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Agata Poggi Modified 5年之前
17
從創作看人文- 【講解與提問】
18
1.連建興《海角樂園》 ◎【教學重點】: 1.認識照相寫實技法,及「實景描摩與想像造境」的特色。
2.從作品中揭露文明與自然的衝突,喚醒觀者對環境變化
19
以照相寫實技法描繪由人與工業物件共處的空間,具冷調超現實的情境,
■創作表現: 以照相寫實技法描繪由人與工業物件共處的空間,具冷調超現實的情境, ■創作表現: 建造於山海交界處的空中纜車,是常見於觀光樂園用於體驗大自然壯麗的觀景設施,有在高空鋼索上前進的男女與被孤立在覽車內的動物,企圖以此揭露文明與自然的衝突,喚醒觀者對環境變化的危機意識與人文關照。 ■連建興 海角樂園 油彩、畫布 x cm ■藝術家:連建興(1962-)生於基隆,以藝術創作為職志,1980年入文化大學美術系 就讀,求學期間就嶄露優異的藝術才華,於1982年獲得雄獅美術新人獎,開始在華梵 大學美術系任教,並在2005年榮獲第九屆李仲生基金會視覺藝術獎。
20
1.連建興《海角樂園》 ◎【講解與提問】: 1.觀察這件作品是以什麼樣的色調表現?這樣的色調給人什麼樣的感覺?你認為藝術家以這樣的色調來表現的用意是什麼? 2.藝術家以「實景描摩與想像造境」創造出一種迷樣的魔幻空間是作品的特色,請從畫作中觀察,哪些是實景描摩?哪些又是想像造境?實景與想像並列在畫面中,你對畫面的感受如何?想想看,你認為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21
2.吳繼濤《台灣山水巉》 ◎【講解與提問】: 1.觀察如何以繁密的水墨線條,表現虛空飄渺的山水情境
2.從作品中感受一連串天災伴隨而來的環境破壞與威脅,以及人類因過度開發,面對自身所處環境的隱憂而感到焦慮。
22
■創作理念: 因一連串天災而來的環境破壞,開始對台灣自然山水產生敏感與不安,面對身處土地彷彿隨時將遭受震災、風災、水災威脅,人類因開發而種下的環境隱憂等種種焦慮,用水墨加以表現。 ■技法表現: 用十分繁密的線條 鋪陳以荒巖或浮嶼 為主題,具邊陲荒 蕪意象的水墨山 水,營造出一種虛 空飄渺的情境。 ■吳繼濤 台灣山水巉巖 水墨、畫布 x cm ■藝術家:吳繼濤(1968-)本名吳正義,後改名「繼濤」,意指以明末清初畫僧石濤 為效法對象,自許能繼往開來之意,生於台南,除遊歷國內外各地進行寫生紀錄,專 注於水墨創作外,亦投入教職。
23
2.吳繼濤《台灣山水巉》 ◎【講解與提問】: 1.吳繼濤用十分繁密的線條鋪陳以荒巖或浮嶼為主題,具邊陲荒蕪意象的水墨山水,營造出一種虛空飄渺的情境。 你覺得這件山水水墨畫和傳統的山水水墨畫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24
2.吳繼濤《台灣山水巉》 ◎【講解與提問】: 2.作者因一連串天災伴隨而來的環境破壞,
以及人為的過度開發,對台灣的自然山水產生敏感與不安,而用水墨表現對自身所處環境的焦慮。 想像台灣土地崩塌時,將是什麼樣的景象? 你對這幅畫作的感受又是什麼? 你覺得這件山水水墨畫和傳統的山水水墨畫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25
3.劉其偉《憤怒的蘭嶼》 ◎【教學重點】: 1.認識畫壇老頑童劉其偉繪畫的風格與技法。
2.國內唯一處理核廢料貯存場在蘭嶼,對當地環境破壞的隱憂與輻射疾病的傷害,藉著作品表達對於文化保存及生態保護的理念。 3.半抽象畫風與象徵性符號的畫面,表達對環境被破壞的控訴。
26
畫中主角是達悟族的拼板船 ■《憤怒的蘭嶼1》是一系列傳遞反核立場的作品,1982年國內唯一處核廢料貯存場在
蘭嶼營運,造成當地環境破壞的隱憂與輻射疾病的傷害,憤怒的蘭嶼人因此告上國 際法庭,劉老關注蘭嶼核廢料問題,除系列畫作外,更發表〈核能與立法〉等短文。 黑色的三角形如利刃般刺向紅日也破壞了船身的造型以半抽象畫風與象徵性的畫面,表達控訴及對人與環境的關懷。 畫中主角是達悟族的拼板船 ■劉其偉 憤怒的蘭嶼 水彩、紙本 39.2x52.7cm ■藝術家:劉其偉( )畫壇老頑童劉其偉擁有多重的社會角色,年近中年 開始學畫,受保羅.克利(Paulklee, )繪畫的風格與技法影響甚大。 透過繪畫及其他活動來表達他對社會與自然環境的關懷。
27
3.劉其偉《憤怒的蘭嶼》 ◎【講解與提問】: 1.你知道發生在蘇聯的車諾比事故、日本福島核電廠事故和法國南部馬庫勒核能園區內的核廢料廠爆炸等歷史災難的事故嗎? 《憤怒的蘭嶼1》是一系列傳遞反核立場的作品,1982年國內唯一處理核廢料貯存場在蘭嶼營運,造成當地環境破壞的隱憂與輻射疾病的傷害,如果你是居住在當地的人,面對這樣的環境隱憂你有什麼樣感受?
28
3.劉其偉《憤怒的蘭嶼》 ◎【講解與提問】: 2.核電廠的建立是因為對電的需求量大增,但是,核電廠對自然環境、生態資源、生命的威脅又是什麼?說說看,你對建立核電廠或反對核電廠的看法? 3.人類如何減少能源的支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做到節能減碳的方法有哪些?
29
3.劉其偉《憤怒的蘭嶼 ◎【講解與提問】: 4.本畫作主角是達悟族的拼板船,船對靠海維生的的達悟族非常重要,當新船下水時,會舉辦隆重的下水儀式,以求海神保祐、漁撈順利。 但是,作者卻以黑色的三角形破壞了船身的造型,有的三角形甚至是刺向紅日,這樣的畫面象徵的是什麼?給人什麼樣的氣氛?你覺得作者想要表達的又是什麼? 做到節能減碳的方法有哪些?
30
■ 參考資源: 1.臺灣大百科全書 2.蘭嶼環島雜碎記:拼板舟與圖騰 3.國科會蘭嶼數位博物館 4.臺灣原住民歷史語言文化大辭典
31
4.蔡孟閶《工廠系列3-1,3-4》 ◎【教學重點】: 1.認識地平線的定義和地平線的構圖法。
2.瞭解藝術家以高雄前鎮、楠梓區的工廠為描繪對象的理由。
32
■以寫實的技法將對工業文明與環境的關注轉為藝術創作,以此發展出「工廠」系列
的攝影及油畫作品,讓他在2007年至2008年連續兩年得到高雄美術獎的肯定。 ■色彩表現:冷調的色彩塗刷灰靄的天光,在壓低的地平線上描繪人造建物的逆光剪影,呈現一幅平靜而晦暗的畫面。 ■藝術家:蔡孟閶(1984-)生於高雄,認為藝術創作離不開養育他的土地,成長於楠梓 區,也曾長時間在市區與大社工業區兩地之間通車,他對於港都高雄的工業廠區樣貌有 相當的觀察與感觸,當人們因環保意識抬頭而排拒空氣汙染時,又因經濟生活所需而離 不開工廠,兩方有著複雜的矛盾。 ■蔡孟閶 工廠系列3-1, 油彩、畫布 89x130cm *2
33
4.蔡孟閶《工廠系列3-1,3-4》 ◎【講解與提問】:
1.地平線指的是地面與天空的分隔線,藝術家在壓低的地平線上描繪人造建物的逆光剪影,呈現的是什麼樣畫面的感覺?
34
4.蔡孟閶《工廠系列3-1,3-4》 ◎【講解與提問】:
2.風景畫的地平線構圖,地平線的位置儘量避免處在等比線上,因為這樣做會把畫面分成兩半,給人較無變化的感覺;地平線若安排在畫面的下方,會給人以寧靜、開闊的感覺,可以把描繪的重點表現在上半部;而地平線若處於上方,給人的感覺則是活潑、有力的,可以把描繪的重點表現在下半部。請分享自己運用「地平線構圖」的作品經驗。
35
4.蔡孟閶《工廠系列3-1,3-4》 ◎【講解與提問】:
3.藝術家以什麼樣色調的色彩來表現天空的顏色?這樣的色調暗喻的是我們正身處一個怎麼樣的生活環境呢?
36
5. 吳政璋《台灣「美景」系列之 「漂流木」》 ◎【教學重點】: 1.瞭解莫拉克風災造成全台人民生命財產極大損失。
2.以「攝影紀實」方式觀察環境,尋找反省與改變的可能。
37
■《漂流木》是「台灣『美景』」系列作品之一,這一系列從對環境觀察的「紀實」觀
出發,產生某種「超現實」的冰冷批判,對台灣環境現狀有某種程度的失望與悲觀, 但也企圖在「失控」的「美景」當中尋找一種反省與改變的可能。 ■創作表現:用瞬間強光對著立於環境中的自己的臉部進行多次的曝閃,「過量」的光,造成人臉的「盲目」與「失明」,一種視而不見的狀態暗示人與環境間共存與侵犯的荒謬與矛盾。 ■創作動機:拍攝地點在屏東縣九如鄉,海岸邊因莫拉克風災所沖積散聚的漂流木數量驚人,形成一種駭人的「壯麗」景象。 ■藝術家:吳政璋(1965-)生於台灣屏東,1992年畢業於中國文化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印刷系,以職業攝影師的身分 業周刊等單位,讓他有機會接觸到各類攝影題材。 又遠赴美國賽凡納藝術設計學院,豐富的攝影經歷橫跨實務及學界,2008年獲得台灣 攝影藝術新人,隔年更獲得台北美術獎優選的肯定,2010年從無數國際競爭者中脫 穎而出,獲得美國紐約The Power of Self藝術獎的評審大獎。 ■吳政璋 台灣「美景」系列之「漂流木」 2009 平面攝影 1/3 133×200cm
38
5. 吳政璋《台灣「美景」系列之 「漂流木」》 ◎【講解與提問】:
1.台灣史上最大水患:莫拉克風災,讓我們看到了什麼?我們能做什麼?當氣候變遷後,我們要學習如何在自然下與環境共存。 2.藝術家以「攝影紀實」方式呈現自己的觀察,你認為台灣的「美景」是什麼?為什麼藝術家要以「漂流木」諷刺是台灣的「美景」呢?面對這樣的「美景」,你能感受到創作的動機在對台灣環境的現狀有某種程度的失望與悲觀,除了反省之外,是否有改變的可能?
39
5. 吳政璋《台灣「美景」系列之 「漂流木」》 ◎【講解與提問】:
3.吳政璋用瞬間強光,對著立於環境中的自己的臉部進行多次的曝閃,因為「過量」的光,造成人臉的「盲目」與「失明」,你認為創作者所要表達的是什麼?你對這件作品還有其它的看法嗎?
40
6.倪再沁《從世紀末到世紀初》 ◎【教學重點】: 1.認識由顏彩、墨線與拼貼所組成的混亂畫面
2.感受藝術家用混亂與破壞的方式表達對自然環境不堪負荷的控訴。
41
■都市樣貌煩亂不已,遠山亦不見覆生其上的林木,冒出爆炸般的火花煙霧,呈現過度
發展的烏煙瘴氣,藝術家用這樣的混亂與破壞表達自然環境不堪負荷的控訴態度。 ■技法構圖:以淡墨長時間積累形成層層筆觸堆疊的黑畫,以緊密構圖描繪自然草木與人造環境共生的安然。 ■創作表現:將舊畫撕毀,斷片插置在由緊密高樓大廈和汽車喻示的城市意象,納入新構圖,展現由顏彩、墨線與拼貼所組成的混亂畫面,畫出現代都會的煙塵煩囂。 ■藝術家:倪再沁(1955-)生於台北士林,是台灣少數具跨領域創作發表並兼具多重 身分的藝術人,除教學外,活動以水墨創作、藝術評論與台灣美術史研究為主,是台 灣關注環境藝術與社區營造的先驅人物。擔任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期間,對典藏前輩 藝術家的重要作品投入相當多的心力, ■倪再沁 從世紀末到世紀初 複合媒材、紙本 x cm
42
6.倪再沁《從世紀末到世紀初》 ◎【講解與提問】:
1.倪再沁將舊畫撕毀,斷片插置在由緊密高樓大廈和汽車喻示的城市意象,並以顏彩、墨線與拼貼所組成的混亂畫面,畫出現代都會的煙塵煩囂。 這樣的景象讓你覺得看起來像是哪一個地方?或是哪一座城市?如果你居住的生活環境是這樣,說說看你的心情和感覺。
43
6.倪再沁《從世紀末到世紀初》 ◎【講解與提問】:
2.你發現了嗎?在畫面中的遠山不見生長的林木,反而冒出如爆炸般的火花煙霧,呈現過度發展的烏煙瘴氣,藝術家用這樣的混亂與破壞,表達在自然環境不堪負荷的控訴。試著用自已的方式完成對「關懷生活環境」的創作。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