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第四节 华西里·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

2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一、该理论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一、该理论产生的背景 “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 ” —— 亚当.斯密1776

3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Adam Smith ( )

4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

5 二、亚当·斯密简介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1751年后,亚当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学不仅担任过逻辑学和道德哲学教授,还兼负责学校行政事务,一直到1764年离开为止;这时期中,亚当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论》获得学术界极高评价。而后于1768年开始着手著述《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1773年时认为《国富论》已基本完成,但亚当斯密多花三年时间润饰此书,1776年3月此书出版后引起大众广泛的讨论,影响所及除了英国本地,连欧洲大陆和美洲也为之疯狂,因此世人尊称亚当斯密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6 三、绝对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绝对优势理论,又叫绝对成本理论、绝对利益理论。其基本含义是,由于拥有不同的自然优势或后天优势,两国在同一产品的生产成本上存在着绝对差别。这时,两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本国处于绝对劣势的产品。两国进行贸易后,都可以使本国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国民福利水平。

7 方法实例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前 1 120 1 80 1 70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前 合计 分工后 国际 交换 1 1.375 1.7

8 分工和贸易后总产出2.7单位毛呢+2.375单位酒 交换后消费量(-1表示出口给对方)

9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消费量: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2.7单位毛呢+2.375单位酒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分工和贸易后 总产出: 2.7单位毛呢+2.375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7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375单位酒

10 绝对优势论的基本假设 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 ; 假设2: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
假设3: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异 ; 假设4:给定生产要素(劳动)供给,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假设5:劳动的规模收益不变 ; 假设6:完全竞争市场。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无经济利润; 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

11 绝对优势的衡量方法: (1)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等于产量除以劳动的投入量。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等于劳动投入量除以产量。如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中,一国单位产量所需的要素投入低于另一国,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12 结论 内容:两国应该专门生产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并用部分产品交换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而相互获利。 理解: 两国贸易的基础在于绝对成本差异
绝对优势来源于有利的自然禀赋或获得性优势 贸易模式是两国各自专业化生产并出口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不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 专业化分工所形成的合理国际分工体系可以促进整个世界福利的增加。

13 四、对绝对成本理论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a.指出了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巨大意义 b.阐述了各国之间根据各自绝对优势进行分工,通过国际贸易可以获得利益. (二)其局限性 a. 不能够解释一些国家在所有产品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时,却依然能够参加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 b.只能解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的贸易,却无法为绝对先进和绝对落后的国家之间的贸易提供合理的理论基础。仍然是a的延伸。

14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一、比较成本说产生的背景 从理论上看,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对绝对优势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从实践上看,比较优势理论是在英国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在李嘉图发表他的《政治经济与赋税原理》(1817 年)两年前的1815 年,罗勃特.托伦斯(Robert Torrens )在他《关于玉米对外贸易的论文》中就已提出了比较优势的概念。

15 比较成本说背景图示 损害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要求自由贸易 小麦价格上涨 谷物法 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牧草减少,羊毛价格上涨 工人工资提高
食品支出增加,工业品支出减少 别国报复,工业品出口减少

16 二、大卫·李嘉图简介 大卫·李嘉图( )是19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的杰出代表,出生于犹太人家庭,其父为伦敦证券交易所经纪人。李嘉图早年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后独立经营证券业务,25岁时即成为百万富翁。1799年他阅读了斯密的《国富论》,从此致力于经济理论的研究。他于 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发展和完善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经济学家。

17 三、比较成本理论主要内容 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旨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其核心思想是:国际分工中若两国生产力不等,甲国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成本都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中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国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商品上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商品,而应集中生产在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商品,相应地,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要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间的自由交换,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生产总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参与交换的国家的社会劳动,增加产品消费。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李嘉图的上述思想可简单概括为:“两利取其重,两害取其轻”

18 实例说明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前 1 120 1 80 1 100
酒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单位) (人/年) 毛呢产量 所需劳动人数 英国 葡萄牙 分工前 合计 分工后 国际 交换 1 1.125 1.2

19 分工和贸易后总产出2.2单位毛呢+2.125单位酒 交换后消费量(-1表示出口给对方)

20 自给自足和自由贸易的福利比较 分工和贸易前 总产出: 2单位毛呢+2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分工和贸易后
2.2单位毛呢+2.125单位酒 消费量: 英国: 1.2单位毛呢+1单位酒 葡萄牙: 1单位毛呢+1.125单位酒

21 国际贸易的必要条件: 比较(相对)成本差异
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 国际贸易的充分条件: 国际交换比率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且不等于任何一国国内的交换比率 有利可图

22 比较优势理论的例外情况 一国在两种商品生产上的绝对优势与另一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两国不可能发生互惠贸易。这一例外情况极少发生。

23 市场价格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贸易按国际价值规律开展
二、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的假定条件: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 2*2模型 劳动 导致两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不同 单一生产要素 实现贸易活动的持续 生产技术不同且不变 生产成本不变 商品流动但生产要素不能流动 市场价格是由市场自发形成的,贸易按国际价值规律开展 规模报酬不变 完全竞争 分析简化 易货贸易 无运输成本 两国的贸易是平衡的

24 四、对李嘉图比较优势说的评价 (一)该理论的积极方面 用比较成本观念代替了绝对成本的概念,使自由贸易政策有了更加坚实的理论基础。 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和落后国家进行贸易的原因 (二)该理论的局限性 分析的是静态的短期利益,缺乏动态分析。 以至于后来的一些经济学家批评比较成本说是为发达国家设计的,发展中国家没有必要实现工业化,因为发展中国家生产工业化产品不符合比较成本说。 未从根本上解释国际贸易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绝对成本和相对成本差异只是发生国际贸易的原因之一,国际贸易受许多因素制约,所以,比较成本说只能解释部分国际贸易现象。

25 没有考虑需求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没有解决贸易交换比例是如何确定的 没有说明总的贸易利益是如何分配的

26 第三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一、产生背景
第三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一、产生背景 要素禀赋学说的理论背景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为了解释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在20世纪早期,提出了资源禀赋学说,用来说明各国生产参与国际贸易交换的商品具有比较成本优势原因。 俄林批判地继承了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他认为,李嘉图只用劳动支出这一因素的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是片面的,在生产活动中,除了劳动起作用外,还有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各国产品成本的不同,必须同时考虑到各个生产要素。为此,他向英国古典经济学派提出了挑战。他在1933年出版的《区域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贸易学说,标志着要素禀赋说的诞生。俄林早期师承瑞典著名经济学家赫克歇尔而深受启发,故他的要素禀赋说也被称为赫--俄模式。该模式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模式并列为国际贸易理论的两大基本模式。

27 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理论又被称为新古典贸易理论,其理论模型即H-O模型。
俄林以要素禀赋代替大卫·李嘉图的劳动成本,用生产要素的丰缺来解释国际贸易的产生和一国的进出口贸易类型。根据资源禀赋学说,在各国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别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这种成本差别来自于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这种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各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即相对禀赋差异,由此产生的价格差异导致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

28 要素禀赋学说的理论背景由此,俄林得出结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也因而应出口的产品,是他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一国的比较劣势产品,也因而应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比如,劳动力丰裕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反,资本丰裕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这种理论观点也被称为狭义的要素禀赋论。

29 而广义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当国际贸易使参加贸易的国家在商品的市场价格、生产商品的生产要素的价格相等的情况下,以及在生产要素价格均等的前提下,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水平相等(或生产同一产品的技术密集度相同)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取决于各国生产要素的禀赋,各国的生产结构表现为,每个国家专门生产密集使用本国具有相对禀赋优势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要素禀赋论假定,生产要素在各部门转移时,增加生产的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保持不变。

30 新古典的要素禀赋理论,从要素禀赋结构差异以及由这种差异所导致的要素相对价格在国际间的差异方面来寻找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克服了李嘉图模型中关于一种生产要素投入假定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新古典的H-O定理仍然建立在一系列的假定条件之上。

31 伯蒂尔·俄林 (Bertil Ohlin) 埃利·赫克歇尔 (Eli Heckscher)

32 二、要素禀赋说中的主要概念 (一)生产要素和要素价格 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是指生产活动必须具备的主要因素或在生产中必须投入或使用的主要手段,通常指土地、劳动和资本三要素,加上企业家的管理才能为四要素,也有人把技术知识、经济信息也当作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factor price)则是指生产要素的使用费用或要素的报酬。例如,土地的租金、劳动的工资、资本的利息、管理的利润等。

33 (二)要素禀赋和要素丰裕 要素禀赋(factor endowment )是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要素丰裕度(factor abundance) 则是指同他国相比,该国所拥有的某种要素的相对丰富程度。

34 (三)要素密集度和要素密集型产品 要素密集度(factor intensity )指产品生产中某种要素投人比例的大小,如果某要素投入比例大,称为该要素密集程度高。 根据产品生产所投人的生产要素中所占比例最大的生产要素种类不同,可把产品划分为不同种类的要素密集型产品(factor intensive commodity)。

35 三、赫克歇尔一俄林模型的基本假设 技术假设:两个国家的技术水平是相同的。 规模收益不变假设:两种商品的规模收益不变。 要素密集度假设:每种商品相对于另一种商品总是具有更高的某种要素密集度。 不完全专业化假设:没有一个国家完全只生产一种商品。 完全竞争假设:一国之内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 要素流动性假设:要素在国与国之间是完全不流动的。 偏好的相似性假设:各国的需求偏好基本相似。 自由贸易假设:商品在国与国之间是可以自由流动的。

36 四、要素禀赋说的主要内容 如果两国的生产率水平相同, 是否存在国际贸易的基础? 191 9年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Heckscher ) 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的论文中从要素禀赋差异角度解释了这一问题 俄林 (B·Ohlin ) 在《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论文中发展了赫克歇尔的论点, 提出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的差异也是国际贸易的基础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逊在赫克歇尔-俄林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均等理论。所以人们又称为H-O-S 理论

37 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是地区间或国家间开展贸易的前提
各个地区生产要素赋予不同,决定了各个地区要素价格的不同 要素价格的不同,导致各地生产成本的不同 生产成本所决定的商品价格绝对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直接原因

38 澳大利亚 英国 两国生产羊毛的要素比例 土地 劳动1 两国生产呢绒的要素比例 土地 劳动10 本国土地价格 本国劳动价格 生产羊毛单位成本 生产呢绒单位成本

39 一个国应出口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个国家最丰富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进口的应是那些在生产中密集地使用了这国家最感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
国际贸易的流向应该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去;资本丰富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相对缺乏的国家去。

40 五、对要素禀赋说的评价 (一)积极方面 从一国基本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更符合实际 正确指出了生产要素在一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 (二)不足之处 强调静态结果,而资源状况除了自然禀赋外,也具有后天优势 H-O模型忽视了技术的重要作用 不能解释当今的贸易主要发生在资源禀赋相似的发达的工业国之间。

41 第四节 华西里·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 一、产生背景
第四节 华西里·里昂惕夫的里昂惕夫之谜 一、产生背景 赫—俄理论创立后,逐渐被西方经济学家普遍接受。在其后的20年中,一直为西方经济学家所推祟。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利用投入一产出分析法对该理论进行检验,其检验结果与要素禀赋论的判断完全相反,从而使要素禀赋论受到挑战。 意义:里昂惕夫之谜是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它的提出成为西方传统微观国际贸易理论在当代新发展的转折点,它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42 列昂惕夫之谜(Leontifiev Paradox) : 列昂惕夫(Wassily·Leontieve, 1973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953 年利用美国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1947 年美国的贸易结构, 对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进行了实证分析 列昂惕夫将生产要素分为两类, 资本和劳动,对200 多个子部门进行了分析,再整合为五十个产业部门, 其中有三十八个部门和国际贸易有关。 计算出每百万元的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资本和劳动投入, 其中美国的进口是利用美国的进口替代产业的资料计算的

43 美国经济学家列昂惕夫在对美国的对外贸易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后发现, 作为世界上资本最充裕的国家,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即要素充裕度差异不能有效地决定贸易方式。这种由列昂惕夫发现的赫克歇尔—俄林理论与贸易实践的巨大背离现象,被人们称为列昂惕夫之迷或列昂惕夫反论。

44 里昂惕夫之迷与H-O理论的密切关系 按俄林理论,去推论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结论是相当明确的:美国资本丰富而劳动力稀缺,所以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并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从理论上也相信这一结论,可是当他利用大量统计资料来验证美国的进出口商品结构时,却得出了与这一结论完全相反的结果。 因此,理论界称其为里昂惕夫反论,或称里昂惕夫之迷。

45 二、华西里·里昂惕夫简介 里昂惕夫(W. W. leontief )是美国著名计量经济学家,他创立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并以此突出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代表作是《投入产出经济学》。 1953年在美国《经济学与统计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 ,利用美国1947年进出口行业所用资本存量与工人人数的数据来检验H-O模型,其结果引发了持续一代人富有成效的争论。

46 三、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一)劳动熟练说 (1)劳动效率 这是列昂惕夫对于反论的解释,他认为美国工人劳动效率高,即美国工人的劳动效率高于其他国家。 (2)熟练劳动与非熟练劳动 美国经济学家基辛将美国企业职工的劳动区分为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他提出资本较丰富的国家倾向于出口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资本较缺乏的国家倾向于出口非熟练劳动密集型商品。

47 1965年基辛对美国的劳动素质进行了分析发现美国实际上是技术劳力丰裕的国家。他利用美国196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将企业人员按照熟练程度,分为8等:科学家、工程师;技术人员、制图人员;其他专业人员;经理;机械工、电工;其他熟练工;办事员、销售人员;非熟练工,并按照这种划分,对14个国家的进出口产品进行比较分析,得出 结论:劳动熟练程度的不同 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之一

48 (二)人力资本说 要素禀赋模型假设各国的生产要素是同质的。但实际情况是,美国的劳动力与其他国家的劳动力相比具有更高的效率,这是由于美国的劳动力包含了更多的教育、培训和卫生保健投资,从而拥有更高的人力资本的缘故。如果在计算进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率时把人力资本加到有形资本中,将很明显的得出美国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结论。所以,人力资本在决定美国的贸易模式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对“里昂惕夫之谜”最有说服力的一种解释。

49 在技术领先国家创新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 而其他国家尚未掌握时,就产生了国际的技术差距(Technology gap)
(三)技术差距说 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 .U.Posner)1961 年提出, 技术也是国家的一种资源, 在移动阶段, 国家之间会出现技术的差距, 技术上处于领先的国家在出口技术密集型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在技术领先国家创新出一种新的产品或新的生产工艺, 而其他国家尚未掌握时,就产生了国际的技术差距(Technology gap) 技术差距将保持一定的时间 除了知识产权以外的因素, 还存在“模仿时延” 他国消费者的需求时延和生产者的反应时延构成

50 (四)产品生命周期说 由弗农(Vernon) 提出的该理论,运用市场学的产品生命周期概念,解释产品生命周期不同阶段贸易流向的变化,揭示产品从国内生产到出口、从出口转向投资(FDI) 的过程、动因和条件。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阶段,国家间比较利益的变化如下:在第一阶段,美国等产品创新国拥有垄断优势,新产品在满足国内消费的同时,出口到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在第二阶段,外国开始仿制,产品创新国出口竞争力逐步下降;在第三阶段,外国厂商开始出口该产品,并在第三国市场逐步取代创新国;在第四阶段,产品创新国由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同时发展中国家开始逐步具备该产品的生产能力。

51 弗农(或称维农(Raymond·Vernon)产品周期理论
总之,产品生命周期说是一种动态经济理论,从产品要素的密集性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不同时期,其生产要素比例会发生规律性变化。从不同国家上,在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时期,其比较利益将从某一国家转向另一国家,这就使得赫-俄静态的要素比例说变成一种动态要素比例说。产品生命周期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不同发展水平国家间的梯度分工格局。 弗农(或称维农(Raymond·Vernon)产品周期理论 旨在揭示贸易、投资与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

52 四、里昂惕夫之谜的评价 谜的解释对 H-O 原理的假定前提进行了修正,一方面充实了 H-O 原理,增强了 H-O 原理的现实性,另一方面又构成了一系列贸易新理论的逻辑起点,丰富和壮大了国际贸易的理论体系。 里昂惕夫之谜与 H-O 原理之间不存在理论原则上的对立,而只是表明了理论和实践的矛盾。 里昂惕夫之谜虽然指出 H—O 原理与实践的矛盾,但它自身又是建立在 H—O 基础之上的,而且他的验证只研究了美国一个国家,同时这种研究也是以抽象的假定为前提的,如只涉及资本和劳动两要素等,所有这些不能不限制里昂惕夫之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53


Download ppt "第三章 国际分工理论 第一节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 第二节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 第三节 赫克歇尔——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说"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