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1473-1543) 波蘭天文學家。創現代天文學理論。生於土倫(Torun),先後在克拉科夫(Cracow)、波隆那、帕度亞等大學研讀數學、天文學、法律和醫學,並獲非拉拉大學博士學位。1497年任弗龍堡(Frombork)大教堂司鐸職迄去世為止。 一千多年來托勒密天文體系,視太陽每日行程東升,升向中天時偏南,黃昏時西落,為真實的天文景象。引古詩指出此項錯誤,即船隻逐漸遠離海岸時,船上旅客察覺不出船的移動,因而認為海岸往後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1473-1543) 波蘭天文學家。創現代天文學理論。生於土倫(Torun),先後在克拉科夫(Cracow)、波隆那、帕度亞等大學研讀數學、天文學、法律和醫學,並獲非拉拉大學博士學位。1497年任弗龍堡(Frombork)大教堂司鐸職迄去世為止。 一千多年來托勒密天文體系,視太陽每日行程東升,升向中天時偏南,黃昏時西落,為真實的天文景象。引古詩指出此項錯誤,即船隻逐漸遠離海岸時,船上旅客察覺不出船的移動,因而認為海岸往後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 ) 波蘭天文學家。創現代天文學理論。生於土倫(Torun),先後在克拉科夫(Cracow)、波隆那、帕度亞等大學研讀數學、天文學、法律和醫學,並獲非拉拉大學博士學位。1497年任弗龍堡(Frombork)大教堂司鐸職迄去世為止。 一千多年來托勒密天文體系,視太陽每日行程東升,升向中天時偏南,黃昏時西落,為真實的天文景象。引古詩指出此項錯誤,即船隻逐漸遠離海岸時,船上旅客察覺不出船的移動,因而認為海岸往後退。

2 哥白尼揭開「哥白尼革命」序幕 認為太陽位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自此中心向地球及其他行星發出光和熱。太陽東升西落僅是地球自轉產生的表象,這種表象與實際狀況的差異也擴展了季節的年度變遷問題。正確推論:地球每年繞太陽公轉一周。 修正動力觀念。物體朝地球中心下墜,一向被視為朝宇宙中心的運動。他論述地球非宇宙中心,而是環繞太陽運轉的第三顆行星,故物體下墜並非朝宇宙中心的運動。他認為宇宙中並非只有單一重力中心,每個行星包括地球在內皆有其重心。

3 伽利略(Galileo,1564 ~ 1642) 哥白尼系統日心宇宙模型的證明,在 1600 ~ 1700 年間由克卜勒(Johannes Kepler)、伽利略(Galileo Galilei)和牛頓(Isaac Newton)得到迅速的發展。1630年,伽利略用自架望遠鏡觀察到四顆明亮的衛星環繞木星旋轉,證明較小物體會環繞較大物體旋轉。 伽利略父親42歲時,與比他小18歲的女子結婚。長男伽利略出生時,父親已44歲,父親是位音樂家,通古典語。伽利略12-13歲時,進入耶穌會修道院唸亞里斯多德的邏輯學、自然學。

4 伽利略 1581年,伽利略17歲,入比薩大學攻讀技藝課程,即科學四科(算術、幾何、天文、音樂)與文法三學科(文法、修辭法、辯證法)。他打算唸完這些課程之後,攻讀醫學。 塔斯坎尼大公(即佛羅倫斯柯西莫)召集六十位來自歐洲各地的貴族子弟,聘請優秀學者為這些貴族子弟施予英才教育。他們在比薩講學時,可讓外人自由旁聽,名叫利奇的傑出數學家,他是塔塔利亞(Tartaglia, ca,1500~1557)的學生,塔塔利亞是義大利了不起數學家,於 1543 年將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本》與阿基米德的著作從拉丁文譯成義大利文。塔塔利亞還發現三次方程式的解法,並以數學方式論述彈道,發現砲管呈四十五度仰角時,砲彈的射程最遠。

5 伽利略 利奇在比薩講授歐幾里得的《幾何學原本》以及阿基米德學說,包括槓桿原理、浮力原理、圓周與圓面積的計算法。19歲的伽利略沉醉這些學說,好像天籟之聲,漸失去對醫學的興趣。或因繳不起學費,隔年放棄唸醫學。 1589年,成為比薩大學的數學講師,公然反對亞里斯多德種種學說。亞里斯多德認為物體落下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成正比,也就是物體愈重便愈快掉落地面。伽利略則認為物體不論輕重,都會同時掉落地面。伽利略與他的助手在比薩斜塔上做實驗,讓重量不同的球掉落地面。 兩千年來,人們對亞里斯多德的學說深信不疑。伽利略用實驗與望遠鏡的觀察來推翻亞里斯多德的論說,這種敢於懷疑權威,並且實事求是,用實驗來求證的態度,展現真正的科學精神。

6 英國皇家學會 英國學術研究機構 。正式成立於1660 年,並於1662、1663、1669年領到皇家的各種特許證,國王是學會的保護人,學會宗旨是促進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而又未中斷過的唯一個科學學會,引領英國自然科學研究。 宗旨:促進英國和國際間的自然科學和應用科學,包括數學、工程科學和醫學的交流,發展國際科學關係和加強對自然資源的保護。

7 英國皇家學會 18世紀,皇家學會的成就已享譽國際。1665年起,它的出版物《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是西方最早的期刊之一。 1671年牛頓被選入皇家學會,天文學家哈雷(Edmond Halley)於 1678年被選入該會。1768 年學會主辦由科克(James Cook)領導的第一次太平洋科學考察;1919年,學會派遣的一支考察隊於5月29日在幾內亞灣的普林西比(Principe)島拍攝的日蝕照片,驗證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使愛因斯坦出了名。

8 法國國家科學院 1666年科爾貝爾(Jean-Baptiste Colbert)創建的科學學會,取名為皇家科學院。1699年,法國王室贊助下,進行改組,遷往羅浮宮,改用今名。1721年,科學院即設立獎金,獎金項目不斷增加。1795年,由新建的國立研究院的分支機構接管科學院。1816年恢復原名,但仍為法蘭西研究院的一部分。 科學院兩個學部是︰(1)數學和物理學部;(2)化學和博物學部。下設幾何學、力學、天文學、地理學和航行學、物理學、化學、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農業經濟學、醫學和外科學等研究機構。 過去和法國科學院有聯繫的外籍傑出科學家有班傑明‧富蘭克林和愛因斯坦。科學院院士的名額通常是院士 130 名,通訊院士 160 名,外籍院士 80 名。

9 歸納法與演繹法 人物 科學方法 名言 英國 培根 (1561~1626) 歸 納 法
得真實知識的方法,是有系統的蒐集各種試驗得來的資料,並歸出普遍的原理原則 「知識就是力量」 法國 笛卡兒(1596~1650) 運用數學邏輯推算出各種知識 「我思,故我在」 (一切的知識都必須經過理性的思考)

10 牛頓運動定律 是牛頓提出3個運動定律總稱,被譽為經典物理學的基礎。
第一運動定律:當物體不受外力作用,或所受合力為零時,原先靜止者恆靜止,原先運動者恆沿著直線作等速度運動。又稱「慣性定律」。 第二運動定律:物體受力後所得加速度(a),和其所受的淨力(即合力)(F)成正比,和其質量(m)成反比。 即 F = ma。 第三運動定律:兩物體交互作用時,彼此互以力作用於對方,兩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作用在不同物體。又稱「作用與反作用定律」。

11 理性主義 狄德羅《百科全書》對「理性」的觀點是「人類認識真理的能力」,「人類的精神不靠信仰的光亮的幫助而能夠自然達到一系列真理」
理性主義是將理性看成是知識的首要工具和驗證的哲學。宗教理性主義:對超自然啟示的主張加以批判。十八世紀初,笛卡兒和牛頓提出的「自然是一個由規律控制的機械系統」已被廣為接受。上帝並不干預自然的運轉,但信仰上帝對於解釋自然的起源和秩序是必要的。 在哲學中,與經驗論相反,理性主義者揭示:最確定、最有意義的知識不是來自感官經驗,而是來自理性。

12 理性主義 近代首倡理性主義是笛卡兒,他以幾何學的模式來改造哲學。歐幾里得從自明的公理出發,笛卡兒以自己思想之存在為出發點。若我們懷疑自己的懷疑活動,這無法不引起矛盾。笛卡兒以數學的嚴格性推演出關於上帝、世界和人的命題體系。 哲學中的理性主義是一種知識理論。經驗論堅持一切知識源於知覺,理性主義則認為我們知識中最重要的部分源於理智的洞察。例如一事物不能既是正方形又不是正方形,或 2+2=4。這樣的知識是確定的、是必然的、也是普遍的,無論何時何地,它總是如此。這樣的洞察提供我們一切知識的框架。

13 康德(1724~1804)《什麼是啟蒙》 「啟蒙」就是使人們脫離未成熟狀態,把人們從迷信或偏見中解放出來。矛頭直指「黑暗的中世紀」。當代人用「啟蒙時代」這個概念,表明那是以光明驅逐黑暗的歷史時代。 抨擊中世紀的神學教條,清掃封建社會的傳統和愚昧,幻想建立一個合乎理性的社會和國家。 啟蒙運動範疇:涉及宗教、哲學、政治、經濟、科學、史學、文學、美術等各方面。 啟蒙運動思想家們,最初用自然神論,最後用無神論來反對上帝和宗教迷信。

14 什麼是啟蒙 哲學上:以機械唯物論批判中世紀經院哲學 經濟上:主張以自由放任對抗封建官僚束縛,為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制度理論鋪路。
政治上:以社會契約論否定君權神授,用理性原則、自由平等原則批駁階級特權。伏爾泰曾說:「我不同意你說的每一個字,但是我誓死保衛你說話的權利。」可見對言論自由的重視。 用知識科學啟迪人們愚昧無知、傳統偏見,打破舊的風俗習慣。 影響:新思想湧現,使得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脫離宗教的影響,導致美國獨立運動及法國大革命。

15 哲士「Philosophe」 即法文哲學家之義。十八世紀,「哲學」的意思與今不同,是指以一種批評和追根究柢的精神去討論問題的態度。「Philosophe」在英文中被用來指稱一輩並不是真正研究哲學的作家。 啟蒙時代的「哲士」只能算是文人、政論家,以及散播菁英文化的飽學之士。他們以寫作求名,透過他們,啟蒙的觀念得以傳播。啟蒙時代裡,寫作的「哲士」都是自由的槍騎兵(freelancers)、窮苦文人,或者新聞記者。這些「哲士」們寫作的對象是大眾。 除報章外,人們需要字典、百科全書以及報導各類知識的書籍。他們欣賞機智、鮮明、輕快的文體,造成十八世紀穩重、流暢、清晰、精確的文字風格。

16 沙龍 定期在私人家中舉行的社交聚會,參加的人員通常是一些文學、藝術和政治人物。法國式沙龍延續到20世紀,最時期是在17-18世紀。通常由女主人依自己意願舉行的。這些聚會以美學、哲學和政治主題進行的睿智會談和辯論而引人注目。 就藝術而言,沙龍是指法國的藝術品陳列室,如羅浮宮(Louvre)的美術沙龍。沙龍也指由法國當代藝術家所舉辦的定期作品展覽,此類型的沙龍可以追溯到17世紀。

17 沙龍 有些在政治影響很大,一般局限於知識性活動。重要沙龍有:斯居代里小姐(Scudery)、斯卡龍夫人(Scarron)、埃皮奈夫人(d‘Epinay)和斯塔爾夫人(Stale)主持的沙龍。 戴喬芬女士(Mme. de Geoffrin),從1750年始,長達25年以晚宴招待許多藝術家和文人;有時供經濟援助,有時引薦認識上流社會或政府有力人士;也接待來訪外賓。哲士和作家經常在沙龍碰面並交換意見。 蘇菲亞‧康多塞(康多塞(Condorcet)哲士遺孀) 的沙龍在拿破倫時代仍是自由派反對人士的集合中心。戴史德爾女士(Mme. deStael)的沙龍,探討婦女地位問題。19世紀法國自由主義思想很多是在沙龍產生。  

18 洛克 發展出一套與霍布斯的自然狀態(state of nature)不同的理論,主張政府只有在取得被統治者的同意,並且保障人民擁有生命、自由和財產的自然權利時,其統治才有正當性,社會契約才成立,如果缺乏這種同意,人民便有權推翻政府。 1692:《政府論次講》重點:中產階級財產權。 影響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蘇格蘭啟蒙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勛,其理論反映在美國〈獨立宣言〉。

19 狄德羅&《百科全書》(1751~1772) 周圍聚集伏爾泰、達蘭貝爾、霍爾巴赫、格里姆、盧梭等當代卓越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這部巨著普及科學知識,宣揚理性主義,反對宗教愚昧,希望知識產生實際效益,增進人類幸福,指引人們重視工藝和技巧,使技術同科學相結合,增加控制自然的力量;啟迪人們認清腐敗的現狀,創造美好的社會環境。該書多次被禁,1784年7月30日在巴黎逝世。 抨擊封建社會神權和政權的干擾,提倡自由,包括政治自由、貿易自由以及學術研究自由。希望理性能恢復力量,期待開明君主出現,進行改革,建成合理的社會。他一度對沙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抱有幻想,1773~1774年應邀訪問聖彼得堡,後失望而歸。

20 孟德斯鳩 1689年 1月18日生於波爾多附近拉布雷德城堡的貴族家庭。1705 年入波爾多大學攻讀法律,1716 年繼承伯父爵位,任波爾多高等法院院長,獲男爵封號。 1721 年匿名發《波斯人信札》,以兩名波斯游客的通信體裁,諷刺路易十四及 1715 ~ 1723 年攝政時期法國專制制度,嘲笑上流社會的惡習和荒淫無恥,譴責宗教迫害。 1734年《羅馬盛衰原因論》,認為羅馬所以興盛是由於實行共和制,其所以衰敗則由於實行專制暴政。

21 孟德斯鳩 1748年《論法的精神》(法意)的副標題是:「論法律與各國政府體制、風尚、氣候、宗教,商業等等的關係。」。用自然和社會因素來說明各國歷史和不同制度的特點,以否定神學史觀。他揭示國家的目的在於保護政治自由,而自由就是每個公民有權去做為法律所許可的事。 把政權分立法、司法、行政 3 部分,強調分立和制衡;立法權在人民代表,行政權歸屬世襲君主,司法權由選舉產生的常任法官掌握。三權分立理論,成為許多國家憲法的理論基礎。

22 伏爾泰 原名弗朗瓦‧馬里‧阿魯埃。1694年生於巴黎中產階級家庭。1704~1717年在耶穌會創辦的路易大王中學讀書,畢業從事文學寫作,用諷刺詩抨擊封建專橫統治,因觸犯王公兩次入巴士底監獄。 1718年發表第1部悲劇《奧狄浦斯王》一舉成名,,從此用伏爾泰筆名。1726~1729年旅居英國,結交上層文人和政治家,考察政治制度,深受牛頓、洛克的科學、哲學思想影響。回國後宣傳英國社會制度與自由思想。1734年《哲學書簡》曾被取締焚毀,於是遠離巴黎,在錫雷村居住 15 年,潛心著述。

23 伏爾泰 擅長哲理小說與諷刺短文,著作有《老實人》(1759)、《哲學詞典》(1764)。《路易十四時代》(1751)和《風俗論》(1756)兩書有專章論述中國歷史文化,推崇儒家倫理道德與理性主義。為狄德羅主編《百科全書》撰文。 其思想反映上層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既反對特權等級,又主張保留君主制;既宣揚自由主義,又害怕人民革命;既反對宗教迷信,又強調宗教的必要性。1778年 回闊別 28 年的巴黎,人稱「卡拉的救星」,於同年 5月30日病逝。 1791 年 法國制憲議會將其遺骸遷至先賢祠。

24 盧梭 1712生於日內瓦鐘表匠家庭。其祖先16世紀因受宗教迫害從法國遷居日內瓦。盧梭幼年喪母,沒有受過學校教育。10歲時其父與人發生糾紛而逃亡。他為一牧師收養,當過徒工、差役,1728年,因不堪虐待逃走。長期流浪生活使他熟悉社會,同情下層人民,皈依天主教。他堅持自學,1737年寫出第一部著作《娜爾西斯》。1741年,到巴黎從事音樂、喜劇和舞劇創作,曾與伏爾泰合作。 1749年,法國第戎學院懸賞徵文,議題是科學和藝術的進步是否有助於淳化風俗,盧梭撰〈論科學與藝術〉應徵,認為文明歪曲天性,崇揚自然生活。該文獲得頭獎,遂一舉成名。

25 盧梭 《論科學與藝術》強調藝術與科學的進步並沒帶來好處。知識的積累強化政府統治而壓制個人的自由。他的結論是物質文明的發展破壞真摯友誼,取而代之的是嫉妒、畏懼和懷疑。 1762年,發表《民約論》(《社會契約論》) ,他提出人民主權學說,認為國家主權來自人民,不能分割與轉讓,人民有任命、罷免與監督行政首領之權,有決定國家統治形式之權,有推翻專制制度的起義之權。人民主權說,對法國大革命時期的雅各賓派執政時的政策影響極大。20世紀初中國民主革命也受到盧梭學說的啟示。

26 盧梭 1762年教育小說《愛彌兒》,主張保護兒童的自然本性,聽其身心自由發展,反對封建教育和經院主義。其著作被取締,本人遭受迫害,先後流亡瑞士、美國。 1766年應休謨邀請,到英國避難。1767年回法,晚年寫自傳體《懺悔錄》,未及出版就於 1778年去世。大革命時,其遺骸被安放在巴黎先賢祠。 盧梭認為在自然狀態(動物所處的狀態和人類文明及社會出現以前的狀態)下,人本質是好的,是「高貴的野蠻人」(noble savage)。好人被社會所折磨和侵蝕,社會發展導致人類不幸的繼續。

27 歐洲啟蒙時代與中國儒學 利瑪竇認為只有將教義與最為中國儒學相結合,才能打開中國人的心靈之門。於是,耶穌會以「西儒」的面目結交士大夫、允許中國信眾尊孔祭祖和將基督教教義比附「四書」、「五經」等做法,慢慢打開了在中國傳教的局面。 當時歐洲風氣仍十分保守,嚴禁偶像崇拜的羅馬教廷很難接受尊孔祭祖的合法化,為避免被教廷視作異端,利瑪竇和他的繼承者們開始系統地將孔子學說介紹到西方。1662 年,耶穌會將《論語》、《大學》翻譯成法文,以《中國科學提要》的書名在巴黎出版,很快引起各界的矚目。

28 歐洲啟蒙時代與中國儒學 1672年殷鐸澤出版《中國政治道德科學》,是《中庸》的譯本;1711年《中國六經》以拉丁文出版,是「四書」的新譯,外加《孝經》和《小學》。西方讀者分辨不清孔孟和朱陸異同,故籠統稱「孔學」,以Confucius(孔夫子音譯)命名。 避免尊孔被理解為崇拜偶像,耶穌會教士將孔、孟之道解釋為「唯物的純粹道德和哲學」。伏爾泰把家中耶穌畫像改為孔子畫像,朝夕禮拜,並寫讚美詩:「孔子,真理的解釋者,他使世人不惑,開發了人心,他說聖人之道,絕不是預言者的那一套,因此信仰他的人,本國外國都有。」啟蒙運動的主力軍法國百科全書派同樣推崇孔子。

29 宋代理學又稱「新儒學」 漢儒功在傳經,清儒功在釋經,均重名物訓詁。宋、明理學發揮經的微言大義,窮心性義理之學,深受佛 道之影響,使儒家成一新氣象,稱新儒學。 宋理學者,實儒表佛裡之學,雖欲以儒抗佛,卻於本體論或形而上學需有所說明。故理學家多以佛釋儒,或援佛入儒。可見當時佛對儒影響之深,尤以禪宗的明心見性學說影響至大。 士大夫的自覺精神:宋初之石玠、胡瑗高唱華夷之防,范仲淹之「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張載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萬世開太平,以民胞物與為心。」士人辦書院,倡教育,通過書院教育挽救政治,有「為往聖繼絕學」之精神

30 理學與道學 理學:宋代學者未曾以理學自稱,後人稱為理學,欲以別儒家之說,理學派乃混合儒佛道的思想,以道為本,以儒為用。胡適:「理學掛著儒家的招牌,實是襌宗、道教、佛教的合產品…。主要觀念卻是古來道家的自然哲學裡的天道觀念,又叫做『天理』,故名為道學,又名為理學。」 此學派重道統之說。自韓愈至朱熹均欲建立道統,理學家自認超越漢、唐諸儒,直接承受孔 孟之道,重修身、為人、治國、平天下之大道,《元史》有〈道學傳〉及〈儒林傳〉之別。

31 宋明理學 程朱學派(讀書窮理):理是形式法則,天地萬物皆有。氣為實質之內容,代表為二程,其學說重內心寂靜,從人生經驗建立人生理論。集理氣學說大成者為朱熹,學道重致知,求學先窮理,窮理以讀古書入手,以「四書」、「五經」為本。 陸王學派(心即理):宋朝陸九淵及明朝陳白沙、王守仁為代表,探討主觀之心,闡發天賦之性,以自我為主,外物為從,倡宇宙即心,心即理。 講求修身立人之道,以達「內聖外王」最高目標,德澤被萬民,故皆主張躬行實踐,不事空談。

32 心學與心學的反動 王守仁心學的中心思想,是「發明本心良知」,注重人的主體精神的價值,以人的存在和精神質量為參照來確立世界萬物的意義,對人的尊嚴和價值的確認,著重理論和實踐意義。 明代後期,東林學派的顧憲成、高攀龍,組織社團,講學著書,評論朝政。他們批評王學末流的空疏之弊;政治上又直言敢諫,評擊時弊,最後遭到嚴厲鎮壓。黃宗羲稱之「一堂師友,冷風熱血,洗滌乾坤」。 劉宗周和黃道周是明末兩位儒學大師。劉宗周創「慎獨」之說,講學於蕺山。明亡,不食而死。無論是東林黨人,還是明末兩大儒師,他們對舊理學的批評以及新思想的提出,都可視為早期啟蒙思想的先驅。

33 傳教士的翻譯貢獻 傳教士 利瑪竇 鄧玉函 艾儒略 湯若望 南懷仁 生 卒 1552 ~ 1610 1576 ~ 1630
生 卒 1552 ~ 1610 1576 ~ 1630 1582 ~ 1649 1592 ~ 1666 1623 ~ 1888 國 籍 義大利 瑞士 日耳曼 比利時 天文學 製造天文儀器 《時憲曆》(沿用至清末)、渾天觀測儀 《康熙永年曆法》 數學 與徐光啟合譯《幾何原本》前半部 三角測量 物理學 與王徵合譯《遠西奇器圖》 火砲學 《火攻挈要》 《神武圖說》 地理學 《萬國輿圖》 《職方外紀》 《坤輿圖說》、《坤輿全圖》

34 清初文字獄 背景 壓制反清復明思想(康、雍、乾) 著名獄案 聖祖 莊廷鑨《明史稿》 雍正 查嗣庭案
在江西主持鄉試,以「維民所止」命題,父子皆處死 呂留良案 曾靜處死,已死的呂留良「剉屍」、斬首→雍正寫《大義覺迷錄》 乾隆 胡仲藻案 (1) 詩集中有「雖然北風好,難用可如何?」 (2) 以「乾三爻不象龍說」遭處死

35 經世致用 代表人物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顒、顏元、李塨、王源等。清初學者在總結明亡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深感明季學風的空疏不實,對國家、民族造成了極大的災難,「書生徒講義理,不揣時勢,未有不誤人國家者」。 他們要求學術反虛就實,提倡經世致用的真學問和「以實為宗」的新學風。他們學風的特點是﹕「務當世之務,康濟時艱,反對脫離社會實際﹔勇於任事,不務空談,生存一日當為民辦事一日﹔致力於創新,絕不蹈襲古人﹔實事求是,注重調查研究。」

36 經世致用 研究範圍:包括政治、經濟、軍事、國家、民族、法律、邊疆、地理、人情、風俗、自然科學等,「事關民生國命者,必窮源溯本,討論其所以然」。以社會問題為中心,在救世濟時思想指導下,提出解決當前問題的各種方案。 政治:批判封建專制制度,揭露專制君主的罪惡,提出有初步民主啟蒙的主張,如黃宗羲「公其是非於學校」、顧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張。 經濟:針對土地兼併,提出解決土地問題。這些辦法都貫串著「均田」的精神。 教育:批判科舉制和八股時文,注重學校教育,要求培養出真正有學問、有實際能力的有用人才

37 清末經世致用 考據學的衰落:18世紀晚期(乾嘉),考據學派發展到頂點,在多數考證著述時,多少已含蓄表達反義理心聲。例如,戴震雖為考據學權威,但是,他認為考據「支離」之學與為時人忽略的人生哲學研究存在著衝突,這種衝突困擾他的一生。 清末,封建政府腐敗無能,帝國主義的侵略日益加深,國家面臨著生死存亡的嚴重局面,經世致用之學再度興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龔自珍以及康有為。他們以今文經學為主幹,繼承和發展明末清初的經世致用精神,藉經書的所謂「微言大義」發揮自己社會改革的主張,在救亡圖存的旗幟下,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

38 日本蘭學發展─蘭學的傳入 自鎖國以後,尤其是1630年禁止進口有關基督教的漢譯西方書籍以後,研究西方學術已日益困難。
荷蘭人每年向幕府提交世界形勢的報告書《風說書》,但只有老中等極少部分官吏能看到。 江戶初期,在長崎的荷蘭語翻譯(「通詞」)當中,不少人的荷蘭語熟練,翻譯了兩三部醫學等書籍,但未對西方學術進行系統的研究。 江戶時代中期以後,一些原因促成歐洲學術的研究獲得迅速的發展。

39 日本蘭學發展 首先在德川時代的前半期大力研究了明代先進的科學技術書籍。正如西學的創始人杉田玄白所指出的那樣,西學在日本迅速發展是「由於漢學打開了人們智慧的眼界的結果」。 對朱子學等的高度的論理性的探求也有著重大的意義。像荻生徂徠樣的學者,他主張學術並不是只研究封建道德的統治,學術獲得解放。 封建統治者面臨社會矛盾的激化,企圖通過開發新的生產技術來加強自己的統治力量,這也是西學發達的原因。

40 日本「蘭學」 日語中所謂的「蘭學」,是指日本 江戶時代經由荷蘭並透過荷蘭語傳到日本的所有西洋學術的總稱。由於當時幕府不容許基督教傳教活動,排除西方形而上學或人文科學,只容許自然科學技術的傳授,故蘭學在內容上以醫學、天文曆法、地理、兵學為主。 荷蘭方面:以商館的醫師為主,另有商館館長、書記等人士也參與其事。 日本方面:以幕府派駐商館的翻譯人員為中心,此外,則是獲得幕府特別許可的有志之士。

41 荷蘭學─醫學《解體新書》肇始 中醫學方面,興起排除迷信因素、重視實際經驗和觀察的「古醫方」。1754年,山協東洋在京都作人體解剖,出版《髒誌》一書。 1771年,前野良澤和杉田玄白在江戶觀看人體解剖,了解到西方解剖學傑出,遂在1774年出版《解體新書》(為日本第一部大型的蘭學譯著),正式從基礎研究歐洲學術的起點。此後,在醫學和天文學等自然科學領域興起荷蘭學的研究。 1796年由稻村三伯編寫《法爾末和解》的第一部日荷辭典。

42 蘭學似「滴油入水而布滿全池」 從醫學、軍事學發展到各種學科;從長崎、江戶擴展到京都、大阪以至各個藩國。
1786年,前野良澤、大槻玄澤在江戶開設「芝蘭堂」,講授蘭醫,成為蘭學研究中心。 1796年,由第一流蘭學家編纂的《日蘭辭典》的出版,有利於移植歐洲近代科學文化。 1811年,幕府設置蘭學翻譯局。1811~1839年間,從荷蘭語翻譯法國學者的《經濟辭書》,共70冊,稱《厚生新編》。此書的譯注是幕府從事洋書翻譯的起點,從此,歐洲近代科學知識在日本大普及。

43 蘭學趨於衰萎─「蠻社之獄」 1832~1833年間,江戶的蘭學家組織了「尚齒會」(蠻學之社),研究政治、經濟和國際形勢。後因他們批判幕府的鎖國政策,遭到幕府鎮壓。高野長英、渡邊華山等被捕,自殺身死,史稱「蠻社之獄」。「蠻社之獄」是對蘭學傳播的嚴重打擊。 1853年開國以後,日本吸收歐洲近代文化主要通過以英、法語為媒介的洋學,而以荷蘭語為媒介的蘭學趨於衰萎。


Download ppt "哥白尼與天體運行論(1473-1543) 波蘭天文學家。創現代天文學理論。生於土倫(Torun),先後在克拉科夫(Cracow)、波隆那、帕度亞等大學研讀數學、天文學、法律和醫學,並獲非拉拉大學博士學位。1497年任弗龍堡(Frombork)大教堂司鐸職迄去世為止。 一千多年來托勒密天文體系,視太陽每日行程東升,升向中天時偏南,黃昏時西落,為真實的天文景象。引古詩指出此項錯誤,即船隻逐漸遠離海岸時,船上旅客察覺不出船的移動,因而認為海岸往後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