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重要国别史 三、中俄(苏)关系 www.themegallery.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重要国别史 三、中俄(苏)关系 www.themegallery.com."—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重要国别史 三、中俄(苏)关系

2 中俄(苏)关系 专题解读: 中(苏)俄关系50多年风雨历程,经历了友好结盟——紧张对峙——睦邻友好的历史性转变,既有过兄弟般的密切合作,也有过互为仇敌的对抗。中俄两国在诸多的国际问题和地区争端问题上都能达成共识。 2013年3月22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携夫人乘专机抵达莫斯科,开始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

3 一、俄国的崛起 1.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俄国1861年改革) 转折 史实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影响
沙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 3、1914年,参加一战,协约国一方,中途退出一战 4、1917年3月,二月革命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4 二、苏俄——苏联的崛起 1.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1917年) 创新 史实
①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诞生。 ②1918—1920年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取得国内战争胜利。 ③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 影响 ①国内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②国际意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5 二、苏俄——苏联的崛起 2.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1921—1928年) 探索 史实 ①1921年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
②为了恢复被战争破坏了的经济。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特点: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③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影响 促进了苏俄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巩固了无产阶级政权

6 二、苏俄——苏联的崛起 3.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928年—1940年) 史实
①在斯大林领导下实施工业化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两个五年计划的完成(1928—1937年) ② 1936年,新宪法通过,宣布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影响 ①苏联由传统的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成为工业产值居世界第二位的社会主义国家,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 ②存在严重缺陷和弊端,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和民主制度的发展,严重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为以后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7 4.二战(1941年6月—1945年9月) 史实 ①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
②莫斯科保卫战—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英、美对苏联的态度由敌视转为联合。 ③1942年1月1日,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④19427月—1943年2月,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⑤1945年2月召开雅尔塔会议。 ⑥1945年5月2日,苏联红军攻克柏林。 ⑦ 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 影响 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地位,影响到战后世界格局形成。

8 3.赫鲁晓夫时期(1953—1964) 4.勃烈日涅夫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 对内:改革(成效不大)
对外:与美争霸,美攻苏守(古巴导弹危机);控制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4.勃烈日涅夫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 对内:发展军事工业,体制更加僵化 对外:苏攻美守(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汗) 对内:改革。经济困难;政治:一党制→多党制 对外:全球缓和战略

9 5.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1964年) 史实 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
②赫鲁晓夫改革:针对斯大林时期存在的一些弊端,在经济、政治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 ③60年代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被迫下台。 ④对外:与美争霸,美攻苏守(古巴导弹危机);控制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0 6 .勃列日涅夫时期 (20世纪60、70年代) 史实 ①对内:发展军事工业,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 ②对外:——美苏争霸:苏攻美守(1979年,出兵占领阿富汗。 影响 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体制更加僵化

11 7. 戈尔巴乔夫时期 (1985—1991) 史实 ①1985年,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经济改革未取得成果。80年代后期,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 ②戈尔巴乔夫又把改革重点转到政治方面。苏联政治体制剧变,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的权力分散。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③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却成为苏联加速解体的催化剂。 ④对外:全球缓和战略 ,1989年从阿富汗撤军。 影响 改革失败,苏联解体。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变成资本主义国家),

12 二、中俄(苏)关系 1.近代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 ①沙俄对我国西北边疆的早期入侵:1854年侵占了我国巴尔咯什湖以南大片领土;
② 1856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是帮凶,其中1858年《瑷珲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公里领土。(是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 )。 ③1860年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中国东北地区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13 二、中俄(苏)关系 1.近代沙皇俄国对中国的侵略
④ 1864年签定屈辱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沙俄根据条约以及以后签订的三个勘界议定书,共割去了我国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⑤战争前后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成为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 ⑥ 1871年出兵侵占伊犁,1881年2月24日双方签订《中俄伊犁条约》,又称《改订条约》结束了沙俄在伊犁地区长达十年的殖民统治。 1900年,参与发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14 2.近代苏联对中国的影响和帮助 ①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开始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成立中国共产党、 ③1924年,促成了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苏联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帮助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 ④抗日战争期间,苏联给予中国大量的物质上和道义上的支持, 1945年,苏联红军出兵中国东北。 ⑤强权牺牲中国:“二战”后期,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国背着中国达成协议:维持外蒙古现状,保证苏联在中国东北的特权等,推行大国强权政治。

15 3.新中国成立后苏联与中国交往 ①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苏联成为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为恢复新中国经济建设创造了一个好的外部环境。 ②友好合作和相互支援:一五计划时期中国是以苏联帮助中国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进行工业建设,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建设深受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出现了经济停滞和困难。 ③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恶化。中苏交恶,反目成仇,势不两立。 ④自80年代末期以来,两国放弃对抗,推动两国关系发展,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且使中苏关系平稳过渡到中俄关系 。


Download ppt "重要国别史 三、中俄(苏)关系 www.themegallery.com."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