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陳澤義 教授 國立台北大學 國際企業研究所 (02) ;

3 為什麼要衡量經營績效 (重要性、意義) 改進企業的管理活動 影響企業的資源分配 做為內部人員誘因管理、 或上級單位考核用途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 什麼是績效衡量-1 衡量(measure):在共通接受的標準之下,藉由數字來描述物體或現象的一種過程。亦即衡量係指:
(1)衡量或測定某一事物的行動或程序; (2)透過測量工具所獲得的外在指數; (3)透過測量數據或指數,來表現其數量、大小、範圍、或能力(韋氏字典)。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 什麼是績效衡量-2 評估(evaluate):評量某一有機體或事件的效率或效能,並以特定標準(如目標點),來進行價值判斷(McClure, 1984)。 評估即衡量並判定個體組織,朝向目標點發展的程度。又名評鑑。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 績效 績效(performance)=表現(perform) 指個體組織的業務執行成果。 亦即某組織的實際『產出』水平。
實際評估績效時,多將實際的產出表現,與預期的目標相比較,方有管理意義。此時的績效評估,即成為效能評估。 效能=『實際產出』/『目標產出』(effectiveness) 其含括目標產出,具有人為的價值判斷色彩。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 效率 效率(efficiency)=『實際產出』/『潛在產出』 效率=生產力(productivity),為其同義詞。
潛在指該個體組織的最大可能產出(即生產可能界限)的水平。 基於經濟學生產函數的概念,生產要素投入透過生產函數運作,可發揮生產要素的潛在產出,故效率亦指『實際產出』與『實際投入』之間的比值。 效率=生產力(productivity),為其同義詞。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8 策略 目標 效率 效能 、 績效 資源 投入 決策過程與績效評估模型 過程 產出 使命 目的 決策 資訊 Ansoff (1984)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9 如何衡量經營績效 (個別方法) 1.財務比率法(financial ratio method):含平衡計分卡。
2.非參數規劃法 (non-parametric programming approach):資料包絡分析法。 3.參數規劃法(parametric programming approach):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0 財務比率法 (1) 意義:透過選擇若干具代表性的財務比率指標,來衡量組織的經營績效。
優點:簡明計算與明確顯示,足以衡量組織的財務狀況,以及全面性的經營管理效能。 缺點:(1)無法考慮足以影響長期績效管理的管理行動與投資決策,如組織間的策略聯盟與合併,亦無法反映組織的長期經營績效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1 財務比率法 (2) (Sherman and Gold, 1985; Oral and Yolalan, 1990)。
缺點:(2)最主要缺點是缺少一個每個人都同意的指標選擇標準。例如就指標甲而言、某組織可能績效表現良好,但是如果改採指標乙,則該組織的績效表現則不再良好。這使得財務比率法在衡量績效上的表現,容易呈現不穩定的現象。此時若將所有的比率指標都納入考慮,則可能引起各種財務指標孰輕孰重的爭議 (Sherman and Gold, 1985; Oral and Yolalan, 1990)。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2 財務比率(指標)法實作 指標的選擇:績效標準體系 (Kaplan, 1992):平衡計分卡。
綜合績效評估的要素 (Robbins, 1990) 組織績效模式 (Scott, 1992) :組織過程方面,組織結構方面,組織結果方面。 組織績效三構面 (Jones, 1995) :外部資源導向,內部系統導向,技術導向。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3 財務指標選擇例一:銀行業 CAMEL準則(Thomas, 1986):五項。
Credit, adequacy, management, earning, and liquidity. (1).信用品質(credit quality):主要在評估銀行逾期放款的數量大小與壞帳情形,以及放款品質的優劣。包括兩項指標: 1.逾期放款比率。 2.逾期放款金額。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4 財務指標選擇例一:銀行業 (2).資本適足性(capital adequacy):主要在評估銀行是否有合理的資本比率,以期保障存款戶的安全。包括三項指標:1.自有資本╱風險性資產、2.淨值╱負債、3.淨值╱資產。 (3).經營能力(management quality):主要在評估銀行高階管理部門的行政領導能力。包括五項指標:1.(存款+放款)╱員工人數、2.營業收入╱員工人數、3.利息收入╱年平均存款餘額、4.利息收入╱利息支出、5.年平均存款餘額╱利息支出。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5 財務指標選擇例一:銀行業 (4).獲利性 (earnings):主要在評估銀行的收益情形,其收益的數量以及內容的性質。包括四項指標:1.稅前純益╱淨值、2.營業利潤╱營業收入、3.稅前純益╱營業收入、4.稅前純益╱員工人數。 (5).流動性(liquidity):主要在評估銀行存款的變異性,以及在資金短缺時,銀行取得資金的能力與來源,以至於銀行到金融市場上向同業拆放款的數量內容與內容。包括四項指標:1.流動準備比率、2.銀行可轉讓定存單╱定期性存款、3.定期性存款╱存款、4.放存比率。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6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1 1.獲利能力:為企業產生盈餘的能力。 (1).營業毛利率:營業毛利 / 營業收入。
(2).營業利潤率:營業淨利 / 營業收入。 (3).稅前利潤率:稅前營業淨利 / 營業收入。 (4).總資產報酬率:(稅後營業淨利 + 利息費用) / 平均資產淨額。 (5).營業費用率:銷售、管理、研發費用 / 營業收入。(Berliner & Brimson, 1988; 白麟嚴, 2001)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7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2 2.資產運用能力:企業投資於具生產力之 資產,以完成管理目標之能力。
(6).總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 / 資產總額。 (7).固定資產增加率:(年底固定資產 - 年初固定資產) / 年初固定資產總額。 (8).固定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 / 固定資產總額。 (9).應收帳款週轉率:營業收入 / 平均應收帳款。 (10).存貨週轉率:銷貨成本 / 存貨總額。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8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3 3.員工效率:管理能力的具體指標。 (11).每員工生產毛額:生產毛額 / 員工人數。
(12).每員工生產淨額:生產淨額 / 員工人數。 (13).每員工營業利益:營業利益 / 員工人數。 (14).每員工稅前利益:稅前淨利 / 員工人數。 (15).每一員工配備率:固定資產總額 / 員工人數。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19 財務指標選擇例二:電子業 -4 4.財務結構:企業財務狀況是否健全的指標。 (16).流動比率:流動資產 / 流動負債。
(17).速動比率:速動資產 / 流動負債。(速動資產 = 流動資產 – 存貨 – 預付費用) (18).固定比率:固定資產總額 / 股東權益。 (19).自有資產比率:股東權益 / 資產總額。 (20).平均借款利率:利息費用 / 借款總額。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0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1 政府施政基本目標 區分 公權 公信 功能 結果 1.財務 2.顧客 3.作業流程 4.學習成長
平衡計分卡四大構面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1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2 區分 目標一 目標二 目標三 目標四 橫切面 政府公權力目標 政府公信力目標 資訊功能目標 使用結果滿意度目標
縱貫面 系統目標效益 系統使用者滿意 系統作業效率 系統人員之學習與成長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2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3 策略 區分 公權 公信 功能 結果 效益 使用者 作業流程 學習成長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3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4 細分 公權 公信 功能 結果 子項目一 規範 資訊能力 任務攸關 有用性 子項目二 自發性 系統能力 輸出品質
易用性 子項目三 服務能力 可說明性 使用意圖 子項目四 (印象) 滿意度 子項目五 (經驗)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4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5 細分 財務構面 顧客構面 作業流程 學習成長 營收成長 顧客爭取 創新流程 員工滿意 成本降低 顧客獲利
項目一 營收成長 顧客爭取 創新流程 員工滿意 項目二 成本降低 顧客獲利 營運流程 員工生產力 項目三 資產利用 顧客延續 售後服務 員工留職率 項目四 顧客滿意 員工成長 項目五 市場佔有 (流程時間.品質.與成本)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5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6 細分 策略構面 細目一 細目二 產業環境 政治面 經濟面 社會面 競爭優勢 五力分析 價值鏈 鑽石矩陣
大項一 產業環境 政治面 經濟面 社會面 大項二 競爭優勢 五力分析 價值鏈 鑽石矩陣 大項三 關鍵成功因素 產業關鍵成功因素 市場獨特差異性 行動能耐 大項四 創新研發 技術與市場的配合 研發創新能力 大項五 (願景) 領導哲學 具體印象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6 指標選擇例三:專案管理 -7 (財務比率法+DEA)
財務比率法: 1.以財務指標為產出項目 2.將財務指標細分為若干的 大分類(主要評選項目) 與若干 的中分類(細項評選指標) DEA: 先就中分類(細項評選指標)項目以 DEA客觀產生權數 問卷調查法: 再就大分類(主要評選項目) 以經理人意見來產生權數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7 平衡計分卡四大構面 顧客構面 內部程序構面 學習與成長構面 財務構面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8 平衡計分卡之構面與基本精神 構面 基本精神 顧客構面 為了達成我們的遠景,我們應如何面對我們的顧客 內部流程構面
為了滿足我們的股東與顧客,我們應採取何種營運程序 學習與成長構面 為了達成我們的遠景,應如何寶有能力持續改變和改進 財務構面 為了成功地獲取資金,我們應如何面對我們的股東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29 顧客構面 一、顧客面的五大核心衡量 市場佔有率 顧客滿意度 顧客獲利率 顧客 顧客 爭取率 延續率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0 二、顧客價值主張 顧客價值主張係代表著企業透過產品和服務來提供的『屬性』,其目的是在創造目標市場區隔中的顧客忠誠度和滿意度。
1.產品和服務的屬性: 2.顧客關係: 3.形象與商譽: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1 內部程序構面 共通的內部價值鏈模式,可包括三個構面。 創新流程 營運流程 售後服務流程 (innovation process)
(operation process) 售後服務流程 (postsale service)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2 內部(營運)流程的衡量標準 係以時間、品質、與成本為其標準:
1.衡量流程的時間 2.衡量流程的品質 3.衡量流程的成本 內部(營運)流程構面中的衡量指標,則可為:(1)平均單位售價、(2)目標商品成長率、(3)退貨率,與(4)缺貨率等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3 學習與成長構面 1.企業員工的工作能力, 2.提升企業的資訊系統能力,以及
3.提升激勵、授權與目標之間的一致性等三方面,來思考如何建構學習及成長構面的績效衡量指標。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4 衡量標準 衡量標準有三,即:1.滿意度、2.員工留職率,3.員工生產力。
學習及成長構面的核心衡量指標為員工滿意度、員工留職率,以及員工生產力。 特定情勢驅動因子則為員工能力、基礎科技設施,與誘導員工的行動氣候等。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5 學習及成長構面的特定情勢動因 員工能力 系統資訊的能力 激勵、授權和配合度 策略性的 技術訓練水準 策略性技術 策略性資料庫 經驗的取得
專有軟體 專利權、 商標權 主要決策循環 策略性的焦點 授權予員工 個人的合作 道德 團隊精神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6 財務構面 一、引言 二、不同生命週期與財務構面指標 1.成長期 2.維持期 3.成熟期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7 財務構面 三、不同生命週期與財務性議題 財務性構面的重要衡量指標可為:(1)市場的營收成長率、(2)目標顧客和產品線的獲利率、(3)市場佔有率、(4)員工平均收益、(5)投資報酬率、(6)營運資金的比率等。 三個財務性議題為:(1)營收成長及其組合、(2)成本下降與生產力提高、(3)資產利用與投資策略。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8 非參數法 (non-parametric programming approach)
意義:係透過數學線型規劃的方式,產生一組最適的權數,俾能客觀地結合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項目,化約成一個綜合指標,以衡量廠商的資源使用效率。 又名資料包絡分析法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DEA)。 DEA模式: 其無需事先設定效率邊界的 函數型態,故名為非參數規劃法。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39 DEA模式方法要旨 DEA係利用線型規劃法,將廠商的投入產出資料,投射在座標空間上,以尋找最大產出或最小投入為效率邊界。
在沒有隨機性誤的假設條件下,若廠商觀察值落在此一效率邊界上,則其可視為具有完全效率的廠商。 觀察值若不落在此效率邊界上,則其間的差距則代表廠商的無效率程度。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0 DEA優點 可透過數學規劃方式客觀產生權數。
無須預設生產函數的型態,亦無須估計函數參數係數,可避免函數型態的誤設(Lewin, 1986)。 可同時處理多項投入與多項產出之間的效率衡量問題,可有效解決多項投入與產出問題。亦可視為總要素生產力的一般化形式 (Caves, 1982)。 可透過數學規劃方式客觀產生權數。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1 DEA優缺點 可有效處理投入(或產出)單位不一致的問題,即單位不變性 (Charnes and Cooper, 1985)。
可有效處理定性與定量投入(或產出)指標的問題,即可處理比率尺度與順序尺度資料相容性 (Banker and Morey, 1986)。 較少受觀察值多寡之限制。 缺點: 不能保證衡量結果的實務有用性。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2 Technical Efficiency (CCR-Ratio form)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3 投入產出選擇 等張力測試(Isotonicity Diagnosis): 投入與產出項目間的相關係數(需為正數)。
共線性檢測(Multicollinearity Diagnosis): 投入與投入項目間的相關係數; 產出與產出項目間的相關係數. (低者佳)。 等張力測試(Isotonicity Diagnosis): 投入與產出項目間的相關係數(需為正數)。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4 敏感度分析 敏感度分析(Sensitivity Analysis): 採用逐步測試之方法(Stepwise Approach)。
拇指法則(Rule of Thumb): 1.投入與產出項目數之和需低於DMUs個數之半。 2.投入與產出項目數之相乘積需低於DMUs之個數。(Golany and Roll, 1989)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5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6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7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8 DEA效率評估值之展示 有效率之DMUs的分類展示:係透過參考集合(Reference Set)分析為之。計算參考集合出現在有效率DMUs之中的個數,再區分成高中低分別列示,並可細分再細分出邊緣群(little robust group). (Charnes, Cooper and Thrall, 1991)。 A&P效率: 一如CCR模式,但是將DMU之Ej等於1者剔除後, 再次執行DEA模式, 於是可以得出有效率之DMU之效率值Ej會大於1之結果。 (Andersen and Petersen, 1993).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49 DEA效率評估值之展示:規模報酬 (1) CCR模式的技術效率係遵守固定規模報酬的假設。
BCC模式的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係遵守變動規模報酬的假設。 如 r < 1,則是遞減式規模報酬; 如 r > 1,則是遞增式規模報酬。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0 DEA效率評估值之展示:規模報酬 (2) 如規模效率(SE)等於1, 則是固定規模報酬(CRTS);
如規模效率(SE)小於1, 則是變動規模報酬(DRTS或IRTS). 我們可以將 r = 1 改變成為 r  1, 然後再重新執行BCC模式一次; 如果純技術效率(PTE)不改變時, 即是遞減式規模報酬(DRTS),如果純技術效率(PTE)改變時, 即是遞增式規模報酬(IRTS). (Ferrier, Lovell, 1990)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1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2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3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4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5 參數規劃法 (1) 意義:其要旨在於事先設定一個適當函數型態,並且採用正確的計量方法,來估計廠商的生產或成本函數,以分析廠商的生產行為。 優點:生產或成本函數可代表樣本中廠商的一般行為,且在迴歸分析過程中,說明其可將生產可能集合邊界推向效率邊界之上。 函數選擇:Caves與Christensen (1980)認為應配合理論上的一致性、計算上的簡捷性、與限制的彈性等三個條件,來選擇函數型態。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6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7 科技倫理 科技倫理 道德與倫理 個人對企業倫理與社會責任的知覺程度 道德強度 道德知覺、道德判斷、道德意圖 道德哲學 道德行為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8 倫理的定義 道德指有關品行的道德 判斷、標準、以及原則 倫理是社會的道德規範系統, 其賦予人們在動機與行為上, 是非善惡的判斷標準。
(Frankena, 1963) 倫理是對於道德本質及其 背景之探索。(Taylor, 1975) 倫理包括信仰系統,主要在支持某一特定的道德觀點。(Hosmer,1987)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59 倫理是 研究如何建立起 善與惡的道德。其中包含 相對的價值與行為。 (Barry, 1979)
倫理是研究何者為善惡與對錯,即探討何者是該做的事,何者是不該做的事。(Beauchamp, Bowie, 1983) 倫理是 研究如何建立起 善與惡的道德。其中包含 相對的價值與行為。 (Barry, 1979)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0 倫理與道德 倫理(ethics)是道德的推理 (Hosmer, 1987) 道德(moral)則是倫理的實踐 價值是倫理的基本成分
倫理:係用來管理個人或團體行為的道德原則或價值。也是辨別人類福祉,以提升各種決策與行為的過程。(Webser, 1990) 道德指 人際互動時, 判斷他人行為 的準則與 標準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1 尊重生命 尊重規則 禮貌 秩序 敬畏上帝 誠實 倫理是對於道德本質及其背景之探索。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2 科技道德 科技道德:是面對有關研發決策或行銷情境時,的道德判斷標準。(Singhapakdi, Vitell, 1990)
科技道德研究:是研究被人們所普遍接受的研發行為的道德原則與標準,屬於企業倫理之一部分。(Ferrell, Gresham, Frraedrich, 1989)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3 道德決策的特質 1.道德決策 充滿不確定性 2.須面對各種價值 間的比較與取捨 3.決策會影響 二到三個價值 4.決策權力 具備分散性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4 科技道德決策 科技道德決策:指個人面對道德情境時,對於各種研發行動方案的可能結果,進行道德上的判斷與選擇,並採取最後的決策。
科技道德決策具有在眾善之間,做抉擇的兩難特質。(Guy, 1990)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5 (Ferrell, Gresham, Fraedirch, 1989)
道德決策的綜合模型 道德決策的過程: (Ferrell, Gresham, Fraedirch, 1989) 1.知曉階段:情境被認定涉及道德問題。 2.道德發展階段:篩選目前的資訊,是否與個人道德系統互相一致。 3.道德評估階段:根據方案本身的道德內容與結果特性,進行評估與判斷。 4.決定階段:產生意圖傾向。 5.行動階段:選擇一方案來行動。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6 A general theory of technology ethics
科技倫理通論 A general theory of technology ethics 面對涉及倫理的研發決策或行為時, 個人的道義評估與目的性評估, 是影響對該決策的倫理判斷 之主要前置變數。 個人的道義評估與目的性評估,會直接影響其行為意圖。(Hunt, Vitell, 1986, HV 模式)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7 職位高低會影響目的性與道義評估的相對重要性排序。(Hunt, Vasquez-Parraga, 1993)
道義評估與目的性評估影響倫理判斷 職位 高低 即用放諸四海而皆準的道德法則來判斷該行為的道德性高低 道義評估 目的性評估 較道義評估 對倫理判斷 有較大的 影響力。 (Mayo, Marks, 1990) 目的性評估 行為的道德性與否,係以行為的結果來判斷 職位高低會影響目的性與道義評估的相對重要性排序。(Hunt, Vasquez-Parraga, 1993)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8 倫理判斷影響行為意圖 區分 行為意圖 可能行動 不會行動 倫理判斷 不倫理 不一致者 高一致者 倫理 低一致者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69 道德強度影響道德決策 問題權變模型,以說明道德強度與道德決策之關係。
道德決策會因本身的強度,即道德本身的嚴重性,而影響個人道德決策的過程。(Jones. 1991) 道德強度愈高時,表示該項道德決策問題愈具有爭議性。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0 道德強度的構面 潛在損害 社會壓力 5.社會共識 1.結果嚴重性 (social consensus) 2.結果發生機率
較偏向於道德知覺階段(前期) 較偏向於道德判斷與道德意圖階段(後期) 5.社會共識 (social consensus) 1.結果嚴重性 (magnitude of consequences) 2.結果發生機率 (probability of effect) (Singhapakdi, Vitell, Kraft, 1996) 3.時間急迫性 (temporal immediacy) 4.效果集中度 (concentration of effect) 6.親近程度(proximity) (Jones, 1991)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1 1.結果嚴重性 結果嚴重性:指所有受害者或利得者,所受害或獲利的總合,愈大強度愈高。
當個人面對道德兩難的困境時,結果嚴重性愈嚴重,較可能使決策人做出符合道德的舉動。兩者成正相關。(Fritzche, Becker, 1983; Fritzche, 1988)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2 2.結果發生機率 結果發生機率:是指道德問題發生的機率,以及特定行為真正導致預測結果之機率,兩者之聯合機率函數。
行為的結果發生率較高,代表其道德強度愈強。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3 3.時間急迫性 時間急迫性:指因道德行動後,所導致現在結果與未來結果之間的間隔幅度。
若間隔幅度愈大,表示急迫性愈小。因為時間可以沖淡傷害;且時間愈長久,表示預測傷害的機率較低。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4 4.效果集中度 效果集中度:指在行為所導致結果嚴重程度不變的情況下,效果集中在一個人的程度,如詐欺一人的集中度,明顯高於詐欺全公司的集中度。
相信正義至上的人,特別厭惡高效果集中度的不道德行為。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5 5.社會共識 社會共識:指社會大眾對於個人想要進行行動,視為對與錯的一般認同程度。 社會共識愈高,道德強度愈高。
法律乃是明文規定的社會共識,若違反法律時,其反對的比例遠高於不道德之行為。(Lacznik, Inderrieden, 1987)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76 6.親近程度 親近程度:指道德代理人與受害者(受益者)之間,在社會上、心理上、文化上感到親暱的程度。
科技與創新管理 Chapter 17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Download ppt "科技與創新管理 第十七章 績效評估與科技倫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