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八課 郁離子選 (一)工之僑為琴 (二)詬食 劉基 課室觀察/黃慧禎老師/102.4.25.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八課 郁離子選 (一)工之僑為琴 (二)詬食 劉基 課室觀察/黃慧禎老師/102.4.25."—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八課 郁離子選 (一)工之僑為琴 (二)詬食 劉基 課室觀察/黃慧禎老師/

2 深究與鑑賞 ﹙一﹚形式方面 1. 朗讀課文

3 深究與鑑賞 ﹙一﹚形式方面 2.寓言的定義與起源、 流變﹙發展﹚, 以及郁離子一書

4 寓言的定義 定義 隱含寓意或教訓之作品。 「寓」,寄託; 「言」,議論。 寓言的創作就是以比喻的技巧,將原本要說的哲理或勸諫寄託在故事中。

5 寓言的起源 起源 寓言一詞始見於《莊子‧寓言》: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  (寓言十分之九,假託他人之言來論說。)

6 中國古代寓言流變﹙發展﹚ 先秦 哲理寓言 兩漢 勸戒寓言 魏晉六朝 過渡性寓言 唐、宋 諷刺寓言 元、明、清 詼諧寓言
朝代 寓言類型 舉例作品 先秦 哲理寓言 《韓非子》、《戰國策》 兩漢 勸戒寓言 《淮南子》 魏晉六朝 過渡性寓言 《笑林》、《世說新語》 唐、宋 諷刺寓言 〈三戒〉 元、明、清 詼諧寓言 《郁離子》

7 郁離子 年代 釋義 元末時局動盪不安,劉基眼見政治黑暗(感慨當道昏庸苟且,志士有志難伸), 動機
大致完成於元末隱居、入明以後,是劉基對元、明兩代政治的各種體會與對人生的看法 釋義 《易經‧說卦》曰:「離,為火、為日、為電。」所謂「郁離」,即文明的意思,意為天下後世若能採用書中的主張,必能使國家達到昌盛聞名的境地。 動機 元末時局動盪不安,劉基眼見政治黑暗(感慨當道昏庸苟且,志士有志難伸), 遂棄官歸隱青田,撰寫《郁離子》十八章以明志。

8 3.本文寫作形式 (1)詬食--史贊筆法 左傳 君子曰 史記 太史公曰 漢書 贊曰 後漢書 論曰 三國志 評曰 五代史記 曰 項脊軒志
3.本文寫作形式 (1)詬食--史贊筆法 左傳 君子曰 史記 太史公曰 漢書 贊曰 後漢書 論曰 三國志 評曰 五代史記 項脊軒志 項脊生曰 傷仲永 王子曰 郁離子 郁離子曰 聊齋誌異 異史氏曰

9 3.本文寫作形式 (2)工之僑為琴--以小見大法
3.本文寫作形式 (2)工之僑為琴--以小見大法

10 (一)工之僑為琴~第三段 議論 採以小見大手法,工之僑以一把琴影射整個社會國家莫不如此。痛感世人愚昧,世道虛偽,不欲與世浮沉,因而決意隱居深山。 感嘆 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 領悟 不早圖之,其與亡矣!遂入宕冥之山

11 4.字形、字音辨析 辨析下列字形、字音: (1)良「桐」、 「恫」嚇、 「胴」體 、 「恫(痌)」瘝在抱

12 5.字義辨析--「適」 字音 釋義 例 專主、作主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往、至
ㄉ一ˊ 專主、作主 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論語‧里仁) ㄕˋ 往、至 子適衛,冉有僕(論語‧子路) 抱以適市(劉基‧工之僑為琴) 符合、相合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陶淵明‧歸園田居)

13 5.字義辨析--「而」 」 釋義 例 如果 「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劉基‧郁離子選) 人「而」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顧炎武‧廉恥)
「而」母立於茲(歸有光‧項脊軒志) 才,乃、然後 之推不得已「而」仕於亂世(顧炎武‧廉恥)

14 5.字義辨析--「其」 大概、 或許, 表示推測 的語氣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釋義 大概、 或許, 表示推測 的語氣 1.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  其皆出於此乎(韓愈‧師說) 2.人知之者,其謂與埳井之蛙何異  (歸有光‧項脊軒志) 代名詞 每食必詬其僕(劉基‧郁離子‧詬食) 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 (顧炎武‧廉恥)

15 深究與鑑賞 ﹙二﹚內容方面

16 1.本文寓旨 〈詬食〉、 〈工之僑為琴〉二則題目為編者所加。
元末時局動盪不安,劉基眼見政治黑暗,遂棄官歸隱於青田,撰寫《郁離子》,多藉由寓言以針砭時弊。

17 1.本文寓旨—詬食 〈詬食〉敘述齊人邊吃邊罵,旅館主人贈之以狗,狗邊吃邊叫,讓他察覺到自己的粗鄙無禮,點出「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的道理。

18 1.本文寓旨—工之僑為琴 〈工之僑為琴〉敘述音色優美的良琴,因「弗古」而遭受冷落,經工匠作偽冒充為古物之後,才被視為稀世之珍。
此寓言譏刺當時社會「貴古賤今」和「以假亂真」的惡習,進而諷諭執政者昏庸愚昧,不識人才內涵,只重虛飾外表的現象。

19 3.問題與討論 (1)討論〈詬食〉文中,下列文句的 言外之意,說明其中的省思: A.「齊人」、「館人」 、「僕人」

20 3.問題與討論 (1)討論〈詬食〉文中,下列文句的 言外之意,說明其中的省思: A.「齊人」 :無法控制脾氣的人
「館人」 :深藏內斂、處事有方 的人 「僕人」 :仰人鼻息,敢怒不敢 言的人

21 3.問題與討論 (2)討論〈工之僑為琴〉文中,下列 文句的言外之意,說明其中的省 思: B.「琴」、「良桐」、「工之僑」、
「太常」、「國工」、「貴人」 、「樂工」

22 3.問題與討論 B.「琴」:人才 「良桐」:優良的稟賦資質 「工之僑」:社會中的明智者 (2)討論〈工之僑為琴〉文中,下列
文句的言外之意,說明其中的省 思: B.「琴」:人才 「良桐」:優良的稟賦資質 「工之僑」:社會中的明智者

23 3.問題與討論 (2)討論〈工之僑為琴〉文中,下列 B.「太常」、 「國工」:位要津 無識人之明者 「貴人」:有權勢之達官顯貴
文句的言外之意,說明其中的省 思: B.「太常」、 「國工」:位要津 無識人之明者 「貴人」:有權勢之達官顯貴 「樂工」:人云亦云盲從者

24 分組報告 一、外貌重不重要?請分別條列、 說明其理由二點、舉例一則。 ﹙一﹚外貌重要 A.理由 B.舉例

25 分組報告 一、外貌重不重要?請分別條列、 說明其理由二點、舉例一則。 ﹙二﹚外貌不重要 A.理由 B.舉例

26 分組報告 二、可不可以「以貌取人」?請分 別條列、說明其理由二點、舉 例一則。 ﹙一﹚可以「以貌取人」 A.理由 B.舉例

27 分組報告 二、可不可以「以貌取人」?請分 別條列、說明其理由二點、舉 例一則。 ﹙二﹚不可以「以貌取人」 A.理由 B.舉例

28 分組報告 三、如何取人、識人?請分別條列 、說明其方法二點、舉例一則。 ﹙一﹚在上位者(政府、ceo)如何 「任人唯賢」? 何謂「賢人」?
A.方法 B.舉例

29 分組報告 三、如何取人、識人?請分別條列 、說明其方法二點、舉例一則。 ﹙二﹚我如何發現「好朋友」? 何謂「好朋友」? A.方法 B.舉例

30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西漢司馬遷《史記.卷六七.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澹臺滅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歲。狀貌甚惡。欲事孔子,孔子以為材薄。既已受業,退而修行,行不由徑,非公事不見卿大夫。南游至江,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31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以貌取人在中國古代還曾形成過制度。唐代 選官,有過「身、言、書、判」的標準, 科舉考試,自然成績之優劣最重要「身」就
是體貌,包括相貌和身高,后三項是言辭、 書法、文理。但也有相貌決定名次的時候。 《新唐書選舉志》:「文選吏部主之……凡 擇人之法有四:一曰身,體貌豐偉;二曰言 ,言辭辯正;三曰書,楷法遒美;四曰判, 文理優良。」

32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荀子非相篇駁斥相人之術,用許多實例 證明人的相貌與吉兇富貴無關,人要避 兇趨吉,關鍵在於人的行為。「故相形 (看人相貌)不如論心(研究人的思想 ),論心不如擇術(檢視一個人的行 為);形不勝心(檢視其外貌,不如檢 視其思想),心不勝術(檢視其思想 ,不如檢視其行為) 」

33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楚之孫叔敖,期思(古地名)之鄙人也,突禿(頭禿)長左(左腳長),軒較(軒,車前的直木;較,車前的橫木)之下(指孫叔敖矮小, 身高低於車前的直木和橫木),而以楚霸(楚國靠著孫叔敖擔任宰相而稱霸)。 禹跳(跛腳),湯偏(半身癱瘓),堯舜參牟子(參眸子,指雙瞳孔)(指以上這些古代聖賢雖然外貌皆醜,但無礙於成為聖賢)。

34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桀、紂長巨姣美(高大英俊),天下之傑也,筋力越勁(體格健碩),百人之敵也。然而身死國亡,為天下大僇(辱),後世言惡,則必稽焉(後世舉出大惡時,必以桀紂為例)。

35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清代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八中批駁了嘲諷矮矬者的現象: 「人之形貌,由於天賦。晏子不滿七尺,而為齊相。裴公不滿七尺,而為唐相。夫何害焉?」古代七尺之軀,約合今1.6米,矮人也。然晏嬰、裴度二公,卻為流芳千古之名相。

36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孟子以看人的眸子來斷人胸中的正邪。 《孟子.離婁》孟子曰:「存乎人 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
。胸中正,則眸子瞭(了)焉;胸 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 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37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丹朱、商均,都是堯、舜的親生兒 子,但是堯、舜卻選擇把天下傳與 賢者。管叔、蔡叔,是成王的親兄
弟,但是周公旦卻受王命討伐他們 。因此,統治國家之人,定要除去 私心,以天下為公! 任人唯賢—唐太宗→貞觀之治

38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曹操講求「唯才是舉」,哪怕「負 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 而有治國用兵之術」的人才,「其
各舉所知,勿有所遺」的網羅。 任人唯才—曹操→不能天下歸心

39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李斯→有才無德,不是賢人 秦朝→不能長久 ◆李斯協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後為秦 朝丞相,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
、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 與趙高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 趙高所忌,腰斬于市。 李斯→有才無德,不是賢人 秦朝→不能長久

40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管仲曾輔佐公子糾,那時公子糾跟齊桓 公﹙小白﹚爭王位,公子糾敗給齊桓公 被殺,原本齊桓公要殺管仲,但因為鮑
叔牙替管仲求情,說管仲能輔佐你成大 業,後來管仲輔佐齊桓公以「尊王攘夷 」為號召成就霸業→孔子說:「微管仲 ,吾其被髮左衽矣」但《訓儉示康》: 「管仲鏤簋朱紘,山楶藻梲,孔子鄙其 小器。」

41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管鮑之交—好朋友 ◆管仲侍奉齊國的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 的弟弟小白。齊桓公即位,請鮑叔牙做宰相
,但鮑叔牙卻向桓公推薦牢中的管仲,桓公 接受了鮑叔牙的建議,請管仲做宰相。…… 管仲臨終前,桓公問,鮑叔牙可不可以接相 位,管仲說不行,認為鮑叔牙善惡分明,不 能包容壞的一面,如果把政權交給他,既害 桓公,又害他自己。鮑叔牙知道後,不但沒 有不滿,反而高興,只有管仲最瞭解他。 管鮑之交—好朋友

42 分組報告--老師總結 ◆國工要不斷成長,才不會鬧笑話; 在上位者應重認識事物本質,本來 面目; 人要拋棄自我狹隘的觀念,接受美 好事物


Download ppt "第八課 郁離子選 (一)工之僑為琴 (二)詬食 劉基 課室觀察/黃慧禎老師/102.4.25."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