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生態系統理論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15/12/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生態系統理論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15/12/2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生態系統理論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15/12/22

2 內容綱要 發展歷史 基本假設 主要理論觀點 處遇原則與過程 理論評估

3 發展歷史 達爾文進化論(1859) 二十世紀初期—「人在情境中」與「濟弱扶貧」 1930年代—社會學(象徵互動論)影響
“survival of the fit-test” or “natural selection”—適者生存, 不適者被淘汰—人與環境調和(goodness of fit)。 二十世紀初期—「人在情境中」與「濟弱扶貧」 (一)Mary Richmond:檢視案主個人需求與環境互動問 題(社會診斷),進而提升個人適應環境能力 (二)Jane Addams:以社區發展方式組織社區居民自助 人助。 1930年代—社會學(象徵互動論)影響 個人行為是個人與其文化環境相互流動之結果。人 異於動物之處—使用象徵進行溝通與價值體系。

4 Ecosystem 1950年代—統整專業認同的影響 1960、70年代
The term ecosystem was coined by the British ecologist A. G. Tansley in 1935. 1950年代—統整專業認同的影響 Gordon & Bartlett強調社會工作助人方法應同時注重個人與 環境互動的雙焦點。 1960、70年代 (一)人為萬物之靈(shallow ecology)or地球生態中心 (ecocentric) 人與地球互賴(deep ecology ) (二)單一因果推論 非線性關係思考

5 1970、80年代—充權與生活模式 (一)充權:增強個人控制環境的能力,對抗不友善環 境的壓迫或歧視。建立社工員與案主建立互惠 性權力關係。 (二)生活模式:將個人置於生活場域,重視個人生活 經驗、發展時期、生活空間與資源分佈。 另Healy(2005)認為,生態系統與系統理論均受到Richmond、Hollis等心理暨社會學派傳統影響,強調個人與情境雙元焦點。系統觀的發展可分為三波: (一)First Wave:General Systems Theory (二)Second Wave:Ecosystems Perspectives (三)Third Wave:Complex Systems Theories

6 基本假設 人與生俱來有能力與所在環境和其他人互動。 基因和其他生物因素經常被視為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 果而非原因。
基因和其他生物因素經常被視為是個人與環境互動的結 果而非原因。 相互調和是指個人與環境之間互惠性歷程的結果。 人與情境形成一聯合系統,彼此互相影響且有互惠性關係。 個人行動是為了適者生存而競爭。 在其生長的自然環境與情境中理解個人(對於問題的 理解亦同)。 人格是個人與環境經年互動的成果。 個人生活經驗可以產生正向改變。 社工員應隨時干預案主生活空間中各層面。

7 主要理論觀點 ★人類發展公式:D=f (P*E) 人在情境中 正在成長中的個人與環境經年的交流成果! 但問題是,人是主動、有目標的主體?
生命週期 影響個人發展的相關社會結構及歷史變遷的生活事件,對 個人生活產生意義。如白色恐怖、大蕭條、921大地震… 人際關連 個人擁有與他人連結而建立關係的能力。如親子依附關係、 各種互惠性照顧關係。 勝任能力 個人與環境交流,有效掌控環境的能力。如嬰兒的哭抓、 有做決定的信心、有能力動員資源與支持。

8 位置與棲息地(niche & habitat)
角色 指的是角色表現,是一種互惠性期待的社會層面角色。 位置與棲息地(niche & habitat) (一)Niche refer to the individual’s immediate environment or statuses occupied by members of the community (二)Habitat refers to person’s physical and social setting within a cultural context. 適應力 個人與環境間相互影響與反應以達最佳調和度。當適應不 良時是指個人需求與環境資源、支持無法搭配。所以,社工評估案主問題時,並不是在找問題病因,而是檢視環境資源無法搭配或支持個人需求的原因。

9 生活模型(Germain & Gitterman) (一)人與環境的調和度
指人與環境的適應性、互惠性、相互性、壓 力程度,以及因應情況。 (二)環境品質 1.物理環境:包含自然世界與人為世界 2.社會環境:科層組織與人際網絡。 (三)生活中的問題 案主問題非行為病態或品德瑕疵。因此,干預目 標在於增進個人能力,加強建立社會支持,以及 個人與環境的調和度。

10 Ungar的新生態學(new ecology)
(一)關注焦點:社會壓迫與權力關係議題 (二)主張: 以更歷史觀的角度來檢視案主所在棲息地的 社會組織、階級特色、權力關係、類化屬性 等影響歷程,追求多元平等的無產階級社會 結構。 (三)實務原則:課本300。

11 處遇原則與過程 案主問題的界定 (一)問題來源 1.個人或家庭內在系統不良運作(心理社會取向) 2.社會結構因素(社會改革)
3.個人與環境資源交流不協調(社會處遇與改革) (二)生活中的問題—人與環境交流引起的系統落差 1.生活轉變:個人或家庭生命週期的交替或演進, 包含生理與社會變動、預期與非預期變動、長 期或突發變動。 2.環境壓力:環境的結構組成可能干擾個人適應 發展(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包括社區鄰里網 絡、組織政策與規定。 3.人際歷程:個人與環境相互支持系統的不協調。 (課本303)

12 生態的評量 (一)定義:運用生態圖工具描繪出個人與環境交流互動方 向與關係性質,並針對兩者調和度進行研判、分析, 以及決策。 (二)評量階段
1.收集資料:重大壓力事件與系統內個人之看法、 努力,以及相關環境資源。 2.組織資料:建構重大生活壓力事件之基模,進一 步提出問題界定的假設和研判架構。 3.詮釋資料:根據社工員組織的資料,與案主一起 進行演繹與歸納詮釋,非依社工員個人價值判斷。

13 (三)評量原則 1.案主與社會工作員之間的相互理解。 2.個人與環境間的交流性質與調和程度。 3.建構該事件基模成為研判架構。
4.隨時隨地進行評量,非單一特定時刻。

14 (一)增進適應技巧:降低個人源於壓力經驗發
干預方法與策略—協助個人適應策略 (一)增進適應技巧:降低個人源於壓力經驗發 展出來的挫折感。 (二)增進個人勝任能力:去除環境障礙、增進 個人人格動力。 (三)重組生活空間(如改善家中雜亂空間)。 (四)重新調整時間的步調與韻律。

15 處遇階段與步驟 (一)進入系統:與重要他人或案主有興趣的事件進行談 論,進入案主世界。 (二)繪製生態圖:以案主系統中人物和事件為中心,包含
(一)進入系統:與重要他人或案主有興趣的事件進行談 論,進入案主世界。 (二)繪製生態圖:以案主系統中人物和事件為中心,包含 正負行為或情感。 (三)評量生態:尋找案主生態系統中基本問題與優點。 (四)創造改變觀點:向案主提議最可以有著力點產生改變 的干預方法。 (五)協調與溝通:與案主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他人進行協調 與溝通。 (六)再評量:干預不順利時,再次蒐集案主更多資料。 (七)評估:評估干預成效。

16 社工角色 (一)與會者:如同參與問題解決會議。 (二)使能者:採取各種必要行動,促使案主所在系統發 功能。
(三)中介(broker)者:發揮系統連結與資源轉銜的角 色。如案主聯繫或建立新的社會網絡。 (四)調解(mediator)者:促使不同的參與助人者之間能 夠為案主採行一個共同聯合的行動。 (五)倡導者:為獲得不足的資源,社工員向別的機構或 個人施壓。 (六)監護者:保護無能力自保案主,採行社會控制的功 能角色。

17 處遇目標 1.改善個人管理壓力的能力。 2.影響個人所在社會與物理環境。 3.改善個人與環境間交流品質。

18 理論評估 優點 限制 (一)全人與整合的思考架 構。 (二)無專屬特定干預方法。 過於抽象與描述性。
(一)全人與整合的思考架 構。 (二)無專屬特定干預方法。 限制 過於抽象與描述性。 多元(多層次)干預的建議, 等於沒有建議。 重視協調與適應,過於傳統與順從。 需求 適應與改變 新需求 新適應與改變…


Download ppt "生態系統理論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15/12/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