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震泽中学高一(16)班 组长:田凤仪 组员:田凤仪、刘曹仪、李双儿、吴陈希、肖吴祎、顾心语、严历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震泽中学高一(16)班 组长:田凤仪 组员:田凤仪、刘曹仪、李双儿、吴陈希、肖吴祎、顾心语、严历"—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震泽中学高一(16)班 组长:田凤仪 组员:田凤仪、刘曹仪、李双儿、吴陈希、肖吴祎、顾心语、严历
中英美文化交流差异 震泽中学高一(16)班 组长:田凤仪 组员:田凤仪、刘曹仪、李双儿、吴陈希、肖吴祎、顾心语、严历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文化差异的表现 语言与文化是密切联系的,交际是通过各种语言(包括 非语言)形式完成的,文化上的差异必然反映在跨文化 交际中。因此,在中西方医学交流中应该注意西方语言 与母语之间在交际中存在的差异,注意由于两种文化的 不同而导致在行为规范方面、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14 1. 1日常生活方面: 中国人与英、美人在日常交往中存在诸多的 差异,如:打招呼、聊天、拜访朋友、待客、 约会以及待人接物等都有所不同。

15 打招呼与聊天:人们在交往中一般都遵循某种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进行交际。 对这些约定俗成的规则或习惯,西方人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人常 用“你吃了吗?”,“你去哪儿了?”或“你要去哪儿?”(实际上并非关心其结果)作 为打招呼用语;常以年龄、婚姻、薪水等个人情况作为聊天的话题例如:中国人见面打招 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你去哪了?”,“你要上哪去?”。英美人对这样的 问候会非常反感,他们不知道这纯粹是中国人的greeting(打招呼),而并不关心他是否 真的吃饭没有或是去哪,因而对此不理解,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个人隐私。对中国人打招呼 的用语、聊天的话题,他们会误解为在被人监视。西方人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并且 认为这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他们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或聊 天。他们见面常说: “Hi / Hello / How are you!”或是“Good morning!”等问候语。他 们聊天时常喜欢谈论天气、政治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 如“It’s a good day.。”美 国作家马克•吐温(Mark Twain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It’s true that every body talk about the weather, It’s the most common subject of conversation.”。(每人 都谈论天气,这是事实,谈论天气是最普通的谈话话题)。

16 西方人,特别是英美国家的人认为年龄、婚姻、工资等涉及个人情况的问 题都属于个人的隐私,他人无权过问。否则就是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特 别是女士最忌讳别人询问她的年龄。相反中国人常以这些做为聊天的话题: “你每月赚多少钱?”,“你今年多大年龄了?”,“你结婚了吗?”等 等。英美人会认为这是非常无礼的表现。因此,当中西方学者(尤其是非 语言方面的学者)在交流时,常会由于语言交际方面的误区而产生误解、 引起不快。

17 情感表达与接受赞美: 中国人委婉、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不直接表白;在得到赞美时常表现得很谦虚,内心 接受,不正面承认。在接受赞美时中国人与西方人在用词上有明显的差异。当有人夸奖某 人英语发音好或是英语讲得不错时,通常得到的反应是:“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不,不,我的英语很差”)。而按照英美人的习惯,回答应该是:“Thank you.”(“谢 谢”)。在中国人看来谦虚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英美人截然相反:他们会坦率、大方、 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得到赞美时的表现是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认为赞美是真实的, 理应接受。另外,当英美人在接受了某人的帮助时总是说:“Thank you.”(“谢谢”); 中国 人这时常会说:“It’s my duty.”(“这是我应该做的”)。 此时西方人会误解为中国人帮助他 是责任和义务、是出于无奈,必须这样做。因为这是他们的工作。按着他们的习惯应该回 答: “It’s my pleasure.” 或是 “My pleasure.”(“我很愿意帮您忙”)。

18 拜访朋友与待客: 中国人常在应邀的时间前到达,准时的概念是在约定的时间前几分钟,提前为准时(时间语言)或者无预约就去拜访朋友。英美人的时间概念与中国人不同,提前到达不礼貌,他们在赴约时常准时或略迟一点到达,而且无预约不拜访朋友。中国人的待客方式与英美人也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如:给客人夹菜、斟酒、送客至楼下甚至车站:而英美人让客人随意,尊重客人自己的选择,无送客习惯。

19 非语言交际方面(如:身势语言和空间语言):
在西方一些国家中,人们之间交谈时总是保持45-80cm的距离,除短暂的握手外,无其他任 何身体部位的接触。而在中国,人们之间交谈时可以有身体的接触(如:长时间握手), 并肩或近距离交谈。中国人看到年轻的父母带着可爱的孩子时,总是愿意抚摸孩子表示喜 欢,而做父母的也为自己的孩子被人喜欢而骄傲。西方人,尤其是英美人对此比较反感, 他们不愿意让他人抚摸自己的孩子。再如:西方人常以拥抱来表示对朋友的欢迎、即使异 性的朋友也是如此。如果年龄稍长一些的人还可以采用亲吻前额的方式表示对客人的热烈 欢迎。然而这种欢迎方式在中国人看来是很难接受的。再如:中国人跺脚表示生气,英美 人认为这是不耐烦。

20 中国人送礼或收礼用双手表示敬意,而英美人对此从不注意,单手或双手送礼或受礼,其 结果都是一样的,英美人强调的是结果,不注意其形式如何。有时我们为了表示对客人或 朋友的尊敬和欢迎,握手时常用双手,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而英美人对此不仅理 解不到这种含义,而且还会觉得中国人有些做作,甚至会觉得不舒服。中国人见到幼儿摔 倒,周围人常在扶起他时面带微笑是一种关爱的表示。在西方一些国家中孩子摔倒后,家 长见到有人在笑会被激怒,认为是嘲笑。

21   1. 2教师的表现: 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经常有中方学者或教师到西方去讲学或学习,西方学 者或教师到中国来讲学或学习。由于中西方的传统与文化的不同,在学术 交流中常会出现某些误解。例如:中国教师表现出为人师表的形象,庄重、 严肃,言谈举止中常带有教师的尊严,从着装上也比较讲究传统、正派, 师生关系相对比较融洽,但是界限比较清楚;课堂上纪律严明,要求学生 认真听,认真记,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2 外籍教师着装比较随意,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平等相待;课堂气氛活跃、和谐,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允许学生交头接耳、大声讨论,还让学生随时提出问题。由于中国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中国学生的课堂表现很难让外籍教师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拘谨、听话、不好意思回答问题等表现常会被误解为不喜欢外籍师的课、或者没听懂其授课内容。

23 1. 3 个人价值观念: 中国人总是认为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强调的是社会群体的统一和认同,群体中的每 一员都要符合整个集体的要求,虽然承认个人的作用,但是更侧重群体的力量以及个人和 群体、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集体的事情就是个人的事情,个人的事情也会得到集体的 关心,朋友之间没有隐私。因此,我们提倡的是相互间的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感,强调的 是集体价值观。 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的个人价值观念与我们不同,他们强调个人的作用(即: individual)肯定自我、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他们主张个人的一切不受他人干涉,中国人 打招呼的常用语和聊天的通常话题被认为是个人隐私,是无礼的表现。所以,英、美人主 张个人不受任何他人的干涉,自由选择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提倡个人价值至上。

24 1. 4 语言词汇方面的差异: 由于文化不同,语言表达的含义不同。以英语为例:

25 意思相近、形式不同: 如:“掌上明珠”:“Apple of my eyes”(眼睛里的苹果/瞳孔)。“无风不起浪”:“Where there’s smoke, there’s fire”(那里有烟那里就有火)。

26 用词相同,褒贬意义不同: 地主(贬义);而“landlord”(无贬义,指土地与房屋的拥有者)。农民(无贬义);而“peasant”(虽然也可以翻译成农民,但是有贬义、低下、卑贱、被人瞧不起的含义)。事实上,英语中的农民应该用“farmer”(农场主或农场工人)。狗在汉语中总是贬义的(如: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等);而dog (无贬义):“A gay dog”(快乐的人), “A lucky dog”(幸运儿), “Every dog has his day”(人人皆有得意时)。

27 色彩相同、意义不同: 红色(汉语含有褒义):象征革命、喜庆、进步。而 “red”(有贬义,更多是褒义):常指暴力、流血、不贞洁。黄色:含有淫秽意义(如:黄色影片、黄色书刊)而“yellow journalism” 却是有轰动效应题材的新闻(不是黄色新闻)。绿色:开绿灯,指做事顺利、畅通无阻。而 “green hand”, “green as grass”是指“生手”、做事没经验。          从上述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国人与西方人在日常生活、行为规范以及个人观念等许多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也存在诸多差异。我们必须注意由于语言文化的不同在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的误解。

28 那么我们应如何应对?

29 注意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即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 “文化是指特定的群体所共有的生活方式,它包括 一个群体的思维方式、言谈举止及各种行为(Culture refers to the total way of life of particular groups of people. It includes everything that a group of people thinks, say, does, and makes.)”;交际是指 人们之间进行的的交流与交往。而跨文化交际就是指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 下的人们之间进行相互间的交流与交往。中西方医学交流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因此, 我们在交流中必须注意不同语言之间的不同文化,不同国度之间的不同交际手段,有意识 地注意该语言与母语间的文化差异。

30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信仰、价值观的表达方式。每一种语言都有自 己的特性,每一种语言都有相应的特定文化。因此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学习这种语言文化 的过程,我们要在使用某一种语言进行交流时注意这种语言的特定文化,注意不同文化间 的差异,同时还应注意把母语中的文化蕴意适时地传达给对方,使自己和对方都能尽量正 确地运用语言,在实践中学会有意识地对两种文化进分析、比较,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1


Download ppt "震泽中学高一(16)班 组长:田凤仪 组员:田凤仪、刘曹仪、李双儿、吴陈希、肖吴祎、顾心语、严历"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