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いおり ひろなが Modified 5年之前
2
群集 群集是指在特定的自然環境中,同時生存其中的各種生物族群的聚合。 如生活於紅樹林裡的招潮蟹、彈塗魚、水筆仔、招潮蟹、各種鳥類的族群‧……
3
群集間所產生的交互作用 掠 食 共 生 寄 生 競 爭
4
掠 食 一生物攝取另一生物為食的過程 獵物通常會受到傷害或死亡,如蛙吃蚯蚓、牛吃草
掠 食 一生物攝取另一生物為食的過程 獵物通常會受到傷害或死亡,如蛙吃蚯蚓、牛吃草 掠食者經由掠食行為取得營養與能量,用以生長、繁殖及維持生命。 掠食者常除去老弱殘疾的獵物,而留下較強壯的個體,可降低獵物在食物、空間的競爭
6
典型的掠食曲線 掠食者 獵物 數量 時間
7
福壽螺 福壽螺「見青則吃」,如水稻田、筊白筍、睡蓮、菱角等水生經濟作物區,都是其流連忘返之地。根據一九八六年福壽螺猖獗時期的估計,受危害的農作物面積高達十七萬公頃、生態價值損失約五十九億元。如果統合政府與農民的防治費用,至二○○四年為止,投入的金額已高達一百億元之譜。
8
掠食原生種 、 使螞蟻減少50%
9
天 敵 在自然狀況下,凡能捕食、寄生或使某種生物罹病的生物,稱為某生物的天敵(natural enemy)。
天 敵 在自然狀況下,凡能捕食、寄生或使某種生物罹病的生物,稱為某生物的天敵(natural enemy)。 天敵有時有助於生態的平衡,避免某些生物因過度繁殖而危害同一地區的其他生物,但有時可能會過度繁殖,而危害到其他物種。
10
生物防治法 利用天敵對付危害生態或人類利益的生物,稱為生物防治,此可減少農藥的使用和汙染
臺灣鯪鯉(穿山甲)以枯樹中的白蟻 為食,就是白蟻的天敵,可保護森林不受白蟻的過度危害。 利用瓢蟲來捕食蚜蟲、介殼蟲等。
11
天 敵 穿山甲是白蟻的天敵 瓢蟲捕食蚜蟲,是蚜 蟲的天敵
12
生存策略--大量聚集
13
http://big5. ifeng. com/gate/big5/news. ifeng
14
保護色 斯文豪氏攀蜥
15
警戒色
16
偽裝
17
擬態
18
互利共生、片利共生 互利共生:彼此都可獲得利益,如根瘤菌(固氮)和豆科植物、白蟻和其腸內的鞭毛蟲(具有分解纖維素的酵素)、螞蟻和蚜蟲
片利共生:對一方有利,另一方無害,如藤壺附著於螺貝或鯨上,山蘇(蕨類)附生於樹上
19
共 生 螞蟻和蚜蟲具 共生關係 藤壺附著於螺上, 屬於片利共生
20
山蘇(蕨類)附生於樹上-片利共生 可自行行光合作用
22
地衣
23
菌根
24
根瘤菌
25
珊瑚
26
榕果小蜂
27
寄 生 寄生物受利,寄主(宿主)受害 蛔蟲、絛蟲等寄生於人類消化道 寄生蜂寄生於蝶類幼蟲 菟絲子寄生於植物吸取營養
寄 生 寄生物受利,寄主(宿主)受害 蛔蟲、絛蟲等寄生於人類消化道 寄生蜂寄生於蝶類幼蟲 菟絲子寄生於植物吸取營養 昆蟲刺傷植物組織產卵形成蟲癭
28
菟絲子寄生於植物 菟絲子寄生於其他植物 菟絲子以吸器攝取寄 主的養分 (無葉綠素,為消費者)
29
虐原蟲 吸蟲-扁形動物門 生吃淡水魚 小心肝膽「長蟲」 絛蟲-扁型動物
30
蛔蟲-圓形動物
33
競 爭 種內競爭:同種個體的食物來源、環境棲所、交配對象等需求幾乎相同,所以競爭較激烈
競 爭 種內競爭:同種個體的食物來源、環境棲所、交配對象等需求幾乎相同,所以競爭較激烈 種間競爭:不同種間的競爭,而以資源需求相近的種類較為激烈 如鬣狗和獵豹會競爭獵物 植物會分泌化學物質,以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孟宗竹、銀合歡、五節芒等
34
典型的競爭曲線 優勢者 數量 時間 劣勢者
38
有毒
40
群集的結構 -物種結構 群集的物種結構 優勢種(亞優勢種、半生種、罕見種) 自然界的群集通常都以其所含的優勢種來稱呼
群集的結構 物種結構 群集的物種結構 組成某一群集的物種之多寡、各物種的個體數以及分布型態等 優勢種(亞優勢種、半生種、罕見種) 群集中的少數種類,對群集的「大小」、「變動」有明顯的影響,這些物種稱之 自然界的群集通常都以其所含的優勢種來稱呼 五節芒群集 箭竹林
41
群集的結構-空間分布 森林群集 由上而下的垂直分布,依次為喬木層(樹冠層)、灌木層、草本層、地被層 水域(湖泊) 湖上層、湖中層、湖下層
42
群集的結構 -分層的意義 不同的生物物種存在於各自的空間位置
群集的結構 -分層的意義 不同的生物物種存在於各自的空間位置 群集中的植物垂直分層的現象,是植物分享陽光的精緻結構,可以提高陽光的利用率,也提供更多的棲所供動物覓食和棲息群集中的 動物也有分層的現象,動物的分層現象主要是與覓食和棲息有關
43
群集的動態變化 群集的動態變化可分為內部動態變化和生態消長兩類。
內部動態變化:依其變化週期的不同又可分為日變化、季節變化(週期)和年變化(週期)等 生態消長:群集的外貌,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改變,這種「連續性的漸變過程」,稱為消長或演替
44
日變化
45
季節變化、年變化
46
群集的消長 消長可視為一生態系和另一生態系在「時間上的」連續性 首先侵入某一地區的生物族群稱為先驅種(地衣、芒草)
當組成群集的物種和其生存的環境均達到穩定的動態平衡時,此時的群集稱為顛峰群集 地衣 蘚苔類 草本、灌木 喬木 巔峰群集
47
初級消長 初級消長是指從原本無生物的環境漸漸出現生物(由生產者開始)並且變化的情形 主要是土壤的生成
48
次級消長 次級消長是指一地區原來有生物而逐漸改變的情形 廢棄的漁塭 火災後的森林 次級消長多於初級消長
49
先驅群集 消長中,最先出現的群集 初級消長:地衣 次級消長:芒草 特點: 歧異度小 生物潛能大 生物個體小 生活史較短
50
巔峰群集(極相) 顛峰群集的主要特徵為 (1)物種結構比較穩定 (2)分層現象比較複雜 (3)生物族群間的交互作用比較複雜
(4)棲所的型態和種類多,生物歧異度大 (5)組成的物種個體比較大,壽命比較長,生物潛能比較小 (6)生物量比較大。
51
生物的歧異度 (Biodiversity)
生物歧異度 生存於某一地區之生物種類的多寡、分布,以及每一種類生物所具有的個體數 又可稱為「生物多樣性」 生物歧異度愈大,環境愈穩定。 生物歧異度包括有 「基因歧異度」 「物種歧異度」 「生態系歧異度」
52
基因歧異度 同一物種個體間也有差異,這種同種個體間的差異稱為「基因歧異度」。
SARS 細菌抗藥性 每一物種族群所有基因總合稱為『基因庫』,基因庫越大表示歧異度越大
53
物種歧異度 一個群集物種和物種之間的差異稱為「物種歧異度」。 一個群集中所組成的物種愈多,每種生物所佔比例越小,即此一群集的物種歧異度愈大
通常以物種豐富性和物種均勻性來表示 一個群集中所組成的物種愈多,每種生物所佔比例越小,即此一群集的物種歧異度愈大 熱帶雨林 > 草原 岩岸>沙岸
54
生態系歧異度 若一地區可提供生物棲息的環境多且有變化,則稱此區的「生態系歧異度」大 岩岸>沙岸 森林>沙漠
55
物種歧異度減少的因素 自然因素 火山爆發 颱風 地震 氣候變遷等 人為因素(主因) 棲息地的破壞 過度狩獵、採集 汙染 外來種的引進。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