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節 動植物分布圖及其環境因素 第二節 自然景觀帶的組成及其特質 第三節 自然景觀帶的利用危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節 動植物分布圖及其環境因素 第二節 自然景觀帶的組成及其特質 第三節 自然景觀帶的利用危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節 動植物分布圖及其環境因素 第二節 自然景觀帶的組成及其特質 第三節 自然景觀帶的利用危機
第16章 自然景觀帶 第一節 動植物分布圖及其環境因素 第二節 自然景觀帶的組成及其特質 第三節 自然景觀帶的利用危機

2 第一節 動植物分布及其環境因素 生態系 生物分布及其環境因素 (一)生物的水平分布 (二)生物的垂直分布

3 生態系 在地球系統中,某種生物與岩石圈、大氣圈、水圈及生物圈中的其他不同生物間,不斷地發生交互作用,這種體系就稱為生態系統(ecosystem),簡稱為生態系。

4 (一)生物的水平分布 緯度分帶性:全球尺度的植被分布,因受到氣候 的影響,其分布也大致與緯線平行。 由赤道向極區,隨著氣候變化,植 被類型也由常綠的熱帶闊葉林,進 入溫帶落葉闊葉林、闊針混合林、 寒帶的針葉林和苔原帶,此即為生 物的緯度分帶性。 緯度分帶性(以非洲為例) 緯度分帶性(以歐洲為例)

5 植被的緯度分帶性:以非洲為例

6 植被的緯度分帶性:以歐洲為例

7 (一)生物的水平分布 經度分帶性:在同一緯度區,距海遠近會影響到降水量的多寡,進而影響植被的類型。如中緯度地區,從濱海地區往內陸方向看,其植被的種類隨著水分條件的變化,由森林帶過渡為草原帶,再進到沙漠帶,大致與經線互相平行而呈帶狀,此為生物的經度分帶性。

8 植被的經度分帶性:以北美洲為例

9 (二)生物的垂直分布 生物的垂直分布與地形的高低有關。氣溫會隨著地勢的增高而下降,降水量則是在一定高度的範圍下,隨著高度的增加而漸增,但超過某一高度則漸減。在氣溫和降水量的共同作用下,動植物的分布自然也因高度變化而有所差異,這便是生物的垂直分布特徵。

10 植被的垂直分帶性與緯度分帶性

11 林線 林線是森林分布的上限。 林線以上的植被類型主要為灌木及草原。 林線以下則是以喬木為主的森林帶。
林線是森林分布的上限。 林線以上的植被類型主要為灌木及草原。 林線以下則是以喬木為主的森林帶。 臺灣的林線約為海拔 3,500 公尺左右,3,500 公尺以上是高山寒原;以下部分,由高往低依序為亞高山針葉林、冷溫帶針葉林、涼溫帶針葉林、暖溫帶闊葉林、副熱帶闊葉林以及熱帶植物群落。

12 雪線 雪線是常年積雪區的下限。 雪線以上的地帶,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大於消融量,形成了常年積雪區。
雪線以下的地帶,全年冰雪的補給量小於消融量,只有在冬季出現季節性的積雪。

13 臺灣的林相分布示意圖

14 全球天然植物分布圖 180° 120°W 60°W 0° 60°E 120°E 75°N 75°N 60°N 60°N 45°N 45°N
15°S 15°S 30°S 30°S 45°S 45°S 60°S 60°S 180° 120°W 60°W 60°E 120°E 熱帶雨林帶 季風雨林帶 熱帶莽原帶 中緯度常綠闊葉林帶 溫帶落葉林帶 北方針葉林帶 地中海灌木林帶 溫帶草原帶 熱帶及溫帶沙漠帶 極地苔原帶 極地冰原帶 高山地區

15 第二節 自然景觀帶的組成及其特質 自然景觀帶
第二節 自然景觀帶的組成及其特質 自然景觀帶 由生物分布的特性,可知氣候(氣溫與降水量)對於生物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響地位。而以全球的尺度來看地表的景觀時,會發現受到氣候的影響,在某一區域內,生物的群落與土壤的種類,常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規律性),這種地表景觀相類似的區域就稱為自然景觀帶。

16 自然景觀帶與氣候、生物、土壤間 的關係表 表一 16-1 自然景觀帶與氣候、生物、土壤間的關係表 分區 自然景觀帶 主要氣候類型 主要植物帶
主要的 土壤類型 代表性動物 熱帶雨林帶 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雨林 磚紅化土壤 懶猴、狐猴、蛇、河馬、犀牛 季風雨林帶 熱帶季風氣候 季風雨林 象、虎、豹 熱帶莽原帶 熱帶莽原氣候 熱帶莽原 栗鈣土 斑馬、長頸鹿、羚羊、獅子、豹 熱帶沙漠帶 熱帶乾燥氣候 熱帶沙漠 荒漠土 單峰駱駝、袋鼠等 地中海灌木林帶 地中海型氣候 地中海灌木林 鹿、野狼、山貓 中緯度常綠闊葉林帶 夏雨型暖溫帶氣候 中緯度常綠闊葉林 紅壤 獮猴 溫帶落葉林帶 溫帶海洋型氣候 溫帶大陸型氣候溼潤型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落葉林 棕壤 紅狐、松鼠、刺蝟 溫帶草原帶 溫帶大陸型氣候冬乾型 溫帶草原 草原土與黑鈣土 野牛、馬、驢 溫帶沙漠帶 溫帶乾燥氣候 溫帶沙漠 雙峰駱駝、沙鼠 北方針葉林帶 副極地氣候 北方針葉林 灰化土 狼、麋鹿、熊、山貓、海狸 極地苔原帶 苔原氣候 苔原 冰沼土 北極狐、馴鹿 極地冰原帶 冰原氣候 ─ ─ 北極熊、海豹、企鵝

17 假想大陸自然景觀帶分布圖 熱帶雨林帶 熱帶莽原帶 熱帶沙漠帶 地中海灌木林帶 中緯度常綠闊葉林帶 溫帶落葉林帶 溫帶草原帶 溫帶沙漠
北方針葉林帶 極地苔原帶 極地冰原帶 北極圈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18 氣溫、降水與生物的關係 冷 溫度 熱 年平均雨量(公釐) 北方針葉林 溫帶落葉林 熱帶雨林 苔原 溫帶草原 熱帶莽原 高緯度沙漠 溫帶沙漠
熱帶沙漠 溫度 年平均雨量(公釐)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19 第三節 自然景觀帶的利用危機 熱帶雨林帶的利用與危機 溫帶草原帶的利用與危機 沙漠化與沙塵暴

20 熱帶雨林帶的利用與危機 分布:高溫多雨的赤道地區 1.南美洲亞馬孫平原 2.非洲剛果盆地 3.東南亞的島嶼
特徵: 1.常綠喬木 2.樹冠成簇,層次明顯,藤蔓叢生 3.樹棲型動物及變溫動物繁多 4.磚紅化土壤

21 熱帶雨林帶的利用與危機 利用: 1.游耕焚林 2.砍伐森林 3.放牧
危機: 1.物種滅絕 2.氧氣減少,空氣品質惡化 3.二氧化碳增加,全球暖化加劇 4.該區旱災嚴重

22 熱帶雨林的分布 80°N 60°N 40°N 20°N 0° 20°S 40°S 60°S 80°S 180° 120°W 60°W
60°E 120°E

23 熱帶雨林景觀與林相

24 雨林區的焚林

25 巴西雨林的開墾 飼養牛隻 代木 人口遷徙

26 溫帶草原帶的利用與危機 分布:溫帶大陸性氣候區 1.東歐平原南部延伸至西伯利亞平原南部 2.北美洲 3.南美洲
特徵: 1.高度屬低草及中草,無喬木散布其間 2.草食性哺乳動物為主,如羚羊、野牛,並且成群集結活動。 利用:農耕、畜牧 危機:動、植物種類減少

27 溫帶草原的分布 80°N 60°N 40°N 20°N 0° 20°S 40°S 60°S 80°S 180° 120°W 60°W
60°E 120°E

28 溫帶草原的農業景觀

29 沙漠化與沙塵暴 中國地區的沙漠化 由於自然環境變化及人為土地不當利用的結果,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全世界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隨著東南沿海地區的發展,比較肥沃的耕地轉為建築用地,於是內蒙古、甘肅、青海、寧夏和新疆等地方的貧瘠農地,必須增加糧食生產來提供需求。人們將草原闢為耕地後又毀棄、濫挖藥材、過度放牧所引起的草地沙漠化,占了中國沙漠化土地面積的一半以上(58%)。在呼倫貝爾草原,因過度的放牧,導致出現中國第四大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30 中國地區的沙塵暴 在沙漠化的影響下,中國北方成為全世界近數十年來沙塵暴發生頻率增加最快的地區。內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區過去曾是水草豐美的綠洲,如今成了九萬多平方公里的戈壁、八萬多平方公里的沙漠,是2000年春季中國沙塵暴的主要源地之一。

31 美國的沙塵暴 1934年5月12日,美國大平原中部乾旱地區吹來的雲朵,籠罩在大西洋上空10,000公尺的地方,一些業餘統計學者便開始計算,光在這一次的大風暴中,到底有多少可耕土壤被吹走?其中有些數字竟然高達30,000公噸。這場大沙塵暴從美國洛磯山東麓各州到東岸紐約,凡是吹過的地方都是霧茫茫一片,景色昏暗。這一場浩劫雖然起因於乾旱,但人們過度耕種與放牧導致土壤鬆動,以致大風一起,終形成巨大的塵暴,將大片土壤帶往高空,往大西洋飄送,十餘年後在中亞烏茲別克降下,被當地農夫稱為「黑色大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大沙盆事件」。

32 非洲撒赫耳地區的沙漠化 沿著非洲撒哈拉沙漠南側的撒赫耳(Sahel)地區,亦屬於半乾燥氣候區,傳統上該地區的居民以游牧維生。1950年代因人口急速增加,糧食需求大增,居民過度耕種與放牧,使該地區土地超過所能負荷極限(加上1965 – 1974連續數年的乾旱),導致植被消失,大片土地變為黃沙,造成沙漠化現象。

33 結論 人類對於這些自然景觀帶所造成的破壞,是因為在其地的活動常對環境造成過度的干擾,破壞了生態的平衡。另外,人類在生產的活動中,也積極的引進、馴化、培育或繁殖某些生物種,常導致某些原生物種的滅絕,破壞生態的平衡。整個自然環境便開始惡化,身處其中的人類最後將嘗到生態被破壞的惡果。因此,人類在從事各種土地利用的同時,必須體認到自己是這個生態系的一分子,應做好生態保育的工作,而非一味地追求經濟的利益!


Download ppt "第一節 動植物分布圖及其環境因素 第二節 自然景觀帶的組成及其特質 第三節 自然景觀帶的利用危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