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聰明上網我不宅 幸福學習我最愛 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 調查結果發表會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教育研究所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聰明上網我不宅 幸福學習我最愛 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 調查結果發表會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教育研究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聰明上網我不宅 幸福學習我最愛 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 調查結果發表會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教育研究所
亞洲大學心理系暨網路成癮防治中心

2 計畫主持人:柯慧貞 協同主持人:董旭英 協同主持人:周廷璽 協同主持人:李俊霆 亞洲大學副校長暨心理系講座教授 中亞聯大網癮防治中心主任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兼任教授 協同主持人:董旭英 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所長 協同主持人:周廷璽 亞洲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協同主持人:李俊霆

3 簡 報大綱 103年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與分析結果 網路使用現象調查 Facebook使用現象調查 學生對使用網路好處的期待調查
智慧型手機/平板使用現象調查 學生對使用網路好處的期待調查 學生網路使用的誘惑情境 各類網路沉迷、網路成癮行為之盛行率 網路沉迷、網路成癮與身心健康危害關係 結論與建議

4 學生網路使用情形調查與分析計畫 調查期程:103年3月至5月 執行單位:國立成功大學、亞洲大學 調查對象:國小4年級至高中(職) 3年級
抽樣誤差: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為正負1.07個百分點 校數分布情形: 學校數 預計抽樣數 回收問卷數 有效問卷數 /百分比 男生(%) 女生(%) 國小 36 3566 2587 2555(98.8%) 1286(50.9) 1239(49.1) 國中 3351 3066 2981(97.2%) 1536(51.8) 1428(48.2) 高中職 3528 3257 3172(97.4%) 1557(49.2) 1609(50.8) 總計 108 10445 8910 8708(97.7%) 4379(50.3) 4276(49.7)

5 學生開始接觸網路時間 學齡前開始接觸網路的比例提高 國小三~四年級開始接觸網路比例最高 國小資訊課程是否從三四年級開始

6 學生開始經常上網時間 學齡前開始經常上網的比例提高 開始經常上網國小五~六年級比例最高

7 家中擁有可上網電腦的狀況 超過九成以上家中有可上網的電腦

8 家中是否有無線網路 家中有無線網路的比例高達83%以上 資策會2013年調查(連線網路)比例為84.8%

9 最常上網地點 在家中上網比例高達87%以上

10 平日與假日的平均上網時數(分鐘)

11 各類網路使用時數調查-平均每日使用時數(分鐘)
國小網路遊戲時間每日大於1小時 國中網路遊戲、社群網站每日各約2小時 高中社群網站、手機通訊App每日各約2小時

12 各年級層在上網好習慣分布圖 會讓父母或師長知道網友的比例隨年級下降 用網路時間適當、每30分鐘活動、Facebook年齡限制待宣導

13 各年級層上網不良習慣分布圖 不良習慣隨年級上升

14 個人Facebook使用情形 個人Facebook:國小高達65.7% (註:「未滿13歲不得使用Facebook」)

15 從那個階段開始用Facebook? 國小生:3~4年級 國中生:國小5~6年級 高中職生:國中2年級

16 從那個階段開始幾乎每天都用Facebook?
國小生:5~6年級 國中生:國小5~6年級 高中職生:高中1年級

17 智慧型手機的使用情形 智慧型手機使用率國小、國中、高中職高達八成五以上

18 學生開始接觸智慧型手機上網時間 國小生:5~6年級 國中生:國中1年級 高中職生:高中1年級

19 學生開始經常使用智慧型手機上網時間 國小生:5~6年級 國中生:國中1年級 高中職生:高中1年級

20 線上遊戲正向預期 以「維持友情」及「忘憂增趣」為主

21 Facebook正向預期 以「維持友情」為主

22 智慧型手機/平板正向預期 以「忘憂增趣」及「獲取新知」為主

23 線上遊戲誘惑情境 以「考完試或寒/暑假,想放鬆時」與「無聊時」最難抗拒使用

24 Facebook誘惑情境 以「無聊時」、「考完試或寒/暑假,想放鬆時」與「想和朋友聊天時」最難抗拒使用

25 智慧型手機/平板誘惑情境 以「無聊時」、「考完試或寒/暑假,想放鬆時」與「需要找資訊時」最難抗拒使用

26 網路成癮行為盛行率 國小 國中 高中 雖然沒在用網路,也經常想著上網的事,或想著什麼時候要去上網 24.2% 35.4% 29.7%
當我想要減少或停止用網路時,會感到煩躁、生氣、緊張或沮喪 10.70% 16.10% 15.60% 為得到同樣的興奮感,花更多時間時間上網,或網路活動 7.80% 12.10% 11.10% 家人師長說應該減少使用網路的時間,卻無法減少 29.0% 38.1% 41.6% 使用網路後,放棄或減少和家人朋友相處、讀書或過去所喜愛活動 6.30% 10.40% 12.90% 知道花太多時間在網路有很多壞處,但還是持續玩 14.4% 30.8% 34.5% 曾向家人師長、朋友或其他人隱瞞實際花網路上的時間 7.40% 13.10% 15.00% 透過用網路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17.6% 23.8% 21.9% 過度使用網路,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工作或學業變差 9.10% 12.70% 11.40%

27 線上遊戲成癮行為盛行率 國小 國中 高中 常常想著線上遊戲的事情,或想著什麼時候要去玩 28.5% 31.8% 22.5%
不能玩線上遊戲時,會感到不安、煩躁、生氣、緊張或沮喪 11.0% 10.5% 6.0% 為得到同樣的興奮感,要花更多時間玩線上遊戲或玩更刺激的遊戲 9.8% 12.6% 10.7% 家人、師長說應該減少玩線上遊戲的時間時,卻無法減少 22.7% 30.8% 30.5% 為了玩遊戲,放棄或減少和家人朋友的相處、讀書或喜愛的活動 7.8% 12.3% 11.1% 儘管知道花太多時間在玩線上遊戲有很多壞處,但還是持續玩 15.8% 31.6% 32.6% 曾向家人、師長、朋友或其他人隱瞞實際玩線上遊戲的時間。 7.7% 13.1% 14.3% 透過玩線上遊戲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24.0% 33.1% 27.6% 因玩線上遊戲,使得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工作或學業表現變差了 10.6% 12.4% 9.7%

28 Facebook成癮行為盛行率 31.2% 51.4% 49.1% 6.0% 12.5% 9.4% 6.8% 11.7% 9.0%
國小 國中 高中 常常想著Facebook的事情,確認是否有新訊息。 31.2% 51.4% 49.1% 不能用Facebook時,會感到不安、煩躁、生氣、緊張或沮喪 6.0% 12.5% 9.4% 為得到同樣的興奮感,花更多時間在Facebook或玩更多功能 6.8% 11.7% 9.0% 家人師長說應該減少使用Facebook時間,卻無法減少 29.2% 31.9% 33.9% 使用後,放棄或減少和家人朋友相處、讀書或過去所喜愛活動 6.2% 9.7% 10.5% 儘管知道花太多時間在Facebook有很多壞處,但還是持續玩 11.2% 28.0% 30.3% 曾向家人、師長、朋友或其他人隱瞞實際花在Facebook的時間 5.6% 透過用Facebook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12.7% 21.2% 18.1% 使用Facebook,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工作或學業表現變差 6.6% 8.4% 6.5%

29 智慧型手機/平板成癮行為盛行率 國小 國中 高中 經常想去確認智慧型手機/平板是否有新訊息
33.3% 45.9% 50.4% 不能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時,會感到煩躁、生氣、緊張或沮喪 10.90% 17.80% 18.30% 為得到同樣的興奮感,花更多時間在智慧型手機/平板 9.40% 13.30% 家人師長說應該減少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時間,卻無法減少 28.3% 37.2% 41.4% 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後,放棄或減少和家人朋友相處、讀書或過去所喜愛活動 5.70% 12.90% 知道花太多時間在智慧型手機/平板有很多壞處,但還是持續玩 14.9% 30.3% 36.3% 曾向家人師長、朋友或其他人隱瞞實際花在智慧型手機/平板的時間 7.70% 15.20% 透過用智慧型手機/平板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18.2% 23.6% 22.2% 使用智慧型手機/平板,和家人朋友的關係、工作或學業變差 8.4% 12.7% 11.5%

30 「網路成癮傾向」說明 「網路成癮傾向」篩檢量表計分說明 參考DSM-5遊戲成癮診斷準則編製之網路成癮量表共9題,每題1分,總分9分
一般學生(總分0–2分) 可能有網路沉迷傾向 (總分3分):需關懷與預防 網路成癮高風險群(總分4分以上):需關懷與及時幫忙,可找專業心理師協助;若高於5分者,屬網路成癮重風險群,可能達臨床上網癮診斷標準,需要臨床心理師或醫師的確認與協助

31 網路沉迷、網路成癮高風險群盛行率

32 線上遊戲沉迷、線上遊戲成癮高風險群盛行率

33 Facebook沉迷、 Facebook成癮高風險群盛行率

34 平板/智慧型手機沉迷、平板/智慧型手機 沉迷成癮高風險群盛行率

35 網路沉迷、網路成癮高風險群之身體化症狀、 敵意症狀、疑心症狀
成癮程度愈嚴重,身體化症狀愈多;疑心、敵意愈高 身體化症狀包含:頭疼、失眠、肌肉麻木痠痛、眼乾、視線模糊等

36 網路沉迷、網路成癮高風險群之自我認同、幸福感
成癮程度愈嚴重,自我認同感、幸福感愈低

37 結論與建議 一、何時開始用?經常用? 網路: 開始用以國小3~4年級最高(44%) 開始常用以國小5~6年級最高(32%) 學齡前開始用、開始經常用提高 建議 國小資訊課程應融入使用網路好習慣的相關課程及教學活動

38 結論與建議 一、何時開始用?經常用? Facebook: 個人Facebook使用:國小高達65% 智慧型手機/平板: 各年級層使用率高達八成五以上 開始常用:國小生:5~6年級; 國中生:國中1年級; 高中職生:高中1年級 建議 依據Facebook網站規定,年滿13歲才能使用FB 加強網路使用守法行為的實踐。 可從家庭方面進行宣導,從學齡前開始教導孩子如何聰明、健康上網,不要只拿電腦餵小朋友。

39 結論與建議 建議 二、使用時數? 平日課業 假日課業 平日非課業 假日非課業 國小 約1時 約2.5時 國中 約2時 約4時 高中職
約1.3時 約1.8時 約3時 近5時 建議 隨著年級愈高,上網非課業使用的時數愈來愈高 網路科技的發展,提供隨時上網的便利性 但學童是否用於學習,或用於非課業的活動 亟需瞭解與教導學童自主管理 製成表格 高危險情境頻率

40 結論與建議 三、使用時數高的上網活動類型? 國小網路遊戲每日大於1小時 國中網路遊戲、社群網站每日各約2小時 高中社群網站、手機通訊App每日各約2小時 建議 中小學學生花在網路遊戲 社群網站、手機通訊的時間高 這些網路活動的內容值得關注 其行為規範需要建立 製成表格 高危險情境頻率

41 結論與建議 建議 四、上網地點? 家中有無線網路的比例高達83%以上 在家中上網比例高達87%以上 上網電腦多不在房間,2~3成仍在房間
家長應注意子女使用網路的活動內容與時間長短 養成聰明上網好習慣,減少不良習慣

42 結論與建議 建議 五、為何使用? 對線上遊戲好處的期待: 忘憂增趣、維持友情、自我認同、角色扮演 對Facebook好處的期待:
維持友情、忘憂增趣、獲取關心、公共參與 對智慧型手機/平板好處的期待: 忘憂增趣、獲取新知、便利性、獲取關心 建議 加强學生的情緒調控能力的培養 增加學生社團、志工服務、童軍活動與人際溝通技巧訓練 避免孩子過度依賴虛擬世界來抒發情緒及發展人際關係

43 結論與建議 六、網路安全使用習慣 「會讓父母或師長知道網友」的比例隨年級下降 網路時間節制、每30分鐘活動、FB年齡限制待宣導 不安全使用隨年級上升 建議 家庭教育:強化親子溝通與家庭教育,使孩子願意分享網   路上的交友狀況,家庭實施聰明健康上網教育 軟體設計:父母可以使用「網路分級」、「上網時間管理」      軟體 法治教育:加強分級相關規定宣導及管理,避免學童接觸      不適合其年齡層次的遊戲。

44 結論與建議 七、網路成癮行為 網路成癮行為 線上遊戲 成癮行為 FB成癮行為 智慧型手機/平板成癮行為
即使師長要求也無法減少網路使用的時間 (29%-42%) 沒有在使用時, 也常常想著要上網 (24%-35%) 知道有很多壞處, 但還是持續玩 (14%-35%) 用上網來忘掉個人問題 、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18%-24%) 線上遊戲 成癮行為 用線上遊戲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24%-335) 即使師長要求也無法減少線上遊戲使用的時間 (23%-31%) 沒有在使用時,也常常想著要玩線上遊戲 (23%-32%) 知道有很多壞處, 但還是持續玩線上遊戲 (16%-33%) FB成癮行為 沒有在使用時,也常常想著確認FB的訊息 (31%-51%) 即使師長要求也無法減少FB使用的時間 (29%-34%) 知道有很多壞處, 但還是持續玩FB (11%-30%) 用FB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13%-21%) 智慧型手機/平板成癮行為 沒有在使用時,也常常想著要確認訊息 (33%-50%) 即使師長要求也無法減少智慧型手機/平板使用的時間(28%-41%) 知道有很多壞處,但還是持續玩智慧型手機/平板(14%-36%) 用智慧型手機/平板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18%-24%)

45 結論與建議 建議 七、網路成癮行為 四類型網路成癮中,以下四種行為比例均較高 孩子需要學習情緒調控轉化技巧與問題解決技巧
即使師長要求也無法減少使用的時間 (31%-42%) 沒有在使用時,也常常想著要使用 (32%-51%) 知道有很多壞處,但還是持續玩 (30%-36%) 用來忘掉個人問題、紓解不舒服的心情 (21%-33%) 建議 孩子需要學習情緒調控轉化技巧與問題解決技巧 孩子需要學習辨識誘惑情境及克制慾望的技巧 親子或親師間需學習衝突或期望落差的因應技巧

46 結論與建議 建議 八、網路沉迷、成癮高風險(含重風險)盛行率 國小約7%/10%;國中約9%/20%; 高中職約10%/20%
值得注意:線上遊戲、FB、智慧型手機/平板成癮 問題的預防與高風險學生的輔導管教 建議 推動各校實施三級預防計畫 (健康促進、高風險群辨識、成癮輔導及轉介治療) 沉迷、成癮高風險群需要協助 加強各級學校老師對網路沉迷,與網路成癮的篩選與輔導知能培訓 嚴重成癮轉介的醫療資源與人才培訓亟需強化

47 結論與建議 建議 九、網路成癮之影響 較容易出現身體上的問題 較強的敵意或攻擊性、較高的疑心 自我認同較低、幸福感會較低
九、網路成癮之影響 較容易出現身體上的問題 較強的敵意或攻擊性、較高的疑心 自我認同較低、幸福感會較低 建議 行政院跨部會全面推動聰明上網、幸福學習以及網路成癮防治 培養網路成癮防治專業人才、研發有效介入方案與教材 學校、社區落實網路成癮三級預防 為保護兒童、青少年,研擬健康上網相關法令; 遊戲產業從軟體設計與遊戲裝置研擬健康上網有利措施 學校、家庭加強輔導管教:良好網絡管理讚

48 建議 家長與教師輔導管教的建議: 良好網絡管理讚 良好溝通 關係佳 聰明上網 習慣好 上網行為 須了解 四感網絡 真幸福 人事時地 巧管理 理性簽約 自律高 適時給讚 多鼓勵


Download ppt "聰明上網我不宅 幸福學習我最愛 103年中小學學生網路使用情形 調查結果發表會 執行單位: 國立成功大學行為醫學所、教育研究所"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