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Bryan Cornelius Goodman Modified 5年之前
1
2016-01-03 M 6.7 緬印邊境地震 23:05:22 (GMT time) 07:05:22 (台灣時間, 日+1)
Information compiled by Committee on Education & Outreach, Taiwan Earthquake Research Center TEC-CEO Published on 2016/01/04 Version 1. 2016/01/04
2
地震位置與背景 :05:22 (UTC) 於 印度東北部靠近緬甸的因帕爾市 (Imphal)附近發生一起規模6.7之 強震,震央位置為北緯24.83度、 東經93.66度,地震深度為55公 里,屬淺深層地震。 地震位置處於印度與歐亞板塊的 交界地帶,地形上為南北走向的 縱谷,與兩板塊的碰撞有關。 此地區的地質構造相當複雜,在 本地震東南方及北方的斷層帶上 皆曾發生過規模七以上的強震, 是重要的地震災害潛勢區。 西藏高原 錫隆高原 孟加拉 印度 緬甸
3
震度分布 震度顯示此地震主要影響範圍在印度東北部及緬甸交界附近,尤其是地震東方因帕爾市(Imphal)的盆地和臨近山區的谷地,震度受到地形沈積盆地效應的影響而放大,震度推估約為麥氏震度的IV-V級左右,屬中弱範圍,最大地表加速度約 0.06g,可能造成的損害輕微。
4
震度分級比較 Units : gal = 1 cm/s2 1g ≈ 9.8 m/s2 ≈ 980 gal
Modified Mercalli Intensity Scale (麥氏震度) Units : gal = 1 cm/s2 1g ≈ 9.8 m/s2 ≈ 980 gal
5
喜馬拉雅山及西藏地區地震分布 本次地震發生區域
6
喜馬拉雅山及西藏地區地震分布 這三個地震都在印度與歐亞碰撞邊緣上,地震分布顯示A&B處仍有殘餘的隱沒板塊至200多公里深 西藏高原 印度古陸
塔里木盆地 Hindu-Kush 興都庫什地震 西藏高原 M7.5 印度古陸 M7.8 尼泊爾地震 35mm/yr Burma 印緬地震 M6.7 Background seismicity from Engdahl catalog (From 曾泰琳博士)
7
緬甸臨近地區之GPS速率及形變 Arakan trench 緬甸區域的地質構造及地表運動極為複雜,它夾在巽它(Sunda,屬歐亞板塊)及印度兩陸塊之間,東側以走向滑移的Sagaing斷層為界,西側的邊界約在印緬山脈(IBR)的西緣至Arakan trench之間,往南大致可以跟巽它海溝(Sunda trench) 相連,現在有學者將此地塊稱為緬甸微板塊(Burma micro-plate)。 GPS的速度從印度東北角沿著西藏東部一路以順時針方向旋轉的方式在移動,在Sagaing斷層上所量測到的滑移速率約18 mm/yr,占整體剪切運動分量的一半,的我們稱這個旋轉的節點為Himalayan syntaxis。 這次地震則發生在IBR的西部。 GPS速度向量,以Sunda為參考點計算。(Maurin et al., 2010)
8
Summary of Source Parameters 震源機制解
(b) Previous earthquakes (Socquet et al., 2006) (a) Evt (from USGS) 各方法所解出的震源機制都很相近,顯示錯動以走滑為主,地震矩規模(Mw)在 之間,破裂主能量的深度位置約51-58公里處。 有兩個可能的斷層面,分別為南北走向的右移斷層,以及東西走向的左移斷層,壓縮軸(P軸)為東北西南,伸張軸(T軸)為西北東南,震源機制解及應力方向與過去發生在此處的地震類似(e.g., Krishna_et al., 2000 ),斷層面受到南北縱走的斷層所控制。
9
緬甸臨近地區之地震分布及構造解釋 從位置及震源機制可知,本地震並不發生在隱沒板塊上,可能是較淺處的板塊間碰撞帶上斷層活動所致。
Tibetan Plateau Sunda (From 曾泰琳博士)
10
參考文獻及相關網站 Maurin, T., F. Masson, C. Rangin, U . Min, and P. Collard (2010), First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results in northern Myanmar: Constant and localized slip rate along the Sagaing fault, Geology, 38, 7, p. 591–594, doi: /G Socquet, A., C. Vigny, N. Chamot-Rooke, W. Simons, C. Rangin, and B. Ambrosius (2006), India and Sunda plates motion and deformation along their boundary in Myanmar determined by GPS, J. Geophys. Res., 111, B05406, doi /2005JB Krishna, M.R., T. D. Sanu (2000), Seismotectonics and rates of active crustal deformation in the Burmese arc and adjacent regions, Journal of Geodynamics, 30, USGS Hazard Program Earthquakes 台灣地震科學中心(TEC)主頁 TEC 近期活動 我想要知道更多名詞解釋 Coming soon~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