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批判理論 指導教授:倪進誠 組員:謝素君 盧娟娟.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批判理論 指導教授:倪進誠 組員:謝素君 盧娟娟."—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批判理論 指導教授:倪進誠 組員:謝素君 盧娟娟

2 報告大綱 壹、前言 貳、批判理論的意涵 叁、批判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肆、批判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伍、批判理論的界定
陸、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 柒、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 捌、批判理論的批判 玖、批判理論相關研究實例 拾、批判理論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 拾壹、參考書目

3 壹、前言 「偉大的真理是供人批判的,而不是供 人膜拜的」---尼采
壹、前言 「偉大的真理是供人批判的,而不是供 人膜拜的」---尼采 一、批判是一種自我反省及檢視的能力。 二、批判理論研究典範可說是科學研究典範的另類思考,為質性研究開啟了一扇鉅視之窗。 三、對批判理論研究者而言,研究不只是一種日常生活經驗的再現而已,同時也是社會主流意識的展現,所以批判理論研究典範又被稱為,「意識型態導向的研究」。

4 貳、批判理論的意涵-1 一、「批判理論」是一群而不是一種理論 二、「批判理論」專注於理論本身 批判理論的名稱背後隱藏著不同學者間的許多爭論。
對本身概念、方法和假設的自我專注或自我意識是批判理論的一項重要特色。 主張理論和實際是密不可分的。

5 貳、批判理論的意涵-2 三、「批判理論」不同於科學:排斥「自然」 四、啟蒙:真正利益的揭露 批判理論排斥社會生活中「既定事物」的概念。
批判理論認為,人類事務中所有的「事實」都是社會造成的。 四、啟蒙:真正利益的揭露 批判理論主張對社會生活的實際狀況加以啟蒙。這種啟蒙包括對個人及團體真正利益的揭露在內。

6 貳、批判理論的意涵-3 五、解放:取得權力以控制自己的生活 六、馬克思主義的修正 七、工具理性的批判
批判理論不僅主張能清楚的揭露出這個世界,同時主張可以改變世界,進而脫離不平等及不公平的束縛而取得自由。 六、馬克思主義的修正 正統的馬克思主義主張:「底層結構決定上層結構」;批判理論對此假設提出質疑。 七、工具理性的批判 批判理論視工具理性為現代世界的主要特性。我們需要從它的畸形和限制中解放出來。

7 貳、批判理論的意涵-4 八、文化 九、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批判理論賦予文化在經濟因素之外高度的自主性與獨立性。
文化的四項主要部門:「高級」文化、通俗文化、青少年文化、文化與自然。 九、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強調個人的重要性。 關心人格的形成。 透過「意識型態」的概念來探討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8 貳、批判理論的意涵-5 十、對於美學的重視 十一、佛洛伊德的影響:心理分析成為批判理論的主要資源
批判理論主張,文學、戲劇、藝術和音樂在某種程度上獨立於經濟領域之外。 批判理論相信美學可以揭露社會的事實。 十一、佛洛伊德的影響:心理分析成為批判理論的主要資源 批判理論依循佛洛伊德,強調無意識、非理性、壓抑、感情、性行為、以及心理分析方法本身。

9 貳、批判理論的意涵-6 十二、解釋的層次 十三、語言
社會世界的解釋可從三個層次來說明:個人和人際間的(層次一)、制度的(層次二)、和結構的(層次三)。 批判理論認為,在提出解釋時必須同時結合所有三個層次的觀點。 十三、語言 語言已逐漸成為批判理論學家的重要焦點。 語言是行為的中心,決定並說明所有的社會生活。 貫穿批判理論的特殊用語,對批判理論而言蘊含豐富的意義和重要性。

10 叁、批判理論的起源與發展 一、起源:法蘭克福學派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成立背景、發展及衰退與重建。
影響法蘭克福學派的重要關鍵因素:三項知識的本質 1、馬克思有關社會的理論是批判理論的主要 來源。 2、德國哲學和社會思潮的悠久傳統,如 康德、黑格爾、韋伯。 3、佛洛伊德學說。 二、法蘭克福學派的成立背景、發展及衰退與重建。

11 肆、批判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1 一、馬克思‧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1895-1973)
(一)為法蘭克福學派制定了三項重要工作 (Gibson,1986;吳根明譯,民77) 1、把科技整合計畫運用到個人與社會關係的 需要。 2、必須拒絕正統的馬克思主義,而代之以馬 克思更深入、更透徹的認識。 3、提出一項變遷的社會,以解釋聯結意識、 文化、經濟和社會的關係,並促成其再製 與轉化。

12 (二)傳統理論與批判理論 ◎經驗理論→科學預測→方法論的禁制→ 科技專家統治。 ◎批判理論→意識的啟蒙或喚醒→集體行動→ 邁向合理的社會。 (三)霍克海默的思想發展其哲學和社會批判理 論,有兩條主軸 1、對現實社會問題的批判性研究。 2、對實證主義的哲學方法及一切傳統「意識 型態」理論的激烈批判。

13 肆、批判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2 二、泰奧多爾‧阿多諾(Theodor Wiesengrund Adorno,1903-1969)
阿多諾對批判理論的兩大貢獻: (Gibson,1986;吳根明譯,民77) 1、否定的辯證法 (1)在批判理論中,辯證、批判、與否定三個概念互相扣連且交互作用。 (2)辯證的過程其實就是一種不斷否定的過程。 (3)運用到社會政治現象,就是透過不斷的批評、否定,而使社會現實朝向合理的轉變。

14 2、權威人格的研究 (1)「權威人格」研究是屬於霍克海默主 持的大型研究「偏見之研究」的一部 份。 (2)對於不容許相反言論的意識型態加以 確認,同時企圖對於這種反民主的感覺與 以精確的描述。

15 肆、批判理論的重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3 三、赫伯德‧馬庫色(Herbert Marcuse, ) (一)馬庫色的著作被用來提供知性的與意識型態的論斷,以抗議、質疑被普遍承認的權威,透過革命的手段尋求推翻已被建立的體系。 (二)因1960代激進學生運動而享有盛名。由激進學生的訴求可看出其批判理論與思想體系: 1、對個人滿足與個人自我解放的堅持。 2、對社會的批判理論。 3、對壓抑的容忍之概念。 四、富爾金‧哈柏馬斯 (Jurgen Habermas,1929) 「當代的批判理論」

16 伍、批判理論的界定-1 一、批判的意義: (一)被視為否定的評價;隱含有權力、利益、壓迫的意涵。
(二)Raymond Morrow(1994)的界定,著重「批判」在方法論上的意義,將「批判」作為研究社會時在知識和解釋等性質的先前預設(presupposition) ,也指研究者的自我反思(self-reflectivity) 。 (三)就此界定「批判理論」可從兩方面探討:系統分析和歷史探討。

17 伍、批判理論的界定-2 二、系統地分析 (一)就系統地分析而言,批判理論 1、是一種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 。 2、是關於社會的一種概念。
3、是實現特定價值的遠景,有助於彌補實證取向 的社會科學研究之不足。 (二)批判理論作為社會科學的研究取向,與「詮釋轉向」有密切關係:反實證主義,主張詮釋取向。 (三)人類想像的客觀結構與自然科學不同之處: 1、「社會事實」與「自然事實」不同。 2、人類有獨特的能力依照對社會的認知而改變行為。

18 伍、批判理論的界定-3 (四)實證取向的社會理論較強調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間的相同性,而批判社會理論則著重探討區別這兩種科學的特性。
(五)批判理論的焦點是在於社會鬥爭中「宰制」的問題(domination) ,這是指在社會關係中由權力運作所產生的不同形式之「異化」(alienation)。 (六)批判理論作為社會文化批判,既批判社會中的宰制關係,也想像由此而生的新的可能性。

19 伍、批判理論的界定-4 三、歷史的發展 (一)源自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理論有三項獨特的特質:
1、第一個獨立的、具備明確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架構的研究組織 2、採取包含社會科學、人文科學和非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等學科之間的理論與方法。 3、第一個系統地運用調查研究等實徵研究技巧來檢驗與修正衍自馬克思主義傳統的命題。

20 (二)早期批判理論的發展有三項明確階段:
第一階段:採取「學科之間的唯物論」 第二階段:放棄馬克思主義的政治傾向,但仍反對資本主義並轉而解釋資本主義新的、健全的穩定性。 第三階段:哈柏馬斯 (Jurgen Habermas)的批判理論是基於「解放性的認知興趣」

21 陸、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1 一、西方的馬克思主義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可區分為兩個派別:科學的馬克思主義和批判的馬克思主義。基本上,雙方所爭議的主要是馬克思理論中的「底層對上層」的隱喻和生產模式的演化等重要概念。 (二)科學的馬克思主義: 1、探究的主要目標在於以實徵的方法來發現深植於生產 模式中的社會發展的法則,作為工人革命的主要參照點。

22 (三)批判的馬克思主義 2、「經濟化約論」國家被視為是宰制階級的直接工具。
3、Engles與南亞馬克思主義及新馬克思主義均屬於科學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指出經濟生產就是社會發展的根源,這種經濟化約論主張以革命的手段推翻資產階級的宰制。 (三)批判的馬克思主義 1、較注重馬克思早期的著作,其中Hegel的「異化」概念 為馬克思用來作為「異化的勞 動」之重要依據。

23 2、早期的法蘭克福批判理論後設地分析和重讀馬克思,以及馬克思方法中的Hegel學說的要素,強調主體和客體的重要。
3、這種主體和客體的辨證立場又被稱為批判詮釋學的形式之一,主張社會模式如同社會再製的過程,而不是經濟基礎對文化結構的直線效果。 4、經濟化約論的核心教條和歷史唯物論的認識論受到修正和重新詮釋。

24 陸、批判理論的理論基礎-2 二、詮釋—辯證的傳統 (一)Dilthey用「詮釋學」和「理解」來指涉文化科學的方法。
1、文化科學的任務在於「詮釋」,而自然科學的因果「解釋」並不適用於理解人類的行動。 2、「解釋」是指自然科學意涵下的因果解釋,是基於不變的法則。「詮釋」和「理解」,鑑於社會生活的獨特性質,指出其不適用 於因果的解釋。

25 (二)黑格爾式的馬克思主義以一種非常不同的方式來處理「詮釋」和「因果」之間的關係,拒絕「不具歷史性的法則」之觀念。
1、知識可能性的條件不僅在於人類心靈的先驗結構,還應考慮 個人在歷史中的位置。 2、社會實體是完全歷史性的,且只能作為矛盾要素的「整體」來了解。 3、「矛盾」有別於日常的衝突意涵,因為它既無法藉諸既定的實體形式來解決,而是需要新的、更高的行事,亦即辯證的方式。 4、黑格爾的 「整體」一辭跟歷史主要的傳統有關,在方法論上是只社會及描述社會相關概念是相對於歷史脈絡的。

26 5、詮釋批判的傳統在詮釋社會時,是文化產品受到資本主義的社會關係所宰制的角度切入,使得意識型態的批判成為詮釋的中心任務。
(三)盧卡奇(Georg Lukacs)指出: 1、馬克思裡的核心是將社會視為由主體和客體之辯證關係而形構的矛盾整體。 2、資本的宰制不僅是來自外部的強制維持,也是透過「物化」(reification)的歷程,使社會中的行為者錯誤地將社會實體等同為自然的。 3、將社會從矛盾的整體來進行分析即是一種辯證的方法。

27 柒、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1 一、規範的基礎 (一)歷史唯物論的重建— Habermas提出溝通理性及溝通行動理論作為規範性基礎,以重建一個公平正義的社會。挑戰Marx將勞動作為首要的基本議題。 (二)社會與文化的再製方面— Habermas—強調歷史的特殊性與國家對於社會衝突的調解重要性,亦即重視行為者與社會結構的辨證 Marx—以經濟結構和文化之間的符應作為規範基礎

28 柒、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2 二、基本的概念 Habermas強調主體和客體之間互動模式的首要性質為『語言學轉向』。 (一)工具合理化—
其特徵是有目的的理性系統,有時也稱為『策略理性』。 (二)溝通理性— 內在於規範性系統中,駁斥關於社會生活中的核心主要是衝突關係的主張

29 柒、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3 三、認識論的基礎
Habermas的認識論企圖掌握知識構成的興趣與科學方法論的關聯。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三個層次,有三種不同的趣求動向--技術的興趣、實踐的興趣、解放的興趣。 (一) Habermas的知識論架構圖示

30 Habermas的知識論架構圖示

31 柒、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4 四、方法論的基礎 (一)演化觀— 提供普遍的規範性原則之非直接的經驗證立,以及文化形式之發展的(方向性)結果。
Habermas是圖證立歷史演化觀的基礎,即由『解放』的實踐興趣所引導的ㄧ般詮釋,來否定實徵主義的主張。 (一)演化觀— 提供普遍的規範性原則之非直接的經驗證立,以及文化形式之發展的(方向性)結果。 (二) 社會科學的邏輯— 1、克服主觀主義和客觀主義的二極化主張 2、整體性理論

32 柒、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5 五、社會變遷的理論 Habermas提出『組織的原則』取代『生產模式』 (一)『組織的原則』--
四項可能(普遍)的社會統整的結合—親屬關係、血統、官方政治和正式法律。 (二)修正之因—不同的學習和合理化過程 1、合理化—科學與技術發展 2、學習形式—隱而難見

33 柒、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6 六、主要的研究議題 (一) Habermas為危機下一個註解,凡事危機的解決即是使遭遇危機的主體得到解放。
1、經濟危機 2、合法化危機 3、合理化危機 4、動機的危機

34 社會系統的模型

35 危機趨勢

36 批判理論的研究基礎-6 (一)後自由社會的整合形式 (二)家庭的社會化與自我的發展 (三)大眾媒體和大眾文化 (四)對抗的可能性
六、 Habermas指出四個基本的探究領域 (一)後自由社會的整合形式 (二)家庭的社會化與自我的發展 (三)大眾媒體和大眾文化 (四)對抗的可能性

37 捌、批判理論的批判(一) 一、反科學的批評 D. Dahrendorf(1974)曾評論Adornor和Popper在『實證主義論戰』中的爭議 Adornor Popper 1.批判是透過理解來顯露真相的衝突 2.自然科學賦予我們選擇的自由,而社會科學的對象已經由其本身決定,並迫使我們接受。 3.實體的再製是可能的 1.批判完全缺乏明確的內容 2.所有科學是理論的,科學的特質是可超越的。 3.知識是一個捕捉實體的企圖

38 捌、批判理論的批判(ㄧ) 一、反科學的批評 未發展出獨特方法以促進研究的進行 ,使其被認為跟經驗研究不相干。
批判理論本身跟意識型態有密切相關,以致於被拒絕是一種適當的社會科學。 缺乏一套據以進行經驗研究的步驟,則是其理論不能忽視的限制。

39 捌、批判理論的批判(二) 、(三) 二、過於菁英主義的批評 三、過於理性主義的批評
批判理論學者以相當抽象致使顯得模糊、自負的哲學語言來撰寫,且無法將其理念與實務建立相關。 批判理論被視為象牙塔中的智識貴族。 三、過於理性主義的批評 批判理論將理性個人和團體解放的基礎 ,扮演解釋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思想 後現代是全面地拒絕所有啟蒙工程 。

40 玖、批判理論相關研究實例 一、早期批判理論的研究事例 (一)政治經濟學與國家方面 (二)社會心理學方面 (三)文化研究方面
二、意識形態的批判 (一)科學的或理性的批判 (二)內在的批判 (三)效果的論證 三、批判研究的意義與實際 批判理論本位的勞工研究(研究實例)

41 拾、批判理論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1 一、教育研究的類別 二、教育研究的主題 (一)「經驗─分析」的研究 (二)「詮釋─理解」的研究
(三)「批判─重建」的研究 二、教育研究的主題 (一)從事溝通理性的研究 (二)意識型態批判的研究

42 拾、批判理論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2 三、教育研究的方法論
(一)批判理論在方法技術上採取折衷的態度,依據研究所需來運用經驗研究的方法或其他分析法。 (二)批判理論在方法論技術的採用上,可謂一種「方法論的實用主義」,不僅包括了實徵主義所有可能的方法技術,而且引進詮釋社會科學相關的質的研究方法。 (三)批判理論的方法論可歸納出「反省的」與「辨證的」兩個獨特特質。

43 拾壹、參考書目 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主編:民80《質的研究法》,高雄:麗文文化。 吳根明譯 :民77年《批判理論與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宋林飛:民92 《社會學理論》,台北:五南。 潘淑滿:民92 《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 黃瑞祺:民85 《批判社會學》,台北:三民。


Download ppt "批判理論 指導教授:倪進誠 組員:謝素君 盧娟娟."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