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二章 几何光学成像 §1. 成像 §2.共轴球面组傍轴成像 §3. 薄透镜.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二章 几何光学成像 §1. 成像 §2.共轴球面组傍轴成像 §3. 薄透镜."—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二章 几何光学成像 §1. 成像 §2.共轴球面组傍轴成像 §3. 薄透镜

2 几何光学定律成立的条件 1.  光学系统的尺度远大于光波的波长。 2.  介质是均匀和各向同性的。 3.  光强不是很大。

3 §1. 成像 1.1物与像的虚实性 1. 同心光束 从同一点发出的或汇聚到同一点的光线束,称为同心光束。

4 2.光具组:若干反射面或折射面组成的光学系统。
光轴:光具组的对称轴

5 发出同心光束的物点,为实物点;物方同心光束延长后汇聚所成的点,为虚物点。
3.  实物与虚物,实像与虚像 发出同心光束的物点,为实物点;物方同心光束延长后汇聚所成的点,为虚物点。 发散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为实物 会聚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为虚物

6 出射同心光束是会聚的,同心光束汇聚在像方形成的点,为实像点; 出射同心光束是发散的,反向延长后汇聚的点,为虚像点。
实象:有实际光线会聚的象点。 虚象:无实际光线会聚的象点。 (光束反向延长线的交点)。

7 实物成实像 实物成虚像 虚物成虚像 虚物成实像

8 1.2 物方和像方 物像共轭 物点组成的空间为物方空间(物方) 像点组成的空间为像方空间(像方 ) -s` P n P` -s P n n`
1.2 物方和像方 物像共轭 物点组成的空间为物方空间(物方) 像点组成的空间为像方空间(像方 ) 规定:入射线在其中进行的空间——物空间; 折射线在其中进行的空间——像空间。 物空间 像空间 -s` P n P` O -s 物空间 像空间 P n n` P` O -s s` n` 物空间 像空间 P O P` -s` -s 物空间 像空间 P’ P s’ -s

9 1、定义: 会聚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为虚物。如上图中P4 发散的入射光束的顶点,称为实物。如上图中P1或P2。 P3? 2、说明: ① 实物、虚物的判断依据 入射光束: 发散——实物;会聚——虚物 ② 虚物处永远没有光线通过。 (实物不一定, 如P1、P2有, P3 无) ③ 虚物处像空间,但对应的却是物空间的会聚光束,故 折射率就取 物方折射率。(与虚像类似。如上图中P4:物方折射率为n4 )

10 物像共轭:P’为P的像点,反之,当物点为P’时,像点必在P点;这种物像可易性称为物像共轭。它是光路可逆原理的必然结果。

11   1.3 物像之间的等光程性 物点与像点之间的光程总是平稳的,即不管光线经何路径,凡是由物点通过同样的光学系统到达像点的光线,都是等光程的。

12 §2.共轴球面组傍轴成像

13 理想光具组 精确成像的必要条件是物上一点与像上一点对应。 使同心光束保持其同心性不变的光具组为理想光具组 理想光具组是成像的必要条件

14 共轴球面系统 对由多个球面组成的共轴光具组,在近轴条件下,可采用逐个球面成像法,应用单个球面的成像公式依次求解,得到最后像。

15 2.1 单球面折射 从Q点发出的光线QM折射后变为MQ’

16

17 在△QMC1和△Q’MC1中分别应用余弦公式

18 Φ不同,s’不同,即从Q点发出的同心光束不能保持同心性

19 欲使折射光线保持同心性,必须满足近轴(傍轴)条件
折射球面的光焦度

20 平行光入射 像方焦距,像点Q‘所在位置为像方焦点 折射光为平行光 物方焦距,物点Q所在位置为物方焦点

21 物、像方焦点一定位于球面两侧。 高斯公式: 高斯公式 对任何理想成像过程均适用

22 2.2 折射球面的光学参数 像方焦平面 物方焦平面 物方焦点 像方焦点 像方焦距 物方焦距

23 对于反射球面,像点在顶点右侧,像距s’<0;像点在顶点左侧,像距s’>0。
符号约定 (1)物点在顶点左侧,物距s>0;物点在球面右侧,物距s<0。 (2)对于折射球面,像点在顶点右侧,像距s’>0;像点在顶点左侧,像距s’<0。 对于反射球面,像点在顶点右侧,像距s’<0;像点在顶点左侧,像距s’>0。

24 (3)线段在主光轴之上,y>0;线段在主光轴之下,y<0。
(4)球面曲率中心在顶点右侧,其曲率半径r>0;球面曲率中心在顶点左侧,r<0。

25 (5)物方焦点在顶点左侧,物方焦距f>0;像方焦点在顶点右侧,像方焦距f’>0。

26 (6)角度自主光轴或球面法线算起,逆时针方向为正,顺时针方向为负。
图中所标均为绝对值,对于是负值的参数,应在其前面加上负号。

27 虚像在物空间,但实际存在的是像空间的发散光束,故像方折射率仍为n’.
S’>0:实像 n’ -s’ P n P’ O s 虚像在物空间,但实际存在的是像空间的发散光束,故像方折射率仍为n’. P n n’ P’ O s s’ S’<0:虚像 P O P’ s’ s P’ P -s’ s S’>0:实像 S’<0:虚像

28 由折射球面物像公式 推导反射球面物像公式

29 2.3 傍轴物点成像 像的横向放大率 相当于光轴绕球心旋转 满足近轴条件时,圆弧变为直线。

30 像的横向放大率

31 焦点与焦平面 经过焦平面的光线

32 2.4 逐次成像 依球面的顺序,应用成像公式逐个对球面求像,最后得到整个共轴光具组的像。 1、定义: 2、方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① 必须在近轴光线条件下使用,才能得到最后像。 ② 前一球面的像是后一球面的物;前一球面的像空间是次一球面的物空间;前一球面的折射线是后一球面的入射线。(如上图所示) ③ 必须针对每一个球面使用符号法则。对哪个球面成像就只能以它的顶点为取值原点,不能混淆。 ④ 计算次一个球面物距时要考虑两个球面间的距离。(如上图所示)

33 2.5 Lagrange-Helmhotz恒等式
对光线的角放大率为 Lagrange-Helmhotz恒等式

34 例题: 一个点状物放在反射凹面镜前0.05m处,凹面镜的 曲率半径为0.20m,试确定像的位置和性质. s O [解]:设光线从左至右 -r
C O P` -s` -r s P [解]:设光线从左至右 最后像是处于镜后0.1米处的虚像。

35 s1 一个折射率为1.6的玻璃哑铃,长20cm,两端的曲率半径为 2cm。若在离哑铃左端5cm处的轴上有一物点,试求像的位置和性质。 n
O2 S1’ n n’ s1 O1 s2 -s2’ P1’ P2’ P [解]:两次折射成像问题。 1、P为物,对球面O1折射成像P1’ 2、P1’为物,对球面O2折射成像

36 §3 薄透镜 3.1薄透镜 由两个折射球面组成,过两球面圆心的直线为光轴,顶点间距d。 薄透镜,通常 可以认为,两球面顶点重合,称为光心。

37 3.2 薄透镜成像公式 用逐次成像法推导

38 第一次成像 第二次成像 物在像方,虚物

39 透镜的焦距 物方焦距 像方焦距 磨镜者公式

40 空气中,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正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负透镜。
正透镜与负透镜 空气中,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正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负透镜。 焦距为正值的透镜是正透镜;焦距为负值的透镜是负透镜。 正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汇聚在像方焦点;负透镜使入射的平行光发散。

41

42 Gauss物像公式

43 Newton物像公式 Newton物像公式

44 像的横向放大率 总放大率为两次成像的放大率的乘积

45 说明: 对处于同种介质中的薄透镜 , 像的性质判断:

46 Lagrange-Helmhotz恒等式

47 3.3 薄透镜作图求像法 作图求象法是利用透镜光心、焦点、焦平面的性质,通过作图来确定象的位置或光的传播方向。在近轴条件下适用。
1、主轴外的近轴物点 方法:利用如图所示的三条特殊光线中的两条,其折射后的交点即为所求像点。

48 O F` P` O P` F` O P F O P F 2、主轴上的物点 物方焦平面:在近轴条件,过物方焦点F且与主轴垂直的平面。
焦平面的性质: O F` P` 像方焦平面 O P` F` O P F O P F 物方焦平面

49 利用物方焦平面 利用像方焦平面 第一条 第二条 付轴: B A A B P’ F O P P‘ O F P A A B P’ P‘ O P

50 薄透镜作图法 三对共轭的特殊光线 平行于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像方焦点的光线 经过物方方焦点的光线←→平行于光轴的像方光线
经过透镜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光心的像方光线

51 正透镜作图法

52

53

54 负透镜作图法 像方焦点 物方焦点 物方焦平面 像方焦平面 平行于光轴的入射光线←→经过像方焦点的光线
经过透镜光心的入射光线←→经过透镜光心的像方光线 经过物方方焦点的光线←→平行于光轴的像方光线

55 像方焦点 物方焦点 物方焦平面 像方焦平面

56 像方焦点 物方焦点 物方焦平面 像方焦平面

57 物方焦点 像方焦点 物方焦平面 像方焦平面

58 透镜组的逐次成像作图法 将物经第一个透镜的所成的像作为第二个透镜的物,再次进行成像,逐个进行。

59 应用逐次成像法的过程中,必须区分物和像的虚实性。
只要第一镜的像处于第二镜的物方,对于第二镜来说都是实物;反之都是虚物。也就是说,像的虚实性与作为物的虚实性之间应该是没有关系的。 虚物与实物

60 如果将上述第一透镜的像作为第二透镜的实物处理,则会得到错误的结果

61 透镜组的逐次成像计算法 对第一个透镜用成像公式计算,确定像的位置与虚实性 将该像作为第二个透镜的物,再次进行成像,依次逐个进行。
如果像是下一个透镜的实物,则直接应用公式进行计算;如果是虚物,则其物距是负值。

62 例题 用一个焦距为20cm的凸透镜与一个平面镜组成共轴光具组,平面镜位于透镜右边10cm处,今置高为1cm的物体于透镜左方10cm处(系统处于空气中),(1)求最后成像的大小和性质;(2)作出准确的光路图。 y1 y O2 F1 O1 F1' y3

63 [解]:此题属三次成像问题。 (1)物y对凸透镜 s1= 10cm f1'=20cm ∴ 由高斯公式有: y1=V1y=2×1=2cm
V1=-s1'/s1=2 (2)y1对平面镜 s2= 10+20= 30cm ∴ s2'= -s2=-30cm V2=1 y2=2cm

64 V3=-s3'/s3=(-40)/40= -1 y3=V3y2=(-1)×2= -2cm
(3)y2对凸透镜 s3=30+10=40cm f3'= 20cm V3=-s3'/s3=(-40)/40= y3=V3y2=(-1)×2= -2cm ∴ 最后成像在凸透镜左方40cm处,为放大、倒立的实像。 光路图如下: y y1 y3 y2 F1 O1 F1' O2


Download ppt "第二章 几何光学成像 §1. 成像 §2.共轴球面组傍轴成像 §3. 薄透镜."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