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組別:第三組 組員:柯瑞彬 廖哲旻 學號:4970b026 4970b036 日期:2010.11.26
光電效應-By Einstein 組別:第三組 組員:柯瑞彬 廖哲旻 學號:4970b b036 日期:
2
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1879年3月14日-1955年4月18日 猶太人,生於德國。 研究領域 物理學 著名成就 廣義相對論 狹義相對論 布朗運動 光電效應
3
愛因斯坦曾以「相對論」的研究被選為物理獎得主,但瑞典皇家科學院的哈歇堡(Bernhard Hasselberg)出面批評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空洞沒有根據的數學推想,否決了愛因斯坦的物理獎 1909年10月,德國著名化學家奧斯特瓦爾德首先提名愛因斯坦為191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推薦理由是愛因斯坦狹義相對論的偉大貢獻。以後他又於1912年、1913年再度提名愛因斯坦。那時反對相對論的勢力很強,評獎委員會沒有把獎給愛因斯坦情有可原。 「光電效應」(Photoelectric Effect) 諾貝爾獎
4
得獎作品:光電效應 1888 年 Hollwachs 首先注意到紫外光照射鋅板獲得 1 伏特的電位,這是因 電磁輻射被吸收後,物體內一些電子獲有足夠的能量逃逸出來,呈現「光 致電離」的現象。後來陸續仍有多位科學家持續光電效應的實驗研究。 1905 年愛因斯坦(A.Einstein,德裔瑞士人, )發表〈對光的生成 及轉化的啟發式觀點〉(On a heuristic point of view concerning the generation an d transformation of light)的論文,愛因斯坦提出光量子的觀念與光電方程式, 精采地解釋了光電效應的原理,確立了光粒子性概念。 密立根(R.A.Millikan,美國, )在 1916 年終於提供了無可爭議的實 驗證據,證明光電子的能量與被吸收光的頻率成正比,驗證了愛因斯坦光 電方程式,更加確立了光粒子性概念。
5
何謂光電效應? 電子在金屬內部可以很自由的游動,但是卻無法自由的跑出 金屬外部, 猶如被限制在圍牆內的自由彈跳的球,由於能量不夠大跳不 過高高的圍牆。 但是若拿個物品狠狠『K』它一下,便有機會讓電子(球) 跳出金屬(圍牆)外。 於是有人想用光去照射金屬表面,觀看金屬內電子被照射後 的行為。 光有雙重性格,有時候呈現波動性,有時候呈現粒子性。 還好同一實驗中不會同時呈現兩種性質。
6
光電效應的裝置原理圖 【目 的】 瞭解光電管的結構特性、光電效應的基本規律。
7
電壓與光電流的關係圖 電子最大動能 Kmax=eVo
8
截止電壓與入射 光的頻率關係圖
9
波動理論的矛盾 (一)由波動理論知,電子的速率要與光的強度成正比,但實驗顯示 光電子的最大動能卻與光強度無關,而與入射光的頻率成正比關 係。
(二)由波動理論知,只要光的強度夠強,那麼任何一種頻率的光都 應該會產生光電效應。但實驗結果顯示,對不同材料,有著不同 的截止頻率,低過這個頻率的光波,即使光強度在強,也無法產 生光電效應。 (三)由波動理論知,強度很弱的光波照射到陰極金屬表面後,需要 一段時間,使電子獲得足夠的能量後,才能逸出金屬表面,但實 驗結果顯示,無論光的強弱如何,光電子逸出的時間幾乎都相同, 不會有時間延遲的現象。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