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廣達游於藝米勒巡迴展 —基隆市中正國小 曾淑惠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廣達游於藝米勒巡迴展 —基隆市中正國小 曾淑惠"—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廣達游於藝米勒巡迴展 —基隆市中正國小 曾淑惠 20130508
穿越時空,遇見米勒 廣達游於藝米勒巡迴展 —基隆市中正國小 曾淑惠

2 農民畫家:米勒 ~1875(61歲)

3 1789~1870法國時代背景 1789:法國大革命 1804:拿破崙稱帝 1830:七月革命 1848:二月革命 1870:普法戰爭
悲慘世界

4 1814米勒出生於法國諾曼地-格賀維勒小村莊 《格賀維勒的教堂》米勒,1871年

5 1832年,18歲。 米勒前往瑟堡向莫西爾老師學畫,接受正規的美術教育和訓練。

6 1837年,23歲。 獲獎學金前往巴黎藝術學院學畫。

7 在羅浮宮裡臨摹大師作品: 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杜勒

8 1814年 10月4日,生於法國諾曼第半島的農家。因父母忙於田裡的工作,
祖母成為他從小最親近的人。 1824年 10歲才開始上學,但平日受祖母薰陶愛讀《聖經》,繪畫全憑自修。 1832年 經由當地牧師的幫助,到附近的小城瑟堡當畫室學徒。(18歲) 1834年 父親去世,回到家鄉,但祖母堅持要他繼續畫畫,再赴瑟堡。 1837年 得獎學金到巴黎去。(23歲) 1840年 第一次結婚。 1844年 第一任妻子病逝,回家鄉。 1845年 第二次結婚並帶妻子同去巴黎,因裸體畫容易出售,故常以此維生。 1849年 二月革命後的巴黎,街頭常有暴動,加上痢疾流行,為了妻兒的安 全,決心離開巴黎,移居巴比松。與自然派畫家盧梭為鄰成為知己。 1853年 祖母與母親相繼去世,但貧困依舊。 1855年 畫作在世界博覽會中受到美國畫商的注意,生活漸有保障。 1857年〈拾穗〉在沙龍展出,終於在巴黎出頭。(43歲) 1859年 完成〈晚禱〉。 1867年〈拾穗〉等八件傑作在世界博覽會展出,另有〈養鵝少女〉及〈冬〉 得沙龍首獎。 1871年 重返巴比松。身體衰弱,請他作畫者日增。(57歲) 1873年 接受法國政府委任繪製大型壁畫,卻無法完成。 (59歲) 年 1月20日,在巴比松吐血而死。

9 第一時期1840年~1848年 青澀的肖像畫 米勒26歲時以「肖像畫」入選沙龍,如願躋身畫壇,他在此時期的畫作仍然來回在「新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間,表現多為肖像畫及神話式的裸婦,一方面米勒仍在鍛練與摸索繪畫技巧,同時也是為了現實生活應付買畫者的需求。 《娥貞娜.菲利克斯.勒固圖瓦女士》米勒,1841年

10 《查理.弗亞當》米勒,1841年 《娥貞娜.嘉諾維勒女士》米勒,1845年
《查理.弗亞當》米勒,1841年 《娥貞娜.嘉諾維勒女士》米勒,1845年

11 第一時期1840年~1848年 迷惘的華麗風格(裸體畫) 《躺臥的裸女》米勒, 年

12 第一時期1840年~1848年 迷惘的華麗風格(裸體畫) 為了賺錢 兩位年輕人的對話: 『你知道這個畫家是誰嗎?』
第一時期1840年~1848年 迷惘的華麗風格(裸體畫) 為了賺錢 兩位年輕人的對話: 『你知道這個畫家是誰嗎?』 『就是那個只畫裸體畫的畫家米勒。』 《兩名浴者》米勒,1848年

13 米勒與寫實主義 1849年:法國二月革命 祖母的叮嚀: 1839年:照像機發明 1834年:管裝顏料罐發明
1849年:法國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後的巴黎,街頭常有暴動,加上痢疾流行,為了妻兒的安全,決心離巴黎,移居巴 比松,與自然派畫家盧梭為鄰成為知己。 祖母的叮嚀: 「法蘭斯瓦,你要牢牢記住,雖然你是畫家,但你更是基督徒,不要糟蹋這麼美好的身分去為宗 教的敵人效勞,不要犧牲信仰,做出不知羞恥的事情。」 1839年:照像機發明 1834年:管裝顏料罐發明 藝術家攜帶畫具更加的方便,他們就選擇位在巴黎南方五十公里處的巴比松,是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小村落。既便於到達,又能逃避巴黎的煩囂,還有森林遼闊的美麗風景。 米勒雖然寫實,但是他的畫卻不是寫生。 他都是憑著記憶,對所要畫的內容經過長期的思考,畫草圖,最後才付諸筆墨。在他的畫中,沒有一個細節是沒有經過仔細琢磨的。所以,他的作品不多。他更像個詩人,或是思想家,要借著他的畫來說話。

14 第二時期1949年 「農民畫家」的時期 米 勒定居巴黎附近的巴比松之後,開始以田園風光、庶民百姓為素材作畫,進入他「農民畫家」的時期。這是米勒最窮困潦倒的時期,但此時的米勒確立在創作上平淡 實樸的風格,摒棄早期為了糊口而迎合他人的態度。 (播種) 簸穀的人

15 他們在做甚麼?你聽到教堂的鐘聲嗎? (晚禱)

16 (拾穗)

17 勞動者的高尚情操 「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
西方聖經: 「在你們的地收割莊稼,不可割盡田角,也不可拾取所遺落的。 不可摘盡葡萄園的果子,也不可拾取葡萄園所掉的果子;要留給窮人和寄居的人。」 換句話說,留下遺落的收成讓窮人以自己的勞力撿拾,不但有救濟的功效,也可以確保窮人的生命尊嚴。 中國 唐代 李紳 憫農詩 :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 台灣閩南人: 撿食

18 羊群中的牧羊女

19 掘洞的人

20 畫家同樣用了甚麼方法劃分天與地? 地平線

21 構圖技巧 水平線的比例:平穩 立體空間感的構圖安排 舞台概念的呈現 依物體的大小、距離的遠近可分為 近景 景物:較大較低、清晰明確
近景 景物:較大較低、清晰明確 中景 景物:不大不小 遠景 景物:愈小愈高、愈模糊。 讓畫面產生無盡深度的延伸效果 舞台概念的呈現

22 透視法則

23 風景篇 第三時期 風景畫期 米勒後期的作品則比較偏重在風景畫
「春天」,便是米勒著名的風景畫作,是其在1868年到1873年間的作品。這個時候的米勒,畫作不再以人物為取材,而是描繪大自然的風景。 1875年正當米勒的繪畫生涯達到顛峰之際,他卻咯血病逝,結束61年的人生。

24 《春天》米勒, 年

25 《有羊群的牧場、月光》米勒,1872年

26 欣賞米勒畫作小撇步 他的主題非常關注農民及自然景物,這跟以前的宮廷畫派很不一樣。他把 農民搬到畫的前景來突顯主題,當時除非是肖像畫,很少畫家這麼做。 米勒傳承了達文西創作《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開始使用的大氣畫法。這 個畫法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盛行,主要是把背景作霧化處理,讓遠景模糊 不清,把空間感拉大,突顯前景人物的主題性。此外,除了強調前中後景 的水平式構圖,米勒非常擅長用對稱式的構圖方式,讓對角線上的人物或 風景,通常呈現一高一低的對稱呼應。 米勒非常擅長運用光線,而且是從畫的背景透過來的天光,反而讓在前景 的主題人物處於陰影中,不管是《拾穗》或《晚禱》,都可看到這種處理 方式。這種特殊的風格,強調的正是人的謙卑,而光則是宗教崇高的隱喻。

27 米勒爺爺的創作理念 米勒一生留下的作品不多,從1840年至他逝世的30多年間,所作的油畫僅約80幅,且多數是小幅畫作。
「一位畫家在創作時,必須先被眼前的事物所感動,才能真正繪畫出心中完美的圖象。所謂的美,不僅是成功地描繪人事物的外形,最重要的是反映其內在的情感、思想與精神。」 跟著米勒看風景

28 米勒的粉絲團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 梵谷 雨果 寫了一本《米勒傳》,稱米勒是他的英雄。
讚美他在藝術工作上所表現的愛、忍耐、勇氣和信念。 他認為米勒「成功地在世人眼前塑造了不朽的農民形象」,並且「掌握了人類或者說是勞動者本質中的草根性」。 梵谷 雨果

29

30

31

32 梵谷 播腫者 的仿作

33 考考你,選邊站 X 淘汰區

34 Q1:這一張是原圖嗎? Q2:三位農婦若按年紀區分由左至右排列,可能 是祖母、母親和女兒。

35 地平線二分之一、三分之二的不同

36 Q3:這一張是原圖嗎? 構圖技巧—人物動作的流暢性

37 Q4:這幅圖中,三位拾穗的農婦身上的衣物只有祖母的圍裙換了紅色?

38 構圖技巧—顏色分配比重

39 Q5:米勒將這幅畫的名稱從《馬鈴薯欠收》更名成《晚禱》,是為了強調農民對大地的尊敬及對信仰的虔誠。
不對稱性的平衡

40 眼明手快

41 拿起畫筆當鋤頭 兒童文化館 農民畫家米勒動畫
兒童文化館 農民畫家米勒動畫 米勒150幅畫

42 導覽影音連結 天地情詩蔣勳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tHM1K3JUp4
國中組 國小雙人組 導覽


Download ppt "廣達游於藝米勒巡迴展 —基隆市中正國小 曾淑惠"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