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Marjut Virtanen Modified 5年之前
1
管理會計 第十七章 產品之定價與內部移轉計價 編著:嚴玉珠 17-1 產品之定價 17-5 內部移轉計價所產生之問題 17-2 新產品定價法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17-3 產品差別取價 17-7 最適內部移轉價格之決定方式 17-4 內部移轉計價之目的 編著:嚴玉珠 普林斯頓圖書有限公司出版 書號:535071
2
17-1 產品之定價 定價因素: 成本 外部市場因素 須分析產品屬何類型市場: (1) 完全競爭—市場基礎定價法
與生命循環週期相關 (2) 非完全競爭—市場或成本基礎定價法。
3
17-1 產品之定價 績效衡量制度之定義: 短期定價→ P>MC 長期定價→ P>TC 變動成本 變動製造成本 製造成本
採成本加成法,成本含 變動成本 變動製造成本 製造成本 全部成本 可採標準或實際 最好採ABC制,視不同之成本內容訂加成比率
4
17-1 產品之定價 成本基礎定價法: [例]: 單位固定成本變成$10
甲公司每年正常產能100,000單位下生產X產品之每單位預計成本如下: 直接材料 $25 直接人工 變動製造費用 固定製造費用 該公司預計民國92年度產銷量為90,000單位,預計之營業費用共計$810,000,其中40%係屬變動,而產銷該產品須額外投入資本為$4,536,000,該公司之管理階層所訂之預期投報酬率(ROI)為15%。 直接材料 直接人工 製造費用-變動 製造費用-固定 銷管費用 全部成本 預計利潤 單位售價 加成比率 $25 12 28 10 $810,000 ÷ 90,000 = $84 $4,536,00015%÷90,000= $91.56 =$7.56 ÷ $84 = 9%
5
17-1 產品之定價 成本基礎定價法: 市場基礎定價法: 優點: 缺點: 由客戶所願意支付之價格來定價 → 目標定價法
簡單、資料易得,可收回產品成本並獲取所想要之報酬,且所訂定之售價較穩定。 缺點: 固定成本之分配 太過武斷,尤期在生產多樣化產品下→可能不準確。 市場基礎定價法: 由客戶所願意支付之價格來定價 → 目標定價法 完全競爭市場→市場價格決定 非完全境爭市場→市調或其他分析
6
17-1 產品之定價 市場基礎定價法: 目標成本之決定: 生命循環週期預算及生命循環週期成本法: (1) 決定目標成本之用意
目標成本法 於研發階段 (1) 決定目標成本之用意 (2) 價值策劃程序-定義、目的、何時執行 與價值鏈之關係 (3) 改善成本法-定義、目的、何時執行 (4) 鎖定成本-定義 於生產階段 (5) TQM-定義 生命循環週期預算及生命循環週期成本法: (1) 生命循環週期-定義 (2) 生命循環週期成本法-定義 (3) 生命循環週期之預算←→生命循環週期成本 比較→控制及績效評估
7
17-1 產品之定價 市場基礎定價法: 生命循環週期預算及生命循環週期成本成本法: [例] : 金額 比例 收入 $26,500,000
成本: 研究及發展 $4,240,000 20% 產品設計 1,590,000 7.5% 製造 11,024,000 52% 分配 2,332,000 11% 銷售 1,378,000 6.5% 客戶服務 636,000 3% 總成本 $21,200,000 100% 利潤 $5,300,000 可觀出是否有TQM之情形
8
17-1 產品之定價 市場基礎定價法: 優點: 缺點: (1) 區分附加價值及非附加價值成本 (2) 目標成本可達成→保証有預計利潤
控制及改善 (2) 目標成本可達成→保証有預計利潤 (3) 生命循環週期預算及成本之比較→提供管理階層有用資料 (4) 強調整個產品生命循環週期之成本→含長期定價決策 缺點: (1) 生命循環週期各階段成本資料→無法由會計記錄取得 (2) 目標價格取得困難 (3) 未考慮現值
9
17-2 新產品定價法 撈油型定價策略: 滲透型定價策略: 適用於何種產品→ 需求價格彈性小且獨特之產品 先訂高價→ 撈夠後再降價
定價時以 MR=MC 來決定 滲透型定價策略: 適用於何種產品→ 需求價格彈性大、大眾化之產品 先訂低價→ 市場占有率取得後再漲價 注意→ 掠奪性定價之限制
10
17-3 產品差別取價 不同消費群訂定不同之價格: 對同一消費群在不同之時間訂定不同之價格 →先峰期取價: Eg:
(1) 商務人員及旅客收取不同之票價 (2) 商業用電及住宅用電不同 兩類消費群之需求價格彈性差異大時才可使公司 取得最大利潤 不同價格比訂定單-低(高)價結果有利 對同一消費群在不同之時間訂定不同之價格 →先峰期取價: 航空公司淡季及旺季之差別取價 電費之白天及晚上差別取價 需求價格彈性於不同期間之差異大時→ 差別取價才會得最大利潤
11
17-4 內部移轉計價之目的 購買單位及出售單位之定義 內部移轉計價及內部移轉價格之定義 內部移轉計價定訂之目標 內部移轉計價之目的:
使公司整體利潤最大化而非責任中心利潤最大化 內部移轉計價之目的: 為評估各營運單位或責任中心之績效 為提供厘訂決策所需之資訊 有助於企業之租稅規劃 有助於激勵各部門經理達成目標之一致性
12
17-5 內部移轉計價所產生之間題 內部移轉價格: [例]: 買方越小越好 衝突性 賣方越大越好 外售:目前數量80,000單位@$315
E部 → M部 (零組件) ← (主機板) 直接材料 $90.25 直接人工 60 變動製造費用 86 固定成本* 45 單位成本 $281.25 利潤(成本加成12%) 33.75 移轉價格 $315 *以產能100,000單位下所計算每單位固定成本。
13
17-5 內部移轉計價所產生之問題 M部外購較有利,不接受E部移轉價格@$315 所產生之問題: 無法正確地厘定內部移轉交易之決策:
→ ∵ M部外購結果使整個公司之利潤↓$875,000 開啟表單 績效評估喪失公平性 錯誤之資源配量 無法激勵部門經理
14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基於市價基礎,基於成本基礎以及基於洽商 基礎等之項計價方法: 採用市價為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市價之定義:
最常使用 “銷售於外界客戶之價格”來定義市價 何時使用此制度 市價扣除不須額外支付之銷管費用之淨額 內部移轉價格 [例]:移轉價格= $315 優點: 簡單客觀,可供企業釐定決策所需之資訊,並據以績效評估,使資源達到最佳配置。 缺點: 移轉產品常為中間性產品→無市價可循,獨特性→市價難取得
15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採變動成本為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成本基礎下之成本含變動及全部成本,計算移轉 價格時可於各項成本加成移轉
邊際成本做為內部移轉價格 [例]:移轉價格=$90.25+$60+$86=$236.25
16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採變動成本為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優點: 缺點: 簡單易取資料
(1) 銷售單位低估收入,將利潤移轉往購買單位→ 無激勵作用— 易生反功能決策釐訂 (2) 購買單位低估成本→ 產生不合理之利潤 (3) 購買單位之取得成本低→ 喪失向其他供應商尋求更佳貨源之誘因 (4) 購買單位之取得成本低→ 釐訂售價時可能低估 (5) 長、短期或大規模經濟生產→ 其邊際成本並非每單位不變
17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以全部成本做為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含固定及變動成本 [例]:內部移轉價格= 優點: $281.25
(1) 簡單資料易得 (2) 出售單位→ 可收回全部成本 (3) 績效評估較為公平 (4) 買方單位可監督賣方單位之支出
18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以全部成本做為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缺點: (1) 出售單位→無利可圖→無移轉產品之誘因→易生反功能決策之釐訂
(2) 評估出售單位績效→不公平故無激勵作用。 (3) 全部成本未含資金成本,折舊亦低估→低估成本之情況產生 (4) 全部成本中含固定成本 →可能將出售單位之不效率轉移購買單位
19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以全部成本加成來計算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全部成本+加成→內部移轉價格→與市價較接近。 [例]:內部移轉價格=
$ $281.25×12%=$315 優點: 較能反應常規交易下之價格,且出售單位有利可圖 →有誘因存在。 缺點: 因無外部市場價格可循,加成比率不合理時, 則績效評估有不公平之現象。
20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以冾商方式決定移轉計價之方法: 買賣雙方單位洽商後以同意之價格→內部移轉價格 優點: 缺點:
→雙方同意,故較具公平性 缺點: →冾商程序→費時、費力且影響員工士氣且洽商結果 受冾商者之洽商能力及技巧之影響→不公平
21
17-6 內部移轉計價之方法 雙重移轉計價法: 買方單位→變動成本+機會成本 定內部移轉價格 賣方單位→市價 優點: 缺點:
買賣雙方均有利可圖→↑內部移轉成功之概率 缺點: →買賣雙方經理易喪失激勵之誘因且易引起自滿現象 此法被接受度低
22
17-7 最適內部移轉價格之決定方式 內部移轉價格: 出售單位有閒置產能: 出售單位無閒置產能: 公式: 則E部門之內部移轉價格應為:
=為生產內部移轉之產品每單位之增支成本 +因生產此移轉之產品公司所產生之機會成本 出售單位有閒置產能: 表示無機會成本 則E部門之內部移轉價格應為: 內部移轉價格= $ $0=$236.25 出售單位無閒置產能: 機會成本= $315-$236.25=$78.75 故內部移轉價格= $ $78.75=$315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