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大學生與通識教育 - 一個夢想點燃的火花 張文亮.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大學生與通識教育 - 一個夢想點燃的火花 張文亮."—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大學生與通識教育 - 一個夢想點燃的火花 張文亮

2 如果一個科系,都是知識浩瀚大海中的一個海島
但願在海島間有通航的船隻 如果每一種學門,都是聳立在峽谷間的一根大柱 但願柱子之上有橋樑的橫跨 如果每一個課程,都有自己的主旋律 但願還可以譜成一首交響曲 如果在每一個專業,都有自己獨特的招數 但願這些招數之間還有靈活的變化 如果每一份學習,彷彿是給與一朵花美麗的裝扮 但願有一個地方,能夠呈現花園的繽紛 有這種花園嗎? 這是「通識課程」的夢想

3 許多學生不了解大學的通識課程 以為這些課是營養學分 親愛的同學,我寫這篇文章的目的 是在告訴你們 通識教育源自一個神聖的使命與夢想

4 贈地大學的主要推動者是教育家唐納 (Jonathan Baldwin Turner, 1805-1899)
1862年是近代高等教育發展的里程碑 美國國會通過「贈地大學」 (land grant university)法案 根據這個法案 美國各州才有「州立大學」的設立 進而讓普世公立大學成立 贈地大學的主要推動者是教育家唐納 (Jonathan Baldwin Turner, ) 他也是著名伊利諾大學 (University of Illonois)的創辦者

5 他認為:「大學的設立,就是要教導學生真理。只有真理,能夠使人得自由。」
他一生當了五十三年的老師 他經常對學生說: 「我心臟最強的那條纖維,就是相信大學必須忠於真理,才能承受上帝的祝福。」

6 一個夢想,點燃火花 唐納1833年自耶魯大學畢業 學生中有一位名叫林肯 (Abraham Lincolon,1809-1865)
畢業後自願到伊利諾的原住民保留區教書 後來也在保留區附近的學校授課 學生中有一位名叫林肯 (Abraham Lincolon, ) 林肯一生祇受十八個月的正式教育 唐納剛好教到他 林肯後來稱唐納是:「語言學教育唯一的老師」 唐納後來離開教職成為廢奴運動的領袖 與熱心的社會改革家

7 為了奴隸解放 挑戰到美國聯邦制權力的基礎 爆發了南北戰爭(1861-1865) 當時大學都是私立 唐納認為推動國家進步的首要之務
數目也少,學費很貴 以致全國文盲者佔95%,受大學教育低者於1% 唐納認為推動國家進步的首要之務 不止是解放奴隸,而需要讓大學教育普及化 因此他呼籲州立大學的設立 林肯也大力支持他

8 南北戰爭剛結束 各州根據法案紛紛設立州立大學 大學廣設工程、農業的相關科系 大批的學生進入大學,許多學生來自農村

9 1865年,唐納給教育部「常設委員組織」 (The Committee on Permanent organization)的一封信上寫道:
「但願來自農場的學子,在大學不祇學到種植的方法,也能夠瞭解作物、辨認土壤、明白氣候、大氣的變化,知道耕作的地方是在地球的什麼經緯度上…他們在耕種時,白天可以知道田邊的樹木花草,夜間他抬頭,可以知道天上星辰的運轉,這是大學教育的目的。」 那個科系可以教這麼廣闊的知識? 他建議讓學生在不同科系 有跨系選修課程的自由 這是通識課程的萌芽

10 領袖的培育 1870年南北戰爭之後 工、商業也發展迅速,市場的影響廣大 大學科系教育的理想 末了,唐納的理想祇剩「選修課」
幾乎擋不住外界的壓力 成為職業類別的代名詞 或是職場代工的培訓處 末了,唐納的理想祇剩「選修課」 給學生一點選修的自由

11 1870年洛克菲勒基金會支持成立 「芝加哥大學」(University of Chicago)
第一任校長哈潑(William Rainey Harper, )接下唐納改革的一棒 他提出科系職業化是將知識零碎化 失去大學培養領袖人才所需的宏觀與遠見 結果學生「愈學愈多,知道卻愈來愈少。」 (learning more and more, about less and less)

12 他提出「整合才有廣泛的影響力」很快的被遺忘 後來祇留下大學的「服務課程」 成為改革的遺跡
當時的芝加哥大學標榜是領袖的培育 哈潑提出整合所學 方能產生新領域的洞見與創新 整合事實與價值 才能產生管理、文化與工程領域等的領袖 整合道德、倫理與信仰 才能引發學生有向上的自覺 (self-consciously to promote student) 可惜他早逝 他提出「整合才有廣泛的影響力」很快的被遺忘 後來祇留下大學的「服務課程」 成為改革的遺跡

13 站在文化與社會的基礎上 1919年 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 他提出「百本經典閱讀」 並提出要有通識教育
英文系學系厄斯金(John Erskine, )教授 認為文學是每一個科系需要具備的人文素養 他提出「百本經典閱讀」 要求學生用兩年讀完其中的二十本 並提出要有通識教育 開出通識教育的第一門核心課程(core cunicuium) -「當代文明」(contemporary civilization)

14 他認為了解文化可以幫助每個學生在自己的科系 產生更深學習的使命與意義
後來又開出「自我、人與社會」 (self, person and society)的課 期待以社會學寬廣的角度 幫助學生綜合各學科的能力 在他的推動下 哥倫比亞大學的通識課程增至二十一門 當時的口號:「當教育的核心能夠為連結不同的領域,才能帶給學生正確判斷的基礎。」

15 不過,近代通識教育最有影響力的推動者 許多擁有管理,技術專長的人 使他在1945年成為芝加哥大學校長之時 提出教育是讓學生學到最重要
是哈金斯(Robot Maynard Hutchins, ) 他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經歷人類以新進武器在戰場廝殺 與 年全球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 他看到許多公司關門 許多擁有管理,技術專長的人 一失業就一蹶不振 除了自己的專業之外 不知道還能做什麼? 使他在1945年成為芝加哥大學校長之時 提出教育是讓學生學到最重要 有關人生的法則 而非祇限短暫實用的技術 與一時熱門的學科

16 通識教育的格局 他重拾哈潑校長所提的通識課程 提出通識教育的方法 他認為通識教育是為大學認真的學生而開授 將是一種撕扯般的痛苦學習歷程
並且以時代的「學術管家」 (academic housekeeper)自居 提出通識教育的方法 要以超過科系的大格局 包括強調科學的人性面 探討科學發展背後的文化、社會等來教導 他認為通識教育是為大學認真的學生而開授 因為更大格局問題的思索 走出自己科系的學習 將是一種撕扯般的痛苦學習歷程 如果沒有認真學習,將無法體會其精髓

17 通識課程在1980年代之後 才漸被普世的大學所接受 使市場企業家與財主像是中古世紀 他們呼叫著:「給我人,迅速給我人。」
關鍵不祇在眾人逐漸了解通識教育的底價值與意義 而是在時代急速地演變 使市場企業家與財主像是中古世紀 自蠻荒之域鑽出來的海盜 成群抱著枕木來撞擊大學之門 他們呼叫著:「給我人,迅速給我人。」 大學拼命的遵照要求,給了人 但是二、三十年後 這些人在40-50歲大都被時代淘汰,失去了工作

18 以通則應萬變 除此之外,不少自居大佬的當權者 用許多評鑑表格、標準、評估 讓人花費力氣在芝麻評估上 許多自許自由開放自居的人士
像是一群莽漢直接進入大學,中斷教育 用許多評鑑表格、標準、評估 讓人花費力氣在芝麻評估上 結果過濾蠓蟲,吞下駱駝 許多自許自由開放自居的人士 也以新潮的思想 極端的論點在大學尋找寄生的地方 與發展的溫床 報章、媒體常對大學負面的報導 給大學生負面的標籤為樂

19 大學的教師、科系、必修課、 實習課、選修課的確很少改變
時代的改變太迅速 高等教育不斷承受教導要符合時代發展的壓力 但是需求瞬間萬變 社會上沒有人知道時代將向哪個方向發展 怎能要求大學要提供符合時代發展的服務呢? 沒關係,讓我們帶著夢想再一次朝向那些巨大的怪物 衝過去吧 大學的教師、科系、必修課、 實習課、選修課的確很少改變 以致通識課程的統整與彈性,成為面對時代驟變 裝備學生的最後一道防線 期待學生在通識課程學到基本的通則 日後能以通則應萬變

20 當一個老師帶著少數的助教進入通識教室 還要像西班牙的夢幻騎士 他們不只面對學生的求知 與時代的壓力
──唐吉柯德與他的老馬、夥伴, 面對一大群的海盜、莽漢


Download ppt "大學生與通識教育 - 一個夢想點燃的火花 張文亮."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