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陳政一 整理 參考自九族文化村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陳政一 整理 參考自九族文化村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陳政一 整理 參考自九族文化村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原住民文化與文學作家 陳政一 整理 參考自九族文化村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2019/4/16

2 2019/4/16

3 達悟族 達悟族人居住的蘭嶼島,是一個純樸美麗的小島,位於台灣本島東南方的西太平洋上,距西方鵝鑾鼻的七十公里,北方綠島六十餘公里。蘭嶼的東南方五點五公里還有一個無人居住的小蘭嶼。 蘭嶼是古老的火山小島,四周海岸為隆起的珊瑚礁所包圍。全島面積四十五點七平方公里,峰巒聳峙,呈現礁的地形景觀。 在行政區分上,本島隸屬台灣省台東縣蘭嶼鄉總人口共約4,945人。分佈於紅頭村、椰油村、東清村和朗島村。達悟族過著半農半漁的生活,他們採用固有的陰陽曆,一年中每一季節都有他們的一定經濟生活作業和社會生活。 2019/4/16

4 2019/4/16

5 達悟族的經濟生活 其農耕以種植天南星科根菜類為主.田地可分水芋田和旱田。旱田可輪種小米,里芋,甘薯。因居住環境四周環海,所以漁撈作業非常發達,但以近海為主。用不同的技法撈捕魚,游息在沿岸珊瑚礁的魚類及約在三至六月間隨著黑潮帶來的魚。漁船是他們在生活上重要的工具。 達悟族群居在背山面海,坡度不大山坡地。其村落四周有廣大的水芋田,旱田環繞。各家住宅緊密連接。主屋沿著微傾的山坡建築。因此由外面來看,只能看到屋頂的一部分。主前屋的前側是工作房,蓋在地面,有地下室,作為堆積雜務用。 2019/4/16

6 達悟族的經濟生活 達悟族人有極高的技藝天份,他們在自己製造器物的工具上加上浮雕裝飾,使其具有超過實用的觀賞價值。
他們有季節,月份的工作分配,按年齡長幼分工合作,擔任不同的工作。成年男子從事開墾田地、造船捕魚、建屋、編籠、冶金、製陶等;女性從事照顧田地,採收魚類、炊事、紡織。 他們製造金片項飾,銀盔及以小葉桑木栓接合船板的工作,都是由技術純熟經驗豐富的老人製作,這種老人受大家敬愛,而被推舉為管理水渠,領導集團播種小米,督導族人遵守規律捕飛魚等工作。 2019/4/16

7 達悟人的社會組織 達悟人的社會組織,在親族結構的基本觀念是父系世系群,在居住及土地所有,使用和生產有關的組織也是父系群;但在婚姻禁忌,工作互助,饋贈分配,血仇責任等參與關係時,他們也運用雙系血親法則。他們有村社單位 ,無統一權威的頭目。 但他們有許多自然社會調節和社會控制制度,如老人的敬重,財富競賽,集體責任及禁忌等。在財產經濟觀亦很發達,一方面用饋贈,分配等方式來調節經濟另一方面用禁忌,標記,和集體享用,分配等方式保證公私所有的關係。 2019/4/16

8 2019/4/16

9 阿美族 阿美族古稱阿眉族,人口約130,268人,為本島人口最多的原住民。分佈在立霧溪以南的東台縱谷及東海岸平原,包括台東縣的東河、池上、關山、長濱、成功、卑南、台東市、花蓮縣新城、吉安、壽豐鳳林、光復、豐濱、瑞穗、玉里、富里及屏東縣牡丹和滿州,共十九個鄉鎮市。他們很早便移居平地。 阿美族人分佈於台灣中央山脈東側,沿太平洋岸的狹長地帶,此區又稱東台縱谷,北自花蓮市附近奇萊 平原,南達台東以南太麻里,東南到恒春附近。阿美人大部份居住於平地,只有極少數居於山中。 2019/4/16

10 典型的母系社會 阿美族部落,比較起來是屬於較大的一型,部落的成員平均在五百人左右,最少者也有二至三百人,較多者也有一千人以上。因耕作經濟生活的方式較進步,他們的土地扶養能力較大,所以部落聚合人口較多。 阿美族是典型的母系社會,女性在親族社會中有絕對優勢的地位,而男性則處於從屬情況。因此阿美族男性為與女性在親族社會中相抗衡,乃著力於男性在地緣組織中權力的發展,也就造成阿美族部落組織之嚴密。 2019/4/16

11 2019/4/16

12 阿美族的經濟生活 工藝的表現上,除一般編竹用具外,製陶工藝是本島原住民(蘭嶼雅美族也有)中唯一僅有者。其製陶工作都是女性所為,其成品都為食器及容器。如:水壼,飯鍋等;但也有作為祭器,祭器為個人所有物,在大小形態上各有不同,持有者及名稱有男女之分,持有者死亡時該持有之 祭器即為殉葬品。 2019/4/16

13 住宅與耕種 阿美族的家屋都為平地式,可分為單室正門與複室側間兩類。北部阿美之屋形式,以前者為主;南部阿美以後者為主。
中部阿美則有二型家屋混合使用的形式。傳統式住屋一室兼作睡眠,作息及炊事之場所。草蓆,被褥,衣飾及飲食器皿,耕作工具都放置於屋內,但各物有一之放置位置。 阿美族之耕作生產方式由燒墾進步到定耕之後,其住屋佈置方式才逐漸將炊及農具室放在室外。另建專炊事廚房及農具室,在農具室側建牛舍。 2019/4/16

14 2019/4/16

15 泰雅族 泰雅族包括泰雅亞族和賽德克亞族,清代文獻稱大么族和紗績族。泰雅族人口共約84,849人。主要分佈 在台北縣烏來鄉、桃園復興鄉、新竹尖石及五峰二鄉、苗 栗泰案鄉、台中和平鄉、南投仁愛鄉、花蓮秀林、萬榮、 卓溪三鄉、宜蘭大同、南澳二鄉,共八縣十二鄉。此外還 零散分佈在關西、三民、壽豐、玉里等鄉鎮。 2019/4/16

16 泰雅族人以二十戶以下為一聚落的相當多,太多沿溪 而設,散居型的分佈。為了避免雨季水患及山頂強風吹襲 ,聚落集中在溪流兩側山坡的中段,泉水自山頂流下,經 過山坡的中段,故飲水豐富。
整個聚落常面向河谷,背靠 山岩,前後均有天然屏障,兩側通道狹小難行,易於防守。耕地有的在聚落附近,有的遠在一、二小時路程之外。泰雅族人的聚落分佈型態對他們的經濟生活及社會生活 具有重大的意義。 2019/4/16

17 經濟活動 農耕和狩獵是泰雅族人最主要的經濟活動,畜養是次要的活動工作。他們也採用太陰曆作為年中行事的準則,整年作業中以農業為主,雖然因地區之遲早略有不同,但最忙碌的季節是七、八月,其次是十一月,其他月份則安閒,可兼作其他工作,如狩獵等。 農作生產方式乃以燒墾為主,冬季收穫後,在十一月下旬及十二月上旬,焚燒陸稻旱田及種粟旱田,年底開始播種粟,五月播作陸稻,六月粟收獲後種植甘薯。 2019/4/16

18 2019/4/16

19 狩獵、獵頭 七,八月份有祖靈祭,第二期播種陸稻的收獲 。十月份利農閒時,開始一般陷機狩獵。在他們一年中,除了雨天的日子,女人躲在家中織布,男人則做一些其他手工之外,差不多每天都到田裏工作。 狩獵是利用農閒時間的一項重要活動,除了從獵物獲得得肉食來源外,其皮毛,內臟(熊膽,鹿鞭),鹿茸等都是和平地難人交易的主要商品。家庭式的小型畜養,如養雞,養豬等也是聚落中重要的活動之一。 泰雅族人尚武好戰,過去有獵頭的習慣,其獵頭原因大都為了復仇或立功。獵頭勇士於獵頭戢鬥及凱旋祝祭時,穿戴特殊衣飾以表彰其武功成就及社會地位 。 2019/4/16

20 2019/4/16

21 黥面 黥面是泰雅人很特殊的風俗。黥面就是在面部刺上花紋,男子在前額及下顎中央刺縱紋一條或數條。
女子面紋則在前額中央刺縱帶紋三條至五條,或以中央刺縱帶一條至三條的兩側,作短帶形平行橫紋,全紋構成十字形,或兩頰自耳根至兩唇中央至下顎上部。 黥面由來說法很多,主要意義意義是為了美麗或英俊,以避邪氣,並在後可和已死去親人會合。黥面也是一種族標記,是社團或吸引異性的成人象徵。 2019/4/16

22 2019/4/16

23 族人聚居的聚落,集數聚落為一群-部族tribe 此等部族的結合,乃依歷史及其共同利害關係,對外切實聯合,實行攻守同盟。泰雅族乃以泛血親群為構成部族的基礎。
部族領袖權─領袖權兼具政治和軍事指揮,司祭權則屬祭司。泰雅族是行父系世系群社會,但祭團組織常有大於世系群的廣泛血緣基礎,每一祭團會有一位司祭兼族長。 2019/4/16

24 賽夏族 賽夏族是台灣山區各族中人口最少,分佈範圍最狹窄的一族,共約4,622人,分佈於新竹縣五峰鄉的五指 山區與苗栗縣獅潭,南庄的加裡山區。居住的海拔高度約 自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之間。 賽夏族古稱獅設族,分南北二方言群:北賽夏群又稱大隘群,大致分佈於鵝公髻山麓一帶;南賽夏群又稱東河 群,則分佈於鵝公髻山麓附近。歷來受東北部泰雅族的強大勢力威脅,西部又受平地漢人影響,所以大部分賽夏不是和泰雅族人混居,則因接近平地,而編入普通行政區域中,故而其文化習俗受此影響極大。 2019/4/16

25 賽夏族的經濟生活 在經濟生產活動方面,賽夏族早期也是事游耕、山地燒墾及山區狩獵。後來漸漸受到周圍強勢民族的壓迫,土地利用範圍逐漸狹窄,而轉變為定耕農業和林業的型態。 2019/4/16

26 賽夏族的社會生活 賽夏人是以地域和親屬關係之圖騰氏族為社會組織的基本構成單位,三五同姓(同圖騰)家族聚居為一聚落並形成一基本地域團體,也是與氏族祭團一致單元。 若干毗鄰的聚落聯合成一個村落,村落中的同姓家族則組成各姓之氏族祭團,是為各姓共有耕地,漁區互助之單位。再次則若干個同區域的部聯合成一個部落聯盟,也就是現在所稱的南賽夏或北賽夏群。 2019/4/16

27 2019/4/16

28 鄒族 鄒族共約6,240人,分佈於玉山西側,高雄山地的卡那布與薩阿魯阿,包括南投縣信義鄉,嘉義縣吳鳳鄉和高雄縣三民,挑源二鄉部分山區。部落內人口聚居密度高,居住之海拔自五百公尺至一千五百公尺。 鄒族在早期的文獻稱為曹族,分為三個語言群:阿里山群(鄒語),四社群(沙阿魯阿語)和簡仔霧群(卡那布語.其生產方式以山地耕作為基本,兼以狩獵,捕魚及飼養家畜為輔助生產。狩獵一度成為主要生產,至今狩獵在祭儀中仍佔有重要地位,皮革為男性主要衣料。農作物以小米,旱稻和甘藷為主,狩獵之肉類作醃肉保存。 2019/4/16

29 2019/4/16

30 鄒族的工藝 原始工藝方面,製陶及紡織均為女性工作,但今己失傳。籐竹編籃工作,仍為生活用具之製作方法,還受重視。
皮革之揉皮和製革,為鄒族之特有工藝之一。鄒族的社會組織是以父系氏族為構成單位,而定居在一個固定地區的地域團體,其中心部落稱為大社hosa ,為最先形成的聚居單位,以會所kuba為組織中心。 2019/4/16

31 2019/4/16

32 鄒族的社會 由於耕地的擴展,自大社移民到新開拓地,建立殖民部落即為小社denohiu。部落之管以長老會議為首,長老會議中最大氏族的長老為頭目,是部落會議的召集人,一切重要部落事務皆由部落會議來通過決定。 部落會議 的執行命令則由各氏族之族來執行。 2019/4/16

33 邵族 邵族是現在居住在日月潭附近的頭社,卜吉社的原住民。邵族在康熙以前居住於Pu-thi。
康熙年間他們己經搬到光華島上.其中社子,水社,頭社等部落,是乾隆四十五年,自嘉義大埔移居現在居住地。道光以前,他們便開始放棄了光華島,而分散日月潭周圍地區,在魚池,貓闌,水社,石印,茅埔,頭社等地,形成聚落。目前己成為漢人的村落。 2019/4/16

34 邵族的生產方式 邵族人的生產方法以農耕及捕魚為主。其農耕早期以山田燒墾為主,清嘉道年間,大批漢人入墾水沙連,邵族人才漸漸從漢人習得水稻的種方法。 作物以稻,粟,甘藷和花生為主。玉蜀黍,煙和薑也是每戶必種的。捕魚作業就和其他土著的狩獵一樣重要,每日所撈的魚蝦是必要的食物及經濟收入。在豐年祭及過年祭時,狩獵是一項重要的儀式。飼養家畜是重要的家庭副業。 2019/4/16

35 2019/4/16

36 布農族 布農族清代文獻稱為(武崙族)。他們原有六個同祖 群,即巒社群、卡社群、丹社群、卓社群、郡社群和蘭社群。
根據他們的傳說,布農族在台灣最早的居留地是在西部平原。巒社群的人說他們的祖居地在Lokaag(鹿 港),郡社群人說他們的祖居地是在Linkipao( 林杞埔),Taulak(斗六)和Lamtao(南投 )等地方。 他們自平地入居山岳地帶之後,並沒有長期地固定在一地區住下來,他們還是不斷地在移動著,為了尋找新的獵場和耕地,以及為了避開漢人的入侵或平埔族的侵擾。 2019/4/16

37 布農族的分布 布農族人自西部平原中北部,沿水濁水溪溪谷間向中部山地推進,最初在濁水溪上游及其支流兩岸山地定居。後來一部分巒社群,群社群及丹社群越過中央山脈到花蓮,台東二縣交界山地。 約一百五十年前部份巒社群和邵社群又移往新武路溪流域,後來又向台東內鹿地方和高雄旗山東北側荖濃溪流域移動。 目前布農族共有39,656人 ,分布於南投仁愛,信義兩鄉,高雄三民,桃源二鄉,台 東海瑞,延平二鄉,花蓮萬榮,卓溪二鄉。 2019/4/16

38 2019/4/16

39 布農族的經濟生活 布農族採太陰曆法,一年分十二個月,一個月分三十日,以結繩記日,一結代表一日,結滿三十日結為一月,以一根小木頭插於第三十結中.獵人至山中狩獵,亦為結繩記日。 農業生產方式一直採用山田燒墾為主,小米是他們維生的主食,歲時祭儀,也以栽培小米的活動為中心。一年以開墾早田,播種小米為開始,以收割小米為結束。他們根據月亮的圓缺有無來舉行。 2019/4/16

40 布農族的社會生活 布農族常為獲得獵場和報復血仇,就會發生戰爭,戰爭可以炫耀英勇及獵取人頭。所以領導作戰的領袖也就是政治領袖的最佳人選。本來布農族落的領袖兼政治和軍事,當領袖年紀老大不能領導作戰時,長老會議推荐青英勇的人,來指揮作戰即為土帥,老領袖去世後,土帥即兼管政治,為部落新領袖。 所謂作戰即為平時狩獵,出草和作戰。早期布農人符,據說接受施術時雖有痛苦,但亦有性的快感。 2019/4/16

41 布農族的社會生活 缺齒是拔去左右兩門齒,也有拔去側門齒各一枚或犬齒各兩枚的習俗。布農族婦女拔除門牙,可使齒縫露出朱舌,在下意識中自有其性的挑逗力。 隨著社會的變遷,這些風俗己經消失了。也有身體刺墨及缺齒的風俗。這些行為都是社會組織團體標記,也是成年的一種符號.女子從十餘歲月經初來之次日開始刺墨,以為結婚為準備.男子有的胸部或下膊黥刺,被當是一種護身符。 2019/4/16

42 2019/4/16

43 卑南族 清康熙六十一年擔任巡台御史的黃叔璥在他的台海使搓錄上,稱卑南族為卑蘭覓,其族人的活動範圍大致不超出台東平原,也就是現今台東縣卑南鄉。
卑南族雖然有共同的語言及風習慣,但每個部落都是獨立自主的政治單位。部落與部落之間,可能因為些許糾紛引起仇殺或襲擊;但在某方面卻以另一種方式連在一起。 在環境上,東北接馬蘭社的阿美族,西面有東魯凱大南社群,南鄰太麻里的排灣族。他們的系譜上偶而他會和阿美人或排灣人發生婚姻關係。 2019/4/16

44 卑南族的經濟生活 卑南族的傳統經濟是以山田燒墾的農業為主,農產品有小米,芋頭,甘藷,樹豆等;以漁獵為副。
就經濟活動而言,生產與消費是主要的現象,分配則以禮物贈與的方式來進行,少有交易的現象。家庭是一個共同生產,共同消費的經濟單位。在勞力不足時,也有勞力交換的情形發生。 2019/4/16

45 卑南族的社會生活 卑南族的社會組織上,雖有年齡階層組織,卻不像阿美族那樣嚴密;雖然有頭目,但其地位並不像排灣族那樣崇高,而且土地皂理權也不屬於他們的。會所是整個部落公共事務的推動中心。組成會所的分子理論上是本部落的男性青少年。會所分青年會所與少年會所,是年齡階層養成教育場所,也是軍事組織中心和部落財產單位。 一個部落中,有若干個祭祀群。祭祀群以靈屋為中心在一年兩次的收獲祭時舉行祭祀。管理與戰爭和出獵有關祭祀的管理人地位崇高,他也就是部落的祭司,與豐年祭有關的各種祭祀,是由巫師來主持,家庭對祖先的和種祭祀也經巫師之手。 2019/4/16

46 2019/4/16

47 卑南族的社會生活 卑南族的親屬組織是以血族認親法則為基礎,而受長女繼承的影響。血族型認親法的特性是:父方母雙方的親屬完全相等,子的後裔與女的所出也是完全相等親疏地位。 因為受長女繼承的影響,長女繼家招夫,實行從母從妻居,次女以下的女性雖然婚後另行建家,過核心家庭的生活,但次女以下的女性初婚時,必需先與長姐居住一段時間,直到生下第一胎後,始另行建屋。 如此長女在與雙親和同胞姐妹間的關係較為親密,而在第一等親屬的範圍內,女性的地位較為優越;超出這個範圍,男女兩性在親屬地位上是相等的。 2019/4/16

48 2019/4/16

49 魯凱族 自古以來魯凱族和排灣族的拉瓦而亞族及布曹而亞族合稱傀儡番,又稱澤利先-原住民之意。其實屏東霧台鄉的魯凱人和高雄茂林鄉下三社群,台東卑南鄉大南群為一系統。部落分布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下。而以五百到一千公尺之間的淺山為主要分佈。據說,魯凱族原來都住在台東大南溪上游右岸,舊大南部落和本主山之間,魯凱人稱為Shikipalichi的地方。 1340年左右,與住在附近的太麻里原住民為了某些原因反目成仇,而被壓迫西遷,越過大武山定居好茶村。約過三百年又一小部分自好茶遷至阿禮村;又過一百年又一小部分遷至霧台村.魯凱人的遷移,除了他族的壓力以外,選擇更好的生活環境是重要的原因。 2019/4/16

50 魯凱族的經濟生活 傳統的經濟生產方式仍以農耕為主,從燒墾到定耕。主要作物為小米和芋頭(旱芋),其他還有樹豆和甘藷。芋頭收成後,以火烤乾加以貯存,可供一年的消費。其次的生產有狩獵,畜養和山溪捕魚。 魯凱族的人口大約有10,212人,其社會組織是一種社會階層制度,建立在土地制度和長男繼承。魯凱族與排灣族的社會組織相同,但在嗣承上,魯凱族只有長男可以;而排灣族則長嗣即可繼承,不分男女。因此可以說,魯凱社會階層制度是長子繼承制度造成的。 2019/4/16

51 魯凱族的社會 魯凱族的社會階層共分三層:貴族,特權階級,成員多為地主的近親。士,社會地位低於貴族,高於平民,其長子為士,餘嗣為平民。平民,是主三從以外的兄弟,有些是地主的遠親,有些是無關人物,大部分是佃農,社會階層最低。 魯凱族在原始藝術的表現上,非常優秀與細緻.女人的織布與編籃,男人的木雕.尤其是木雕優異的匠人,在部落中最受人尊重與愛戴。琉璃珠是他們重要的飾物,靈甕是他們重要的禮器,但魯凱人他們不會製作,這些器物是祖先所留下來的,所以他們很注重和禮戴這些器物。 2019/4/16

52 2019/4/16

53 魯凱人的祖先 他們的祖先來源傳說中,有一種傳說為魯凱人的祖先是由百步蛇所生的,所以將百步蛇的圖案視為祖靈的一種象徵,運用在家屋的祖靈柱,簷桁,門扉等木雕,身體的刺青,衣服的刺繡,其他的生活器物上。 2019/4/16

54 2019/4/16

55 排灣族 排灣族總人口63,627人(根據1994年民政廳資料),次於阿美族、泰雅族二族,為台灣原住民第三大族 。分佈於中央山區南段,北起隘寮溪上游武洛溪大母母山一 帶,向南直到恒春半島,東南則包括山麓與狹長的海岸地區。 行政區包括屏東縣的三地,瑪家,泰武,來義,春日 ,牡丹獅子,滿洲及台東縣的太麻里,金峰,達仁,大 武,卑南等鄉;除此外有少數居住在花蓮縣卓溪鄉與高雄縣的三民,桃源二鄉境內。 就部落分布地區的標高而言,排灣族所有的部落均在一千五百公尺以下,而以一百至一千公尺之淺山為主要分布區。 2019/4/16

56 排灣族的經濟生活 傳統上排灣族的生產方式,以山田燒墾為主,兼事狩獵畜養與山溪捕魚。生產的目的除自用外,一部分作為繳給貴族的租稅。小米,肉類,檳榔,芋頭等也習慣作為交易的媒介。農作物以小米,芋頭為主要糧食作物,其他還有花生,樹豆,甘藷等。 芋頭以火烤乾後加以貯存,可供一年的消費。狩獵是男人的工作,與畜養同為肉類食物的主要來源。狩獵分團體狩獵和個人狩獵,但在觀念上獵場為貴族所有,因此獵人必須向獵場所有人繳租金。 2019/4/16

57 2019/4/16

58 排灣族的經濟生活 貴族中的地主擁有農田及宅地,可享有特權有稅收,如土地稅,獵稅,山林稅,水源稅等。紋身的花紋為整個人形的;家名 ,人名與平民不同;住宅,房子較大,門楣上有蛇,鹿,人頭等雕刻花紋;室內正堂迎間的壁上有人像雕刻,宅前有司令台等;婚前有與其他未婚女子同居的權;利可穿豹皮衣。 地主近親可免租稅,其他裝飾近似地主。邊緣貴族與士社會地位相似,但邊緣貴族有貴族之名無貴族之實。其權利僅在刺墨的紋樣與人名方面與平民不同,其他平民一樣,是賴自己的勞力賺取生活上的物質和精神所需。 2019/4/16

59 排灣族的社會 排灣族的社會階層是建立在土地制度和長嗣繼承上,又土地所有權的獲得也靠長嗣繼承,因此我們可以說排灣社會階層制度是長嗣繼承制度造成的。 社會階層分為-1.貴族為特權階級員多為主和其近親。2.士,社會地位低於貴族而高於平民,其長嗣為士,餘嗣為平民。士不是貴族與平民身份遞變中的必經階級,也不是貴族的附庸。3.平民,有些 是地主的遠親;有些可能與地主無關。平民的地位是最低的 一級。 2019/4/16

60 2019/4/16

61 太魯閣族 太魯閣族的文化習俗與泰雅族略有相似,同樣是居住高山、狩獵水耕,視彩虹為神靈橋的民族,但是兩族語言無法溝通,分佈地雖相鄰,彼此卻甚少來往。 大約在三四百年前,因人口增加,耕地及獵區分配不足,族人開始翻越中央山脈到東部的立霧溪、木瓜溪等地區。因族人自稱為Truku(太魯閣),所以遷移的居住地區,才叫「太魯閣地區」。太魯閣( Truku )族語意為「山腰的平台」、「可居住之地」、為防敵人偷襲「瞭望台之地」。這個地區即為現今太魯閣國家公園之範圍。 2019/4/16

62 「太魯閣」國家公園,對一般人來說,只是一個著名的觀光勝地;而它有相當豐富的人文歷史深度,那就是太魯閣族抗日戰役,太魯閣族祖先们為了保護土地、生存、財產,抵抗日本入侵者。
1914年,日本動員軍警二萬多人,兵分三路,夾擊太魯閣族部落。夾擊太魯閣族男丁約2500至3000 人。太魯閣族頑強抵抗。但不敵日軍精良武器及優勢兵力,而死傷慘重,於三個月後棄械。而後太魯閣族人,以立石頭為被降服的記號。並留下可歌可泣的歷史。 2019/4/16

63 族群特質 傳統上,過去太魯閣族的男性,婚姻條件是獵首及具有高超的狩獵技巧(唯有已獵首過及擅於狩獵,男子才有資格紋面),其次是守規矩與心地好,有財產及身體強壯則是更次要的條件。 女性的首要條件是會織布(女子會織布才能紋面,紋面的女子才算是美麗的),其次則為勤勞、會持家及心地好。而在男女關係之間,傳統祖靈的信仰及恐懼深植於人心之中,因此族人有著極嚴格的規範:不允許未婚的青年男女或已婚的人有越軌的行為或動作。 2019/4/16

64 一、一般階級制度 太魯閣族的祖先遺訓-Gaya,是家和部落的中心,每一個家或部落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的。否則一人違規,全家或全部落都會遭殃。 在太魯閣族人的部落中,由成員共同推舉聰明正直的人為頭目。頭目及其他幹部都是無給職的,其唯一享有的權利是部落的人家舉行慶典時總會受到邀請。 二、財產繼承 太魯閣族是男子才有得財產權力,長男及次男娶妻要分戶時可分到一塊或二塊以上的田地。 最小的男孩娶妻,不得分戶,由他來負責照顧父母的生活,當然剩餘家產是屬於他所有。 2019/4/16

65 社會制度 三、婚姻 太魯閣族無招贅婚。 掠奪婚 從敵對的部落掠奪來的婦女。婦女被安置在首領家。部落的男青年,若對她有愛意,須經首領及長老商量決定,始可為其舉行婚禮,並一切由首領及長老全權負責,費用由部落有力者贊助。 2019/4/16

66 撒奇萊雅族 撒奇萊雅族是2007年1月17日由官方承認的第13個台灣原住民族。 花蓮古稱「奇萊」,奇萊二字是「Sakiraya-撒奇萊雅」的諧音。「撒奇萊雅」是阿美族中一個支系的名稱,世居花東縱谷北端,所以此地就以奇萊命名。 西元1878年,大清帝國開山撫番,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族中大頭目慘遭「凌遲」的酷刑,妻子亦被處以大圓木壓碎身體的極刑,族人為免遭滅族,流離失所、妻離子散,開始了128年隱姓埋名的流浪旅途。 2019/4/16

67 日據時代,日本對臺灣原住民進行民族分類,因撒奇萊雅族人怕慘劇再度發生,選擇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
事實上兩族的語言差異度達到七成。在年齡階級祭儀上,「長者飼飯」的祝福典禮為撒奇萊雅族所特有,而撒奇萊雅每四年年齡階級必種一圈的刺竹圍籬,亦是阿美族所沒有的部落特色。 2019/4/16

68 撒奇萊雅族的社會 (一)撒奇萊雅族屬於母系社會,採入贅婚,從妻居,因主要分佈於花蓮奇萊平原,因此同時兼有漁業以及狩獵等經濟產業。近代因甚早接觸噶瑪蘭族人,從其學習水田耕作,因此水稻的種植歷史甚早。 (二) 撒奇萊雅族的部落裡,同樣有與阿美族相似的年齡階級,據日本學者的田野資料所記載,在日治時期德興(sakor)的年齡階級(sral)是每5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成長到15歲的時期,這個階級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青年級(kapah)的預備階級,必須要參加青年組前階級的未成年組,這個階級稱為Masatrot,他們必須開始住宿在青年集會所裡頭(taloan),服從上面階級的命令和指揮,接受訓練。 2019/4/16

69 階級制度 撒奇萊雅族與阿美族有相似的年齡階級(sral),每五年進階一次。男子從嬰兒到15歲為幼年級(wawa);15歲到23歲為預備階級(masatrot),開始離家住宿在青年集會所(taloan),服從上一個年齡階級指揮並接受訓練;最後成為成年級(Matrot),授予年齡階級。 此時,親友都會來祝賀。依傳統慣例,新加入年齡階級者須服勞役鋪修部落道路。同時為訓練人格意志,新加入者必須到山中學習獨立生活,自行在野外取得食物,至固定才召回部落。而且須以賽跑方式返回部落,落後者,長老們會使用雞爪、薑葉、咬人狗或咬人貓的枝葉從後鞭策。 2019/4/16

70 噶瑪蘭族 噶瑪蘭族人是現今台灣平埔族群當中族群意識強烈、文化特質最鮮明的一群人。
十五年來,噶瑪蘭族人為爭取復名,四處向地方、中央政府陳情,為了能展演噶瑪蘭族的文化特色,噶瑪蘭族人動員族中耆老、婦女、青年,無畏舟車勞頓,也不惜將神聖私密的kisaiiz(除瘟祭)公諸於世,到台灣各地表演,為的只是讓一般大眾、政府見識我們的存在,早日完成復名大業,無愧於在流離失所中黯然死去的祖先。 2019/4/16

71 社會階級 噶瑪蘭族人最可貴、最引以為傲的地方,在於日常生活作息中保存了噶瑪蘭文化。以新社族人而言,保留了噶瑪蘭語言、風俗(如新年祭祖palilin)、以metiyu為中心的祭儀(如pagalavi,patohoka等)、以及與農漁業相關的祭典(如入倉祭、海祭)。 噶瑪蘭族人也恢復或創造了一些傳統文化(如歌謠舞蹈、豐年祭,香蕉絲織布等),還建構出與噶瑪蘭族人相關的族群圖騰(如大葉山欖gasop等)。 2019/4/16

72 社會制度 一、一般階級制度 噶瑪蘭人傳統的社會型態,和台灣其他平埔族一樣,是一種母系社會。但噶瑪蘭人是一個沒有階級的平等社會,就算再富有的家庭,也沒有僕人。首領是以推舉的方式產生的。部落內其他的公眾事務,則由各年齡階層的族人分工合作。有事的時候,以大海螺當號角,來召集大家。 二、財產繼承 噶瑪蘭族是屬於長女繼承制,長女繼承大部份的財產。家裡沒有女兒,則由大兒子繼承大部份財產。 三、婚禮 噶瑪蘭族的婚姻制度有女方嫁娶及男方入贅。噶瑪蘭人男女均需下田工作,男女經常在田埂上認識進而喜歡對方。消息傳至雙方家長耳中時,則由一方家長相約共同商議男女雙方的婚事。 2019/4/16

73 原住民作家 2019/4/16

74 原民文學的興起 原住民文學興起於民國七十年間(1980年),此時正為台灣社會面臨關鍵性轉之際,不論在政治、社會、文化的面向上,莫不以台灣「本土化」作為最強烈的改革訴求。 原住民運動也於此波的熱潮趁勝興起,在不斷的熱血抗爭中開始凝聚出屬於原住民自己的「族群意識」。於是運動之外,以抗議為主題的原住民文學也漸漸地萌芽,作品在文字媒體上慢慢的取得發聲位置,如:莫那能《美麗的稻穗》、拓拔斯.塔瑪匹瑪《情人與妓女》和《最後的獵人》等,都極具代表性。 2019/4/16

75 原民文學的興起 1987年及1989年間吳錦發先生編輯兩本選集:《台灣山地小說選》及《台灣山地散文選》,二書中同時收入漢人與原住民描寫與山地相關的作品,並提出「山地文學」來界定此一特出的文類。到了1989年7月21日則調整為目前通用的「原住民文學」一詞,主要的原因在於: 所謂原住民忠實的文學紀錄者已隨著社會現實的衝擊,以一支筆抗議整個體制對台灣原住民族的壓迫,遂產生了第一批原住民社會培養的優秀作家。…….台灣真正出現第一批原住民作家…… 2019/4/16

76 書寫語言文字的問題 原住民文學創作面臨最大也是最先碰到的障礙,即是書寫語言文字的問題。
由於其族群本身並無發展出文字的符號媒介,他們的經驗的流傳多以口傳為主並融於生活文化之中。也就是這個因素的限制,每當原住民創作者要開始書寫自己的經驗的時候,都必須經由漢語的「再翻譯」才能夠呈現出來,所以也有人將這種稱作為「原住民漢語文學」,而能夠書寫創作原住民文學的作家,清一色都是戰後出生並接受現代教育的原住民知識分子。 2019/4/16

77 書寫語言文字的問題 然而,漢文化和原住民文化的差異,往往會造成書寫語言文字上的隔閡及阻礙,是故目前的原住民文學創作者,除卻完全以漢文作為書寫的工具之外,其他諸如以族語拼音、漢譯對照、並排書寫的策略,或者以拼音文字來書寫,則成為另外一個突破侷限的方式,如:泰雅族的娃利斯.羅干《泰雅腳蹤》就是以羅馬拼音文字來書寫,企圖以此更加貼近泰雅族的文化。 夏曼.藍波安的《八代灣的神話》及夏本‧奇伯愛雅《釣到雨鞋》採取折衷的方式,運用並排書寫漢譯對照,如是的嚐試,卻牽涉到母語的書寫表達能力及漢譯的精確度,仍有待克服。 2019/4/16

78 文類的表現 發展至今,原住民文學創作者於詩、散文、小說領域都各有表現,也出現了許多不錯的作品。目前以數量來看,散文、小說的產量最豐,詩則略遜一籌。 本來在口傳時代的原住民文學,詩歌蔚為主流也是最常運用表達情感的方式,然而,在漢語文學的領域中,詩反倒成為最為薄弱的部分,究其主因可能和詩作為一種文類其要求是語言高度精確性有關,原住民對漢語的掌握度成為最大的關鍵因素。 2019/4/16

79 文類的表現 在小說、散文方面,原住民創作者則充分展現他們「說故事」的功力,巧妙融入兩種文類中,創造出一種別於漢文化的記敘書寫模式。比較值得一提的是,原住民文學作品中,小說與散文的界線經常是模糊而難以區分。 目前重要的作家大致有以下幾位,詩的部份︰莫那能、溫奇、瓦歷斯.諾幹等人;散文部分:孫大川、夏曼‧藍波安、田雅各、瓦歷斯‧諾幹、利格拉樂‧阿女烏、亞榮隆.撒可努等人;小說部份:霍斯陸曼.曼曼、田雅各、田敏忠等人。 2019/4/16

80 拓拔斯.塔瑪匹瑪 田雅各本名拓拔斯‧塔瑪匹瑪,1960年生。是南投縣信義鄉的布農族原住民,他的祖父是布農族頭目,用愛心照顧和自己沒有血緣關係、沒有農地的族人,彼此的情感像是一家人。 他的父親是牧師,對宗教虔誠而執著。成長在這樣的家庭,田雅各對生命充滿尊重。 十歲以前,田雅各在四面環繞高山的布農族部落成長,而後到平地城鎮埔里讀書,由於膚色黝黑和語言不通,常常受到同學奚落,讓他逐漸發覺社會上有許多不幸,以及原住民族生活在城市中的不易。 2019/4/16

81 拓拔斯.塔瑪匹瑪 就讀中學時,他開始接觸和喜愛文學。就讀高雄醫學院之後,他加入詩社,同時在詩友的互相激勵之下從事創作。
1981年他以自己為名的小說「拓拔斯‧塔瑪匹瑪」,獲得南高雄醫學院文學獎小說獎,就此在文壇嶄露頭角。 完成醫學院學業以後,田雅各放棄都市醫生的高薪,前往蘭嶼致力於原住民醫療服務,所以又陸續在高雄縣、花蓮縣、台東縣等地的山地鄉工作,目前他仍然在山地的衛生所行醫。 多年來,他始終以為台灣原住民的醫療服務作為職志。行醫生涯的歷練使田雅各的生活歷練和文學創作更加豐富,他的重要作品有《蘭嶼行醫記》、《最後的獵人》、《情人與妓女》等。 2019/4/16

82 瓦歷斯.諾幹 瓦歷斯‧諾幹是台灣原住民族中的泰雅族人,漢名叫做吳俊傑,1961年出生於台中縣和平鄉自由村雙崎社區,畢業於台中師專。目前在童年的母校─自由國小擔任教師,並兼任靜宜大學和成大台文所的講師。 瓦歷斯.諾幹在念師專的時候開始接觸文學並嘗試創作,他最初的寫作過程並不十分順利,16歲時候寫成的新詩甚至被校刊主編丟進垃圾桶,不過,後來他卻與這位主編結拜為文學上的兄弟。 2019/4/16

83 瓦歷斯.諾幹 在1970和80年代,台灣人往往忽略了原住民族的獨特文化,連帶的,很多原住民族知識份子也以漢文化做為自己的觀點,瓦歷斯.諾幹就是其中之一。因此,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永遠的部落》,是以一個漢化的筆名「柳翱」出版的,作品本身也和當時的主流創作並沒有太大分別,這並不是說他對泰雅族缺乏認同感,而是整個價值觀和文化觀在相當程度上,都比較接近於一般的台灣人。 2019/4/16

84 瓦歷斯.諾幹 直到1990年代,瓦歷斯.諾幹才體認到部落與族人的生活場景是如此豐富獨特,而對於自己所屬的泰雅族,有了強烈的認同情懷,同時,也對於原住民族在漢族壟斷絕大多數資源之下的弱勢處境有著深刻的體悟。這些感受擴大了他的文學視野,讓他的作品展現出不一樣的氣魄和開闊的格局。 1990年起,他開始主持台灣原住民文化運動刊物《獵人文化》和「台灣原住民人文研究中心」。 1992年,他和妻子利格拉樂‧A-WU更放棄了多年的都市生活和資源,以小學教師和在地文史工作者的身份,回到出生的部落,推展部落文化重建工作。對瓦歷斯.諾幹而言,這不但是生活上的改變,也是創作上的改變。 2019/4/16

85 瓦歷斯.諾幹 1996年,瓦歷斯‧諾幹以作品〈伊能在踏查〉獲得「時報文學獎」新詩類評審獎。次年出版《戴墨鏡的飛鼠》散文集,此後,他確切的找到了寫作方向。在1990年代的10年之間,瓦歷斯‧諾幹的詩、散文和小說幾乎獲得台灣所有的重要文學獎,並受到一致的好評。回到出生地的瓦歷斯.諾幹,不只是為泰雅部落和台灣原住民族發言,更以泰雅族開展的胸襟,懷抱整個台灣島嶼和人民,是台灣中年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他重要的散文著作有《戴墨鏡的飛鼠》、《番人之眼》、《山是一所學校》等。 2019/4/16

86 夏曼.藍波安 1986 年漢名施努來的夏曼.藍波安來台灣北部地區打零工、開計程車、參加社會運動,生命走上了達悟族追求自主漫長而艱困的道路。
1988 年他參與了反抗核廢料儲存蘭嶼的活動,最後經過一場嚴肅的自省,決定從台灣回到蘭嶼。這是一個原住民知識青年,經過困境與挫傷的洗煉之後,決定回頭尋找自己母文化精髓,重建尊嚴的動人過程。 2019/4/16

87 莫那能 莫那能,男,漢名曾舜旺,臺灣省臺東縣排灣族人,民國四十五年生。
國中畢業後,因罹患視弱全盲而無法進入師專、軍校就讀,曾應邀至美國愛荷華大學及日本訪問,並獲一九八九年「關懷臺灣基金會」文化獎助。 2019/4/16

88 莫那能 在生存條件極為惡劣的環境下,秉持對民族的熱愛,以一針一點刺成其詩作,作者於作品中寫臺灣原住民集體心靈深處沈積的抑悒、怨恨、忿怒和自卑,及追尋救贖和解放的情感,並表現出他對於當前臺灣少數民族諸問題的認識。 由於作者在山區的大自然中長大,故詩中常有臺灣漢族系城市詩所難於有的遼闊、輝宏、強大的形象思維。 2019/4/16

89 簡介完畢 2019/4/16


Download ppt "陳政一 整理 參考自九族文化村網站 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