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單元一 民主的內涵 & 民主轉型 簡報佈景圖片來源 :劉明倫,數位設計學系,明道大學, 。 台灣政治發展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底圖設計:劉明倫,數位設計學系,明道大學

2 這個單元要討論的是… 民主是什麼? 民主和非民主 怎麼變成民主? 民主轉型 民主怎麼玩?
進行:1. 簡介單元課程內容;2. 花點時間了解學生對「民主概念」的認知—丟問題:「既然大家從國小到高中,都不斷在學校中學習到關於「民主」的知識,那麼,就請大家用最直覺、最簡單的句子來說說看,你們認為什麼是民主吧!」 2010 Jiens

3 民主… 是什麼? 我們日常最常接觸到的: 民主是一種生活方式… 也是一種意識型態… 或是一般指稱一種政治制度… 許多有可能存在的政府形式之一
2010 Jiens

4 民主政治的內在意涵 人民主權 政治平等 大眾諮商 多數統治 責任政治 大 眾 參 與 法治政治
Austin Ranny (1996): “民主政治就是政體依照人民主權、政治平等、大眾諮商及多數統治原則所組成者。” 人民主權 政治平等 大眾諮商 多數統治 責任政治 法治政治 資料引用自: Renny, A.,1996, Governing: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NJ: Prentice-Hall, Inc., p.94 呂亞力,1984,政治學,台北:五南,頁 。 2010 Jiens

5 實行及維持民主的基本條件 文化與信仰的條件 經濟的條件 社會的條件 社會的階層化、流動性、共識、多元性 政治的條件
政治菁英的態度、合法的政黨活動、政治資源的分散與集中、社會結構與政治結構的契合度 政治的條件 參考:李銘義主編,李銘義等著,2006,民主憲政與法治,高雄:麗文文化,頁9-13。 - 文化與信仰的條件:文化生活確實足以影響人民對事物的態度與觀點及處理問題的手段與方法,民主政治是一種講究理性、妥協、容忍異見的政治,這類人格特質與態度只有在開放、開明的文化環境中才能培養。彌勒(J .S .Mill)所說,民主國家的公民必須具有強烈的自治願望。或者用拉斯威爾與卡普蘭(Lasswell and Kaplan )的話說,他們必須達到「政治化」,換言之,他們不宜對政治冷漠。 經濟發展的條件:諾凡克(Michael Novak)在探討資本主義與民主政治之關係時,指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帶來經濟上的傲人成就,多元精神與社會的發展,以及支持溫合改革的中產階級,這些都是民主政治堅實的支持力量。 美國社會學家李普賽(Seymour Martin Lipset)曾經研究民主政治的社會與經濟條件。根據統計資料,他發現凡是民主政治實行得較成功的國家,其經濟生產方式往往較現代化,國民所得較高,而且依各種經濟指標,皆比較進步。 社會的條件:1. 一般認為階層化高的社會不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社會階層化愈高,民主的程度愈低;社會階層化較低者,民主化的程度相對的較高。 2. 社會流動愈頻繁愈有利於民主政治的發展,而所謂流動包括人員的流動及觀念的流動。 3. 一個社會的普遍大眾,對於重大的公共事務,必須達成相當程度的共識,才有利於民主的發展與維持。 4. 一個社會容許各種思想、主張與利益的追求就是一個多元性的社會。有些學者認為社會的多元性有利民主的發展 。 - 政治的條件:1. 一個國家的政治菁英,尤其是執政者,必須堅持民主政治的理想與原則,不因自己的權力慾、施政方便以及個人與所屬團體之私利而犧牲民主的原則。2. 必須具備一個完全競爭的政黨體系,3. 統治精英的定期改選、人民有普遍平等參與政治的機會,均有利於民主政治的實施。 2010 Jiens

6 “民主的廣度是由社會成員是否普遍參與來確定。 而民主的深度是由參與是否充分,及參與的性質來確認。”
“民主的廣度是由社會成員是否普遍參與來確定。 而民主的深度是由參與是否充分,及參與的性質來確認。” (Carl Cohen, 1990)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 Univ. of Michigan 文字引用自:How Not to Argue About Abortion; Michigan Quarterly Review, 1990, 2010 Jiens

7 決策過程 行政 公共政策 司法 民意 回 饋 (公共)政策形成之關係的正常流程示意圖 媒 體 立法 政 黨 利 益團 體
回 饋 媒體、政黨、利益團體 民意 參考David Easton的系統理論,融入「政治過程」論,自繪。 2010 Jiens

8 民主轉型過程與實踐 「民主轉型」指的是非民主的(極權或威權)國家朝向民主的政治體制形式發展的過程。
一般而言,大多數國家據以作為評估民主發展成果所仰賴的民主化指標是自由主義式的、代議式的民主觀。 Huntington將「民主化浪潮」定義為:「從民主政體轉性為民主政體的一連串轉型過程,發生在特定的時期之內,且在該時期之內,此種(往民主)轉型的(國家)數量大大的超越了往相反方向轉型的數量」 (Huntington, 1991)。 參考: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Democracy's Third Wave. The Journal of Democracy, 2(2) 2010 Jiens

9 第一波民主化:1820s~1926 歐洲、部分新興獨立的拉丁美洲的30幾個國家 (當時民主化國家的總數約佔全世界國家的45%) 民主回潮: 第二波民主化:1945~1962 亞洲、非洲新興獨立國家,二次大戰戰後重建的約40個民主政權 (民主國家佔當時全球國家總數的32.4%) 民主回潮: 第三波民主化:1974~Present) 南歐、拉丁美洲、東亞、東歐與前蘇聯 至1990年代初期,民主國家約佔全球國家總數的45% 第三波民主化浪潮 2010 Jiens

10 第三波民主化的動因 Samuel P. Huntington(1993)所提出解釋蔓延全球的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發動的原因: 威權或極權的瓦解
經濟發展 政治領袖的抉擇 雪球效應 國外行動者的影響 國內動因 國外動因 2010 Jiens

11 民主轉型的先決條件 現代化與社經發展 李普賽:一個國家若能在現代化工業化中發展的越好,其所帶來的財富滿足、提高的教育程度、媒體傳播與都市化,使公民對社會發展的需求越高,就越能提供民主化發展的機會。 挑戰與極化 公民社會的形成 2010 Jiens

12 民主轉型的先決條件 文化 宗教 人民對政權合法性的認同
Rustow (1970):「不會有兩個現存的民主國家,會經由非常相同的勢力,就相同的議題進行鬥爭,且產生相同的制度結果。」 此外,Rustow:將「國家統一」也列入轉型得先決條件中。論點:唯有公民對其歸屬於何種政治共同體不產生疑問和保留態度時,且公民所處的政治體制並無立即發生戰亂的危機或處於分裂狀態時,公民才能專心、大膽的追求民主發展。 2010 Jiens

13 民主轉型的先決條件 實例 民主化的進行,是許多條件配合而成的,當越多條件出現,甚至能夠在民主發展中將各項條件予以制度化,使民主化的進程不容易翻轉倒退,則民主轉型的速度越快,其結果也越容易維持。 2010 Jiens

14 促成政治轉型的內在成因 較常被運用的理論: 社經發展說 反對力量驅動說 鎮壓成本說 策略互動說 2010 Jiens

15 問題 (I) 由上列各種民主轉型的形成原因去思考,請問你認為促成台灣政治發展轉型為民主的主要原因是?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余健慈
照片:自行攝影。 2010 Jiens

16 民主轉型的模式 Transformation 民主轉型可歸為三大類: Transplacement Replacement
由上而下,推動改革 Transformation 菁英互動,協商改革 Transplacement 由下而上,取而代之 Replacement 參考: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Democracy's Third Wave. The Journal of Democracy, 2(2) Huntington, , Samuel P. (1993).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0 Jiens

17 Transformation 由上而下的轉型
由當權菁英主導民主轉型的速度與進程 發展途徑:(執政陣營中)改革者的崛起與得勢 自由化的後果 (成功或失敗都可能出現改革勢力崛起的機會) 強硬派開始軟化或中立化 常見與反對勢力合作 (例子:西班牙; 巴西 1970s-80s; 1985.) 參考: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Democracy’s Third Wave . The Journal of Democracy (2) Page 2010 Jiens

18 Transformation 由上而下的轉型
可能面臨的轉型問題: 軍事獨裁領袖接受轉型的可能要求: 特赦; 保有轉型後的政治角色、尊重軍事將領自主地位 一黨獨大型政體轉型的問題: 如何切割黨與國家。 軍隊中立化或軍閥的非政治化問題  個人式獨裁政權最不容易依此類型民主轉型 參考: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Democracy’s Third Wave . The Journal of Democracy (2) Page 2010 Jiens

19 由下而上取而代之 (Replacement)
以取代方式進行的民主轉型:個人式威權或獨裁政權因不願進行民主改革,而遭遇到反對勢力動員民間力量來推動民主轉型,使威權政體崩潰或被推翻。 使舊政權失去權力的決定性因素: 來自大型群眾示威的壓力 威權陣營中部份單元、軍隊/警察不作為或倒向支持群眾。 2010 Jiens

20 由下而上取而代之 (Replacement)
這類轉型發展速度通常很快,新政府面臨全面的人事更迭,新體系穩定度可能較差,仍可能受到保守或原執政勢力反撲 由於接任的新政府並非經由民主機制(公平、公正、公開的普遍選舉)所產生,同常必須再次經由(民主)選舉來檢驗,確認其正當性。 舊政權的領導人/群一般會在轉型後受到懲處。 這種接近革命的轉型方式容易在鄰國民間引發「雪球效應」(Snowballing)。 2010 Jiens

21 Replacement 由下而上取而代 以取代方式進行的民主轉型,由於接任的新政府並非經由民主機制(公平、公正、公開的普遍選舉)所產生,同常必須再次經由(民主)選舉來檢驗,確認其正當性。 舊政權的領導人/群一般會在轉型後受到懲處。 這種接近革命的轉型方式容易在鄰國民間引發「雪球效應」(Snowballing)。 例子 Marcos: exiled Greece and Argentina military: imprisoned East Germany: punishments. Ceaucescu: executed Grenada and Panama: prosecuted and punished 2010 Jiens

22 政權移轉 (Transplacement)
發生於由政府和反對派聯合主導威權轉型民主的過程。 可能發生狀況: 一方面:舊政權內部發生權力結構變化(改革與強硬派間) ,而外部遭遇足以抗衡的反對人士的壓力,使舊政府雖無意發起民主轉型,但願意與反對人士展開改變整體的協商, 另一方面:反對人士中的溫和派的勢力大於激進派,而其力量仍不足以推翻當權者時, 當這兩陣營中願意合作轉型的勢力能結合,則轉型容易成功 這類型的進行過程通常是: 政治自由化  反對派獲得空間發動動員、抗爭  政府開始進行某種程度的鎮壓  雙方陷入拉鋸與僵持  開始協商 參考: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Democracy’s Third Wave . The Journal of Democracy (2) Page 2010 Jiens

23 問題 (II) 由上列各種民主轉型模式去思考,你認為台灣的民主轉型是屬於哪一種轉型模式呢?為什麼?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余健慈
2010 Jiens

24 轉型的發展途徑 (理想型) 背景條件逐漸形成 準備階段 – 長期且結局不確定的政治鬥爭 決定階段 (政治自由化 →民主化)
鞏固階段 (民主深化期) 準備階段 (政治自由化) 非民主政權的崩潰 2. 轉型決定階段 (政治民主化) 開始建立民主秩序 鞏固階段 (民主鞏固階段) 民主政治深化與鞏固 參考: Huntington, Samuel P. (1991). Democracy's Third Wave. The Journal of Democracy, 2(2) Huntington, , Samuel P. (1993). 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University of Oklahoma Press 2010 Jiens

25 準備階段 (preparatory phase) – 自由化(Liberalization)
威權政體有限開放政治參與的空間(包括開放部分選舉, 如國會或地方首長), 或是 容許部分異議媒體存在,或放寬檢查制度 釋放部分政治犯 有限容許部份公民社會團體成立 2010 Jiens

26 準備階段 (preparatory phase) – 自由化(Liberalization)
統治集團中出現世代交替或較為溫和的改革者,對反對者及其意見採取包容, 藉由自由化的機會,反威權人士開始挑戰統治者: 要求更為公平的財富分配、政治參與的權利。 集會遊行、意見表達、新聞自由成為爭取的訴求 目的:衝撞統治者執政的政黨性與合法性 或受到國際勢力的正面鼓舞(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或國際中出現要求民主改革的杯葛壓力(南非、菲律賓) 2010 Jiens

27 決定階段 (decision Phase) – 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特徵 – 各方領袖有計畫地要將重要的民主程序予以制度化,民主化階段的發展對未來民主制度的成敗相當關鍵。 主要內容:民主秩序的建立:人民與自由權利的保障、自由選舉制度與政黨競爭、權力機關的分立制衡,隨著憲政制度的發展,逐步建立。 過程:結束舊非民主(威權/極權)政體,建立新的民主政體 著重於制憲/修憲,民主架構的建立,政黨政治, 實現政治平等權及自由權的保障 檢視民主化階段完成的指標:民主架構完成,政權以民主機制和平轉移 (founding Elections)* 2010 Jiens

28 鞏固階段 (consolidated phase)
指完成制度化建構後,各進一步完善、維護、深化民主的階段 確立「民主是在統治領域中唯一的遊戲規則。」(the only game in town) 應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份,並深化到社會、制度、心裡生活及政治考量中(即包含行為的、態度的和憲政結構的面向) 主要任務: 人權保障的深化、追求社會正義及公共利益, 致力於經濟與社會制度的改革,以配合及強化民主 讓人民熟悉民主制度的運作與習慣,而將民主生活融入一般生活中,成為政治文化的一部分。 2010 Jiens

29 民主鞏固的分析指標 怎麼看出來一個新興民主穩定、鞏固了沒? 行為層次 態度層次 憲法層次 文化層次 2010 Jiens

30 民主鞏固的條件 自由而活潑的公民社會 具有相對自主性的政治社會 法治狀態的需求 可用的國家官僚組織 建制化的經濟社會 2010 Jiens

31 民主轉型可能會的衍生問題 1. 軍隊權力效忠的問題 4. 多元文化的兼容與認同問題 2. 體制選擇與制定憲法的問題
3. 社會正義與經濟發展的問題 4. 多元文化的兼容與認同問題 2010 Jiens

32 問題 (III) 由了解了上述的民主轉型途徑,你認為台灣的民主轉型已經發展到了什麼樣的階段呢?為什麼?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余健慈
2010 Jiens

33 謝謝大家今天來上課~~~ 回家請記得看講義…. 推薦閱讀: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余健慈 2010 Jiens

34 版權標示頁 2010 Jiens

35 作品 授權條件 作者/來源 劉明倫,數位設計學系,明道大學 文字引用「民主的廣度…」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余健慈
Carl Cohen, Professor of Philosophy , Univ. of Michigan How Not to Argue About Abortion; Michigan Quarterly Review, 1990 靜宜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余健慈 2010 Jiens


Download ppt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