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角聲癌症關懷 Herald Cancer Care Network cancer.cchc.org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角聲癌症關懷 Herald Cancer Care Network cancer.cchc.org"—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角聲癌症關懷 Herald Cancer Care Network cancer.cchc.org
關懷的基本原則 角聲癌症關懷 Herald Cancer Care Network cancer.cchc.org

2 單元的目的 尊重個人的隱私 明白設立個人界限的重要性 學習用正面表達方式與人溝通 以便保護關懷者和被關懷者

3 主要內容 感同身受(Empathy) 保守隱私 (Confidentiality) 關懷的界限 (Boundary)
關懷者的正面表達 (Assertiveness) 關懷者該作和應避免的事項 (Do’s and Don’ts)

4 感同身受 同情 Sympathy 過份認同 Over-identification 感同身受─體會對方的處境 Empathy

5 正確的關懷:一手拉著神,伸出另一手去關懷(或者把對方帶到神面前)
從這張畫裡,請學員說出同情,過份認同,和感同身受的差異嗎? 只有同情或過份認同的缺點在哪裡?請學員回答。 只有同情,而沒有行動時,這種關懷有點唱高調。 過份認同時,這種關懷不能把人從困境拉出來。 唯有感同身受的關懷者才能一手拉著神一手把陷在困境的人拉出來而不會太受對方影響。 請學員分享個人的經歷來說明這三種態度的差異。 正確的關懷:一手拉著神,伸出另一手去關懷(或者把對方帶到神面前)

6 保守隱私 是取得對方信任的關鍵 告訴對方你不會洩露他個人的隱私 例外:如果對方有傷害自己和別人的傾向時,你要告訴他的醫師/社工/家屬
講員可以用實例來說明保守隱私的重要性。 例如:有些華人把罹患癌症當作是一件不光彩的事,因此不願意很多人知道。也有些人不想讓很多人知道,免得被指指點點。倘若有這樣的人在教會裡,你就要尊重他,不要把他的隱私到處傳揚。 當關懷者深入瞭解被關懷者時,你可能會聽到一些對方的隱私,這是因為對方信任你才會告訴你的。因此,關懷者要保護對方和他的隱私。如果你把對方的隱私告訴別人,然後他又從別人口中聽到你傳揚他的隱私時,你在他面前就全然失信了。你會失去將來繼續關懷對方的機會。 倘若被關懷者有傷害他人或自己的企圖時,那時保護人的生命比保守個人隱私更重要。那時你要有智慧瞭解對方的想法和作法,以便在合適的時候告訴那些可以真正幫助他的人,包括警方。

7 保守隱私─個案討論 你的朋友知道你常關懷癌症病人,問你說你最近關懷的那人(剛好是他認識的人)是否得了癌症?而那人不要別人知道他有癌症。你會如何回應你的朋友? 教會最近來了一位新朋友,你去關心他。那位新朋友告訴你他與先前教會的人相處不來,所以想換一家教會。如果其他教會朋友問及這位新朋友的情況時,你會把他來教會的原因告訴他嗎? 狀況1的處理方式: 關懷者先肯定那位朋友關懷別人的心意,你可以轉達那人的慰問或鼓勵那人自己去關懷。但你不需要承認或否認你的關懷工作和你的關懷對象有癌症。 狀況2的處理方式: 理所當然,關懷者不必要將他想換教會的原因告訴其他教會的朋友。

8 關懷的界限 界限的定義 界限的種類─有形的和無形的界限 維持和尊重彼此的界限 健康的界限 不健康的界限 關懷者 被關懷者 關懷者 被關懷者
界限是一道看不見的保護牆圍繞在神所賦予每個人的空間。空間可以指身體、情緒和靈性(身、心、靈三個層面)。 我們有有形(外在)的界限就是身體的安全界限,例如別人與你接近的距離是否會給你造成壓迫感,或者別人是否可以觸摸你的身體,等。 我們也有無形(內在)的界限就是我們的感覺、情感、思想、意志、選擇、言語、行為、態度、價值、靈性等。 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之間應當維持和尊重彼此的界限。 問學員從這兩個圖形,觀察到什麼? 答案:合宜的空間或距離。 當某一方侵入另一方(aggressive)或某一方允許另一方侵入(permissive)時,這個界限就不健康了。 或者,當關懷者與被關懷者之間的距離太遠或關係冷漠時,彼此就很難感受到真誠的關懷了。 關懷者 被關懷者

9 界限的目的與益處 保護 責任 自己 不受別人對我們的身體或情緒的傷害 承擔我們自己應有的責任,而不會期待別人來承擔 別人
當我們尊重別人時,我們不會操縱或指使對方, 或要求對方來滿足我們的心意 我們讓對方做應有的決定,我們不會也不能夠為對方承擔他應當承擔的責任 使用一些例子來說明界限的目的和益處,例如: 保護自己:當陌生人太靠近我時,我會退後或避開;或太太被先生欺侮時,她可以離開她先生找一個庇護所 自己承擔責任:當我生病時,我會自己找藥吃或看醫生;或當我作錯事時,我自己要承擔後果和責任 保護別人:你的孩子與朋友有約要出去玩,你不會臨時要他幫忙家事。 別人承擔責任:天冷了,媽媽要孩子穿外套,但孩子不聽,所以孩子受寒感冒時,他就要擔當感冒的苦了。 請學員列舉一些例子。

10 關懷的界限─個案討論 癌友沒有親人住在附近,因病情嚴重,要求你每天晚上去陪他,因他不敢單獨一人過夜。如果你是關懷者,你會如何處理?
鼓勵學員討論,講員可以說明下列重點。 首先,關懷者要先瞭解他的擔憂是什麼以及他有哪些資源可以運用。 如果這個需要是長期的或他的情況是嚴重的,他有哪些親友或家人可以協助或者他應當要尋求專業的醫療機構的幫助。 關懷者不要自告奮勇而忽略自我的保護和癌友應有的責任。

11 關懷者的正面表達 正面表達的定義 知道你的身份與關懷的角色 以溫柔和恩慈的態度,用愛心說誠實話
表達你的感受和意見時,使用“我”的陳述句把現象,感受,意見,和期望告訴對方 配合你的肢體語言(正面、目視、聲調、態度) 正面表達後再積極聆聽對方的回應 正面表達是一種積極的、建設性的與人溝通的方式,透過尊重他人的需要和權利,也尊重自己的需要和權利。 當關懷者清楚自己的角色和界限時,他可以在適當的時候,以溫柔和恩慈的態度,用愛心說對方能夠明白的誠實話。 如何使用“我”的陳述句: 當我(聽到或觀察到某一個現象或事實)時,我覺得(敘述你的感受,但不要太極端),因為我關心你,因此我建議(提出你的中肯意見,是對方能夠實行的),希望你能夠(達到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或境界)。 除了用話語正面表達之外,你的肢體語言也要表達相同的正面態度。 當關懷者可以正面表達時,被關懷者也可以從關懷者身上學習正面積極的態度來處理他自己的問題。 若沒有正面的表達,關懷者會以忽視 (neglect)、迴避(avoidance)或緘默(silence)來處理狀況,因此導致關懷沒有果效或方向。 當你正面表達之後,你可以使用開放問句詢問他的想法,再積極地聆聽對方的回應。

12 正面表達─個案討論 你已經關懷一位對象一段時間,他明顯的有憂鬱症的早期症狀(如﹕睡不著,沒有食慾,對任何事物都失去興趣,拒絕吃藥…等)。你如何處理這個狀況? 被關懷者因病在家休養,他想充分使用雇員可以享受的權利,但他自己不想去問人事室他還有哪些福利可以用。他找你幫他問。你會如何處理? 如何使用“我”的陳述句來表達?(以下的例句只是供參考,學員不要機械化的套用公式,而是要考慮對方的情況和條件,建議可行的步驟。) 狀況1. 當我看到你對任何事都沒有興趣、睡不好、又吃不下東西時,我覺得很心疼,因為我關心你,因此我建議你去找醫療專業人員,希望你能夠尋求醫療的協助來改善你的狀況。(關懷者要知道對方的條件,是否有醫療保險,或是否要人鼓勵陪伴。必要時,關懷者也可以陪伴他去尋求醫療的幫助,但他必須願意接受醫療的幫助。) 狀況2. 關懷者可以詢問對方自己不去問的原因為何。如果是被關懷者想推卸自己的責任,關懷者就不要自告奮勇。因為與人事室談論福利的事應當是雇員的事,不是一位外人可以幫忙的。每一家公司都有人事規則,職員必須按規則行事。讓我們使用我的陳述句來表達。 我瞭解你希望能夠充分享受你的福利,但當你要我幫與人事室接洽你的福利時,我覺得這是很不妥當的事,因為這裡面牽涉到你個人的隱私和公司都人事原則。我雖然關心你,但我建議你自己直接詢問你的人事室,因為這樣你可以很清楚地溝通而不用透過第三者。(如果他語言溝通有困難,或許你可陪他去為他翻譯。但他應是主導者,你只是按他的需要來協助他。)

13 關懷者該作的 了解自己 靈性 個性 界限 用愛心說誠實話 不論斷 培養分辨的能力 時間 關懷的範圍 隱私
關懷者自己的靈命、情緒、和技巧要常常不斷地成長,養成一個關懷別人的習慣是生命成熟的表現,而不是遇見狀況時才表現出關懷者的特性。 關懷者可以很誠實的表達自己的限度,包括時間和你能夠協助的範圍。但你可以與他一同集思廣益來尋求可以幫助他的社區資源。 自我告白或你自己的隱私:在適當的時候,關懷者可以給予一些有關你自己的狀況,為了是達到更合適的關懷,但你不需要完全表白。 當對方無法諒解或固執時,也不要論斷他 不要容許對方不合理的對待或要求。關懷者是提供關懷,而不是讓對方隨心所欲。當你容讓他來駕馭你時,這個關懷的關係就會很快被破壞。 關懷者的態度、價值觀、靈命等都會影響他的關懷事工和分辨的能力。因此,關懷者要常常到主面前祈求神賜下恩典,讓自己成為更稱職的關懷者。

14 關懷者應避免 替對方作主 要對方按你的意思去行 讓對方來操縱或駕馭你 從關懷的關係裡得 滿足感 成就感 被需要感
關懷者不應當有控制或操縱被關懷者的意念或行動。相同的道理,關懷者也不應該被被關懷者控制或操縱。 關懷者也不應當從被關懷者身上尋求或得到成就感或滿足感。這樣的態度會造成不健康的關係。

15 關懷者應避免的 金錢的來往 接受貴重禮物 提供醫療建議 提供護理 推銷食品、藥品和介紹偏方 餵藥給病人吃 單獨搬動病人
這些都是基本的界限,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和法律責任。 請學員分享經歷,他們是否曾經做過或看到別人做過這些事,結果如何?為什麼要避免這些事呢? 講員可以按學員的分享強調這些重要的界限和責任。或以其他實例加以說明。 例如;當關懷者提供偏方時,可能對被關懷者造成困擾,到底要或不要接受。也有可能關懷者因此給對方一個虛假的希望(false hope)。

16 綜合個案討論 關懷者試著當好人,每次被關懷者抱怨他無法完成一件事時,關懷者總是默默地幫他
後來,被關懷者發覺他可以藉著抱怨來促使關懷者幫他完成他無法或不想做的事 漸漸地,關懷者也覺得身心疲憊,因此,他也想辦法避開被關懷者 你覺得這個關懷的關係出了什麼問題?如果你可以重新再來,你會如何改善? 請學員發表意見。 問題出在關懷者自己以為是幫那人的忙,其實他無形中縱容被關懷者。當被關懷者的要求超出關懷者能夠或願意提供的幫助時,他就以避開被關懷者來逃避他。因此,這個關係就面臨危機。 改善的步驟是與被關懷者設定合宜的界限和責任,並使用正面的表達來溝通這些界限。 如果你已經幫過他,錯過第一次的機會,你會如何處理?重新設立合宜的界限,並用正面的表達來說明這些界限。

17 總結 掌握關懷的基本原則 設立合宜的界限 用正面表達與人溝通 這些關懷的原則一方面是保護關懷者,另一方面也保護被關懷者。
關懷者應當明白自己的身份和態度。我們只是關懷者,唯有神能夠提供一切的答案。因此,我們要 let go and let God. 當關懷者能夠用積極、正面的態度和技巧來表達關懷時,被關懷者也可以覺得被尊重,並且他也可以學習承擔他自己應負的責任。 關懷者也要學會照顧自己。當你身、心、靈都健康時,你才能帶出一個健康的關懷。

18 參考和閱讀資料 司提反事工訓練手冊, 2000, Saint Louis, MO.
放心,陪他一段─照顧者十二守則,Self-Care for Caregivers, A Twelve Step Approach, by Pat Samples, Diane Larsen, and Marvin Larsen, 張老師文化,2001 助人工作者自助手冊─活力充沛的秘訣,The Resilient Practitioner, by Thomas Skovholt, 張老師文化,2001


Download ppt "角聲癌症關懷 Herald Cancer Care Network cancer.cchc.org"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