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11章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Chapter11 Skin and Skin Appendag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11章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Chapter11 Skin and Skin Appendage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11章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Chapter11 Skin and Skin Appendages

2 皮 肤 (skin) 表 皮 (epidermis) 真 皮 第十一章 皮肤 附属器官: 毛 皮脂腺 汗腺 指(趾)甲 (dermis)
皮下组织

3 第十一章 皮肤 厚 皮 薄 皮

4 一、表皮(epidermis): 表皮 皮肤的浅层 角化复层扁平上皮: 角质层 (stratum corneum, C) 透明层 颗粒层
( stratum lucidum, L) 颗粒层 ( stratum granulosum,G) 棘 层 ( stratum spinosum, S) 基底层 ( stratum basale, B)

5 基底层(stratum basale, basal layer)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基底层(stratum basale, basal layer) 基底层(B ) 附于基膜上,由一层矮柱状的细胞组成。 光镜下呈嗜碱性。 电镜下胞质内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有散在后成束的角蛋白丝(keratin filament),也称张力丝(tonofilament). 基底细胞与相邻细胞以桥粒相连,与基膜以半桥粒相连。 是表皮细胞的干细胞,不断分裂,增殖形成的部分细胞脱离基膜后,进入棘层,分化为棘细胞并失去分裂能力。

6 棘 层( stratum spinosum)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棘 层(S)
由4-10层多边形、体积较大的棘细胞组成,细胞表面有许多短小的棘状突起,相邻的细胞的突起镶嵌,并以大量的桥粒相连。 光镜下呈弱嗜碱性。 电镜下胞质内游离核糖体较多,具有旺盛的合成功能。角蛋白形成许多较粗的角蛋白丝束,从核周呈放射状延伸至桥粒内侧,形成张力原纤维(tonofibril)。外皮蛋白沉积在细胞膜内侧,使细胞膜增厚。另有明暗相间的板层颗粒。

7 颗粒层( stratum granulosum)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颗粒层( stratum granulosum) 颗粒层(G ) 由3-5层较扁的梭形细胞组成,核与细胞器均已退化,胞质内板层颗粒增多,还有大量形状不规则、强嗜碱性的透明角质颗粒(keratohyalin granule)。 电镜下透明角质颗粒无膜包裹,呈致密均质状,角蛋白丝常伸入其中。

8 透明层( stratum lucidum)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角质层(C) 透明层(L)
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界限不清,核与细胞器均已消失。 光镜下呈强嗜酸性,折光度高。 电镜下,细胞核和细胞器消失,胞质内充满角蛋白丝。 透明层(L)

9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角质层(C) 透明层(L)
由多层扁平的角质细胞(horny cell)组成,细胞已完全角化,变得干硬。 光镜下呈嗜酸性的均质状。 电镜下细胞内充满密集、粗大的角蛋白丝束及均质状物,后者主要为透明角质颗粒所含的富有组氨酸的蛋白质,与角蛋白丝结合的复合体为角蛋白(keratin)。 细胞膜因内面有一层外皮蛋白因而坚硬。 角质层浅表的细胞间的桥粒消失,因而细胞连接松散,脱落后形成皮屑。 透明层(L)

10 (一)表皮的分层与角化 表皮由基底层到角质层的结构的变化,反映了角质形成细胞增殖、迁移、逐渐分化为角质细胞。然后脱落的过程,与此伴随的是角蛋白及其他成分的合成的量与质的变化。 角质形成细胞不断脱落更新,更新周期为3-4周

11 非角质形成细胞(nonkeratinocyte)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非角质形成细胞(nonkeratinocyte) 黑素细胞 (melanocyte) 郞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梅克尔细胞 (Merkel cell)

12 黑素细胞 (melanocyte)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黑素体(酪氨酸酶→酪氨酸 →黑色素)→黑素颗粒
散在于基底细胞之间,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和棘细胞之间。 电镜下与角质形成细胞间无桥粒连接,胞内有丰富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另有特征性的黑色素体。 黑素体(酪氨酸酶→酪氨酸 →黑色素)→黑素颗粒

13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人种间的黑色素细胞数量无明显差异,肤色的深浅主要取决于黑色素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与黑色素颗粒的分布。

14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郞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散在于棘层浅部,圆形,核深染,胞质清亮,有树枝样突起。

15 郞格汉斯细胞 伯贝克颗粒(Birbeck granule)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Langerhans cell)
参与郞格汉斯细胞摄取、处理和呈递抗原的全部过程。 颗粒呈杆状,中等电子密度,其一端或中间部可有电子透明的膨大。

16 梅克尔细胞(Merkel’s cell) (二)非角质形成细胞 作用:感觉上皮细胞; 电镜下基底部胞质内含有许多致密核心的小泡。
APUD细胞成员→调节附近角质 形成细胞和皮肤附属器的发生。 位于基底层,扁平形,有短指状突起伸入角质形成细胞之间。

17 二 真皮(dermis): 乳头层 网织层 乳头层(papillary layer) 网织层(reticular layer) 真皮
紧靠表皮的薄层疏松结缔组织,向表皮突出形成真皮乳头(dermal papilla),分为血管乳头和神经乳头。 网织层(reticular layer) 网织层 乳头层下方较厚的致密结缔组织,内有粗大的胶原纤维束交织成网状,并有许多的弹性纤维,赋予皮肤较大的弹性和韧性。

18 皮 肤 的 附 属 器 皮 肤 的 附 属 器 皮脂腺 汗腺 指(趾)甲

19 (一)毛 毛(hair): 毛干、 毛根、 毛球

20 毛: 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 毛囊(hair follicle): (一)毛 是由上皮和结缔组织 构成的鞘状结构, 包绕毛根
毛: 分为毛干、毛根和毛球。 毛干(hair shaft)露在皮肤外,毛根(hair root)埋在皮肤内。 毛根和毛囊下端融合并膨大形成毛球(hair bulb)。 毛球底部有结缔组织伸入形成的毛乳头(hair papilla). 毛囊(hair follicle): 是由上皮和结缔组织 构成的鞘状结构, 包绕毛根

21 (一)毛 毛干及 毛根 毛干和毛根由规则的角化上皮细胞组成 毛囊 是由上皮和结缔组织构成 的鞘状结构,包绕毛根

22 (一)毛 毛球 毛乳头 毛球的上皮细胞为干细胞,称毛母质,形成毛根和上皮根鞘。 毛球底部有结缔组织伸入形成 .

23 皮脂腺 (sebaceous gland) (二)皮脂腺 多位于毛囊和立毛肌之间,为泡状腺。
分泌部由一个或多个腺泡组成。腺泡周边是一层较小的干细胞,它们不断增殖,一部分子细胞逐渐向腺泡中部推移,细胞体积逐渐变大,胞质中聚集大量脂滴。最后,腺细胞解体,成为皮脂(sebum)。 皮脂腺导管短而粗,开口于毛囊或皮肤表面。

24 (三)汗腺 汗 腺 (sweat gland) 为单曲管状腺

25 小汗腺(局泌汗腺) 分泌部 导管 (三)汗腺 汗腺分泌汗液调节体温、湿润皮肤、排泄废物。 分泌部由一层锥体形或立方形上皮细胞构成
导管由两层立方形细胞围成,细胞较小,胞质弱嗜碱性。

26 (三)汗腺 汗腺(sweat gland) 分泌部 导管

27 (三)汗腺 汗 腺 导 管

28 大汗腺(顶泌汗腺) (三)汗腺 特点:分泌部管径粗, 管腔大,盘曲成团。
分泌液较粘稠,内含蛋白质、脂类和糖类,经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特别的气味。


Download ppt "第11章皮肤和皮肤附属器官 Chapter11 Skin and Skin Appendage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