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
影響消費的變數 (一) 消費需求除了受當期實質所得的影響之外,預期的實質可支配 所得、物價水準與實質利率水準也會影響實質消費需求:
預期的實質可支配所得:當期消費與預期所得有正向關係。 物價水準:當名目淨資產固定時,物價水準越高,則實質淨資 產會越低,故消費支出會減少。反之,當物價水準越低,則實 質淨資產越高,消費支出會增加。故消費支出與物價水準有反 向關係。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3
影響消費的變數 (二) 利率水準:利率反映的是本期消費的機會成本;當利率水準 越高時,本期消費的機會成本越高,人們遂會減少本期的消 費,而用以後的消費替代。故消費支出與利率有反向關係。 綜合上述,若以 C 代表本期消費、Y 為本期所得、P 為本期價 格、 r 為實質利率。消費需求可寫為: C = C(Y, P, R)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4
投資與利率 (一) 為了說明利率與投資的關係,假設如下:
經濟體系只生產一種產品,此一商品可供消費,亦可當作資 本財用於生產 (播種耕田)。因此,商品售價與廠商購買資本 財的價格相等。 假設第一及第二期的商品價格均等於 P。 現在,若廠商於第一期以 P 元購入榖物種籽一斤,到了第二期, 此批種籽將為廠商增加 MP 單位的榖物生產,其名目收入增加 P × MP 元。因此,購買一斤榖物播種耕作的「報酬率」(rate of return) 為 (P × MP-P) ÷ P = MP - 1。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5
投資與利率 (二) 在決定投資決策時,除了報酬率,廠商還必須盤算投資的機會 成本。
第一期的 P 元可用於購置種籽,亦可用於其他生利用途。廠商 將 P 元貸予他人 (或存於銀行),則第二期還本付息後,可得 P(1 + R) 元,其報酬率等於 P(1 + R) / P -1 =R ,此一利率 即為投資的機會成本。 若 MP - 1 > R,廠商會增加投資。當種籽數量增加時,耕 種的邊際收益 MP 也隨之降低,直到 MP - 1 = R 。 若 MP - 1 < R,則廠商會減少投資,直到 MP - 1 = R。 因此,決定廠商最適資本量的邊際條件為: MP(K) = 1 + R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6
投資與利率 (三) 投資需求隨利率上升而減少, 但隨邊 際產出上揚而增加。 投資需求會隨利率的上升而減少。
圖 13.1 最適資本存量與利率 投資需求隨利率上升而減少, 但隨邊 際產出上揚而增加。 投資需求會隨利率的上升而減少。 投資需求與消費需求類似, 皆與利率 有反向變動的關係。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7
總合需求線的導出 (一) 總合供給 (Aggregate Supply,簡稱 AS) 與總合需求 (Aggregate Demand,簡稱 AD),描繪的是實質國民所得 (Y) 與物價水準 (P) 這兩個總體變數之間的供給與需求關係。AD 與 AS 的交點 即為總體經濟的均衡。 總合需求曲線刻畫出整體經濟社會在不同的物價水準下,對 「總合商品」的購買需求。在此應注意:總合需求線與個經的 需求線所代表的意義不盡相同。在個體經濟學中,說某一商品 的需求量隨其價格上升而下降時,是指該「商品相對於其他商 品而言」。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8
總合需求線的導出 (二) 總合需求曲線描繪整體經濟本期物價水準與商品總合需求量之 間的關係。當本期物價水準上升時,商品的總合需求量下降, 因此總合需求曲線的斜率為負。理由如下 流動性效果 (liquidity effect):物價水準的上升會造成實質貨 幣供給的減少,並導致利率上升。根據本章前面的分析,利 率上升會造成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的減少,進而使總合需求 減少。 財富效果 (wealth effect):當物價上升時,消費者的實質淨 資產減少, 消費需求亦將減少。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9
總合需求線的導出 (三) 跨期替代效果 (inter-temporal substitution effect):當未來價 格固定不變而本期價格上升時,物價膨脹率會下降。表示在 給定的名目利率水準之下,實質利率上升。因此家計單位會 增加儲蓄,減少「本期」消費;廠商的投資需求亦將減少。 跨國替代效果 (international substitution effect):若將國外部 門或淨出口納入考慮,當本國商品價格上漲而國外商品價格 不變時, 家計單位與廠商對本國商品的需求下降,對國外商 品的需求 (即進口) 上升。也會使國內總合需求隨價格上漲而 下降。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0
總合需求線的移動 當某種自發性需求發生改變,在相同 的物價水準下,AD 曲線會左右移動。
圖 13.2 政府支出或貨幣供給增加,均會 使AD線右移 AD1 AD2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1
古典學派的 AS 曲線 (一) 充分就業的所得水準:為了簡化分析,假設
社會上只有一種商品 (Y),也只有勞動 (L) 一種生產投入,商品 Y 的生產關係為 Y = F(L)。 勞動的工資率為 W,而產品的價格為 P。 根據上述假設,可知廠商的實質利潤 為 如果追求實質利潤的極大,廠商所雇用的勞動之邊際產量應和實質工資應該要相等,也就是最適產量應該滿足下式: ( W/P 是實質工資率,MPL 則為勞動的邊際產量。)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2
古典學派的 AS 曲線 (二) 如果勞動的邊際產量遞減,由上頁最後一式可知,當實質工資上漲時,最適勞動雇用量會減少;反之,則最適勞動雇用量會增加。因此,廠商的勞動需求曲線將如圖 (a) 中的 Ld 線。 在不考慮後彎部份的勞動供給假設之下,可求得勞動市場的均衡就業量 L*。將此均衡就業量帶入圖 (b) 的生產關係,即得均衡產出 Y* = F(L*)。 (W/P)* L* Y* Ld F(L) Ld L* F(L) (W/P)* L* L* Y* 圖 13.3 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3
古典學派的 AS 曲線 (三) 在古典架構之下,勞動市場不可能產生失業,其均衡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而此時所生產的就是充分就業所得。
圖 13.3 古典學派的總合供給曲線 (W/P)* L* Y* Ld F(L) AD2 AS AD1 P2 P1 在古典架構之下,勞動市場不可能產生失業,其均衡就業量就是「充分就業」,而此時所生產的就是充分就業所得。 由於社會均衡產出 (Y*) 完全由勞動市場與生產技術決定,與任何物價水準無關。若以 AS 代表總合供給曲線,將如圖 (c) 所示。 垂直的 AS 線表示社會的總產出永遠是 Y*;除非勞動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使均衡就業量改變,否則總產出不會改變。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4
凱因斯學派的 AS 曲線 (一) 圖 13.4 三種可能的AD-AS均衡 AD1 AD2 b AD3 AD4 AD5 AD6 AS c d 在經濟大恐慌時期, 物價水準並沒有什麼上漲的空間, 總合供給曲線幾乎是水平的, 如圖14.4 中之水平線 ab 所示。政府支出增加會使AD 曲線右移(如在圖14.4 中, 由AD1 移至AD2),不會有任何物價上漲的壓力。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5
凱因斯學派的 AS 曲線 (二) 圖 13.4 三種可能的AD-AS均衡 AD1 AD2 b AD3 AD4 AD5 AD6 AS c d 在圖14.4 中, 一旦AS 曲線在垂直的cd 區, 則AD曲線若因政府支出增加而右移(例如由AD5 移至AD6), 只會使物價上升, 均衡所得則完全不會改變。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6
凱因斯學派的 AS 曲線 (三) bc 線段才像是正常的正斜率供給 曲線; 在此區間內, 需求增加會同 時造成物價上漲與所得提高。
圖 13.4三種可能的AD-AS均衡 AD1 AD2 b AD3 AD4 AD5 AD6 AS c d bc 線段才像是正常的正斜率供給 曲線; 在此區間內, 需求增加會同 時造成物價上漲與所得提高。 如果總合需求如圖14.4 中AD3 所 示, 則(Y∗, P∗) 即為總合供需模型 的均衡, 其中Y∗是社會的均衡產 出, P∗是均衡物價水準。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7
總合供給曲線的移動 如果經濟社會的資本存量增加, 則相同就業量之下的總產出 Y 即會增加; 在給定的物價水準下, 商品的總合供給即會增加, 表 示 AS 曲線將向右下移動。 若經濟社會的總產量因颱風、地震等天災人禍而減少, 則表示在 同樣的物價水準下, 總合供給減少, AS曲線將向左上方移動。若 石油危機使各種生產成本上升, 則同樣的總產出會對應著較高的 物價水準, 表示 AS 曲線會左移。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8
需求管理政策的總體效果 需求管理政策 (demand management policy):政府若調整其財 政收支或央行調整貨幣供給數量,以引導總合需求線至適當的 位置,進而使經濟體系達到理想的均衡所得與物價水準。 擴張性政策 (expansionary policies):當政府增加支出或增加貨 幣供給,造成 AD 曲線的右移時。 緊縮性政策 (contractionary policies):當政府減少支出或減少 貨幣供給,造成 AD 曲線的左移。 財政政策 (fiscal policy):政府調整其財政收支來影響總體經濟 活動。 貨幣政策 (monetary policy):央行藉控制貨幣數量來左右經濟 活動。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19
排擠效果 排擠效果 (crowding-out effect):因為公共支出增加而擠壓民間 支出的現象,稱之為排擠效果。例如,政府購買雖使均衡所得 上升,但因為利率也上升,乃造成民間消費與投資支出的減少。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20
政策落差 實施財政政策常常因時間落差而錯失適當時機,導致政策緩不 濟急。以下列出三種落差:
實施財政政策常常因時間落差而錯失適當時機,導致政策緩不 濟急。以下列出三種落差: 認知落差 (recognition lag):由經濟問題浮現,到財政當局 真正體認問題的存在,常常需要一段時間。這種時間的落差 即為認知落差。 決策落差 (administrative lag):是指財政政策經過擬議、編 制預算、立法院審議等過程所需的時間。 執行落差 (operational lag):財政政策經過民意機關審議後, 要真正付諸實行,通常需要相當的時間。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21
政府政策與理性預期 理性預期假說由芝加哥大學盧卡斯教授 (R. Lucas Jr ) 教 授所發揚光大,盧氏也因此貢獻而獲 1995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該理論認為政客們也許可以偶爾騙騙經濟個體,弄出一些繁榮 假象;但長期而言,整體經濟的走勢還是不可能背離市場機能。 背離市場的政策或許可以逞快於一時,但終將為精明的經濟個 體所識破。一旦識破玄機,對整體經濟而言,其實是有害無利 的。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22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End of Chapter 13 經濟學概要 Chapter 13 總合供需與政府政策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