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穿越實驗室研究的迷霧:如何理解科學人如何說話? 追逐科學對話中的幽靈,以生醫科學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穿越實驗室研究的迷霧:如何理解科學人如何說話? 追逐科學對話中的幽靈,以生醫科學為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穿越實驗室研究的迷霧:如何理解科學人如何說話? 追逐科學對話中的幽靈,以生醫科學為例
穿越實驗室研究的迷霧:如何理解科學人如何說話? 追逐科學對話中的幽靈,以生醫科學為例 李一平1、盧佳慧2、洪宜君1、楊倍昌1,2,* 1.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 2. 醫學、科技與社會研究中心

2 以常民知識為核心的研究取徑,打破學術威權的獨佔性,倡議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擴大知識的來源,開啟了科學發展的民主化和公眾參與的可能性。
俗民方法論是解決客觀性與人文主義之間衝突的一種方式。…俗民方法論核心的研究對象是常 識,因為它認為行動者的常識生產了社會結構。除此之外,俗民方法論以強調細節著稱…將此 取徑視為解決上述衝突之道的一種解讀方式。 Sergio Sismondo, 俗民方法論 (ethnomethodology)。In:科學與技術研究導論,頁208。林宗德譯 ,2007年,台北,群學出版。

3 問題意識: 理解「科學人之間的討論內容」如何可能? 作為科學活動的第三者,會遇到哪些困難? 解決策略是甚麼?

4 採用類民族誌(semi-structured ethnography)參與觀察的研究方法,以成功大學醫學中心的科學演講/專題討論課堂為觀察田野,紀錄(錄音、謄錄)碩博士學生與教師針對當代最新的科學研究成果的討論。資料的收集與分析方式包含三大類: 疑問對話的語句收集 疑問句語義及屬性分類 填答者之深度訪談與討論 本研究中所使用影音資料及訪談問卷填答,都獲得演講者、問卷填答及訪談者之書面授權。 也通過成功大學人類研究倫理委員會的審查核可【成大倫審會(簡)字第 號】。

5 本調查為期兩年 (Sep – Jun. 2018),共四學期。每學 期專題報告學生人數有50 (碩士班一、二年級為主,混班 進行),教師人數平均8人。錄影場次共188場。在兩年的 錄音紀錄中,總共整理出1961條問句,約17.5萬字。從中 挑出五十題,提供參與者進行疑問句語義分類。

6 「問題內容與屬性框架」 內含緣由性、基礎性、延伸性、質疑性與比較性問題,五大類,30項細項的分類表。框架中關於屬性的基礎定義如下:1. 緣由性:目標為了解動機或理由;2. 基礎性:直覺式的提問;3. 延伸性:須經反思後所產生的提問;4. 質疑性:立基於質疑,以尋求證據為目的;5. 比較性:涉及類比判斷的因果。 「思維結構框架」 沿用以科學期刊辯駁信 (rebuttal letter) 為文 本的分類表。內含整體概念架構、數據評 價、邏輯判斷、無法歸類,四大類,10項 細則。 楊倍昌 (2016),知識辯證的微觀動態:當代生物科學期刊如何接 受一篇論文?《科技、醫療與社會》,第22期: 頁。

7 填答者基本資料 10人,男性4人、女性6人; 知識背景分成生物醫學及非生物醫學 (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哲學、商業…等等)兩類;
教育程度:博士級6人、碩士級3人、大學級1人; 年齡:20-40歲:2人、40-60歲:7人、60歲以上:1人。

8

9

10 議題的抽象程度 選擇傾向 知識背景 語句的分析方法。
十位參與者的語義分類綜合整理。結果顯示分類的共識並不高,相符程度低於50%, 幾乎是30%就算是 “相似了” 。就算不深究細節,只比較兩種分類框架中「緣由性、 基礎性、延伸性、質疑性與比較性」、「整體概念架構、數據評價、邏輯判斷」的 粗概念,相似度也只有50-60%。 以30%相同的選擇作為門檻,表一的結果指出影響判斷的因素可能有四種: 議題的抽象程度 選擇傾向 知識背景 語句的分析方法。

11 表二、科學人的選擇

12 科學人選擇差異最大的: 問題內容屬性與類別框架 C3 針對證據要求合理的解釋 D3 要求證據 B8 援引文獻,尋求合乎典範內的解釋
Herpesvirus的這個protein,因為它現在看起來它有兩個活性,一個是ubiquitination跟de-ubiquitination的活性,那是不是應該會有兩個domain?作者他有提到嗎?一個protein它有兩個不同功能的domain這樣。 問題內容屬性與類別框架 C3 針對證據要求合理的解釋 D3 要求證據 B8 援引文獻,尋求合乎典範內的解釋 思維結構框架 C1 針對證據要求合理的解釋 B5 要求證據 B3 質疑證據的真實性

13 綜合以上屬性分類的框架細項的選擇: 科學人的共識在於以 “證據”為核心。
雖然,科學人的判斷也有歧異,其原因只是每個人思維習慣不 同,所要的“證據”的面向不同而已。 非科學人所關切的重點不是“證據”,只是忽略了知識細節之後, 容易偏離科學問題的原意。

14 〈案例二〉:換位認同的可能性 在討論問卷填寫的困惑過程中,突然引發了H 君的好奇心,他和P君於吃飯休息時間聊了一會兒,決定也加入填寫的行列。H 君表示,他被P君「說服」了:「我一開始聽大家在那邊討論,覺得這是什麼鬼方法,但後來真正聽P君的說明,我就理解了。 因為我瞭解了P君為什麼要這麼做,為什麼他想做的事情要用這種方法,其中有某種邏輯,在這個邏輯裡,每個人做的答案都可以被接受,因為他想要看的是『每個人的內在分類是否有一致性』。我被他說服了,於是我就進入了/接受了他的邏輯。」 在H 君的轉述裡,並沒有使用特定的學術專有名詞。L 君聽完之後表示,透過H 君的重新「解釋」,他也理解了P君的用意。

15 略 對話之一: C:我選E3及D2。 A:為什麼?E3是甚麼? B:E3是比較不同分子、細胞、現象或機制之間的功能、作用或關係。
C:我不知道,其他就protein interaction嘛。他說它可能跟「其他」的,所以「其他」的就會有好幾個,他沒有指哪一個。 A:沒有,他沒有說有「誰」,所以你沒有辦法跟誰比。 C:但是一般人就是會。好,我會覺得當他跟我說他跟別人的時候,我會自己設想那個可能有別人,就是你會自己指涉那個對象體出現。就像腦補一個片段一樣。 A:其實這很危險。因為你如果隨便去替他補充,其實你所延伸出去的東西…

16 科學人說話的方式由專業名詞組成,補綴的說明亦由專業名詞組成,似乎只要了解這些專業名詞可以自動聯想相關的語彙以及情境,即便語言的結構鬆散,也可以溝通,但沒有接觸過的人們就無法產生這些聯想。
表達的能力因人而異。當表達不精確時,很需要知識內容、實作經驗來協助判斷。對於跳躍式的說話方式,非科學人能運用的知識資源不多,判斷上困難度更大。

17 總結: 知識的斷裂與意見分歧是的纏繞在溝通過程的幽靈,看不見,卻不斷 出現。
四種影響屬性分類的因素: 議題的抽象程度、選擇傾向、知識背景 以及分析方法。 科學人以 “證據”為核心的思維習慣。 科學人說話的方式由專業名詞組成,自動聯想相關的語彙以及情境, 即便語言的結構鬆散,也可以溝通,

18 討論三個可能: 把知識理解的不一致性錯認為科學內容的社會建構/相對性,因而放棄了科 學判斷真假的信心,是一種邏輯誤謬。(理解上的爭論不等於知識真假判斷 ) 協助溝通的三種辦法:理解知識內容、透過語言分析、專家技能。 在自然科學的範疇內,一個現象,出現兩種不同的答案就需要進一步說明、 需要否證/證偽。非科學人,如何判斷多元解釋的真偽?

19 致謝: 本研究由科技部計畫支持,計畫編號:MOST S MY3 (105/08/01-108/07/31) 成功大學醫學院微生物暨免疫學研究所師生及STM 中心同仁的大力配合。


Download ppt "穿越實驗室研究的迷霧:如何理解科學人如何說話? 追逐科學對話中的幽靈,以生醫科學為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