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Chapter 14 貨幣供給的決定過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Chapter 14 貨幣供給的決定過程."—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Chapter 14 貨幣供給的決定過程

2 一、研讀目標 瞭解準備金市場 明白準備貨幣及其影響因素 知道貨幣供給的乘數模型 想想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

3 二、重點提要 準備金市場 準備貨幣及其影響因素 貨幣供給量的決定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

4 準備金市場 準備金的需求 準備金的需求係由應提準備(Required Reserves, RR) 與超額準備 (Excess Reserves, ER) 所構成。 準備金需求曲線與利率呈負向關係,一如圖 14-1中 Rd 所表示者。

5 準備金市場(續) 準備金的供給 準備金的供給來源可區分為二類:一為借入準備 (Borrowed Reserves, BR),它是銀行從中央銀行貼現窗口所借入的準備金;另一為非借入準備 (Non-Borrowed Reserves, NBR),它是指中央銀行經由公開市場操作所提供的準備金。 準備金供給曲線 Rs 乃形成一條正斜率的曲線(見圖14-1)。

6 準備金市場(續 1) 圖14-1 準備金市場的供需曲線
圖14-1 準備金市場的供需曲線 準備金的供給係由借入準備與非借入準備所構成,其中借入準備取決於銀行同業拆款利率與重貼現率的差距,且在銀行同業拆款利率高於重貼現率的情況下,係與之呈同方向的變動,反之則呈一條垂直線。至於準備金的需求則與銀行同業拆款利率呈相反方向的變動,主要反映機會成本的影響效果。

7 準備金市場(續 2) 操作策略 根據圖 14-2,如準備金為操作標的,例如準備金的目標訂為圖中的 TR0,則當準備金需求非預期地提高時,會導致銀行同業拆款利率的上升(如圖之 iH);當準備金需求非預期地下跌時,則會導致銀行同業拆款利率的下挫(如圖之 iL)。 在嚴格採行以準備金為操作標的的場合,準備金的供給曲線將形成一條垂直線。 *

8 準備金市場(續 3) 圖14-2 以準備金為貨幣政策操作標的的場合
圖14-2 以準備金為貨幣政策操作標的的場合 在以準備金為貨幣政策操作標的的場合,準備金供給曲線將成為一條垂直線,此時準備金需求非預期的變動,將導致銀行同業拆款利率的較大波動。

9 準備金市場(續 4) 若採以銀行同業拆款利率為操作標的,則當準備金需求非預期地提高時,為維持利率在 i0 的水準(見圖14-3),則短期內中央銀行須增加準備金的供給至 TRH 去調節,否則利率即會上 升;反之,當準備金需求非預期地下跌時,為維持利率在 i0 的水準,就須減少準備金的供給至 TRL。 嚴格採行以拆款利率為操作標的的場合,準備金的供給曲線成為一條水平線。 * *

10 準備金市場(續 5) 圖14-3 以銀行同業拆款利率為操作標的的場合
圖14-3 以銀行同業拆款利率為操作標的的場合 在以銀行同業拆款利率為操作標的的場合,準備金供給曲線將成為一條水平線,此時準備金需求非預期的變動,將導致準備金數量的較大波動。

11 準備貨幣及其影響因素 準備貨幣(reserve money),又稱為貨幣基數(monetary base)、基礎貨幣 (base money) 或強力貨幣 (high powered money),係由存款貨幣機構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的準備金與貨幣機構(及中華郵政公司儲匯處)以外各部門持有通貨(currency in circulation) 的合計數。 可由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推論準備貨幣方程式(reserve money equation),並進而分析影響準備貨幣增減變動的因素。準備貨幣方程式可表示如 下:

12 準備貨幣及其影響因素(續)

13 貨幣供給量的決定 準備貨幣可視為創造貨幣供給量的基礎,它係透過中央銀行、銀行及一般大眾之資產選擇行為,來支持倍數的貨幣供給量。此一倍數的關係,就是連結貨幣供給量 (M) 與準備貨幣 (H) 之貨幣乘數 (m)。這三者的關係,可寫成: M= H‧ m

14 貨幣供給量的決定(續)

15 貨幣供給量的決定(續 1) 不論貨幣的定義為何,貨幣供給量係由一項貨幣乘數與準備貨幣之乘積所決定,所以準備貨幣可視為創造所有貨幣供給量的基礎 (見圖14-4)。

16 貨幣供給量的決定(續 2) 圖14-4 準備貨幣與貨幣供給量的關係
準備貨幣是創造所有貨幣供給量的基礎,因此又稱為基礎貨幣。準備貨幣與各種不同定義貨幣供給量的關係,如依貨幣供給量的規模大小,可依序由下向上排列。

17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 貨幣乘數的影響因素 k 的影響因素 利率水準 稅率水準與地下經濟活動的規模 活期性存款及通貨之替代品的發展
所得和財富的水準 t 的影響因素 定期性存款的利率水準 其他的流動性資產之利率水準

18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續) e 的影響因素 貨幣市場的利率水準 中央銀行的融通利率 客戶提款的變異程度 對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預期
準備貨幣與貨幣乘數的關係 準備貨幣與貨幣乘數這兩者並非完全獨立無關,實務上,這兩者經常呈現相反方向的變動。

19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續 1) 貨幣乘數的可測性
即使貨幣乘數並非固定不變,如果中央銀行有能力預測貨幣乘數的行為(包括準備貨幣對貨幣乘數的可能影響),則中央銀行仍能有效地控制貨幣供給量。 觀之圖14-5,雖然我國 M2 之貨幣乘數自1990年代起係呈現不斷攀升的走勢,不過根據過去的經驗,M2 之貨幣乘數的可測性相當高,因此中央銀行在決定貨幣供給量 M2 時,實務上沒有太大的困難。

20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續 2) 圖14-5 我國貨幣乘數之歷史趨勢

21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續 3) 圖14-5 我國貨幣乘數之歷史趨勢(續)
圖14-5 我國貨幣乘數之歷史趨勢(續) 我國 M2 之貨幣乘數自 1990 年起即呈逐步攀升走勢,2003 年之後轉呈下跌,惟其可測性仍高。M1B 之貨幣乘數在1986~1989 年間呈現巨幅波動;1990 年代持穩於3附近;2000 年以降,轉呈盤旋走高格局,整體而言其走勢相當不明朗。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數列受到農曆春節的影響很大,因此貨幣乘數在農曆春節時,呈現規則下跌的季節性變動。

22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續 4) 圖14-6 我國貨幣乘數中重要組成分子的走勢

23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續 5) 圖14-6 我國貨幣乘數中重要組成分子的走勢(續)

24 貨幣供給量的可控性(續 6) 圖14-6 我國貨幣乘數中重要組成分子的走勢(續)
我國貨幣乘數之重要組成分子中,撇開季節性因素不談。k 係呈現長期下跌走勢,且在 1990 年代之前有較大波動;t 的上下起伏最大,走勢很難掌控;至於 e 在 1980 年代及 1990 年代初亦呈明顯波動,1992 年以來則持穩於 0 附近。

25 三、市場當教室 貨幣供給的乘數模型已經過時?
貨幣供給的乘數模型最早由布倫納(Karl Brunner)及梅爾澤(Allan H. Meltzer)於 1964 年所提出,已成為總體經濟學和貨幣銀行學分析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的標準工具。 他們指出,貨幣供給量的決定過程中,除準備貨幣之外,另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即是貨幣乘數。而貨幣乘數是由銀行、大眾的行為,以及中央銀行的力量所共同決定。

26 三、市場當教室(續 ) 貨幣供給的乘數模型已經過時?
不過,近年來貨幣供給的乘數模型是否仍然稱職,已遭受到極大的質疑。例如,曾任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的白宮經濟顧問會(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主席林賽(Lawrence Lindsey)就無奈地指出:「過去我信任所學和在學校教授的貨幣供給理論,但不認為還能使用這套理論。」「就貨幣供給數字而言,我們看到的是一大串數字,什麼也沒漏掉,但什麼重點也沒抓到。」 貨幣供給的乘數模型是分析中央銀行影響貨幣供給量的標準工具,但近年來有用性已遭受質疑。

27 三、市場當教室(續 1) 貨幣供給的乘數模型在表明什麼? 中央銀行可以影響此一模型中的哪一部分?
請至美國白宮網站,看看白宮經濟顧問會的主要職能為何?並與我國的總統經濟顧問小組比較一下。(

28 四、問題與討論 是非題 準備金的供給來源可區分為借入準備及非借入準備,其中公開市場操作影響借入準備,貼現窗口政策則影響非借入準備。
當貨幣乘數維持不變時,則中央銀行可以很容易藉由影響準備貨幣,來達成對貨幣供給量的控制。 比較名詞異同 借入準備、非借入準備

29 四、問題與討論(續) 簡答題 分析下列各金融交易事項,對央行資產或負債可能增加或減少之影響,並進一步推算「準備貨幣」變動之數量是多少?
央行國外資產(+) 1,000 政府存放央行存款(-) 500 央行對銀行融通(-) 800 央行發行國庫券(+) 200 郵政儲金轉存央行(+) 300

30 四、問題與討論(續 1) 何謂通貨比率? 請討論下列事件對通貨比率以及貨幣乘數的影響: 地下經濟規模擴大。
百貨公司、加油站、便利商店以及超級市場與銀行直接連線,顧客可由金融 IC 卡直接刷卡購物消費。 南部發生存款擠兌事件。


Download ppt "Chapter 14 貨幣供給的決定過程."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