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一節 地景的欣賞 第二節 地景的調查、評估與分區 第三節 個案:國家公園—黃石公園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一節 地景的欣賞 第二節 地景的調查、評估與分區 第三節 個案:國家公園—黃石公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一節 地景的欣賞 第二節 地景的調查、評估與分區 第三節 個案:國家公園—黃石公園
第四章 地景保育 第一節 地景的欣賞 第二節 地景的調查、評估與分區 第三節 個案:國家公園—黃石公園

2 第一節 地景的欣賞 一、地景 二、地景保育 三、世界襲產

3 地景 (一)地景定義 (二)地景的組成要素 (三)地景的特殊性與多樣價值 (四)地景的欣賞

4 地景定義 地景(landscape):由地表的地理現象所組成,如地貌的起伏、各種動植物的生態環境,以及人為環境的組成,提供人們各類活動及身心休養的環境資源。簡而言之,就是人類視覺所見到的一切景物。

5 地景的組成要素 自然地景的組成要素有地形、植生、水體等。
人文地景的組成要素可以是有形的古蹟、都市、田園、產業設施等,甚至亦包含無形的生活、民俗、藝術等景觀。

6 澎湖玄武岩

7 淡水河紅樹林

8 桃園、新竹、宜蘭三縣交界的鴛鴦湖

9 臺北八里十三行博物館

10 地景的特殊性與多樣價值 地景的特殊性:(1)相對稀有性(rarity);(2)不可再生性(nonrenewable);(3)視覺脆弱性(visual vulnerable);(4)不可復原性( irreversibility);(5)不可移動性(immobile)。 地景的多樣價值:(1)環境保護的價值;(2)遊憩資源;(3)健康、精神上的資源;(4)歷史資源;(5)科學上的價值;(6)教育上的功能;(7)經濟上的價值。

11 地景的欣賞 地景主要是透過視覺的感受,欣賞地表的形貌、線型、色彩、結構等。 欣賞的位置、時機和心情的不同,地景也會有不同的呈現效果。

12 地景欣賞 這三張圖片由近到遠,從一般照片、空拍照到小尺度衛星影像圖,展現了不同尺度的景觀之美。 臺灣世界襲產潛力點—淡水紅毛城
淡水紅毛城及其週遭歷史建築群 淡水紅毛城衛星影像圖

13 地景保育 (一)地景保育的意義 (二)地景保育相關法規 (三)地景保育的目的

14 地景保育的意義 地景保育:包含一般與特殊地景的保護、維護與保育,以使地表上珍貴與稀有的地景能被保存,維持地表景觀與自然和諧並存,而且能為人們永續利用。 許多特殊的地景,非常珍貴、稀有、脆弱與不可替代。因此,地景的保育,也是對整體環境的保護。

15 地景保育相關法規 目前臺灣有關地景保育的相關法規:文化資產保存法、國家公園法等,並已設有自然保留區、野生動植物保護區及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等。

16 高雄縣十八羅漢山自然保護區

17 地景保育的目的 1.保護地景 2.保護生命財產 3.永續利用

18 世界襲產 (一)世界襲產的定義 (二)世界襲產的現況

19 世界襲產的定義 世界襲產(world heritage),又稱為世界遺產。前者有承襲的意味,後者有遺傳的意義。就自然景觀而言,主要是承襲過去自然演替的景觀;而就文化景觀而言,則有遺留、遺傳的意義。 1.自然襲產 2.文化襲產 BBC影片—比薩斜塔

20 自然襲產 能夠代表生命進化的紀錄、重要且持續的地質發展過程、地形形成的重要過程,以及在生態的演化上,代表著生態學及生物學發展過程的顯著例子,乃至於自然美景與自然現象。 如中國雲南保護區的「三江並流」,就因同時具備上述條件而成為世界襲產點。

21 文化襲產 人類創造天分之傑作、某時期有價值的建築物、紀念碑等、某現存或已消失文化見證之證據、多元文化傳統聚落或土地利用。
如加拿大魁北克的歷史地區;現存或已消失的文化傳統等證據,如巴西的歷史城鎮奧羅布雷多。

22 世界襲產的現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1972年的年度大會上決議推動全球性的自然襲產與文化襲產保護運動。並推出了保護世界自然與文化襲產的公約,以共同保護具有獨特性和價值的自然與文化襲產。 截至2007年為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世界襲產總數計有851件,其中自然襲產有166件,文化襲產有660件,複合襲產部分有25件。

23 臺灣世界襲產潛力點分布圖

24 第二節 地景的調查、評估與分區 一、地景調查 二、地景評估 三、地景分區

25 地景調查 (一)地景調查的目的 (二)地景調查的方式

26 地景調查的目的 1.保持可更新自然資源之負載力或自然資源的利用潛力。 2.維護景觀的多樣性、獨特性或美質。
3.維護該地在整體景觀或遊憩資源上的特殊意義。

27 地景調查的方式 1.若依地景調查的目的區分: (1)路線地景調查 (2)區域地景調查
2.地景調查表的設計:在野外進行地景調查時,必須設計「地景調查表」,可將地景調查的資料予以格式化、標準化,在整理時才有整體性與一致性。 調查資料包含:景點位置資料、相關地質、地形資料、景點描述與景點特性等。

28 地景評估 (一)地景評估的意義 (二)地景評估的方法

29 地景評估的意義 地景評估(landscape evaluation)主要是了解一地區的地景特色以及這些特色背後的組成原因,進而希望能讓一地區的地景能夠變得具有地方價值與傳承。

30 地景評估的方法 1.資料彙整、地圖繪製 2.實察與計測(舉例:河川級序) 3.評估指標與分級標準

31 河川級序(stream order) 從源流到匯集點,為一級河川,兩條一級河川會合後,稱為二級河川,兩條二級河川會合後,稱為三級河川。

32 何頓法則

33 評估指標與分級標準 (1)統一性:一區的構景元素,組合起來成為和諧的整體視覺單元,如苗栗火炎山。
(2)生動性:構景元素具有適當的對象和主導性,並能造成強烈久存的視覺印象,如臺北縣野柳岬的單面山地形。 (3)繁雜性:構景元素的組成種類、個數、分布和它們之間的大小、明暗、色澤的變化關係,如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

34 評估指標與分級標準 (4)完整性:指自然與人造物之間的整體秩序,著重於人為活動或開發特性與景觀特性之間達到合適共存,如宜蘭福山植物園。
(5)稀少性:在一地區內的景觀或構景元素具有美學、生態和人類旨趣的相對重要性和稀有性,如澳洲艾爾斯岩。

35 完整性:宜蘭福山植物園

36 地景美質評估分級表

37 地景分區 地景分區(landscape area)是指經過計測與評估後,將地景劃分等級,並依相關配套措施,規劃成保留區或風景區等,希望能夠達到地景利用、規劃、管理的永續經營理想。 臺灣目前劃設有19個自然保留區、17個野生動物保護區、32個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6個自然保護區、7 座國家公園,以及13個國家風景區等。

38 風景區規劃 內容包括: 1.性質定位。 2.劃定範圍。 3.土地利用分區。 4.分期建設目標。 5.基礎服務設施。 6.交通遊覽路線。
7.遊客承載量。 8.環境保育措施。

39 第三節 個案:國家公園—黃石公園 一、國家公園的緣起與設置目的 二、黃石模式—保護區的管理模式 三、國家公園與社區參與

40 國家公園的緣起與設置目的 (一)國家公園的緣起 (二)國家公園設置的目的 (三)國家公園內區域劃分

41 國家公園的緣起 國家公園是指具有國家代表性之自然區域或人文史蹟,兼顧保育與遊憩的理念,為世界各國所重視。
「國家公園」的概念最早可追溯至1860年,美國的保育人士為了保護優勝美地山谷之紅衫巨木,所成立的美國第一個州立公園。 美國國會於1872年通過成立黃石公園自然及野生動物保護區法案,成立全球第一個國家公園 ─「黃石國家公園」。

42 美國優勝美地之紅杉巨木

43 國家公園設置的目的 國家公園是一個未受人為擾動或開發,具特殊學術、教育及遊憩價值的自然、原野景觀、原生動物、特殊生態體系而設之保護區。
國家公園也因時代的演變及環境需求,已由最早保護及觀賞的概念,演進到提供保育、研究、遊憩等多元化經營管理的目標。

44 國家公園內區域劃分 臺灣的國家公園法,針對國家公園內現有土地的利用型態及資源特性,劃分不同區域,以方便管理。劃分各區如: 1.一般管制區 2.遊憩區 3.史蹟保存區 4.特別景觀區 5.生態保護區

45 黃石模式—保護區的管理模式 (一)黃石國家公園 (二)黃石國家公園管理模式

46 黃石國家公園簡介 黃石國家公園的名稱是從 Minnetaree 印第安人的文字 mi tsi a-ad-zi 而來, mi tsi a- ad-zi 本身就是指黃石河(Yellow Rock River)的意思。 黃石國家公園的最大特色就是地熱現象。 黃石國家公園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野生動物保護區。

47 黃石國家公園的老忠實泉

48 黃石國家公園內的美洲野牛

49 黃石國家公園管理模式 美國認定的國家公園是個無人居住、無人使用的自然環境。 這種「無人公園」模式,最近不斷的遭到批評與挑戰。
國家公園的設立如果是政府「由上而下」的決策過程,未考慮當地原住民的生活習慣與文化,這樣的政策往往導致居民的反對與不合作,公園的保育目標亦因此無法達成。

50 國家公園與社區參與 (一)社區參與 (二)馬告山地區的議題 (三)馬告山地區的未來

51 社區參與 是指生活在某區域內的一群人,透過結合社區成員或在社區組織型態下,願意將個人心力、財物等投入在社區事務中,並藉由參與的過程中,個人可滿足自我需求,增進對社區的認同及提升社區生活品質。 社區參與最常見到的就是直接參與討論與決定,影響居民生活的相關政策。

52 馬告山地區議題的由來 1998年,馬告山地區由民間「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衍生而來。
1999年,泰雅族原住民宣稱所謂的「棲蘭山」就是「馬告山」,反對政府設立國家公園,而枉顧他們的傳統文化與生存權利。 原因:臺灣地區的國家公園政策是一個比較強悍的國家政策,也是一個「由上而下」的政策,並未顧及原住民。

53 馬告山地區議題的討論 此議題日後臺灣其他國家公園或保護區公園在進行社區參與時可以參考的一個例子。
泰雅族原住民符合社區居民為追求提升生活品質與保障自身權益,積極參與政策的制定;同時也具體地呈現了某些生態主張,如共管、在地參與,以及部落地圖等。

54 馬告山地區的未來 若能讓原住民族具體參與共管國家公園,就能同時達成保護檜木林的自然保育工作,以及提振部落產業發展這兩個目的。
「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議題是臺灣國家公園發展歷史中,原住民族積極參與的首例。雖然,至今馬告國家公園的設立與否並未達成任何共識,但如未來達成協議,則馬告國家公園將是一座符合世界潮流,與原住民族共存、共榮的國家公園。


Download ppt "第一節 地景的欣賞 第二節 地景的調查、評估與分區 第三節 個案:國家公園—黃石公園"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