。 暴露於游離輻射後數小時可出現疲倦、頭昏、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脫水、心律不整、呼吸困難、血壓降低及失眠等症狀,這些症狀可以持續1~3天。血液中白血球總數可能升高或輕度降低,淋巴球在暴露之後立即顯著減少,且可能繼續下降。
71
潛伏期 患者一般自覺症狀好轉,並可能變成完全無症狀。但體內病理變化仍在進行,主要受損器官為造血系統。白血球、血小板數繼續下降,造血功能變化繼續加重。由於這些血球的變化,導致患者全身抵抗力漸下降,凝血功能也受影響。 潛伏期短者約十餘天,長者可達3~4週,此與劑量有關;劑量越大,則潛伏期越短,因此潛伏期長者,其預後較佳。暴露於高劑量的患者可能無潛伏期的發生,是因造血系統嚴重受損,導致患者直接進入發病期。
72
發病期 一般症狀:包括疲倦、全身無力、精神不振、頭痛、頭昏、食慾減退、噁心、嘔吐、腹痛、腹瀉、脫水、心律不整、呼吸困難、發燒、體重下降、掉髮、意識不清、昏迷、癲癇發作、血壓下降甚至休克。
73
造血系統障礙: 白血球總數下降至1,000~2,000/mm3以下時,易發生嚴重感染。 血小板數降至20,000~40,000/mm3以下時,有出血傾向的發生。 紅血球數輕微下降,出現輕度貧血。
74
發燒:一般多於第20~30天開始發燒,體溫高達38~40℃,常伴有菌血症或黴菌血症,在嚴重暴露患者的身上,由於白血球數下降的早,發燒與菌血症會較早出現。
電解質平衡發生障礙。 生殖系統異常,發生在暴露於200戈雷之上劑量的患者,包括女性月經停止、男性精蟲稀少或無精蟲症及兩性之不孕症等。
75
恢復期 在暴露於600戈雷以下的患者,若得到合適的醫療,大多可以渡過發病期而進入恢復期。恢復期之開始約在暴露游離輻射之後的60天左右,同樣與暴露劑量有關;劑量較小者,會較早進入恢復期。 患者之造血功能開始恢復,自覺症狀改善、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出血停止、體重漸增、毛髮亦會開始再生,但患者之免疫系統機能需要較長時間才會恢復。病人在進入恢復期後,再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即可恢復適當工作。恢復期的病人因免疫功能尚未完全正常,仍應繼續注意預防感染,或早期治療感染。
76
大量局部游離輻射之遲發性疾病 大量局部游離輻射對於腸胃道的暴露,其遲發作用會造成腸道阻塞疾病。
對於肺部之照射會引起肺纖維化,可能局限於被照射之區域或其緊鄰區域為主。 對於晶狀體的照射會引起白內障。
77
對於使用游離輻射作局部治療的患者,可能會有游離輻射造成的皮膚炎產生,皮膚出現乾、變薄、發亮、發癢、色素沉著並有皮膚萎縮的現象。
頭頸部之暴露,可能造成唾液腺萎縮,導致唾液量減少、牙齒琺瑯質之破壞。 若照射到脊髓,可能造成放射性脊髓炎,患者會有半邊肢體感覺麻木或感覺異常等問題。
78
對於生殖系統的暴露,可能造成生殖系統的異常,以及致畸胎性的產生。
癌症。
79
游離輻射暴露與癌症 就游離輻射暴露引起癌症的發生而言,不同人體組織器官對於游離輻射線之敏感性不同。骨髓細胞、甲狀腺、乳腺、肺等為對游離輻射最易感的器官,而腎臟、膀胱、腦神經系統、唾液腺、骨、皮膚等也易受游離輻射線之影響,而產生癌細胞。
80
游離輻射引起的白血病,紅骨髓可能為其主要受到影響的器官,其他造血組織較次要。
肺癌的誘發,可以由直接的外來游離輻射照射引起,亦可為氡氣與其產物之吸入所引起。 甲狀腺癌主要是發生在甲狀腺濾泡的上皮細胞。 骨的易感細胞則是骨內膜細胞和骨表面的上皮細胞。
81
游離輻射對人體的致癌危害,至今尚無法證實有閾值之存在,因此無法斷定游離輻射暴露之「安全劑量」。
「安全劑量」就是在低於該劑量的暴露之下,無任何致癌危險性的增加。 在未有更完整的毒理與流行病學資料之前,仍不應假設有此「安全劑量」的存在。如此方能以較保守與小心的方針,預防游離輻射的傷害。
82
低劑量游離輻射對人體的影響 低劑量游離輻射的暴露,可能為一次或數次照射較小的劑量,或是指長期接受低劑量的暴露;在暴露後數月至數年以上的時間才出現的變化,稱為遠期健康效應。
83
在低劑量一次暴露後,其遠期健康效應為周邊血球染色體畸變率高於正常;在一次照射量25戈雷以下者,其周邊血球計數在照射後數月至數年間均為正常,包括白血球總數與其他指標。
此乃因為低劑量游離輻射的暴露對人體的遠期效應,由於劑量低、作用時間長,因此人體對射線的作用有適應和恢復能力。
84
接受較低劑量率的照射,人體的恢復能力尚能克服輻射傷害,在照射後相當的時間內人體反應不明顯。接受較高劑量率的慢性照射,累積劑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則可引起慢性損傷。
低劑量游離輻射的暴露,可能會引起染色體變化。染色體變化不僅在游離輻射暴露後早期可以見到,而且可能持續若干年;其變化率隨劑量的增加而增高。 低劑量游離輻射線對人體健康影響,主要包括癌症的發生與生育遺傳的危害。
85
游離輻射防護 游離輻射危害可用「時間」、「距離」、「屏蔽」三原則來預防。
時間係指儘量減少暴露時間,距離係指儘量遠離輻射源,屏蔽則係指必要時用含鉛之屏障或足夠厚度的鋼筋混凝土阻隔輻射線。事實上,此三原則可適用於大部分的化學性危害與物理性危害預防。
86
在輻射物質可能外洩之場所,應使用防護衣物,並避免進食或飲水,以免因食入輻射物質而造成體內輻射。
於「勞工健康保護規則」中規定游離輻射作業勞工應每年實施特殊健康檢查。患有貧血等血液疾病、性腺疾病者不宜從事游離輻射線作業。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