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節 生物的分類 分類系統 了解生物多樣性:先有分門別類的方法和原則.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節 生物的分類 分類系統 了解生物多樣性:先有分門別類的方法和原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節 生物的分類 分類系統 了解生物多樣性:先有分門別類的方法和原則

2 2-2.1 分類系統的演變 最早的分類方法:由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
分類系統的演變 最早的分類方法:由亞里斯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 直到十八世紀的兩千多年間,生物學家只將生物分成動物及植物兩大類

3 生物命名法「二名法」:十八世紀林奈(Karl von Linne,1707~1778)
創立了生物系統分類階層 在動物界、植物界之下 依其特徵多寡分類為界、門、綱、目、科、屬、種等

4 當時的分類方法是以肉眼能辨識的特徵為主 光學顯微鏡的發展及應用:發現了許多肉眼見不到的微小生物 電子顯微鏡的應用、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的興起,使生物學家對細胞、胞器的構造及代謝過程等的了解增加,使得生物分類的方法愈來愈多樣

5 常見的系統分類法 懷塔克(Robert. H. Whittaker,1920~) 五界系統分類法:依細胞的構造及代謝作用方式
原核生物界(Monera) 原生生物界(Protista) 真菌界(Mycetea) 動物界(Animalia) 植物界 (Plantae)

6 圖2-3 生物之五界系統分類法

7 五界系統 原核生物界:包括所有沒有核膜的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 單細胞的真核生物 無法歸類於菌物界、植物界與動物界的真核生物

8 多細胞的真核生物 依營養方式不同: 菌物界 植物界 動物界

9 菌物界營養方式:主要是腐生,即分泌酵素至環境中,將養分分解後再吸收

10

11 植物界 植物界:自營,以光合作用獲取養分

12

13 蘚苔類

14 蕨類

15 裸子植物

16 被子植物

17 動物界:異營,攝取外界養分經消化作用後吸收

18 原生生物 在顯微鏡下才能看到 此界的生物種類繁多,又區分為: 藻類(algae) 原生動物類(protozoan)
原生菌類(funguslike protists)

19 原生動物類(protozoan) 多為單細胞個體 不具細胞壁,攝取外界的有機物為生
生活於水中,通常具有特殊的運動構造,如:草履蟲的纖毛、變形蟲的偽足等

20 原生菌類(funguslike protists)
不具葉綠體 特徵和真菌相似 細胞壁、生殖及營養方式卻又和真菌不同,如:黏菌、水黴菌等

21 A C 圖2-4 原生菌類:A.生長於枯葉或石頭上的黏菌;B.生長於腐木的黏菌子實體;C.生長於魚體的水黴菌。 B

22 黏菌常可見於枯枝、落葉等處,不使人致病,又不能當食物,常被我們忽略
黏菌廣泛分布於世界各處,臺灣的氣候適合黏菌生長,故種類多

23 水黴菌常藉著水的流動,造成農作物的損害及養殖魚類的疾病

24 2-2.3 六界系統 近年來,一些生物學家比對細菌核糖體內的核酸構造 認為原核生物應該再細分為兩個不同的界: 古細菌界(Archaea)
六界系統 近年來,一些生物學家比對細菌核糖體內的核酸構造 認為原核生物應該再細分為兩個不同的界: 古細菌界(Archaea) 真細菌界(Eubacteria)

25 歸類於古細菌界的是出現於三十億年前,生活於特殊環境的一群細菌
如: 高鹽環境中的嗜鹽菌 火山、熱泉等極端環境中的嗜熱菌


Download ppt "第二節 生物的分類 分類系統 了解生物多樣性:先有分門別類的方法和原則."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