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第十二章 国际直接投资 与跨国公司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2 国际要素流动 要 素 流 动 间接投资 资本流动纯理论 国际 资本 流动 直接投资 跨国公司理论 将资本的国际流动问题作
为企业组织问题进行考察 国际 劳动 流动

3 本章结构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市场交易内部化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出口、投资与许可证 国际生产综合论
国际生产与国际分工的深化 从商品的交换到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 克服资产专用性的约束 从简单的要素流动到全球化生产

4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现代跨国公司理论的出现,首先是为了解释战后美国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特别是对西欧的投资
研究跨国公司相对于当地企业的特有优势(即垄断优势),是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一个出发点 垄断优势理论与公司内部化理论都是从产业组织理论切入的微观理论

5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特点使企业有可能拥有高 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净竞争优势 东道国本土企业的优势:
一、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特点使企业有可能拥有高 于东道国本土企业的净竞争优势 东道国本土企业的优势: 对本国投资环境的适应性 常能得到本国政府的优惠和保护 不必担负跨国经营所产生的各种费用和风险

6 第一节 企业优势、交易成本及内部化 市场不完全性假设 一、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对某种技术的垄断 直 接 投 资 生 疏 环 境 附 加 成
寡占产业组织形式 企业家才能或管理能力过剩 有获取廉价原材料和资金渠道 市场不完全性假设 跨国公司的优势

7 一、垄断优势的获得和实现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必须满足的条件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企业能够保持这些 优势
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 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存在,企业能够保持这些 优势

8 案例:可口可乐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可口可乐拥有可乐的配方,使它生产的可乐受到消 费者的广泛欢迎。虽然对于东道国市场,本土企业 会对本国市场的消费习惯、组织机构、法律制度等 有更多的了解,但拥有可口可乐配方的美国投资者, 通过对东道国的直接投资,在当地生产这种受欢迎 的产品,仍能克服不利因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胜过东道国企业,获取较高的垄断利润。 这种投资成功的核心是投资者拥有垄断优势,最重 要的是技术优势。

9 对垄断优势理论的简评 首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河,从过去侧重国 际资本流动的宏观角度转到厂商行为及市场结构运 行的微观角度;
首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先河,从过去侧重国 际资本流动的宏观角度转到厂商行为及市场结构运 行的微观角度; 垄断优势论只解释了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的原因, 但对企业为何不采取商品直接出口,或转让特许证 的方式到海外扩展,没有作出解释。

10 二、市场交易内部化 如果一个企业拥有某种垄断优势,并希望在国外市场实现其价值,那么它至少有三种途径可供选择:
在国内生产,将这种优势凝结在商品中并以出口的方式打入国 外市场,使企业的优势通过商品竞争力表现出来并实现其价值; 企业也可以通过向国外独立企业发放许可证的方式将其技术优 势(包括其他以无形资产形式存在的特殊优势)有偿转让出去, 直接在技术市场上实现其价值; 市场交易内部化。一般来说,企业更多的是选择后一种途径。

11 (一)内部化理论的起源:交易成本理论 1937年,科斯的《企业的本质》一文,开始了对企业本质的探讨 标志着新制度经济学的诞生
主要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分析企业的本质

12 (一)内部化理论的起源:交易成本理论 交易成本:围绕着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 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 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一类交易成本产生于签约时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 带来的损失。这些偶然因素太多而无法写进契约。 另一类交易成本是签订契约,以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 费的成本。 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 对市场的一种替代 不确定性 市场与企业的并存 交易成本 不完全信息 导致 信息不对称

13 交易成本理论 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 场的一种替代。
企业作为生产的一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 场的一种替代。 由于外部市场的不完全性(外部性、垄断过强),市 场交易是有一定成本的,而市场内部化是一种提高效 率的有效方法。 当市场交易所需成本高于企业内部协调成本时,企业 内部交易活动将取代外部市场交易活动。

14 (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个拥有垄断优势的企业,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实 现其在国外市场的价值: 出口 国内生产,以出口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
许可证方式 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证,将技术优势有偿转让 对外直接投资 通过FDI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当地生产就地销售

15 (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为什么不选择出口的方式进入国外 市场? 商品市场的不完全性,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要素市场的不完全性,由各地区间要素禀赋的不同造 成各地区间成本水平的差异 运输成本的差异

16 (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跨国公司为什么不选择向国外企业发放许可 证? 根源于中间产品市场的不完全性 什么是中间产品?
指在基本投入和最终产品之间,为生产过程所不可缺 少的所有中间投入 中间产品不只是半成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尤其是以 无形资产存在的,诸如技术、信息、诀窍、营销方式 和经验等 往往是无形资产上的优势,把成功企业同一般企业区 别开来

17 (二)内部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由于中间产品市场是不完全的,所以这些无 形资产通过市场交易难以奏效。 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无形资产(如芯片)的边际成本为零或接近于零,这种 无形资产要么没有人愿意提供,要么订价不合乎效率 原则 订价受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困绕 这种无形资产的交易往往要付出较高的交易成本,这时, 无形资产的持有人便倾向于自己使用这种资产来实现 其价值 不确定性的存在

18 结论 上述情况如果发生在两个企业之间,转移这种技术的一个最好地办法就是两个企业合二为一,共同分享这项技术。
换言之,在一个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这种无形资产,比通过外部市场来解决这一问题要更有效率。而显然,如果上述交易涉及的是两个不同国家的企业,那么最有效的解决办法便是采取直接投资的方式而不是发放许可证的办法来完成这一无形资产的转移。

19 结论 中间产品市场不完全性导致的高交易成本,使许多 交易无法通过外部市场达成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企业作为一种组织便具备了 一定意义上替代市场的功能 凡是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低于市场的交易成本 时,企业便获得了扩张的动力,这种扩张过程跨越 国界便产生跨国企业

20 内部化理论的重要推论 企业内部化的倾向随着交易规模扩大和交易频率的 提高而增强。
交易规模越大和交易次数的越多,交易成本就越高, 内部化倾向就越高。如: 具有较强研发能力且连续推出创新成果的企业具有较 强的内部化动机; 名牌的厂家与非名牌厂家相比,由于同信誉较好的供 应商的交易频率较高,为了节约成本,往往有较强的动 机采取后向一体化的方式进行内部化。

21 (三)交易内部化的图形解释 假设一:假设每一个市场交易关系的建立都需要付出一定的固定成本,比如建立交易双方联系的渠道等所必须付出的成本。同时,双方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履约还需付出追加的可变成本。这种可变成本独立于每次交易的规模,因为谈判过程所需要的费用不会因为交易额是100万还是10万而有所不同。

22 (三)交易内部化的图形解释 假设二:我们还假设每次成交额有一个最高限额,受仓储和分销能力的限制。为了分析方便,我们还假定这一最高成交限额非常小,因此交易额的扩大直接表现为交易次数的增多。这样,交易中所发生的总可变成本的水平就直接与交易量成正比关系。

23 (三)交易内部化的图形解释 假设三:假设在一种把生产过程的两阶段联系起来的中间产品市场中,每一个生产阶段由一家独立的工厂来完成,并且市场上不存在阻碍厂商联合或合并的障碍,证券市场的均衡条件要求这两家工厂的联合利润(Joint profit)实现最大化。如果卖方厂家的成本函数和买方厂家的成本及收益函数给定,我们便可以得到中间产品交易对联合利润的贡献曲线,即图中的AA′曲线,它在B点处达到最高点。这一点所对应的交易量q0便是没有交易成本情况下,使联合利润最大化的中间产品交易量。

24 (三)交易内部化的图形解释 假设四:再假定企业通过内部化过程建立内部“市场”的固定成本比建立外部市场交易渠道的固定成本高。这一假定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因为建立内部市场的过程就是这两家工厂合并,井同时建立一体化的控制系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成本当然要比两家企业在外部市场上建立业务联系的成本要高得多。但是内部“市场”建立以后,随后发生的企业内部交易所需追加的可变成本则要比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低,因为在一家厂商内部不会产生违约等问题。这样我们用图中的CC′代表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用DD′代表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曲线。根据上面的假定,CC′线的截距比DD′线大,而斜率则比DD′线小。

25 (三)交易内部化的图形解释

26 (三)交易内部化的图形解释 CC'线和DD'线相交于E点。在E点左侧,外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低,最低成本水平由DE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水平由DE段表示;在E点右侧,内部市场的交易成本较低,成本水平由EC'表示。因此随着交易量的增长,最低交易成本沿DEC'线延伸。E点对应的交易量为q1,那么,当将交易量低于q1时,中间产品的交易将通过外部市场进行,两个企业是相互独立的实体;当成交量超过q1时,两个企业合二为一,中间产品的市场将被内部化。

27 (三)交易内部化的图形解释 交易究竟是在内部市场还是在外部市场发生,关键取决于交易的规模,而交易的规模最终取决于通过交易而实现的利润最大化的均衡点的位置。图中AA'曲线与DEC'线的垂直距离,表示交易对利润的贡献与交易成本之差。各交易水平所对应的上述差额由FF'曲线各点的纵坐标给出。在这个例子中,FF'曲线的最高点G对应的交易量为q2。从图中可以看出q2>ql,所以在这样的交易规模下,市场将被内部化。

28 第二节 国际生产的方式选择 我们从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原理中了解到,企业在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选择上受制于各种进入方式本身隐含的成本,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并不是任何时候对外直接投资都是成本最低的方式,否则便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三种方式并存的事实。其实无论哪一种方式,其隐含的成本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跨国公司也是从国内公司成长起来的,它的海外扩张活动也往往开始于出口贸易。因此,了解一个企业进入国外市场的动态过程是必要的。

29 一、出口、投资与许可证 这里的分析仍然是建立在传统的利润最大化假设基础上的。在此前提下,一个企业在选择进入国外市场的方式时,当然要就各种方式对其收益和成本的影响进行比较。我们利用简化了的净现值(NPV)方法来概括市场进入方式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30 设R为企业使用其特有优势(无形资产)所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的销售收入;C为国内劳动、资本及其他常规投入的总成本;C﹡为国外劳动、资本和其他常规要素的总成本;M﹡为出口营销成本,比如了解国外市场行情的信息成本等;A﹡表示用直接投资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附加成本;D﹡为企业特有优势的流失所造成的损失。这样,选择不同方式进入国外市场的企业净现值就可以表示为下列形式,即:

31 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市场进入方式所特有的成本M﹡、 A﹡、和D﹡都将下降。那么,选择哪一种方式占有国外 市场就取决于下列条件:
(12.1) 出口: (12.2) 直接投资: (12.3) 许可证: 其中t 表示时间,r为选定的贴现率。我们还假定随 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市场进入方式所特有的成本M﹡、 A﹡、和D﹡都将下降。那么,选择哪一种方式占有国外 市场就取决于下列条件:

32 (1)如果 则企业将选择出口方式; (2)如果 则企业将选择国外直接投资方式; (3)如果 则企业将选择许可证方式。

33 一般而言,企业只是在某一时点上选择了某种对外扩张的方式,这种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改变与否取决于同各种方式相联系的专项成本的变化。通常我们假定,在发展海外业务的初期,M﹡要低于A﹡。因为前者只包含了解国外商品市场的信息成本,而A﹡中不仅包括了解商品市场的信息成本,而且在国外进行生产还必须了解那里的要素市场。如果仅仅是出口,对要素市场的了解并不是必需的。

34 如果将A﹡和D﹡做一比较,我们会发现,尽管发放许可证可以避免由于从事国外生产所造成的附加成本,但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拓展海外业务的初期,D﹡是三种成本中最高的一项。这是因为企业的垄断优势就体现在它所拥有的独特的无形资产上,把它转让出去,等于从根本上削弱企业的实力。

35 上述分析可以引出这样的结论。即当t=0时,有:
(12.4)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三项成本的变化:首先, 我们将M*、A*和D*与时间变量t的关系假定如下: (12.5) 为保证t=0时,(12.4)式成立,a、e、h需满足 下列关系: a<e<h (12.6)

36 这样,M﹡、A﹡、D﹡的变化便取决于c、g、p了。从实际中可以了解到,随着企业涉外经营活动的增多和对外国环境的了解,在国外从事生产的附加成本会迅速地降低。而且如果在国外设有分支企业,进一步接近国外市场的信息源,A﹡的下降速度会超过M﹡的下降速度。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企业初期所拥有的技术优势与其他形式的无形资产在达到了标准化阶段后,对企业的价值会迅速降低,因而它流失的代价D﹡也会大幅度降低。上述变动趋势可以表示为: c<g<p (12.7)

37 利润 S2 S1 O 时间 Fig.12-2

38 二、国际生产综合论 (一)国际生产综合理论 国际生产综合理论,把跨国公司的活动视为国际生产的一种方式,它既涉及到本国企业在国外从事生产的活动,也包括外国企业对本国生产的参与和控制。由跨国公司的发展所引起的国际生产格局的变化,不仅取决于企业特有优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国(包括母国和东道国)区位优势有关。因此,综合理论也就在市场不完全性假设的基础上,将企业所有权优势同区位优势相结合,并将其纳入企业内部化过程的分析中,从而完成对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活动的一般性解释。

39 (二)所有权优势与区位优势 1、根据国际生产综合理论,一个国家的企业在供应国外市场时,面临着出口或去当地生产两种选择。不仅如此,对于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来说,它供应国内市场也可以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国内生产和销售,二是到国外生产再进口。做出这种选择的能力和愿望首先取决于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的企业特有优势,它体现在一切可以增加企业收益的资产上。把这种优势称为所有权优势,是因为它与企业的所有权相联系,并且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40 2、但是,一种以有形或无形的资产形式存在的优势往往与特定的区位相关,被在这一区位中的所有企业所共享,这就是所谓的区位优势。它不仅包括要素禀赋,而且还包括文化、法律、政治及制度环境等诸多方面。区位优势的存在既是市场不完全的原因,也可以看作是市场不完全的表现形式。

41 正因为存在区位优势的差异,才使企业有必要比较和选择特定的生产地点,因此,组织国际生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将企业与某一国家特定的区位优势相结合的过程。这一过程之所以由同一个企业通过跨国经营的方式来完成,原因可以从市场内部化过程的必要性中获得解释。国际生产综合理论的基本原理可以集中概括为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分析的有机结合。

42 (三)具体来说,一个企业从事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第一,就进入某一市场而言,企业必须具有其他国家的企业所不具备的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特殊优势。这种优势能够提高企业的盈利,并增加企业资产的净现值。 第二,当第一条满足时,企业进行国际生产还要求企业内部转移和使用所有权的优势比通过外部市场转移这种优势更有利可图,即具备企业的内部化优势。它反映的是企业内部管理结构的效率。

43 第三,假设第一条和第二条都得到满足,企业国际生产的水平和结构就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利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通过在国外市场创造和使用其所有权优势而有所提高。换言之,只有国外的区位优势同企业的所有权优势相结合才能同时提高这两类优势的生产力。 第四,当一个企业所面临的所有权、区位及内部化优势给定时,国际生产只有当其与企业的长期管理战略相一致时才会发生。

44 (四)运用上述原理分析跨国公司的对外投资行为,可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任一既定的时点,一个国家的企业(相对于别国企业而言)拥有所有权优势越多,它越具有较强的内部化动机;国外的区位优势越明显,它越是倾向于选择到国外生产的方式。相反,如果一个国家具有相反的条件,它就会对外国的跨国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一个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地位的变化,是由企业优势和区位优势的相对变化同时决定的。


Download ppt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