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2006-6-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2006-6-22."—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2 生住滅 (I) 凡夫執人事物為實有 佛教以「生住滅」來破除人事物為實有的執著 但「生住滅」亦非實有的現象
論主進一步破除「生住滅」為自性實有的執著

3 生住滅 (II) 生滅的現象 現象沒有所謂的生住滅,看我們用什麼樣的觀點去定義-「假名」 生-先無後有,滅-先有後無 生從滅來,滅往生去
必有比較之後才能說生、滅 既然是比較才有,所以非自性實有 (孤立不變的) 乃是因緣所生法 生從滅來,滅往生去 種子滅而芽生 現象是連續變化,是不常不斷的。取其過去沒有的說是生,取其過去有者為滅 (觀點) 一棵樹的葉或花,有的方生、有的正住、有的臨滅,更說不上樹的生滅 樹與葉 – 眾緣所生法諸法皆為眾緣所生,同時有生住滅的因緣變化 現象沒有所謂的生住滅,看我們用什麼樣的觀點去定義-「假名」 本門的主旨

4 明與暗 明與暗不並存 光明能破黑暗 有完全的光明與完全的黑暗嗎? 亮的程度不同而已  明、暗無自性
如果光明與黑暗不並存,光明就 無法破黑暗

5 無明與正見 正見 十二因緣 正見與無明如同明暗,沒有完全的無明或完全的智慧 悟「無常、苦、空、無我」為正見 以不具正見故,謂之無明
無明  行  識 …  生  老死 佛陀因證得緣起無我的正見而能觀十二因緣,非逆觀十二因緣而證道 以無始「無明」為生死煩惱的第一因  隱含有自生生它的自性見 無法解釋「無明乍動」的原因 因為覺悟的因緣不具足 (正見),而非本性被無明所遮蔽 正見與無明如同明暗,沒有完全的無明或完全的智慧 眾生在修行的過程中是往智慧圓滿的方向去提升,並沒有底限 自性清靜與無始無明是並存的

6 論頌 (I) 釋有為相 甲1.總標: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為及無為 二法俱無相 以無有相故 二法則皆空 有為法不以相成。
甲1.總標: 復次,一切法空。何以故? 有為及無為 二法俱無相 以無有相故 二法則皆空 有為法不以相成。 有為法並非以生住滅三相而成,而是以緣起和合性故稱有為法 釋有為相 有為相  生住滅三相 有為相過  三相有無窮相之過 無為相過 既生是無為,云何能合無為,而成有為呢? 云何能知生  若孤立三相則無一相可成 不能分別  無為者皆不分別

7 論頌 (II) 別說有為相不成 母子相生破: 本生生生 生生自體未生破 破燈喻: 明(燈照)與暗乃相待而有差別,非極端的非明即暗、非暗即明 自不能生:此生若未生 云何能自生 若生已自生 已生何用生  用三時門來破 生住滅有為相不成故有為法空 無為相不成 破無相是涅槃: 非有相或無相為涅槃,心不著相才證涅槃性。 遮無相衣喻: 涅槃者,乃等視一切衣,而不取不捨;而非單取「素料衣」也! 於諸相因緣和合的連續變化中,各建立不同的「假名」。故乃假名有生有滅,而非現象有生有滅也。面臨各種名相,不以二分法去解釋,而能有更敏銳、深入的思考。

8 Q&A 我們常聽到「不退轉」、「不受後有」,似乎修行到某個階段前後會有退轉與不退轉,受與不受後有的差別?
原始佛教當中說證初果之後能不退轉,原因是能夠見性 (無我性、空性),一般人著相修行,相無常變化,故易退轉。而法性不變,若心能於法性相應,則能只進不退而不退轉。 禪宗亦以見性為開悟、不退轉的關鍵 中觀是一種普遍性。順、逆境都是因緣所生法,若能深入了解緣起、空的道理,則能夠不退轉。因為時時刻刻,無論什麼樣的因緣,都離不開此一道理,而沒有一個會讓我們退轉的世界

9 Q&A 若我們能夠見性,是否即能八風吹不動,端坐紫禁城 見初果能不退轉,但貪瞋未斷。因此未到八風吹不動的程度
但我們不要以有、無的角度來看此一問題,應以多、少的角度去看各階段的變化 知道自己過去比以前有進步,如煩惱的大小、多寡等等,而非執著於煩惱的有無

10 Q&A 是否「見性」就如同過去不認識路而現在認識了,所以走錯時就能夠知道?另外,見性的因緣為何? 路並非單純只有一條
而見性是能夠知道終極的目標,能夠了解自己是前進或後退,因此一個見性的人自覺程度比較高,面對業障習氣升起,能夠比較清楚 見性的因緣:一為過去有親近佛法的因緣,二為親近善知識、深入經教,三為要有疑情、或有強烈的道心 一般人都以隨喜的態度,沒有非悟不可的決心 真正的疑情是要發自我們內在,要慢慢找到自己本質上的問題去面對、去參它。內在有疑情,外在有佛法聞思修的基礎,才有機會見性。見性並非知道道理,而是有深刻的體驗,對道理能夠掌握得更清楚。

11 Q&A 如何不以二分法來面對、思維世間法? 佛法說假名,因名與實不相應 名有兩種現象:非全然的同,即為全然的異
但我們思考需用到名(語言文字),但我們必須從名去看實,而非在名上面打轉 如禪宗說指月,非見指頭,而是要見月 我們要在現象上做深入的觀察、剖析,而非在明相上下功夫 現代人都透過語言文字上做了解,而非對現象有所觀察,因而不免過於天真,抓了幾個名相就已為了解這個世界 若能深入現象,了解現象連續非兩極化,則思考的靈活度會大很多,不落入二選一的困境當中

12 Q&A 大澈大悟是否需以定慧做基礎? 定非打坐的定,外道的深定並不一定有悟的因緣
禪宗參話頭,一般人不會認為是定慧等持。但若此人道心堅強,疑情很重,心繫在這上面,而又有佛法聞思修的基礎,便有機會開悟 修定的人若落入自我封閉的態度,則不容易開悟 定慧並非呆板的打坐,而是能夠對問題深入專精,並有深入的基礎

13 Q&A 從小接受的教育都教導非黑即白的道理。受越多的教育,感覺離佛法就越遠。是否應從小即開始接觸佛法的教育?
中論說「不依世俗締,不得第一義」 我們能就接受緣起法,是因為我們看得面夠廣 文明的發展一開始,因為看得面很窄,大概都不會有佛法。當文明發展更開展,需要有更高的架構去統合的時候,佛法才會慢慢產生出來。因此印度過了很久才有佛法,西方文明也是慢慢發展到今,才慢慢地與佛法相應 是否從小學佛?要看個人的因緣。不要過於勉強而使之對佛法有所誤解 從佛法的架構之後再回頭看我們過去所學的東西,則能夠將世間法的各個面向整理的更清楚。若沒有這些過去的基礎,要深入佛法反而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Download ppt "十二門論-觀相門第四 2006-6-22."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