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附錄一2 傷 仲 永 傷悼缺乏沃土的天才.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附錄一2 傷 仲 永 傷悼缺乏沃土的天才."—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附錄一2 傷 仲 永 傷悼缺乏沃土的天才

2 壹、康熹 一作者&(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 ※作品:1詩&、2詞&、3散文& 二題解 三課文& 貳、方舟 捌、延伸閱讀 君子不可不學&
 一作者&(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   ※作品:1詩&、2詞&、3散文&  二題解 三課文& 貳、方舟 捌、延伸閱讀   君子不可不學&

3 作者 王安石

4 1字介甫  「介」,緣自易經 繫辭下篇:「介如石焉」,君子因上交不諂,下交不瀆,而能耿介如石。王安石性格倔強固執,宋史說他:「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因而又有人叫他為「拗相公」。→

5 「拗」表示對世俗看法的不屑認同,有時是過分立異高鳴,有時是過分膠固自己的主張,這是王安石的風格,為人為文皆是如此。
 「拗」表示對世俗看法的不屑認同,有時是過分立異高鳴,有時是過分膠固自己的主張,這是王安石的風格,為人為文皆是如此。

6 2安石自幼好讀書,過目不忘  宋史謂王安石:「少好讀書,一過目終身不忘。其屬文動筆如飛,初若不經意,既成,見者皆服其精妙。」邵氏聞見錄亦載王安石酷愛讀書,手不釋卷,一讀書就達到忘我的境界。韓琦任揚州知州時,王安石剛入仕途,擔任簽書判官。 →

7 王安石每晚讀書直到天明,稍事休息即匆忙上官府,來不及漱洗。韓琦懷疑他夜飲放蕩,就婉轉勸道:「君還年少,勿廢書,不可自棄。」王安石一言不答。後來,韓琦才知道王安石是夜讀達旦以致,而對王安石的刻苦攻讀十分讚許。

8 3矯世變俗之志  王安石出生時,父親王益正任臨江軍判官,王益雖是進士出身,但仕途不順,雖家在撫州 臨川,因任州縣官吏,須攜家帶眷南北遷徙。因此,小小年紀的王安石已經到過很多地方,十九歲前的遊歷,使他開闊眼界,瞭解民間疾苦。因此,宋史本傳稱王安石:「議論高奇,能以辨博濟其說,果於自用,慨然有矯世變俗之志。」

9 4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改革理念首先形之於文字。針對北宋中葉存在的一些弊端,提出整套革新政治、改革教育、開源理財的主張,這些都是他後來推行新法的基本觀點,但沒有引起宋仁宗的重視。本文可媲美漢賈誼<陳政事疏>(治安策,文我國萬言書之祖),梁啟超譽為「秦 漢以後第一大文」。

10 5力行新法 1.改革財政:青苗法、均輸法、市  易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 2.改革軍政:保甲法、保馬法。 3.改革教育制度:更貢舉法、立太 學三舍法。

11 4.因為政治理念歧異,他和誰的友誼 漸行漸遠了? 二人曾因變法問題在 書信的往還中,你來我往,互不相 讓,你知道是哪兩篇文章(書信 體)?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12 5.蘇軾曾上書給神宗反對王安石變 法,他說神宗如何? 答: 陛下 求治太急, 聽言太廣, 進太人銳。

13 6在新法推行困難之時,許多御 史、諫官都提出諫言規勸,王安 石反對,以哪三句話表達自己堅 定的立場? 答: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14 6晚年退隱金陵 元豐元年,封舒國公;三年改封荊 國公;晚年定居江寧城外的鍾山, 在鍾山築一簡陋的屋舍,種有許多 花木,取名半山園,自號半山。
 元豐元年,封舒國公;三年改封荊  國公;晚年定居江寧城外的鍾山,  在鍾山築一簡陋的屋舍,種有許多  花木,取名半山園,自號半山。

15 王安石在文學上的成就 一、古文&: 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主要師法孟子、韓愈,兼取韓非的峭麗,揚雄的簡古,融會貫通,行成簡勁鋒利、意高思深的獨特風格、類似其剛強兀傲的個性。不論長篇短製,都具有雄辯的說服力。

16 1長篇者如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洋 洋灑灑有萬言之多,但卻條理分 明,論証充分,語言精確。 2短篇如太古、讀孟嘗君傳、答司 馬諫議書,字數雖少,卻能捉住 關鍵,要言不繁。

17 3記敘文的數量較多,傷仲永、遊 褒禪山記等篇,夾敘夾議,辭旨 深厚,尤為佳構。 4抒情文以祭文為多,祭歐陽文忠 公文為其名篇。

18 二、詩&: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分為前後兩期,以退隱金陵為分界。 1.前期: 時間較長,詩風放縱恣肆,學習杜甫關心政治,同情民生疾苦的精神,以社會寫實和詠史詩為代表。

19 a寫實詩如河北民、白溝行、感事  等感人肺府之作。 b詠史詩如張良、諸葛亮、司馬遷、  孔子等,王安石分別從不同的觀  點,給予這些歷史人物新的評價,  詩中寄寓「借古諷今」的用意。藝  術上多用議論的特色,具俊俏雄直  之氣。

20 2.後期: 是指退隱金陵後的作品,時間大約十年左右。此時,他對人生已有深刻的體驗和感受,心境日趨平淡,因此較少創作反映現實的作品,反而常用五七言絕句抒懷寫景,歷來評論家給他此期作品極高的評價。嚴羽稱其詩為「王荊公體」,主要指其後期詩風而言。

21 三、詞&: 詞作不多,臨川集收錄18首,但能擺脫晚唐、五代婉約格調,「一洗五代舊習」,富有傲然不群的氣韻,堪為蘇、辛豪放詞風的先驅,名篇如桂枝香等。歷代詩餘引古今詞話云:「金陵懷古,諸公寄調桂枝香者三十餘家,惟王介甫為絕唱。東坡見之嘆曰:此老乃野狐精也。」。

22

23 「拗相公」知多少 ? 一.他是鼎鼎大名的政治改革者,也是大文豪,詩詞散文經學,樣樣有兩把刷子,妳可以叫他王安石,也可以叫他 .... 1因字而稱:→ 【   】 王介甫

24 2因地取號: 【 】 3因受封而有此稱: 【 】 4和他的脾氣有關係: (三個字) 【 】 5因諡號而有此稱: 【 】
【          】 3因受封而有此稱: 【             】 4和他的脾氣有關係: (三個字) 【    】 5因諡號而有此稱: 【    】 臨川先生、半山先生 王荊公、荊國公、舒國公 拗相公 王文公

25 二.他是鼎鼎大名的政治改革者,你該知道的是... 1他的政治改革理念首先形諸於文 字,是寫給誰看的?受到青睞了 嗎?
仁宗

26 2這篇文章篇名是什麼?它可以比 美於歷史上哪一篇萬言書?
賈誼<陳政事疏>(我國萬言書之祖) 上仁宗皇帝言事書

27 3他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答: 1改革財政:青苗法、均輸法、市易 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 2改革軍政:保甲法、保馬法。 3改革教育制度:更貢舉法、立太學 三舍法。

28 4因為政治理念歧異,他和誰的友誼 漸行漸遠了? 二人曾因變法問題在 書信的往還中,你來我往,互不相 讓,你知道是哪兩篇文章(書信 體)?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 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29 5蘇軾曾上書給神宗反對王安石變 法,他說神宗如何? 答: 陛下求治太急,聽言太廣, 進太人銳

30 6在新法推行困難之時,許多御 史、諫官都提出諫言規勸,王安 石反對,以哪三句話表達自己堅 定的立場? 答:天變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31 王安石作品選讀 一、詩& 二、詞& 三、散文&

32 作品選讀 一、詩 1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 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 自緣身在最高層。
作於鄞縣,表現其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 喻高。尋:八尺 語譯:在飛來峰上的千尋寶塔,聽說第一聲雞鳴便能看到日出。我不怕浮雲遮住遠望的視線,只因為我已站在塔的最高層。

33 2元日 爆竹聲中一歲除, 東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爭插新桃換舊符。
一年過去了 相傳於陰曆正月初一,家人先幼後長飲屠蘇酒,可避邪、除瘟疫 太陽剛露出光芒的樣子 全詩透過大眾慶祝新年的歡樂場面,抒發作者受陳宗支持變法的喜悅,詩中可見其青雲直上的豪氣。 末句:總拿新門神換掉了舊門神。 桃符:春聯

34 3泊(停)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鎮江 用字反覆鍛鍊:據說王安石曾用過「到」→「過」 → 「入」 → 「滿」 → 「綠」字,是一個出色的詩眼。 語譯:京口和瓜洲相隔著一條江,從此地到鍾山只隔著幾重山。春風又一度吹綠了江南岸,明月什麼時候照著我歸來? 安石被神宗召回京 師,想念金陵的詩

35 4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靜無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
本名楊德逢,是作者鍾山時的鄰居。此首題在楊家牆壁。 宅外山水對人有情。綠:田中一片碧綠的莊稼 ㄑˊ,田園中分劃的小區

36 5江上 江北秋陰一半開, 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 忽見千帆隱映來。
上兩句秋江北面一半陰暗一半開朗,清晨含雨的雲卻徘徊流連不去。 忽隱忽現

37 6梅花   墻角數枝梅  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  為有暗香來 冒著寒冷氣候

38 7明妃曲之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 淚溼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 尚得君王不自持。→ 淚流滿面, 鬢髮低垂 第一節:
3、4句:臉色憔悴,尚且使得君王不能把持自己 第一節: 昭君初出宮的憔悴模樣,尚且能得君王癡迷,反襯其平常容貌的美麗、出眾。

39 歸來卻怪丹青手, 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 當時枉殺毛延壽。→ 畫工 人的神情姿態向來是無法描畫出來的
第二節:既襯托了昭君難以描繪的美,也隱含諷刺皇帝無知人之明的深意。 ※運用翻案筆法,一般認為毛延壽因貪賄而把昭君畫醜,他被殺可謂咎由自取。作者從另類觀點,認為毛延壽即使不貪賄,也畫不出昭君的「意態」,皇帝只憑畫像決定美醜,根本是錯誤的。「枉殺」非受賄被殺冤枉,而是要他做辦不到的事而被殺是冤枉的。

40 一去心知更不歸, 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 只有年年鴻雁飛。
第三節:進一步寫昭君心志。作者用穿盡漢宮衣服,年年盼望鴻雁飛來,寫她念念不忘故國,突顯其忠貞本質。

41 家人萬里傳消息, 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 人生失意無南北。 匈奴的宮廷
指陳皇后失寵,被幽禁長門宮 南:指塞南,漢朝 北:指塞北,匈奴 末節:勸慰昭君,並點出詩旨作結。此詩寫於嘉祐四年,王安石未受重用,可能   藉詠史以抒懷。

42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二、詞 1桂枝香 登臨送目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殘陽裡,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天氣轉為清肅蕭索 金陵 上片寫作者登臨金陵所見的祖國壯麗、遼闊的山河 聚攏 白色的綢緞 斜豎

43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緒。千古憑高對此,漫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歌女 指隋兵已兵臨城下,陳後主和張麗華還在尋歡作樂 競相追逐淫靡 空嘆興榮亡辱 陳後主所作之曲,被後世視為亡國之音。杜牧詩:「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下片:借六朝官場的腐化,抒發詩人對國事的感慨,流露出作者的關心國事。

44 「登臨送目」先把視線角度說明,即是登高遠望,「故國」指的是空間,把一股懷古的情懷閃露,「晚秋」指氣節,「初肅」指天氣,這三句極明快。澄淨的江水,流瀉千里,有如匹練,翠峰簇擁成堆,眼界之開朗,山水之壯麗,不言而可見矣。

45 江上船來船往,熱鬧氣氛在殘陽映照之下,令人倍覺空間與時間的流動變化。
王安石用西風酒旗點入,彷彿在繁忙的旅途上,安插了一個悠閒之地,減少了單調乏味的感覺。江山雖然秀麗,然而江山的歷史卻隱藏了無窮的悲劇,越繁華的地方,悲劇越多,曾作為六朝都城的金陵,隱藏的故事更多。

46 追念往昔,整整六個朝代在這裡建國,只是競尚奢華,並沒有建立萬世基業,改朝換代如有輪轉,到最後陳朝之亡,更是個荒淫的典例,六朝就是在悲恨聲中相繼淪亡。看六朝的人物事蹟,像流水般消逝,剩下寒煙芳草,唯一留下來的,就只有歌女在唱的「玉樹後庭花」而已。

47 三、散文 <讀孟嘗君傳> 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於虎豹之秦。嗟乎!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一篇短小精悍的翻案文章

48 <太古> 太古之人不與禽獸朋也幾何?聖人惡之也,制作焉以別之。下而戾(罪過;違背)於後世,侈衣裳,壯宮室,隆耳目之觀,以囂(嘈雜、喧嘩)天下。君臣、父子、兄弟、夫婦皆不得其所當然。 → 太古之人茹毛飲血,與禽獸無異,所以聖人制定法律來規範,此法也是符合當時人民所需,若後世欲引古之法治今,就是「非愚則誣(虛妄不實)」。   以此來反駁保守派引古非今的看法。

49 仁義不足澤其性,禮樂不足錮其情,刑政不足網其惡,蕩然與禽獸朋矣。
  聖人不作,昧者不識所以化之之術(教化人民的方法),顧(乃)引而歸之太古。太古之道果可行之萬世,聖人惡用(如何需要)制作於其間?必制作於其間,為太古(古時候的法制)之不可行也。顧欲引而歸之,是去禽獸而之禽獸也,奚補於化(教化)哉?→

50 吾以為識治亂者當言所以化之之術(如何教化人民,為民謀福祉),曰歸太古,非愚則誣(虛妄不實的)。
(王安石變法,引起保守派大肆抨擊,或引古非今;強調不可變更祖宗之法;王安石此文針對復古的主張提出批評。)

51 題解補充資料

52 1理從事出: 本文的敘事部分先揚後抑。先鋪寫方仲永幼 年時天資過人,後寫他變得平庸無奇,前後 互為反襯,對比鮮明,顯示方仲永才能的落 差之大,突出他變為庸人的不幸結局,令人 警醒、惋惜。先揚後抑的著眼點是「抑」, 本文採用這種寫法,表明否定「不使學」、 不讓人才「受之人」的做法,有力地突出了 文章的主旨。

53 2章法井然: 本文的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 聞─見─聞三個片段,依次分寫方仲永 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按時間順序
 本文的敘事採用了見聞錄的方式,用 聞─見─聞三個片段,依次分寫方仲永 才能發展變化的三個階段,按時間順序 把這三個片段結為一個整體。  詳寫第一個前聞:  鋪陳方仲永才華初現時期的情形,暗點他才能衰退的原因。

54 敘述方仲永才能衰退而致泯滅的過程。 敘事一氣貫通而層次分明,詳略有致 而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這 種見聞錄的敘事方式還使方仲永與
 其次極簡略地寫後見及後聞: 敘述方仲永才能衰退而致泯滅的過程。  敘事一氣貫通而層次分明,詳略有致 而結構緊湊,內容集中而意旨鮮明。這 種見聞錄的敘事方式還使方仲永與 「我」發生了聯繫,富有生動真切之 感。

55 3文筆凝鍊:  全篇行文嚴謹,力求簡潔,其中每 一詞、句都有其精當的表達作用。 例如:開篇一句交待籍貫、身分、姓名、家世,不僅是不可少的介紹,而由「世隸耕」三字中能表現「未嘗識書具」的戲劇張力來襯托方仲永天資過人。

56 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 「立」三個副詞,則成功描繪天資非 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 至於「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一
  繼而「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 求書具的兒童情態;「忽」、「即」、 「立」三個副詞,則成功描繪天資非 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   至於「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一 句話就刻劃出方仲永的父親貪利而自 得、可悲可嘆、愚昧無知之態;

57 課文

58 1金谿民方仲永,世隸耕 表示方家並非書香門第 2四異(仲永是個生而知之的神童): 五歲啼求書具、 不學而能書、 不學而能詩、 指物作詩立就
 表示方家並非書香門第 2四異(仲永是個生而知之的神童):  五歲啼求書具、  不學而能書、  不學而能詩、  指物作詩立就

59 3(他人)指物作詩(仲永)立就 仲永即興賦詩,文思敏捷 意同倚馬可待 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文采斐然,相當出眾
 仲永即興賦詩,文思敏捷  意同倚馬可待 4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文采斐然,相當出眾

60 5父利其然 …不使學。 a仲永之父短視近利,使仲永失去 接受教育的機會。 b全篇文眼:「不使學」 C隱含對仲永無限同情,預設神童 的下場。
 a仲永之父短視近利,使仲永失去   接受教育的機會。  b全篇文眼:「不使學」  C隱含對仲永無限同情,預設神童   的下場。

61 第一段段旨: 首段以揚筆寫仲永之天才。 記方仲永天生聰慧的事蹟以及 令人驚異的表現,後敘其父因利 「不使學」的作法。
 首段以揚筆寫仲永之天才。  記方仲永天生聰慧的事蹟以及  令人驚異的表現,後敘其父因利  「不使學」的作法。

62 6予聞之也久 之事在此之前皆是傳聞。 7令作詩,不能稱(ㄔㄥˋ)前時之聞 不使學效應已現。 8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轉折句,有承上啟下作用。神童  之事在此之前皆是傳聞。 7令作詩,不能稱(ㄔㄥˋ)前時之聞  不使學效應已現。 8又七年…「泯然眾人矣。」  不使學效應全面顯現。語帶感傷

63 第二段段旨: 次段採抑筆,仲永因不學,而與 常人無異。 以曠廢後天之時光(「久」、 「十二三矣」、「又七年」)漸 次表出天才失學之結果。
 次段採抑筆,仲永因不學,而與  常人無異。  以曠廢後天之時光(「久」、  「十二三矣」、「又七年」)漸  次表出天才失學之結果。

64 9受之天  生而知之。天賦聰穎 10受於人 後天學習(教育)。 11彼其受之天也…且為眾人。  仲永如接受教育將會更傑出,可惜  因缺乏後天教育而淪為眾人。

65 12今夫不受之天 …得為眾人而已 邪? a不學上智淪為平庸,常人不免為 下愚(連普通人都不如)。 b扣合題目之「傷字」
  下愚(連普通人都不如)。   b扣合題目之「傷字」 激問

66 第三段段旨: 議論。以方仲永的具體事例,強 調天賦不足恃,後天努力不可缺 的道理。
 議論。以方仲永的具體事例,強 調天賦不足恃,後天努力不可缺 的道理。

67  ※本段以層遞之法(由通悟→材人→眾人→眾人之下),在層層對比(「受之天」、「受於人」;「通悟」、「材人」;「眾人」、「眾人之下」)之下,改敘為議,隱然托出意旨(後天學習之重要)。

68 1結構:先敘後議。 2筆法:先揚後抑。 3全篇以反詰作結,字裡行間可以  體會到作者警人、自惕的用意, 4全文看不見「傷」字,但「傷」 的意思自然布在字裏行間。

69 問題討論 參考答案

70 一、本文為「傷仲永」,文中卻無一字提 到「傷」,請問「傷」字表現在哪裡? 答:「傷」有惋惜、慨嘆之意。作者惋嘆:
 到「傷」,請問「傷」字表現在哪裡? 答:「傷」有惋惜、慨嘆之意。作者惋嘆: 1方仲永的父親短視近利,靠炫耀兒子的早慧來  獲取金錢地位,卻葬送了兒子的前途。 2鄉人推波助瀾,好奇逐異,這種耍猴戲式的表  演,正是使天才鈍化夭折的原因。 3方仲永幼時聰明出眾,卻因後天沒有學習,最  後淪為平庸常人。

71 二、方仲永由神童淪為泯然眾人的 關鍵何在? 答:不使學。
  關鍵何在? 答:不使學。

72 苦學事例 1韋編三絕 2錐刺股 3頭懸梁 ※「懸梁刺股」或「懸頭刺股」用來形容刻苦讀書的人。
春秋 孔丘 戰國 蘇秦 晉 孫敬

73 4鑿壁引光 5削簡抄書 6負薪懸書 7囊螢 8映雪 漢 匡衡 漢 公孫弘 漢 朱買臣 晉 車胤 晉 孫康

74 9目不窺園 10牛角掛書 11口舌成瘡,手肘生胝 12斷薺畫粥 ※「目不窺園」或「三年不窺園」形容學習專心致志的人。
漢 董仲舒 隋 李密 唐  白居易 宋 范仲淹

75 参、形音義辨析 字 形 字 義 1 本來 固執 簡陋 2 聽聞 傳說

76 字 形 字 義 3 再、又 恢復 4 赴、到 親近 5

77 捌、延伸閱讀 一 君子不可不學 劉向 說苑 孔子謂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長劍。」孔子曰:「非此之問也。請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學,豈可及哉!」子路曰:「學亦有益乎?」→

78 孔子曰:「夫人君無諫臣,則失政;士無教交,則失德。狂馬不釋其策(狂奔的馬,不可放下馬鞭不用。策,馬鞭);操弓不反於檠(所操的弓,需要檠來輔正,才不會翻轉失形。檠,音,矯正弓弩之形的器械)。木受繩則直;人受諫則聖。受學重問,孰不順成?毀仁惡士(毀棄仁義,厭惡賢士),且近於刑(將近於罪刑)!君子不可以不學!」→

79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不用人工去煣直它,自然長得很直。揉,音,同「煣」,把彎曲的用火烤使它變直),斬而射之,通於犀革,又何學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著羽毛於箭末,為了使飛行時較穩定。括,音,矢末),鏃(箭頭)而砥礪(當動詞用,磨利)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80 【賞析】 本文選自說苑 建本。子路不好學,也不愛問。所以孔子先揶揄他,再誘導他,反覆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孔子認為:天賦才能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和發揮。治國治家的君子尤其需堅持「受學重問」,不會就學,不懂就問。→

81 本文中子路不改其好勇率直的本色,孔子問他喜好什麼?他回答竟然是「好長劍」。「學亦有益乎?」一句話正顯示子路的率直莽撞。孔子循循善誘,話中連用了三個比喻「狂馬不釋其策;操弓不反於檠。木受繩則直」,強調學習的重要。→

82 子路反應靈敏,用「南山有竹」的比喻反問孔子,有聰明資質,何必學習?孔子則就子路的例子再作進一步比喻,「括而羽之,鏃而砥礪之,其入不益深乎?」回答得貼切巧妙,子路也就心悅誠服接受老師的教誨了。


Download ppt "附錄一2 傷 仲 永 傷悼缺乏沃土的天才."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