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专题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专题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专题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
据此可以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炭粒在不停地做无 规则运动,这反映了液体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 一定先减小后增大 C.分子势能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可以先减小 后增大 D.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可以利用分子扩散向半 导体材料中掺入其他元素

2 解析 分子动理论包括三个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永不停息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解析 分子动理论包括三个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做无规则的、永不停息的热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显微镜下观察到墨水中的小颗粒做布朗运动,是对液体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反映,A正确;由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图象可知,如果是分子距离从很小开始逐渐增大,则分子力由斥力逐渐减小到零,再表现为引力先增大后减小,直至减小到零,B错误;由以上过程可以分析,分子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分子势能先减小后增大,C正确;由于分子的扩散,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当然可以向半导体材料掺入其他元素,D正确.根据以上分析,本题应选B. 答案 B

3 2.(2009·福建省第二次质检) 小草、树叶上的小 露珠常呈球形,其主要原因是 ( ) A.受到重力的作用 B.因为表面张力的作用 C.重力和大气压力的同时作用 D.重力和表面张力互相平衡 B

4 3.(2009·南平市适应性考试) 根据下面哪组数据 可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 ( )A.水的密度和水的摩尔质量 B.水分子的质量和水的摩尔质量 C.水分子的体积和水分子的质量 D.水的摩尔质量和水分子的体积 B

5 4.(2008·北京·15)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 g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 000个,不间断地数,则完成任务所需时间最接近(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取6×1023 mol-1) ( )
A.10年 B.1千年 C.10万年 D.1千万年 解析 所需的时间= , 选项C正确,A、B、D错误. C 1 g水中所包含的水分子个数 60亿人一年内所数的水分子数

6 5. (2008·全国Ⅰ·19)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 4×106 m,空气的摩尔质量约为29×10-3 kg/mol,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
5.(2008·全国Ⅰ·19)已知地球半径约为6.4×106 m,空气的摩尔质量约为29×10-3 kg/mol,一个标准大气压约为1.0×105 Pa.利用以上数据可估算出地球表面大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 ) A.4×1016 m3 B.4×1018 m3 C.4×1020 m3 D.4×1022 m3 解析 设大气的摩尔质量、摩尔体积分别为M、V0,其体积为V,对于大气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有:

7 4πR2p0-ρVg=0 ① 又因为:ρ= ② 大气的体积为: = m3 ≈4×1018 m3 答案 B

8 6.(2009·北京·14)下列现象中,与原子核内部变化有关的是 ( )
A.α粒子散射现象 B.天然放射现象 C.光电效应现象 D.原子发光现象 解析 α粒子散射现象表明了原子有核式结构;光电效应现象说明光的粒子性;原子发光现象表明原子中电子的跃迁;天然放射现象说明原子核具有复杂结构,故选B. B

9 二、双项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36分) 7.(2009·洛阳市第二次质检)关于分子间作用力的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分子间既存在引力也存在斥力,分子力是它们 的合力 B.分子之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力都增大,且 引力增大得比斥力快 C.紧压两块铅块后它们会连接在一起,这说明铅 分子间存在引力 D.压缩气缸内气体时要用力推活塞,这表明气体 分子间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斥力

10 解析 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分子力是它们
的合力,选项A正确;分子间距离减小时,引力和斥 力都增大,且斥力增大得快,选项B错误;紧压两块 铅块后它们会连接在一起,说明铅分子间存在引力, 选项C正确;气体分子间作用力可以近似看做零,选 项D错误. 答案 AC

11 8.(2009·茂名市第二次高考模拟)按照玻尔的理论,
氢原子的能级是氢原子处于各个定态时的能量值, 它包括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和电子在轨道上运动 的动能.当一个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 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增加,电子的动能增加 B.氢原子系统的电势能减小,电子的动能减小 C.氢原子可能辐射6种不同波长的光 D.氢原子可能辐射3种不同波长的光 BD 解析 从n=4的能级向低能级跃迁时,电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总能量减少,A、B对;因为是一个氢原子,不可能辐射6种不同波长的光,C错.

12 9.(2009·陕西师大附中第五次模拟)天然放射性物
质的放射线包含α射线、β射线和γ射线三种成 份,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一层厚的黑纸可以挡住α射线,但不能挡住β射 线和γ射线 B.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与原子核本身的因素有关, 还与它的物理状态或化学状态有关 C.三种射线中对气体电离作用最强的是γ射线 D.β粒子是电子,但不是原来绕核旋转的核外电子 BC

13 10.(2009·茂名市第二次高考模拟)元素除天然的外,
还可以通过合成的方法获得新的人造元素,如1996 年德国的达姆施特重离子研究所就合成了一种新 的人造元素,它是由 撞入一个 的原子核, 并立即释放出一个中子后而形成的,则该新元素的 ( ) A.原子序数为 B.原子序数为112 C.中子数为 D.核子数为278 BC 解析 核反应方程为: ,中子数为: =165个,B、C正确.

14 11.(2007·全国Ⅰ·19)用大量具有 一定能量的电子轰击大量处于基 态的氢原子,观测到了一定数目的 光谱线.调高电子的能量再次进行 观测,发现光谱线的数目比原来增 加了5条.用Δn表示两次观测中最 高激发态的量子数n之差,E表示调 高后电子的能量.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8-1) 可以判断,Δn和E的可能值为 ( )A.Δn=1,13.22 eV<E<13.32 eV B.Δn=2,13.22 eV<E<13.32 eV 图8-1

15 C.Δn=1,12.75 eV<E<13.06eV D.Δn=2,12.75 eV<E<13.06eV 解析 若Δn=1,由于光谱线增加了5条,氢原子必然 由n=5能级跃迁到n=6能级,电子的能量E>E6-E1= 13.22 eV,同时应满足E<E7-E1=13.32 eV,故A对,C 错;若Δn=2,氢原子必然是由n=2能级跃迁到n=4能级, 电子的能量E>E4-E1=12.75 eV,同时,E<E5-E1=13.06 eV,故B错,D对. 答案 AD

16 12.已知能使某金属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为 ,则 ( )
A.当用频率为2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能 产生光电子 B.当用频率为2 的单色光照射该金属时,所产生 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h C.当照射光的频率 大于 时,若 增大,则逸出 功增大 D.当照射光的频率 大于 时,若 增大一倍,则光 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增大一倍

17 解析 由光电效应方程h =h +Ekm知,当入射光频率为2 时,一定能产生光电子,其最大初动能Ekm
=h -h =2h -h =h ,故A、B正确,D错误;逸出功与金属材料有关,与入射光频率无关,故C错. 答案 AB

18 三、解答题 (13题6分,14题10分,15、16各12分) 13.(2009·宁阳模拟)(1)已知某物质摩尔质量为M, 密度为ρ ,阿伏加德罗常数NA,则该物质的分子 质量为 ,单位体积的分子数为  (2)一定质量的气体,从外界吸收了500 J的热 量,同时对外做了100 J的功,问: ①物体的内能是增加还是减少?变化了多少? ②分子势能是增加还是减少? 答案 (1)M/NA ρ NA/M (2)①增加 400 J ②增加

19 14.(2008·广东·13)(1)如图8-2所 示,图8-2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吊在 橡皮筋的下端,使玻璃板水平地接 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板离开水 面,必须用比玻璃板重力 的 拉力向上拉橡皮筋.原因是水分子 和玻璃的分子间存在 作用. (2)往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了红色.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 现象,是由于分子的 而产生的,这一过程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 的方向进行的. 答案 (1)大 分子引力 (2)扩散 无规则运动(热运动)增加 图8-2

20 15.(2008·山东·36)如图8-3所示, 喷雾器内有10 L水,上部封闭有 1 atm的空气2 L.关闭喷雾阀门, 用打气筒向喷雾器内再充入1 atm 的空气3 L(设外界环境温度一定, 空气可看作理想气体). (1)当水面上方气体温度与外界温度相等时,求气体压强,并从微观上解释气体压强变化的原因. (2)打开喷雾阀门,喷雾过程中封闭气体可以看成等温膨胀,此过程气体是吸热还是放热?简要说明理由. 图8-3

21 解析 (1)设气体初态压强为p1,体积为V1;末态压强为p2,体积为V2,由玻意耳定律
由p1=1 atm V1=2 L+3 L=5 L,V2=2 L 代入①式得,p2=2.5 atm 微观解释: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加,所以压强增加. (2)吸热.气体对外做功而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吸热.

22 答案 (1)2.5 atm 温度不变,分子平均动能不变,单位体积内分子数增加,所以压强增加
(2)吸热 气体对外做功而内能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可知气体吸热

23 16.(2009·济南市5月适应性练习)(1)原子处于基态
时最稳定,处于较高能级时会自发地向低能级跃 迁.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E1=-13.6 eV,激发态 的能量En= .现让一束单色光照射到大量处于基 态(量子数n=1)的氢原子上,被激发的氢原子只能 自发地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色光.则照射氢原子的 单色光的光子能量为 eV.用这种光照射逸出 功为3.34 eV的金属表面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

24 初动能是 eV.(结果均保留3位有效数字) (2)1934年,约里奥·居里夫妇发现α粒子轰击铝可以生成磷的同位素 .若静止的 核受到一个速度为v1=2.0×104 m/s的α粒子轰击,生成的 核的速度为v2=3.0×103 m/s,其方向与反应前α粒子的速度方向相同. ①写出上述反应方程,判断另一生成物是什么? ②求另一生成物的速度. 解析 (1)  (2)①核反应方程式为

25 另一生成物是中子 ②设α粒子、 核和中子的质量分别为m1、m2、m3,它们的速度分别为v1、v2、v3 根据核反应过程中动量守恒有 m1v1=m2v2+m3v3 v3= =-1.0×104 m/s 负号说明中子与 核运动方向相反. 答案 (1) (2)① 中子 ②1.0×104 m/s,与P核运动方向相反 返回


Download ppt "专题达标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分子动理论较好地解释了物质的宏观热学性质,"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