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2 本章的学习重点: 贸易差额论的理论与政策 1 2 绝对成本论与比较成本论的异同点 穆勒相互需求论与马歇尔相互需 求论的异同点 3

3 第一节 贸易差额论 一、历史背景 贸易差额论是16~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出现的国际贸易理论。
这一时期的商业资本不断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居于统治地位。为了扩大产品销路,商业资本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于是便出现了反映这种商业资本向外扩张要求的理论,即重商主义,主张通过国家干预实行外贸扩张。

4 二、理论思想 (一)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贸易差额论是以重商主义的财富观为基础的。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金银,金银代表财富,一国是否富裕,主要取决于该国所拥有的金银数量。国家一切经济政策和经济活动的目的都应是为了获取金银。

5 (二)保持外贸顺差是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 认为增加一国的金银拥有量可以通过两条途径: 一是开采金银矿藏; 二是通过对外贸易顺差使金银流入国内。
贸易差额论认为增加金银的主要途径是对外贸易。 认为内贸不能增加一国的金银总量。 只有通过对外贸易并保持顺差,才会使外国的金银流入国内。

6 (三)贸易差额论的两个阶段 1、早期的贸易差额论
早期的贸易差额论也称作“货币差额论”,他们非常片面地解释和实施“外贸顺差”政策,极力主张通过国家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增加金银财富。严格控制外国工业品和奢侈品的流入,金银一旦流入国内就绝对不允许再流出,违者处以重罚。 早期贸易差额论的主要特点,是要求对外贸易中的每笔交易和对每个国家都保持顺差,任何交易都不允许出现逆差,以此达到增加货币财富的目的。 2、晚期的贸易差额论 认为外贸保持总体顺差就可以。 他们与早期贸易差额论者的一个明显区别是不反对把金银货币输出国外。认为在对外贸易中只要始终坚持多卖少买的方针,金银就会以外贸顺差的形式流入国内,就能达到保持本国货币收入不断增长的目的。

7 三、政策主张 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包括: (一)货币管制政策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主张严禁金银输出,贵金属一旦进口以后,就必须留在国内。当时英国规定输出金银为大罪,西班牙则最为严厉,输出金银者最高可判死刑。 晚期的贸易差额论者的货币政策有所松动 。 (二)对外贸易垄断政策 当时西欧各国都对国际贸易实行国家控制和垄断的政策。

8 (三)奖出限入政策 (四)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
例如,退还对出口产品原料征收的各种税款,必要时还给予补贴。各国对进口消费品则几乎无一例外地征收高关税,这样使其价格高到让消费者难以购买的地步。 (四)鼓励发展本国航运的政策 重商主义者认为,强大的商船队是一个国家外贸发达和经济强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积极发展航运事业,为本国商品出口及转运创造有利条件。

9 (五)发展本国工业的政策 这些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1)向工场手工业者发放条件较优惠的贷款;
(2)为发展本国的技术性产业而高薪聘请外国工匠并禁止本国熟练技术工人外流; (3)对进口的新技术设备减免关税并限制本国的新技术设备输出; (4)为了降低工业生产成本,各国普遍实行低工资制; (5)为了提高产品的质量竞争力,制定各种工业管理条例,加强产品生产的质量管理。 .

10 四、简评 1、贸易差额论的理论和政策适应当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要求,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是,后期则变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贸易差额论实际隐含着一个错误的假定前提,即认为世界的物质财富是固定的、有限的。一国之所得必为他国之所失。这会导致损人利己的贸易政策。 3、贸易差额论认为财富和利润都产生于流通过程的观点是错误的。 4、贸易差额论是最早的国际贸易理论,但是在理论上是肤浅的、不成熟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 .

11 贸易差额论产生于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距今虽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张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5、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有着积极意义。 贸易差额论产生于从封建主义过渡到资本主义的阶段,距今虽已400多年,然而它的某些政策主张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 (1)积极发展出口工业,提高产品质量,保持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 (2)禁止奢侈品进口和对一般制成品奖出限入; (3)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保护本国的民族工业等。

12 第二节 绝对成本论 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18世纪60年代,英国开始了产业革命。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从海外市场获得更多的廉价原料并销售其产品,迫切要求扩大对外贸易,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贸易保护政策却严重束缚了对外贸易,阻碍了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 这种要求,必然要反映到经济思想上来。这就是重商主义衰落和古典学派兴起的大背景。 古典学派提出了“自由放任”的口号,在理论上为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铺平了道路。 古典学派的最主要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

13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年)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代表产业资本的利益。
斯密先后在格拉斯哥大学和牛津大学学习,毕业后曾在爱丁堡大学讲授法学、政治学和修辞学,后来到格拉斯哥大学讲授逻辑学和道德哲学。1778年他被任命为苏格兰税务监督,1787年担任格拉斯哥大学校长,1790年逝世,终年67岁。

14 斯密的代表著作是《国民财富的性质及原因的研究》, 即《国富论》。该书初版于1776年,先后被译成多国文字,它集经济理论、经济史和经济学说史于一体,标志着古典经济学已经成熟并形成体系。
斯密在《国富论》一书中对重商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提出了“绝对优势论” 又称绝对成本论,这标志着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真正开端。

15 二、绝对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斯密理论的中心是经济自由主义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自由贸易,自由放任、依靠市场这个“看不见的手”来对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自发调节,维持均衡,控制社会利益,从而使社会获得进步和稳定。 斯密 凯恩斯主义 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

16 (二)斯密对重商主义的三点批判 1、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的财富观。
斯密认为,衡量一国是否富裕的标准不是该国拥有的金银数量,而是其劳动生产率的高低。 2、批判了重商主义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论点。 斯密认为,政府必须减少其经济作用,国家主要应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保卫国家不受外来侵略。

17 3、斯密批判了重商主义关于一国能持续积累金银财宝的观点。
斯密认为,一国长期保持外贸顺差是不容易实现的。他根据货币流量调整机制说明,如果一国长期保持贸易顺差,金银会源源不断地流回本国,当商品供应量一定时,商品的价格会趋于上涨价格上涨,商品成本增加,本国货在国外的吸引力就会降低,出口也会减少。 (外贸持续顺差与本币汇率不断上涨的机理亦如此) 因此,他反对政府实行保护贸易政策,主张以自由贸易政策来扩大对外贸易。

18 (三)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 1、分工极大地提高了社会劳动生产率 人类有一种天然的倾向,就是交换。
交换的倾向形成分工,分工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极大提高。 斯密以制针为例,说明工场手工业中实行分工协作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他说,由一个人制针,所有的18道制针工序都由他自己来完成,每天最多只能生产20枚。如果实行分工生产,由10个人分别去完成各种工序,平均每人每天能生产4800枚。 他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19 斯密认为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
2 分工免除了从一个工序转到另一个工序所损耗的时间; 3 分工促进了专业化机械设备的发明和使用。 1 劳动者的技巧因分工而日进;

20 2、国内的分工原则也适用于国家之间 他举例说,苏格兰这个国家气候寒冷,不适宜种植葡萄,因而应从国外进口葡萄酒。但如果采用建造温室等方法,苏格兰也能自己种植葡萄并酿造出葡萄酒,只是其成本要比从国外购买高3倍。 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苏格兰政府限制进口葡萄酒,并鼓励在本国种植葡萄和酿造葡萄酒,显然是一种愚蠢的行为。 .

21 3、绝对成本论概述 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域分工论”。 .
斯密认为,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所花费的成本绝对地低于他国,就称为“绝对优势”。如果这种绝对优势是该国所固有的“自然优势”或已有的“获得优势”,它就应该充分利用这优势,发展某种产品的生产,并且出口这种产品,以换回他国在生产上占有绝对优势的产品,这样做对贸易双方都更加有利。 斯密的这种国际贸易理论被称作“绝对优势说”,也称“地域分工论”。

22 4、绝对成本论例证(两个国家及两种产品) 这里以英国和法国两个国家生产生铁和小麦为例。 生铁(吨) 小麦(吨)
(1)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各自具有不同产品上的绝对优势,如表6-1。 表 英法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生铁(吨) 小麦(吨) 英国 天 天 法国 天 天 按斯密的理论,英国在生产生铁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生铁而放弃小麦的生产;相反,法国在生产小麦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应该分工生产小麦而放弃生铁的生产。  .

23 生铁(吨) 小麦(吨) 英国 50天+100天/50天=3吨 0 法国 0 50天+100天/50天=3吨
(2)英国和法国进行国际分工后,产品总产量增加。 (如表6-2) 表 英法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 生铁(吨) 小麦(吨) 英国 50天+100天/50天=3吨 法国 天+100天/50天=3吨 可见,分工后,英法两国投入的劳动总量未变,仍然是300天,但两种产品的产量却增加了,由分工前的2吨生铁和2吨小麦,增加到了分工后的3吨生铁和3吨小麦。这就是分工所带来的利益。

24 (3)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在分工生产的前提下,英法两国进行产品的等价交换,即英国用1吨生铁交换法国的1吨小麦。这种交换是公平的,因为分工生产后的1吨生铁和1吨小麦都是花费50天的劳动,价值相等。 英法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后,英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生铁。法国比分工前多得1吨小麦。可见,在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英法两国的产品产量和消费水平都提高了。 以上就是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25 三、简评 1、亚当·斯密提出的以绝对成本论为基础的自由贸易理论,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成为英国工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残余,发展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2、斯密创立的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 3、斯密关于交换的倾向产生了分工的观点是错误的。他认为,交换是人类固有的天性,正是由于人类有了交换的倾向,才产生了社会分工。斯密在这里颠倒了分工和交换的关系。 4、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有个重大缺陷:它只能说明在某些产品的生产中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才能获得利益。

26 第三节 比较成本论 一、历史背景及作者生平 李嘉图继承发展了斯密的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论。比较成本论的历史背景与斯密理论的背景相似,也是英国资产阶级在争取自由贸易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

27 李嘉图童年所受教育不多,14岁时,随父亲从事证券交易活动,21岁的李嘉图独立开展证券交易活动,很快便获得成功,25岁时他已拥有百万英镑财产。这时的李嘉图深感早年教育不足,因此在经济生活有了保障以后开始自学。 1799年的一次乡村度假里,他偶然阅读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是他第一次接触经济学,从此,对政治经济学发生兴趣并开始研究经济问题。 他37岁时完成了第一篇经济学论文,10年后他在这一领域获得了极高的声誉。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年)是继亚当·斯密之后的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杰出代表人物。

28 李嘉图1817年出版了他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对商品价值理论和财富分配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地租及国际贸易问题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该书完成了著名的比较成本学说。

29 二、比较成本论的主要内容 (一)比较成本论概述
李嘉图则认为,一国不仅可以依据绝对优势原则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即使一个国家在生产上没有任何绝对优势,只要它与其他国家相比,生产各种商品的相对成本不同,那么,仍可以通过生产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并出口,来换取它自己生产中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从而获得利益。这一学说当时被大部分经济学家所接受,时至今日仍被视作是决定国际贸易格局的基本规律,是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可以归纳为一句话: “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 .

30 (二)比较成本论例证 举例:生产鞋和帽子。某小城镇。 葡萄酒 (吨) 毛呢(吨) 葡萄牙 80天 90 天 英国 120天 100 天
1、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之前,在毛呢和葡萄酒这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每吨产品两国分别投入的劳动量如表6-3。 表 英葡分工前每吨产品所需劳动量 葡萄酒 (吨) 毛呢(吨) 葡萄牙 天 天 英国 天 天 按照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在上述情况下,英葡两国之间是不会发生贸易的,因为英国两种产品的劳动成本都绝对高于葡萄牙。

31 但是,李嘉图通过分析认为,两国仍能进行对双方都有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虽然都比英国有绝对的成本优势,但优势的程度并不相同。
两种产品的成本比率分别是: 毛呢:90/100= 葡萄酒:80/120=0.67 葡萄牙的毛呢成本为英国毛呢成本的90%,酒的成本为英国的67%,其两种产品的绝对成本均比英国的要低。但相对而言,酒的成本更低,优势更大,所以应该分工生产酒,以酒交换英国的毛呢更为有利。英国两种产品的成本都处于绝对劣势,但毛呢的劣势较小一些,所以应分工生产毛呢,以毛呢交换葡萄牙的酒更为有利。 这种“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的思想,是李嘉图比较成本论的核心。依据这一思想进行国家间的分工和贸易,对各方都有利。

32 2、英国与葡萄牙进行国际分工之后,产品总产量增加了。
英葡两国依据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进行国际分工,英国分工生产毛呢,葡萄牙分工生产葡萄酒,所生产出的产品总量增加了,见表6-4 表 英葡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 葡萄酒 (吨) 毛呢(吨) 葡萄牙 80天 +90天/80天=2.125 吨 英国 天+120 天/100天=2.2吨 可见,分工生产后,劳动总量没有增加,产品总量却增加了。仅仅由于进行了国际分工,就比以前多生产出0.125吨酒和0.2吨毛呢。

33 3、两国进行产品交换,对双方都有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比斯密的绝对成本论更具有普遍意义。斯密理论只论证了一部分在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而李嘉图理论则论证了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的必要性。所以,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被称作是国际贸易的一般理论。

34 三、简评 1、比较成本论在更广的范围里推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开展。 2、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坚持了劳动价值论。
3、比较成本论更明显地反映了发达国家向外实行经济扩张的要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比较成本论是发达国家的理论。

35 第四节 相互需求论 穆勒和马歇尔继承并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论述了供求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问题。
第四节 相互需求论 穆勒和马歇尔继承并发展了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论述了供求决定商品交换比例的问题。 一、穆勒的相互需求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年)是英国经济学界的重要人物,是李嘉图的追随者,也有人称他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 1848年,他出版了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在书中他论述了他的“相互需求原理(或如其自称的“相互需求方程式”)。穆勒认为,国际商品交换比例是在比较成本确定的范围内,由相互需求的强度决定的。

36 (一)关于国际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的分析 穆勒认为:在国际分工开始以前,两国存在各不相同的x商品与y商品的国内交换比例。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后,两国国内的交换比例被在世界市场确定的单一交换比例即国际交换条件所取代。这种国际交换比例直接决定各国出口产品的国际价值。 下面以英国和德国两个国家各生产毛呢和钢铁两种产品为例,来论述穆勒关于国际交换条件的确定问题。

37 1、英德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前,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各自具有相对优势。
假设英德两国投入既定量劳动可各自生产毛呢和钢铁的数量如表6-5。 表 英德两国分工前的产量 毛呢 钢铁 英国 单位 单位 德国 单位 单位 可以看出,德国在钢铁的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而英国则在毛呢的生产上处于相对优势。所以,贸易格局应该是英国生产并出口毛呢以交换德国的钢铁。 .

38 2、英德两国进行国际分工后,劳动总量没有增加,产品总量却增加了。
按比较成本原则进行国际分工,英德两国所生产的产品量如表6-6。 表 英德分工后产品量的变化 毛呢 钢铁 英国 单位 单位 德国 单位 单位 产品总量由于分工而增加了:毛呢的量虽仍为20单位,钢铁的量却由35单位增至40单位。.

39 3、英德两国间商品的交换比例,应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之间。
在没有国际分工时,英德两国国内的商品交换比例由商品的劳动成本决定。所以,在英国国内毛呢与钢铁的交换比例,或称毛呢对钢铁的相对价格为10∶15,即10单位的毛呢换15单位的钢铁,因为它们所含的劳动量相等。在德国国内,毛呢与钢铁的交换比例为10∶20,即10单位毛呢换20单位钢铁。 当有了国际分工后,英国人开始用毛呢到德国去交换钢铁。这种国际交换的比例应如何确定呢?假设英德两国间的运输成本为零,英国人会希望用10单位的毛呢到德国去按德国国内的交换比例换回20单位的钢铁;德国人则希望能按英国国内的交换比例,得到英国的10单位毛呢时只付出自己的15单位钢铁。 显然,两国的愿望是相互矛盾的。在现实中必须达成一个折中方案,才能被双方同时接受。 .

40 通过以上分析,穆勒得出结论: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构成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 .
能够被双方同时接受的折中方案是:英德两国商品的交换比例,应确定在双方国内的交换比例这个上下限之间。 如果用e表示国际交换比例,则其范围可以表示为 10∶20<e<10∶15 只有在此限度内,国际贸易才会发生。如果国际商品交换比例高于这一上限或低于这一下限,则贸易双方中就必有一方会退出交易,国际贸易也就无法进行下去。 通过以上分析,穆勒得出结论: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构成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 。 .

41 (二)贸易利益的分配决定于相互需求强度 穆勒在深入分析了国际商品交换比例一定会在交易双方国内交换比例之间这个问题后,进一步指出国际间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例,是由贸易双方相互需求强度的大小来决定的。 对对方产品需求强度相对大的国家,贸易条件(商品的具体交换比例)对该国就不利。因为该国为了得到对方国家的产品,就不得不用更多的本国产品去交换,从而使本国产品的交换能力下降。 相反,对对方产品需求强度相对小的国家,贸易条件对该国就较有利。

42 (三)关于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分析 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最终落脚在对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分析上,他以此来阐述国际贸易中商品价格的变动和贸易利益的分配。
1、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含义 相互需求方程式是指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两个国家各自生产不同的产品并相互交换,这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必须等于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总量的比例。 穆勒认为,当这一相互需求方程式成立时,国际市场中商品的相对价格便由此决定。 .

43 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确定 首先假定毛呢与钢铁的国际交换比例为10:17
英德两国相互需求对方产品的总量必须是10:17的公倍数,两国的贸易才能达到均衡,两国的需求强度才能相等,相互需求方程式才能成立。 比如: 10:17=10000:17000 此时的相互需求达到均衡,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稳定在了10∶17上,这也可以被看作商品的市场均衡价格。

44 3、相互需求方程式的失衡与恢复 市场上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需求常常会发生变化,这种需求变化会立即反映到商品的价格上来,引起价格的上升或下降,而价格的变化又会反过来影响商品的需求。 (1)失衡: 假设受某种因素的影响,英国需求对方产品的强度发生了变化,在10∶17的贸易条件下,英国对钢铁的需求由17000单位降为13600单位,而德国对毛呢的需求强度不变,仍为10000单位。在此种交换比例和此种相互需求情况下,原来的相互需求方程式会失去平衡: 10∶17 ≠ 10000∶13600

45 (2)相互需求方程式的恢复: 首先:需求的变化影响了价格变化。这种价格的变化对德国是不利的,德国为了取得英国的毛呢,就要降低钢铁的相对价格。假设两种产品的交换比例由10∶17变为10∶18, 然后:价格的变化必然又会影响需求的变化。在这种新的交换比例中,毛呢的相对价格上升了,因此德国对毛呢的需求由原来的10000单位减至9000单位;钢铁的相对价格下降了,英国对钢铁的需求由原来的13600单位增至16200单位。 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动调整,相互需求方程式在10∶18的贸易条件下重新得以恢复: 10∶18=9000∶16200

46 如果相互需求强度呈现出相反的情况,英国的需求强于德国,则贸易条件就会变得对英国不利,比如变为10∶16。
可以看出,穆勒是用相互需求强度的大小来解释贸易条件的变动。

47 (四)评价 1、穆勒的理论解决了国际贸易为双方带来利益的范围问题,发展了李嘉图的理论,使得比较成本学说成为更加完整的理论。这也被人们称作是穆勒理论的一个“重大贡献”。 2、没有坚持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3、穆勒理论的分析方法有创新。是一种“比较利益论”(投入同样多的劳动生产出的产品数量不同),有别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生产出同样多的产品投入的劳动量不相同)。

48 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论 阿费里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 年),英国经济学家,是新古典学派或称剑桥学派的奠基者。他研究了穆勒的国际贸易理论,并在1878年问世的代表作《对外贸易纯理论》中首先以几何曲线阐释穆勒的相互需求说。 马歇尔指出,在国际贸易中,两国产品的交换形成了一个国际交换比例,即国际贸易条件,或称相对价格。这个贸易条件是指互利贸易条件,它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的观点与穆勒的观点几乎一致。但马歇尔是用几何图形 阐述他的上述观点的。

49 (一)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两个参加国际贸易的国家所接受的贸易条件,必须是对双方都有利的贸易条件,这种贸易条件必须被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这种范围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规定的上下限之间。 仍按前面的例子分析,用毛呢交换钢铁,英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15,德国国内交换比例为10∶20,所以两国的毛呢交换钢铁的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就限定在10∶15~10∶20这个上下限之间。 马歇尔用几何图形对互利贸易条件作了解释。

50 图6-1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 X

51 (二)相互需求均衡决定贸易条件 相互需求均衡就是指相互供求相等。 下面分析德国的提供曲线:
穆勒用相互需求方程式说明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的决定,而马歇尔则是用提供曲线解释贸易条件或国际交换比例。 1、提供曲线。是表示一个国家贸易条件的曲线,它表示一国想交换的进口产品的数量与所愿出口的本国产品数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下面分析德国的提供曲线:

52 图6-2 德国的提供曲线 G 毛呢(德国进口) C B A A 钢铁(德国出口)

53 如果把贸易条件为t0、t1、t2时德国进出口数量的A、B、C点连接起来,其所形成的这条曲线OG就是德国的“提供曲线”,也称“相互需求曲线”。
需要指出的是,图6-2中的OG曲线原是图6-1中的OG射线,只是在图6-2中OG线呈向上弯曲状。OG曲线上的A、B、C三点都在互利贸易区之内。

54 图6-3 英国的提供曲线 毛呢(英国出口) C E A B 钢铁(英国进口)

55 2、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贸易条件 德国与英国的两条提供曲线是分别从德国利益和英国利益的角度进行的分析。现实中,交易双方必须同时受益,国际贸易才会发生。 因此,必定存在一个互利的贸易条件。 互利贸易条件的范围,必须在两国国内交换比例所确定的上限与下限之间。

56 双方都能接受的均衡贸易条件图示(图6-4) Y G G E X

57 在图6-4中,马歇尔认为,如果两国都只考虑本国的利益,希望把贸易条件定在P点或J点,对方是不会接受的,国际贸易便不会发生。因为在P点时德国付出的少得到的多,在J点时英国付出的少得到的多。
只有当OG和OE相交于F点时,即在这种贸易条件下,德国愿意出口的商品量才恰好等于英国需要进口的商品量,而英国愿意出口的商品量也恰好等于德国需要进口的商品量。在这一点上,交易双方的相互供求达到了均衡状态,双方都可在这种国际贸易中获得相对满意的利益。 因此,F点可称为均衡点,或均衡贸易条件。

58 3、均衡贸易条件的变动和恢复 在实际的进出口贸易中,贸易双方的相互需求是会经常发生变化的,这势必会影响均衡贸易条件的稳定。
如果德国对英国毛呢的需求强度变大,贸易条件会变得对德国不利,图6-4中德国的提供曲线会向下移动,移到了虚线OG′的位置。德国的这条新提供曲线与英国的提供曲线的交点为F′,它表示新的均衡贸易条件。 通过该点射线的斜率要小于通过F点射线的斜率,这说明德国愿意为得到一定数量的毛呢而提供比以前更多的钢铁。这种贸易条件变得对德国不利而对英国有利。 相反,如果英国对德国钢铁的需求强度变大,贸易条件会变得对英国不利,图6-4中英国的提供曲线会向上移动。

59 4、提供曲线弯曲的原因 前面所分析的两条提供曲线弯曲的方向不同,德国的提供曲线向上弯曲,表示用一定数量的钢铁可以换回更多的毛呢;英国的提供曲线向下弯曲,表示用一定数量的毛呢商品可以换回更多的钢铁。可以看出,两条曲线的弯曲方向不同,所表示的贸易条件都是对本国越来越有利。 这里的问题是,提供曲线为什么会弯曲,马歇尔用他的供求价格论对此问题做了解释和分析。

60 一方面,从商品的效用角度分析。 商品效用指商品的有用性,或者是满足消费者欲望的程度。马歇尔认为商品的价值由产品的效用决定,而产品的效用大小则是由该类商品的供求状况所决定,认为商品的边际效用呈递减状态。这是马歇尔的重要观点之一。 在此例中,对德国来说,随着进口毛呢和出口钢铁数量的增加,国内市场上毛呢的数量在增加而钢铁的数量则在减少。其结果是,钢铁因数量减少而效用提高,毛呢则因数量增加而效用下降。使得德国出口同样数量的钢铁必须换回比以前更多数量的毛呢,这才能使它愿意继续扩大这种国际间的贸易。

61 另一方面,从商品的成本角度分析。 商品的价格由生产成本决定,而生产成本的高低则与商品的产量密切相关。对德国来说,随着钢铁出口数量的增加,国内产量必须要增加,由于总产量的增加,使钢铁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其价格也随之提高,这就决定了用一定数量的钢铁必须交换更多的毛呢,德国才愿意继续扩大进出口数量。 分析这个问题时必须有一个假设条件(马歇尔本人并没有做这种假设),即假设德国生产钢铁的规模效益已达到最佳点,再增加产量,成本也将随之增加。

62 (三)简评 1、马歇尔理论的积极意义。 2、马歇尔理论的主要缺陷。
(1)马歇尔理论是对比较成本论的较好补充。这主要表现在他从相互需求论的角度解释了贸易条件的确定,回答了参加国际贸易的双方各得多少利益的问题。 (2)马歇尔分析方法有创新。他所使用的“提供曲线”这种分析工具,也被后来的很多经济学家所运用,这对国际贸易理论的深入发展也有积极影响。 2、马歇尔理论的主要缺陷。 (1)马歇尔的供求价值论是片面的。 (2)马歇尔的理论缺少创新。他的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是对穆勒理论的补充和发挥,缺少创新之处。 .

63 本章复习题: 1、简述贸易差额论的理论思想。 2、贸易差额论的政策主张有哪些? 3、简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并作出评价。
4、举例说明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论。 5、比较斯密和李嘉图的国际贸易理论。 6、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并作出评价。 7、穆勒对国际商品交换比例上下限是如何分析的? 8、简述相互需求方程式。 9、通过图形说明提供曲线的含义及其变动。 10、提供曲线弯曲的原因是什么? 11、对各种理论作出评价。


Download ppt "第六章 西方国际贸易理论(上)."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