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业 产 济 学 经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裘 莹 TEL:13807006008 Email:lisbon_018@126.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业 产 济 学 经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裘 莹 TEL:13807006008 Email:lisbon_018@126.co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裘 莹 TEL:

2 产业经济学 第1章 导 论 Web Design Social Media

3 第一节 产业的含义与分类 一、产业的含义 产业:主要指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它大至部门,小至行业), 不仅包括生产部门,而且包括流通部门,一般的服务行业和文化 教育、公务业,它包括国民经济的所有可以分类的活动范围。全 景化、分类化、层次化、结构化。

4 (一)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
1. 远古社会:生产工具原始,生产力低,狩猎、采集 2. 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转变: 农业分离出来,社会分工开 始出现 3. 三次社会大分工:之后,实际上已形成了农业、畜牧业、手工 业和商业等产业部门。 4. 社会分工进一步深化,新兴产业部门不断出现和产业分工越来 越细。马克思曾经从物质生产的角度阐明社会分工有三种形式: 一般分工、特殊分工和个别分工。产业是一般分工和特殊分工的 表现形式,一般分工是特殊分工的基础。

5 (二)产业是具有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应该具有以下某种同类属性或特征:第一,从需求角度来说, 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产 业组织层面);第二,从供应角度来说,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 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 务活动(考察整个产业的状况,以及不同产业间的结构和关联关 系时产业的定义)。

6 (三)产业是介于宏观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
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 集合以及集合和集合之间的关系。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与产 业之间各种技术经济关系、产业之间的联系方式等。 (四)产业的含义具有多层次性 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 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 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 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7 (五)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 期主指工业,再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 大产业及其细分各产业。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 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的活动,也包括 流通领域的活动;不仅包括物质资料部门的生产、流通和服务活 动,也包括非物质资料部门(服务、信息、知识等)的生产、流通 和服务活动;不仅包括生产部门,也包括流通部门、服务部门甚 至文化教育等部门。

8 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领域 1.产业经济学概念 2.产业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
微观经济学:价格理论,它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 费者在市场上的平均行为规律; 宏观经济学:国民收入的生成、分配、支出运动。

9 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领域 在当代尤其在微观经济的新发展中互为推动,在方法上 溶合借鉴了计量模型、投入产出分析、微观经济学的新 进展、核算体系、(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现代企业理 论) 因此:它是“媒介体现论” 中介性、实践性、综合性、演进性

10 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企业 产业 部门 国民经济 分析对象 产业间 细划分 产业内 微观经济学 (价格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联系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经济学基本理论 应用经济学 垄断价格理论 一般均衡理论 国民生产总值的结构分析 国民收入理论的多部门化 宏观经济学 (国民收入理论) 以古典经济学派为基础

11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国际上,学术界对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的分歧。在国 内,一般认为产业经济学主要包括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 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 产业经济学体系分歧

12 一、产业组织理论及公共政策 (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纵深发展,以帮助人们分析现实中 的市场。通过对市场运行的研究得出对特定市场绩效、社会福利 与竞争秩序的判断,为政府实施相应的公共政策以维持基本的市 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简单地说,产业组织理论以“市场与企业”为研究对象,从市场 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

13 (二)产业组织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对公共政策的直接作用体现为政府的竞争政策和政 府管制政策。
研究产业组织的兴趣就起源于人们希望了解认识大型企业或企业 联盟行为对产品性能、价格等市场元素的影响。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直接表现在各国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不断 完善之中,并为政府与公众提供了甄别企业不当行为、鼓励创新、 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工具。

14 (三)政府管制政策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政府对电力、煤气、城市供水等公用事业 领域实行政府管制是理所当然的,出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 政府必须对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进行经济管制,包括价 格管制和进入管制。 此外,在某些产业,存在外部性、公共物品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 的问题和领域,从这种市场失灵的角度看,政府管制也是必需的。

15 二、产业结构理论及产业结构政策 随着欧美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引入中国,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开始逐 渐转型,将以产业组织理论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欧美产 业经济学体系与以产业关联,产业结构与管制政策等为研究重点 的日本产业经济学体系整合在一起。 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对于后发国家利用产业结构转换来加快经济 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后发国家带来了由于强制性结构转换不 恰当而造成资源使用更大浪费的危险性。

16 (一)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产业间的结构组成及其变化 (即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产业结构变动的高度化、重点产业发 展、产业结构发展的合理性研究等,从而为政府制定产业结构政 策,实现本国产业的升级,实现后发国家对先进国家的赶超,获 得本国产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提供理论依据。 从宽泛的视角来看,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还包括产业关联、产业 布局和产业竞争力等内容。

17 (二)产业结构政策 早期的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通过国家力量,调配资源驱使国民经 济朝着既定的经济结构转变。
产业结构转换理论与后发优势理论是产业结构政策的核心理论基 础,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以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作为指导。

18 (三)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是指最终产品产业与生产这些最终产品所投入的中间产 品产业之间以及这些中间产品产业之间的技术经济和数量结构联系。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产业联系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 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这些主要由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方法解 决。 能很好地反映各产业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这是产业关联理论 区别于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一个主要特征。 产业关联理论还可以分析各相关产业的关联关系(包括前向关联和 后向关联等),产业的波及效果(包括产业感应度和影响力、生产的 最终依赖度以及就业和资本需求量)等。

19 (四)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产业生产力在一定范围内的空间分布和组合,产业布局是产业的空间结构,其合理与否将影响到该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发挥及经济的发展速度。 产业布局是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规划的基础,也是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产业布局理论主要研究影响产业布局的因素、产业布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产业布局的基本原则、产业布局的基本原理、产业布局的一般规律、产业布局的指向性以及产业布局政策等。

20 (五)产业发展理论 产业发展是指某一单个产业从诞生到被淘汰或进一步更新的全过程以及其对其他产业演变的影响过程,
产业发展理论就是研究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发展规律、发展周期、影响因素、产业转移、资源配置、发展政策等问题。 对产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有利于决策部门根据产业发展各个不同阶段的发展规律采取不同的产业政策,也有利于企业根据这些规律采取相应的发展战略。

21 (六)产业政策研究 产业政策是指国家或地区政府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或社会目 的,应用产业经济学的原理,以全产业为对象所实施的能够影响 产业发展进程的一整套政策的总称。 产业政策的研究领域包括: 纵向看,包括产业政策调查(事前经济分析)、产业政策制定、产 业政策实施方法、产业政策效果评估、产业政策效果反馈和产业政 策修正等内容; 横向看,包括产业发展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 业布局政策和产业技术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从其作用特征来看包括秩序型(或称制度型)产业政策以及过程型 (或称行为型)产业政策。

22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起源
第三节 产业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1.起源 产业经济学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亚当•斯密(Adam Smith)和阿尔 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 伯仑和剑桥大学教授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 《不完全竞争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学派

23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2.成熟 1939年梅森出版的《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提出了产业组织的 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从而为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J.Bain)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 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完整地提出了结构 (Structure)——行为(Behavior)——绩效(Performance) 分析范式。SCP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

24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谢勒(Scherer)在1970年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 对SCP分析框架进行了完整系统的阐述,指出了所谓的产业基本 条件对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同时强调了市场行为对市场 结构和产业基本条件的反馈效应。

25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3.发展 在哈佛学派名满天下的同时,芝加哥大学的一群学者包括斯蒂格 勒(Stigler)、德姆塞茨(Demsetz)、布罗曾(Brozen)、波 斯纳(Posner)形成了有别于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强调新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在实际产业活动分析中的 适用性,坚持认为产业组织及公共政策仍然应该从价格理论的视 角来展开研究,从而与哈佛学派在方法论上形成鲜明的对比。

26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二十世纪70年代后,以泰勒尔(Tirole)、克瑞普斯(Kreps) 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 逐渐形成了旨在分析企业策略性行为的“新产业组织理论” (NIO)。 “新产业组织理论”对产业组织研究的最大贡献,在于理论研究 方法的统一,即博弈论成为统一的方法,其中又以非合作博弈理 论居于统治地位。

27 二、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结构理论
对于产业结构演进规律的研究思路可以分为两种,一种从三次产 业分类法出发研究产业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另一种从工业部 门内各产业间的关系研究并考察各产业间的结构变化。 (二)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主要研究产业与产业间的投入与产出关系,所以产 业关联理论也被称为投入产出理论。 对产业投入产出进行系统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 (M.G.Leonteafe)。

28 (三)产业集群、产业布局理论 产业集群的开创性研究来自于哈佛大 学教授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国家竞争优势》系统分 析了影响产业竞争力的“钻石”模型。 目前,新产业空间理论将产业集群迅 速发展的原因归结为网络式合作中不 断产生的创新动力。 产业布局的古典区位论,其研究宗旨 是为各个企业或部门寻找最佳的生产 区位。目前学者们关注的另一个焦点 问题是区域经济的增长问题。

29 第四节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一、关联方式分类法 (一)技术关联分类法:
第四节 产业的一般分类方法 一、关联方式分类法 (一)技术关联分类法: 技术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一些比较密切的技术关联关系,划分企 业的经济活动。这些企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要么具有技术、工艺 方面的相似性,要么具有相类似的生产工具、生产流程和管理技 术等。这一类产业的企业必须在产品的主要生产技术或制作工艺 上具有相似的特点。如:制造业、建筑业、冶炼业、运输业等。

30 (二)原料关联分类法: 原料关联分类法就是按照具有相同或类似的原材料,性能相似的 投入物或活动对象相类似为依据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归类的一种 划分方法。 具有相同的原材料:如棉纺工业、化纤工业、钢铁业、木材业等 具有相类似的原材料:如造纸业、纺织业、服装业、印刷业等 具有性能相似的其他投入物:如电力、煤气、供水等 具有活动对象相类似的产业:如采石业、矿业、渔业、伐木业等

31 (三)用途关联分类法: (四)方向关联分类法:
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用途,如:自行车制造业、造船业、汽车 制造业、仪器工业、软饮料业、烟草业、制药业、橡胶轮胎业。 (四)方向关联分类法: 方向关联分类法是以产业间的关联方向为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的 一种分类方法。 单向关联:前向关联、后向关联、侧向关联 双向关联:纵向关联、横向关联 环向关联:单环关联、双环关联、多环关联

32 (五)战略关联分类法: 主导产业:依靠科技进步或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具有持续较 高的增长率和较强的扩散效应。
先导产业:国民经济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在国民经济 规划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往某一战略目标方向发展的产业 或产业群。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规模在 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 重点产业:在国民经济规划中需要重点发展的产业。 先行产业:狭义的包括: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 广义的包括狭义的先行产业和先导产业

33 二、三次产业分类法 新西兰经济学家费歇尔首先提出
英国经济学家、统计学家克拉克在费歇尔的基础上,采用三次产业 分类法对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 实证分析,总结出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经济发展的 作用。 第一产业是指直接从自然界获取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第二产业是指加工取自自然界的物质生产部门 第三产业是指非物质生产部门 此种分类法的缺陷:产业的归类尚存争议、第三产业内容过于繁杂

34 三、国家标准分类法 一国(或一地)政府为了统一该国(或该地)产业经济研究的统 计和分析口径,以便科学的制定产业政策和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 管理,并根据该国(或该地)的实际而编制和颁布的划分产业的 一种国家标准。 特征:第一,具有整体性、广泛性和权威性的;第二,在运用上 具有强制性和代表性;第三,它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第四,具有特 殊性;第五,具有较高的科学性。

35 美国于1972年编制和颁布了它的国家标准分类法,设有7位数字的 编码。第一位数字代表产业部门,前两位数字代表产品类,共99种 主要类,然后再层层细分,一直细分到7位数字,共分为7500种不 同的产品类型。 英国编制的国家标准分类法有27个主要产业种类,181个产业分类。 中国国家标准局编制和颁布《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eg 。

36 四、国际标准分类法ISIC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是联合国为了统一世界各国的产业分类于 1971年编制和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 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大、中、小、细四个层次。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法实际上同三次产业分类法是一致的,且比后 者更细致。它同三次产业分类法保持着稳定的相关联系,其分类 的大项很容易组合成三个部分,因而同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三次产 业相对应。 优点:根据国际标准分类法所作的统计有很高的可比性,为产业 经济问题的研究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并被广泛运用。

37 五、两大部类分类法 是马克思为了解释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所采用 的产业分类方法
生产生产资料部门为第Ⅰ部类;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为第Ⅱ部类。 此种方法的缺陷:(1)不能涵盖所有产业,不包含非物质生产部 门,因此不利于对产业经济的全面分析;(2)许多产品难以归类, 给产业经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3)分类不够细化、不能深入 地分析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4)与其他方法相差甚 远,分析口径不一,而且不够细化,其分析结果很难进行比较。

38 六、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将物质生产部门分成农业、轻工业、重工业三大部门。
优点:这种分类法具有直观、简便、易行的特点。它在研究和安排工 业化发展进程方面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例如重化工业化进程。 缺陷:(1)没有涵盖非物质生产部门、不利于对产业经济问题进行 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2)农轻重界限模糊,相当多的产业特别是 新兴产业难于归类到哪一部门;(3)农轻重分类法也不够细分,一 方面很难从深层次揭示农轻重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 也难于对统计结果进行比较,这都给产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带来 困难。 这种分类法来源于前苏联,只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阶段,不 适合于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

39 七、生产要素分类法 根据所需投入生产要素的不同比重和对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依赖 程度可以将全部生产部门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 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三类。 生产要素分析法能比较客观地反映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反映 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这有利于一国根据产业结构变化的这 种趋势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所以生产要素分类法也得到了 广泛的应用。 局限性:它的划分界限比较模糊,也比较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 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40 八、产业的其他分类方法 (一)四次产业分类法 美国经济学家马克·波拉特的四次产业分类法:农业、工业、服务 业和信息业。
我国学者王树林的四次产业分类法:第三产业属于物质产品再生 产总过程的领域,第四产业属于精神产品再生产总过程的领域。

41 (二)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 产业发展阶段分类法是指按照产业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进行产业 分类的一种方法。由于划分产业发展阶段的标准有很多,所以处 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的界限并不是很明确,只能是大概的划分。 按照这种分类法划分的常见产业有幼小产业、新兴产业、朝阳产 业、衰退产业、夕阳产业、淘汰产业。

42 (三)生产流程分类法 (四)霍夫曼分类法 生产流程分类法是指根据工艺技术生产流程的先后顺序划分产业的一种方 法。
按生产流程可以划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 这种划分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相对于某一产业的工序位置来说的。 另一种情况是没有基准产业作比较的更加模糊的习惯称法。 (四)霍夫曼分类法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时将产业分为:消费资料工业、 资本资料工业和其他工业。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净产值与资本资料 工业净产值的比例。 将产品用途有75%以上属资本资料的产业划分为资本资料工业,难以用以上 标准划分的产业则被列入其他工业。这一划分界线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划分 和量度,因而这一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才有实际应用价值。

43 (五)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钱纳里—泰勒分类法是指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和泰勒在考察生产 规模较大和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的制造业内部结构的转换和原因 时,为了研究的需要,将不同经济发展时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 用的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和后期产业的一种分 类方法。 这种分类法一方面有利于在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深入考察制造 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进而揭示制造业内部结 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关联效应;另一方面有利于有关 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征制定产业政策, 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从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

44 第五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第五节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什么是产业经济学 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 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的规律以及 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

45 二、产业经济学的学科领域 (一)产业组织理论
1、马歇尔《经济学原理》(1890):“组织”。产业组织理论 主要是为了解决 “马歇尔冲突”,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 应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 2、张伯伦《垄断竞争理论》(1933)和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 济学》(1933)。

46 3、梅森——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哈佛大学。贝恩《产业组织》 (1959):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 个经济学分支的形成。
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指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理论范式(又称SCP范式)。 SCP模式奠定了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基础,以后各派产业组织理论 的发展都是建立在对SCP模式的继承或批判基础之上的。

47 (二)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的数量关系结构及技术经济联系方 式,产业结构的变化主要是由需求结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和 贸易结构及其关联机制的变化体现出来。 产业结构理论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该理论一般包括:对影响和决定产业结构的因素的研究;对产业 结构的演变规律的研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研究;对战略产业的 选择和产业结构政策的研究;产业结构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应 用性的研究,等等。


Download ppt "业 产 济 学 经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裘 莹 TEL:13807006008 Email:lisbon_018@126.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