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移动设备维护中心培训教材 现代通信网概论 2006年3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移动设备维护中心培训教材 现代通信网概论 2006年3月."—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移动设备维护中心培训教材 现代通信网概论 2006年3月

2 章 节 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2、通信网的交换技术 3、通信网的体系机构 4、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3 本章将阐述下列一些问题 1、通信系统基本模型 2、通信网络构成要素及各要素功能 3、通信网络的结构 4、通信网络的业务

4 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1.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点到点的通信系统
1.1 通信系统的基本模型 1.点到点的通信系统 通信网是通信系统的一种形式。教材中通信系统特指使用光信号或电信号传递信息的通信系统。为了更好地理解通信网,我们从点到点的通信系统开始介绍。 克服时间、空间的障碍,有效而可靠地传递信息是所有通信系统的基本任务。实际应用中存在各种类型的通信系统,它们在具体的功能和结构上各不相同,然而都可以抽象成如下图所示的模型,其基本组成包括:信源、发送器、信道、接收器和信宿五部分。

5 图1.1 简单通信系统模型 (a) 模型图;(b) 实例

6 (1) 信源:产生各种信息的信息源,它可以是人或机器(如计算机等)。
(2) 发送器:负责将信源发出的信息转换成适合在传输系统中传输的信号。对应不同的信源和传输系统,发送器会有不同的组成和信号变换功能,一般包含编码、调制、放大和加密等功能。 (3) 信道:信号的传输媒介,负责在发送器和接收器之间传输信号。通常按传输媒介的种类可分为有线信道和无线信道;按传输信号的形式则可分为模拟信道和数字信道。 (4) 接收器:负责将从传输系统中收到的信号转换成信宿可以接收的信息形式。它的作用与发送器正好相反。主要功能包括信号的解码、解调、放大、均衡和解密等。 (5) 信宿:负责接收信息。

7 上述通信系统只是一个点到点的通信模型,要实现多用户间的通信,则需要一个合理的拓扑结构将多个用户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并定义标准的通信协议,以使它们能协同工作,这样就形成了一个通信网。
通信网要解决的是任意两个用户间的通信问题,由于用户数目众多、地理位置分散,并且需要将采用不同技术体制的各类网络互连在一起,因此通信网必然涉及到寻址、选路、控制、管理、接口标准、网络成本、可扩充性、服务质量保证等一系列在点到点模型系统中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这些因素增加了设计一个实际可用的网络的复杂度。

8 2.交换式网络 要实现一个通信网,最简单直观的方案就是在任意两个用户之间提供点到点的连接,从而构成一个网状网的结构,如图1.2(a)所示。该方法中每一对用户之间都需要独占一个永久的通信线路,通信线路使用的物理媒介可以是铜线、光纤或无线信道。然而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构建大型广域通信网,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用户数目众多时,构建网状网成本太高,任意一个用户到其他用户都要有一个直达线路,技术上也不可行。 (2) 每一对用户之间独占一个永久的通信线路,信道资源无法共享,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

9 (3) 这样的网络结构难以实施集中的控制和管理。
为解决上述问题,广域通信网采用了交换技术,即在网络中引入交换节点,组建交换式网络,如下图所示。在交换式网络中,用户终端都通过用户线与交换节点相连,交换节点之间通过中继线相连,任何两个用户之间的通信都要通过交换节点进行转接交换。在网络中,交换节点负责用户的接入、业务量的集中、用户通信连接的创建、信道资源的分配、用户信息的转发,以及必要的网络管理与控制功能的实现。 1、

10 图1.2 点到点的网络与交换式网络

11 “交换”概念背后的思想是:让网络根据用户实际的需求为其分配通信所需的网络资源,即用户有通信需求时,网络为其分配资源,通信结束后,网络再回收分配给用户的资源,让其他用户使用,从而达到网络资源共享,降低通信成本的目的。其中,网络负责管理和分配的最重要资源就是通信线路上的带宽资源,而网络为此付出的代价是,需要一套复杂的控制机制来实现这种“按需分配”。因此从资源分配的角度来看,不同的网络技术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配、管理网络资源策略上的差异,它们直接决定了网络中交换、传输、控制等具体技术的实现方式。一般来讲,简单的控制策略,通常资源利用率不高,若要提高资源利用率,则需要以提高网络控制复杂度为代价。现有的各类交换技术,都根据实际业务的需求,在资源利用率和控制复杂度之间做了某种程度的折衷。

12 在交换式网络中,用户终端至交换节点可以使用有线接入方式,也可以采用无线接入方式;可以采用点到点的接入方式,也可以采用共享介质的接入方式。传统有线电话网中使用有线、点到点的接入方式,即每个用户使用一条单独的双绞线接入交换节点。如果多个用户采用共享介质方式接入交换节点,则需解决多址接入的问题。目前常用的多址接入方式有:频分多址接入(FDMA)、时分多址接入(TDMA)、码分多址接入(CDMA)、随机多址接入等。例如GSM移动通信网中,就采用了无线、共享介质、FDMA+TDMA接入方式;在宽带接入网中,也多采用了共享介质方式接入。

13 另一方面,为了提高中继线路的利用率,降低通信成本,现代通信网采用复用技术,即将一条物理线路的全部带宽资源分成多个逻辑信道,让多个用户共享一条物理线路。实际上,在广域通信网上,任意用户间的通信,通常占用的都是一个逻辑信道,极少有独占一条物理线路的情况。 复用技术大致可分为静态复用和动态复用(又叫统计复用)两大类。静态复用技术包括频分多路复用和同步时分复用两类;动态复用主要指动态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技术。

14 交换式网络主要有如下优点: (1) 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交换节点连到骨干通信网上,由于大多数用户并不是全天候需要通信服务,因此骨干网上交换节点间可以用少量的中继线路以共享的方式为大量用户服务,这样大大降低了骨干网的建设成本。 (2) 交换节点的引入也增加了网络扩容的方便性,便于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实际中的大型交换网络都是由多级复合型网络构成的,为用户建立的通信连接往往涉及多段线路、多个交换节点。

15 1.2 通信网的定义和构成 1.定义 什么是通信网?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大系统,站在不同的角度,应该有不同的观点。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通信网是一个信息服务设施,甚至是一个娱乐服务设施,用户可以使用它获取信息、发送信息、娱乐等;而从工程师的角度来看,通信网则是由各种软硬件设施按照一定的规则互连在一起,完成信息传递任务的系统。工程师希望这个系统应该可测、可控,便于管理和扩充。

16 这里,我们为通信网下一个通俗的定义:通信网是由一定数量的节点(包括终端节点、交换节点)和连接这些节点的传输系统有机地组织在一起的,按约定的信令或协议完成任意用户间信息交换的通信体系。用户使用它可以克服空间、时间等障碍来进行有效的信息交换。

17 在通信网上,信息的交换可以在两个用户间进行,在两个计算机进程间进行,还可以在一个用户和一个设备间进行。交换的信息包括用户信息(如话音、数据、图像等)、控制信息(如信令信息、路由信息等)和网络管理信息三类。由于信息在网上通常以电或光信号的形式进行传输,因而现代通信网又称电信网。 应该强调的一点是,网络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网络只是实现大规模、远距离通信系统的一种手段。与简单的点到点的通信系统相比,它的基本任务并未改变,通信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仍然是网络设计时要解决的两个基本问题,只是由于用户规模、业务量、服务区域的扩大,因此使解决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手段变得复杂了。例如,网络的体系结构、管理、监控、信令、路由、计费、服务质量保证等都是由此而派生出来的。

18 2.通信网的构成要素 实际的通信网是由软件和硬件按特定方式构成的一个通信系统,每一次通信都需要软硬件设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从硬件构成来看:通信网由终端节点、交换节点、业务节点和传输系统构成,它们完成通信网的基本功能:接入、交换和传输。软件设施则包括信令、协议、控制、管理、计费等,它们主要完成通信网的控制、管理、运营和维护,实现通信网的智能化。这里我们重点介绍通信网的硬件构成。

19 1) 终端节点 最常见的终端节点有电话机、传真机、计算机、视频终端和MS等,它们是通信网上信息的产生者,同时也是通信网上信息的使用者。其主要功能有: (1) 用户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用户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将用户信息转换成适合传输系统传输的信号以及相应的反变换。 (2) 信令信息的处理:主要包括产生和识别连接建立、业务管理等所需的控制信息。

20 2) 交换节点 交换节点是通信网的核心设备,最常见的有电话交换机、分组交换机、路由器、转发器等。交换节点负责集中、转发终端节点产生的用户信息,但它自己并不产生和使用这些信息。其主要功能有: (1) 用户业务的集中和接入功能。通常由各类用户接口和中继接口组成。 (2) 交换功能。通常由交换矩阵完成任意入线到出线的数据交换。 (3) 信令功能。负责呼叫控制和连接的建立、监视、释放等。 (4) 其他控制功能。路由信息的更新和维护、计费、话务统计、维护管理等。

21 图1.3 交换节点的基本功能结构

22 3) 业务节点 最常见的业务节点有智能网中的业务控制节点(SCP)、智能外设、语音信箱系统,以及Internet上的各种信息服务器等。它们通常由连接到通信网络边缘的计算机系统、数据库系统组成。其主要功能是: (1) 实现独立于交换节点的业务的执行和控制。 (2) 实现对交换节点呼叫建立的控制。 (3) 为用户提供智能化、个性化、有差异的服务。 目前,基本电信业务的呼叫建立、执行控制等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在交换节点中实现,但很多新的电信业务则将其转移到业务节点中了。

23 4) 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为信息的传输提供传输信道,并将网络节点连接在一起。通常传输系统的硬件组成应包括:线路接口设备、传输媒介、交叉连接设备等。 传输系统一个主要的设计目标就是如何提高物理线路的使用效率,因此通常传输系统都采用了多路复用技术,如频分复用、时分复用、波分复用等。 另外,为保证交换节点能正确接收和识别传输系统的数据流,交换节点必须与传输系统协调一致,这包括保持帧同步和位同步、遵守相同的传输体制(如PDH、SDH等)等。

24 3.通信网的基本结构 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经常接触和使用各种类型的通信网。例如电话网、计算机网络等。电话网是目前我们最熟悉和最普及的通信网,它主要用来传送用户的话音信息;计算机网络则是办公场所最为常见的一种网络,它主要用于信息发布、程序和数据的共享、设备共享等(如打印机、绘图仪、扫描仪等)。Internet是计算机的互联网络,它将全球绝大多数的计算机网络互连在一起,以实现更为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目前Internet已成为电子商务和娱乐的一个基础支撑平台。

25 上述网络虽然在传送信息的类型,传送的方式,所提供服务的种类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是它们在网络结构、基本功能、实现原理上都是相似的,它们都实现了以下四个主要的网络功能:
(1) 信息传送。它是通信网的基本任务,传送的信息主要分为三大类:用户信息、信令信息、管理信息。信息传输主要由交换节点和传输系统完成。 (2) 信息处理。网络对信息的处理方式对最终用户是不可见的,主要目的是增强通信的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信息最终的语义解释一般由终端应用来完成。

26 (3) 信令机制。它是通信网上任意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为实现某一通信任务,进行控制信息交换的机制,例如电话网上的No
(3) 信令机制。它是通信网上任意两个通信实体之间为实现某一通信任务,进行控制信息交换的机制,例如电话网上的No.7信令、Internet上的各种路由信息协议、TCP连接建立协议等均属此范畴。 (4) 网络管理。它负责网络的运营管理、维护管理、资源管理,以保证网络在正常和故障情况下的服务质量。它是整个通信网中最具智能的部分。已形成的网络管理标准有:电信管理网标准TMN系列,计算机网络管理标准SNMP等。 因此,从功能的角度看,一个完整的现代通信网可分为相互依存的三部分:业务网、传送网、支撑网,如图1.4所示。

27 图1.4 现代通信网的功能结构

28 1) 业务网 业务网负责向用户提供各种通信业务,如基本话音、数据、多媒体、租用线、VPN等,采用不同交换技术的交换节点设备通过传送网互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业务网。 构成一个业务网的主要技术要素有以下几方面内容:网络拓扑结构、交换节点技术、编号计划、信令技术、路由选择、业务类型、计费方式、服务性能保证机制等,其中交换节点设备是构成业务网的核心要素。

29 表 1.1 主要业务网的类型

30 2) 传送网 传送网是随着光传输技术的发展,在传统传输系统的基础上引入管理和交换智能后形成的。传送网独立于具体业务网,负责按需为交换节点/业务节点之间的互连分配电路,在这些节点之间提供信息的透明传输通道,它还包含相应的管理功能,如电路调度、网络性能监视、故障切换等。构成传送网的主要技术要素有:传输介质、复用体制、传送网节点技术等,其中传送网节点主要有分插复用设备(ADM)和交叉连接设备(DXC)两种类型,它们是构成传送网的核心要素。

31 传送网节点与业务网的交换节点相似之处在于:传送网节点也具有交换功能。不同之处在于:业务网交换节点的基本交换单位本质上是面向终端业务的,粒度很小,例如一个时隙、一个虚连接;而传送网节点的基本交换单位本质上是面向一个中继方向的,因此粒度很大,例如SDH中基本的交换单位是一个虚容器(最小是2 Mb/s),而在光传送网中基本的交换单位则是一个波长(目前骨干网上至少是2.5 Gb/s)。另一个不同之处在于:业务网交换节点的连接是在信令系统的控制下建立和释放的,而光传送网节点之间的连接则主要是通过管理层面来指配建立或释放的,每一个连接需要长期化维持和相对固定。 目前主要的传送网有SDH/SONET和光传送网(OTN)两种类型。

32 3) 支撑网 支撑网负责提供业务网正常运行所必需的信令、同步、网络管理、业务管理、运营管理等功能,以提供用户满意的服务质量。支撑网包含三部分: (1) 同步网。它处于数字通信网的最底层,负责实现网络节点设备之间和节点设备与传输设备之间信号的时钟同步、帧同步以及全网的网同步,保证地理位置分散的物理设备之间数字信号的正确接收和发送。 (2) 信令网。对于采用公共信道信令体制的通信网,存在一个逻辑上独立于业务网的信令网,它负责在网络节点之间传送业务相关或无关的控制信息流。

33 (3) 管理网。管理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实时和近实时来监视业务网的运行情况,并相应地采取各种控制和管理手段,以达到在各种情况下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保证通信的服务质量。
另外,从网络的物理位置分布来划分,通信网还可以分成用户驻地网CPN、接入网和核心网三部分,其中用户驻地网是业务网在用户端的自然延伸,接入网也可以看成传送网在核心网之外的延伸,而核心网则包含业务、传送、支撑等网络功能要素。

34 1.3 通信网的类型 1.按业务类型分 按业务类型,可以将通信网分为电话通信网(如PSTN、移动通信网等)、数据通信网(如X.25、Internet、帧中继网等)、广播电视网等。 2.按空间距离分 按空间距离,可以将通信网分为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和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

35 3.按信号传输方式分 按信号传输方式,可以将通信网分为模拟通信网和数字通信网。

36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图1.5 通信网的拓扑结构

37 1.网状网 网状网的结构如图1.5(a)所示。它是一种完全互连的网,网内任意两节点间均由直达线路连接,N个节点的网络需要N(N-1)/2条传输链路。其优点是线路冗余度大,网络可靠性高,任意两点间可直接通信;缺点是线路利用率低,网络成本高,另外网络的扩容也不方便,每增加一个节点,就需增加N条线路。 网状结构通常用于节点数目少,又有很高可靠性要求的场合。

38 2.星型网 星型网的结构如图1.5(b)所示。星型网又称辐射网,该结构与网状网相比,增加了一个中心转接节点,其他节点都与转接节点有线路相连。N个节点的星型网需要N-1条传输链路。其优点是降低了传输链路的成本,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缺点是网络的可靠性差,一旦中心转接节点发生故障或转接能力不足时,全网的通信都会受到影响。 通常在传输链路费用高于转接设备,可靠性要求又不高的场合,可以采用星型结构,以降低建网成本。

39 3.复合型网 复合型网的结构如图1.5(c)所示。它是由网状网和星型网复合而成的。它以星型网为基础,在业务量较大的转接交换中心之间采用网状网结构,因而整个网络结构比较经济,且稳定性较好。 由于复合型网络兼具了星型网和网状网的优点,因此目前在规模较大的局域网和电信骨干网中广泛采用分级的复合型网络结构,但应注意在设计时要以转接设备和传输链路的总费用最小为原则。

40 4.总线型网 总线型网的结构如图1.5(d)所示。它属于共享传输介质型网络,总线型网中的所有节点都连至一个公共的总线上,任何时候只允许一个用户占用总线发送或接送数据。该结构的优点是需要的传输链路少,节点间通信无需转接节点,控制方式简单,增减节点也很方便;缺点是网络服务性能的稳定性差,节点数目不宜过多,网络覆盖范围也较小。 总线结构主要用于计算机局域网、电信接入网等网络中。

41 5.环型网 环型网的结构如图1.5(e)所示。该结构中所有节点首尾相连,组成一个环。N个节点的环网需要N条传输链路。环网可以是单向环,也可以是双向环。该网的优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双向自愈环结构可以对网络进行自动保护;缺点是节点数较多时转接时延无法控制,并且环型结构不好扩容,每加入一个节点都要破环。 环型结构目前主要用于计算机局域网、光纤接入网、城域网、光传输网等网络中。

42 1.5 通信网的业务 目前各种网络为用户提供了大量的不同业务,业务的分类并无统一的方式,一般会受到实现技术和运营商经营策略的影响。业务应根据所依赖的技术、业务提供的信息类型、用户的业务量特性、对网络资源的需求特征等方面分类,如图1.6所示。好的业务分类有助于运营商进行网络规划和运营管理(例如对商业用户和个人用户制定不同的价格策略和资源分配策略)。 这里我们借鉴传统ITU-T建议的方式,根据信息类型的不同将业务分为四类:话音业务、数据业务、图像业务、视频和多媒体业务。

43 图1.6 通信业务的带宽需求

44 1.话音业务 目前通信网提供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VoIP、会议电话业务和电话语音信息服务业务等。该类业务不需要复杂的终端设备,所需带宽小于64 kb/s,采用电路或分组方式承载。

45 2.数据业务 低速数据业务主要包括电报、电子邮件、数据检索、Web浏览等。该类业务主要通过分组网络承载,所需带宽小于64 kb/s。高速数据业务包括局域网互连、文件传输、面向事务的数据处理业务,所需带宽均大于64 kb/s, 采用电路或分组方式承载。

46 3.图像业务 图像业务主要包括传真、CAD/CAM图像传送等。该类业务所需带宽差别较大,G4类传真需要2.4~64 kb/s的带宽,而CAD/CAM则需要64 kb/s~34 Mb/s的带宽。

47 4.视频和多媒体业务 视频和多媒体业务包括可视电话、视频会议、视频点播、普通电视、高清晰度电视等。该类业务所需的带宽差别很大,例如,会议电视需要64 k~2 Mb/s,而高清晰度电视需要140 Mb/s左右。 目前通信网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业务都是基于旧的技术和现存的网络结构来实现的,因此除了基本的话音和低速数据业务外,大多数业务的服务性能都与用户实际的要求存在不小的差距。

48 5、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和增值业务 按照提供业务所需要的资源,也可以将业务分为:基本业务、补充业务和增值业务,这种分类方法是目前通信企业常用的方法。(现在企业所说的新业务,指的就是增值业务) (1)基本业务是指利用基本的通信网络资源即可向用户提供的通信业务,又可分为: a) 基本电信业务,如电话业务、紧急呼叫、MO-SMS、MT-SMS 等。 b) 基本承载业务:如BS20 3.1Khz 电路域异步非透明通用承载业务、BS30电路域同步透明通用承载业务、BS70分组数据承载业务等。 c) 其它基本业务:如ODB业务、基于USSD的业务、区域签约限 制业务等。

49 (2) 补充业务是指利用基本的通信网络资源、但不能单独提供而必须和基本业务一起向用户提供的业务。如主叫号码识别、无条件呼转、遇忙呼转、呼叫等待、呼叫限制以及多方通话等等。
(3) 增值业务是指利用基本的通信网络资源、相关的业务平台资源以及SP/CP 资源,能够独立向用户提供的业务,如彩信、随E 行、彩铃、VPMN等。

50 未来通信网提供的业务应呈现以下特征: (1) 移动性,包括终端移动性、个人移动性; (2) 带宽按需分配 (3) 多媒体性; (4) 交互性。

51 章 节 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2、通信网的交换技术 3、通信网的体系机构 4、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52 本章将阐述下列一些问题 1、交换技术的类型 2、主要的交换技术

53 通信网的交换技术 2.1 交换技术概述 1.面向连接和无连接
2.1 交换技术概述 1.面向连接和无连接 根据网络传递用户信息时是否预先建立源端到目的端的连接,我们将网络使用的交换技术分为两类:面向连接型和无连接型。使用相应交换技术的网络也依次称为面向连接型网络和无连接型网络。

54 在面向连接型的网络中,两个通信节点间典型的一次数据交换过程包含三个阶段: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其中连接建立和连接释放阶段传递的是控制信息,用户信息则在数据传输阶段传输。三个阶段中最复杂和最重要的阶段是连接建立,该阶段需要确定从源端到目的端的连接应走的路由,并在沿途的交换节点中保存该连接的状态信息,这些连接状态信息说明了属于该连接的信息在交换节点应被如何处理和转发。连接建立创建的连接可以是物理连接,也可以是一个逻辑连接,但这种区别用户并不关心,它本身也不是影响服务质量的主要因素。数据传输完毕后,网络负责释放连接。

55 在无连接型的网络中,数据传输前,不需要在源端和目的端之间先建立通信连接,就可以直接通信。不管是否来自同一数据源,交换节点将分组看成互不依赖的基本单元,独立地处理每一个分组,并为其寻找最佳转发路由,因而来自同一数据源的不同分组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到达目的地。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面向连接方式适用于大批量、可靠的数据传输业务,但网络控制机制复杂;无连接方式控制机制简单,适用于突发性强、数据量少的数据传输业务。

56 2.交换节点的功能结构 交换式网络总是以交换节点为核心来组建的。一个交换节点要完成任意入线的信息到指定出线的交换功能,基本的前提是网络中的每一个交换节点都必须拥有当前网络的拓扑结构的信息。为便于叙述,我们将交换节点中存储的到每一个目的地的路由信息的数据结构称为“路由表”,路由表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一张网络地图,交换节点依靠它来进行寻址选路。 无连接型网络和面向连接型网络中交换节点的交换实现有较大差别,图1.8描述了它们的功能结构。

57 在面向连接型的网络中,连接建立阶段传递的控制数据中包含目的地址和连接标识,沿途交换节点以目的地址为关键字,查找路由表,就可以确定目的地,相应入端口的信息应该交换到哪一个出端口,交换节点同时将该信息保存到一张转发表中,在用户数据传输阶段,用户数据无需携带目的地址,只需携带一个短的连接标识,交换节点根据连接标识和转发表就可实现快速的数据交换。实际上,转发表记录的是一个交换节点当前维持的所有的连接状态信息,这些信息指明了一个连接上的用户信息在交换节点上应该如何转发,根据交换实现技术的不同,该表的内容和物理形式也不相同。

58 图1.8 交换节点中交换功能的实现 (a) 面向连接型;(b) 无连接型

59 在无连接型的网络中,由于无需建立连接,交换节点也就不需要呼叫处理功能和记录连接状态信息的转发表。但要求每一个分组都携带目的地址,交换节点只需要根据路由表就可以完成从入端口到出端口的交换。
相比较而言,面向连接型的交换节点设备要比无连接型的复杂。

60 2.2 主要的交换技术 目前在广域通信网上使用的交换技术主要有电路交换、分组交换、帧中继、ATM技术。其中电路交换和分组交换是通信网中最基本的交换技术,后来发展起来的帧中继、ATM以及近来的各种IP交换技术和MPLS技术都是基于这两种技术综合或改进的。图1.9描述了目前的各种交换技术。

61 图1.9 通信网的主要交换技术

62 分组交换又形成了两个分支:在传统电信领域以X
分组交换又形成了两个分支:在传统电信领域以X.25协议和分组交换机组网,采用面向连接的虚电路技术;在计算机领域则以TCP/IP协议和路由器组网,使用无连接的数据报技术,并最终形成了目前的Internet。我们也可以看到传统电信网和计算机网最终将基于分组交换技术汇聚在一起。总的来说,交换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信道利用率越来越高,支持可变速率和多媒体业务,并且有复杂的协议体系来保证服务质量。

63 1.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方式主要用于目前的电话通信网,它是一种面向连接的技术,一次通信过程分为连接建立、数据传输和连接释放三个阶段。 在连接建立阶段,网络要完成两项工作:第一,确定本次通信从源端到目的地端,用户业务信息应走的路由;第二,在该路由途经的交换节点进行全程的资源预留,预留的资源包括交换节点中从入端口到出端口的内部通道和交换节点间中继线路上的带宽资源,以这种方式建立一条端到端的专用通信连接,这个连接通常占用固定的带宽或时隙,有固定的传输速率。在整个通信期间,不管实际有无数据传输,沿途的交换节点负责保持、监视该连接,直到用户明确地发出通信结束的信号,网络才释放被占用的资源,撤销该连接。电路交换在连接建立时,预先分配固定带宽资源的方式被称为静态复用方式。

64 电路交换的主要特点是:在连接建立阶段,为用户静态地分配通信所需的全部网络资源;并且在通信期间,资源将始终保持为该连接专用;在数据传输阶段,交换节点只是简单将用户信息在预先建立的连接上进行转发,节点处理时延可忽略不计,效率极高。电路交换很适合实时性要求高的通信业务,传统电话通信网就采用这种方式,它很好地解决了实时话音通信问题。它的主要缺点是信道资源的利用率低。

65 2.分组交换 分组交换方式主要用于计算机间的数据通信业务,它的出现晚于电路交换。采用分组交换而不是电路交换来实现数据通信,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 数据业务有很强的突发性,采用电路交换方式,信道利用率太低。 (2) 电路交换只支持固定速率的数据传输,要求收发严格同步,不适应数据通信网中终端间异步、可变速率的通信要求。 (3) 话音传输对时延敏感、对差错不敏感,而数据传输则恰好相反,用户对一定的时延可以忍受,但关键数据细微的错误都可能造成灾难性后果。

66 (4) 分组交换是针对数据通信而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数据以分组为单位进行传输,分组长度一般在1000~2000字节左右;每个分组由用户信息部分和控制部分组成,控制部分包含差错控制信息,可以用于对差错的检测和校正;交换节点以“存储-转发”方式工作,可以方便地支持终端间异步、可变速率的通信要求;为解决电路交换方式信道资源利用率低的缺点,分组交换引入了统计时分复用技术。

67 3.帧中继 帧中继技术主要用于局域网高速互连业务。以X.25为代表的分组交换技术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长途数据传输还有很高的差错率,为保证可靠的服务质量,分组协议采用了逐段的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这使得分组交换网交换时延大,无法为用户提供更高的速率。例如X.25网典型的用户接入速率是64 kb/s。 20世纪80年代后期,光纤和数字传输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数据传输的差错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得终端的计算能力每18个月提高一倍,而成本却大大下降。为充分利用当代网络高速度、低差错和终端计算成本低的特点,帧中继技术被提出,其主要设计思想如下:

68 (1) 将原来由网络节点承担的非常耗时的逐段差错控制功能和流量控制功能删除,网络只进行差错的检测,发现差错就简单地丢弃分组,纠错工作和流量控制由终端来完成,使网络节点专注于高速的数据交换和传输,通过简化网络功能来提高网络的传输速度。 (2) 保留X.25中统计复用和面向连接的思想,但将虚电路的复用和交换从原来的第三层移至第二层来完成,通过减少协议的处理层数,来提高网络的传输速率。

69 (3) 呼叫控制分组和用户信息分组在各自独立的虚电路上传递。
经过这样的改进,帧中继的速率可以比传统的分组网提高一个数量级,典型接入速率可达2 Mb/s。目前帧中继主要用于LAN间的高速互连,VPN的组建,远程高品质视频、图像信息的传递,帧中继曾被认为是从窄带到宽带ISDN的首选过渡技术。

70 4.ATM ATM(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即异步传送模式,其主要设计目标是在一个网络平台上用分组交换技术来实现话音、数据、图像等业务的综合传送交换。 传统的分组交换和帧中继技术均是面向单业务来优化设计的,完全照搬它们的体制难以实现综合业务的目标,这是因为不同类型的业务在实时性要求、服务质量、差错敏感度等诸多方面差异很大,甚至完全相反。对业务类型不加区分地采用统一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行的。

71 为达到对综合业务优化的设计目标,在技术上,ATM采用了以下设计策略。
(1) 固定长分组策略。ATM与传统分组交换、帧中继、IP等最显著的区别就是采用了固定长分组,并把固定长分组称为信元。采用固定长分组后,节点缓冲区的管理策略简单了, 定长分组也便于用硬件实现高速信元交换。

72 (2) 继承了传统分组交换的统计复用和虚电路技术,但ATM又对传统分组交换使用的纯统计复用技术作了改进。这是因为分组交换和帧中继主要承载非实时数据业务,而ATM网络对实时、非实时两类业务均需承载,为保证实时业务的服务质量,ATM允许在建立一条新的虚连接时,同时向网络提交详细的服务质量要求说明,这样一个说明实际是一个资源预留的请求,而ATM网络一旦接纳该连接,只要用户业务量遵守事先的约定,网络将提供有保证的服务质量。

73 (3) ATM也继承了帧中继中不在核心网中进行逐段的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的思想,相应的工作都放到网络边缘的终端设备上来完成,网络只对信元中的控制字段进行必要的差错处理。
(4) 引入ATM适配层,即AAL层,与特定类型业务相关的功能,均在该层实现,以此来支持区分服务的能力,这对综合业务目标的实现来说至关重要,也是ATM与其他面向单业务优化设计的网络间的重要区别。

74 表1.2 主要广域网交换技术的特点比较

75 章 节 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2、通信网的交换技术 3、通信网的体系机构 4、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76 本章将阐述下列一些问题 1、网络分层的原因 2、分层结构中的接口和服务的概念 3、 OSI和TCP/IP 的分层

77 通信网的体系结构 3.1 网络分层的概念 1.网络分层的原因 目前,现代通信网均采用了分层的体系结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1 网络分层的概念 1.网络分层的原因 目前,现代通信网均采用了分层的体系结构,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可以降低网络设计的复杂度。网络功能越来越复杂,在单一模块中实现全部功能过于复杂,也不可能。每一层在其下面一层提供的功能之上构建,则简化了系统设计。

78 (2) 方便异构网络设备间的互连互通。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采用哪个层次的设备实现相应层次的互连,例如终端用户关心的往往是在应用层的互连,网络服务商关心的则是在网络层的互连,它们使用的互连设施必然有所不同。 (3) 增强了网络的可升级性。层次之间的独立性和良好的接口设计,使得下层设施的更新升级不会对上层业务产生影响,提高了整个网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79 (4) 促进了竞争和设备制造商的分工。分层思想的精髓要开放,任何制造商的产品只要遵循接口标准设计,就可以在网上运行,这打破了以往专用设备的易于形成垄断性的缺点。另外,制造商可以分工制造不同层次的设备,例如软件提供商可以分工设计应用层软件和OS,硬件制造商也可以分工设计不同层次的设备,开发设计工作可以并行开展。网络运营商则可以购买来自不同厂商的设备,并最终将它们互连在一起。 不同的网络中,层次的数目、每一层的命名和实现的功能各不相同,但其分层设计的指导思想却完全相同,即每一层的设计目的都是为其上一层提供某种服务,同时对上层屏蔽其所提供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细节。

80 2.协议 在分层体系结构中,协议是指位于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与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通信时所使用的规则和约定的集合。一个通信协议主要包含以下内容: (1) 语法:协议的数据格式; (2) 语义:包括协调和错误处理的控制信息; (3) 时序:包括同步和顺序控制。

81 图1.10描述了一个五层结构的网络。通常将位于不同系统上的对应层实体称为对等层,从采用分层结构的网络的观点来看,物理上分离的两个系统之间的通信只能在对等层之间进行。对等层之间的通信使用相应层协议,但实际上,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并没有将数据直接传到另一个系统上的第N层,而是将数据和控制信息直接传到它的下一层,此过程一直进行到信息被送到第一层,实际的通信发生在连接两个对等的第一层之间的物理媒介上。图1.10中对等层之间的逻辑通信用虚线描述,实际的物理通信用实线描述。

82 图1.10 层、协议、接口

83 接口位于每一对相邻层之间,它定义了层间原语操作和下层为上层提供的服务。网络设计者在决定一个网络应分为几层,每一层应执行哪些功能时,影响最终设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就是为相邻层定义一个简单清晰的接口。要达到这一目标,需满足以下要求: (1) 为每一层定义的功能应是明确而详细的; (2) 层间的信息交互应最小化。

84 在通信网中,经常需要用新版的协议去替换一个旧版的协议,同时又要向上层提供与旧版一样的服务,简单清晰的接口可以方便地满足这种升级的要求,使通信网可以不断地自我完善,提高性能,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用户需求。
网络体系结构就是指其分层结构和相应的协议构成的一个集合。体系结构的规范说明应包含足够的信息,以指导设计人员用软硬件实现符合协议要求的每一层实体。

85 3.对等层间的通信 图1.11 对等层间逻辑通信的信息流

86 在源端,消息自上而下传递,并逐层打包。在目的端,消息则逐层向上传递,每一层执行相应的协议处理并将消息逐层解包。

87 由于数据的传输是有方向性的,因此协议必须规定为从源端到目的端之间的一个连接的工作方式,按其方向性可分为三种:
(1) 单工通信:数据只能单向传输。 (2) 半双工通信:数据可以双向传输,但两个方向不能同时进行,只能交替传输。 (3) 全双工通信:数据可以同时双向传输。 另外协议也必须确定一个连接由几个逻辑信道组成,以及这些逻辑信道的优先级,目前大多数网络都支持为一个连接分配至少两个逻辑信道:一个用于用户信息的传递,另一个用于控制和管理信息的传递。

88 3.2 分层结构中的接口和服务 1.实体与服务访问点(SAP) 所谓实体,是指每一层中的主动单元。第N层实体通常由两部分组成:相邻层间的接口和第N层通信协议。层间接口则由原语集合和相应的参数集共同定义,它是第N层通信功能的执行体。实体可以是一个软件实体,也可以是一个硬件实体,位于不同系统的同一层中的实体叫做对等层实体。第N层实体负责实现第N+1层要使用的服务,在这种模式中,第N层是服务提供者,而第N+1层则是服务的用户。

89 服务只在服务访问点(SAP)处有效,也就是说,第N+1层必须通过第N层的SAP来使用第N层提供的服务。第N层可以有多个SAP,每个SAP必须有惟一的地址来标识它。
第N层提供的服务则由用户或其他实体可以使用的一个原语(又称操作)集合详细描述。OSI定义了如下四种原语类型: (1) 请求原语(Request); (2) 指示原语(Indication); (3) 响应原语(Response); (4) 证实原语(Confirm)。

90 2.相邻层间的接口关系 相邻层间为了进行信息交换,必须对它们之间的接口规则达成一致。

91 下层为其上层提供的服务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面向连接的服务(Connection-oriented):服务者首先建立连接,然后使用该连接传输服务信息,服务使用完毕,释放连接。该类服务要用到全部四类原语。 (2) 无连接的服务(Connectionless):使用服务前,无需先建立连接,但每个分组必须携带全局目的地地址,并且每个分组之间完全独立地在网上进行选路发送。该类服务只使用请求、指示两类原语。

92 3.3 OSI和TCP/IP 目前,在通信领域影响最大的分层体系结构有两个,即TCP/IP协议族和OSI参考模型。它们已成为设计可互操作的通信标准的基础。TCP/IP体系结构以网络互连为基础,提供了一个建立不同计算机网络间通信的标准框架。目前几乎所有的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都支持该体系结构,它已经成为通信网的工业标准。OSI则是一个标准化了的体系结构,常被用来描述通信功能,但实际中很少实施。它首先提出的分层结构、接口和服务分离的思想,已成为网络系统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通信领域通常采用OSI的标准术语来描述系统的通信功能。

93 1.OSI参考模型 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是ISO在1977年提出的开发网络互连协议的标准框架。这里“开放“的含义是指任何两个遵守OSI标准的系统均可进行互连。如图1.13所示,OSI参考模型分为七层,其中一至三层一般称为通信子网,它只负责在网上任意两个节点之间传送信息,而不负责解释信息的具体语义。五至七层称为资源子网,它们负责进行信息的处理,信息的语义解释等。第四层为运输层,它是下三层与上三层之间的隔离层,负责解决高层应用需求与下三层通信子网提供的服务之间的不匹配问题。

94 图1.13 OSI与TCP/IP协议分层结构

95 2.TCP/IP协议体系结构 TCP/IP与OSI模型不同,并没有什么组织为TCP/IP协议族定义一个正式的分层模型,然而根据分层体系结构的概念,TCP/IP可以被很自然地组织成相关联的五个独立层次,如图1.13所示。下面是各层的具体功能。

96 章 节 1、通信网的基本概念 2、通信网的交换技术 3、通信网的体系机构 4、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97 本章将阐述下列一些问题 1、服务质量衡量标准 2、电信网服务质量衡量标准 3、网络的服务性能保障机制

98 4 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4.1 服务质量总体要求 对通信网的服务质量一般通过可访问性、透明性和可靠性这三个方面来衡量。 1.可访问性
4 通信网的服务质量 4.1 服务质量总体要求 对通信网的服务质量一般通过可访问性、透明性和可靠性这三个方面来衡量。 1.可访问性 可访问性是对通信网的基本要求之一,即网络保证合法用户随时能够快速、有保证地接入到网络以获得信息服务,并在规定的时延内传递信息的能力。它反映了网络保证有效通信的能力。 影响可访问性的主要因素有:网络的物理拓扑结构,网络的可用资源数目以及网络设备的可靠性等。实际中常用接通率、接续时延等指标来评定。

99 2.透明性 这也是对通信网的基本要求之一,即网络保证用户业务信息准确、无差错传送的能力。它反映了网络保证用户信息具有可靠传输质量的能力,不能保证信息透明传输的通信网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实际中常用用户满意度和信号的传输质量来评定。

100 3.可靠性 可靠性是指整个通信网连续、不间断地稳定运行的能力,它通常由组成通信网的各系统、设备、部件等的可靠性来确定。一个可靠性差的网络会经常出现故障,导致正常通信中断, 但实现一个绝对可靠的网络实际上也不可能,网络可靠性设计不是追求绝对可靠,而是在经济性、合理性的前提下,满足业务服务质量要求即可。可靠性指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失效率:系统在单位时间内发生故障的概率(λ)。

101 (2)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相邻两个故障发生的间隔时间的平均值,MTBF=1/λ。
(3) 平均修复时间(MTTR):修复一个故障的平均处理时间,μ表示修复率,MTTR=1/μ。 (4) 系统不可利用度(U):在规定的时间和条件内,系统丧失规定功能的概率,通常我们假设系统在稳定运行时,μ和λ都接近于常数,则 U=λ/(λ+μ)=

102 4.2 电话网的服务质量 电话通信网从持续质量、传输质量和稳定性质量等三个方面定义了服务质量的要求。 1.接续质量 它反映的是电话网接续用户通话的速度和难易程度,通常用接续损失(呼叫损失率,简称呼损)和接续时延来度量。

103 2.传输质量 它反映的是电话网传输话音信号的准确程度,通常用响度、清晰度、逼真度这三个指标来衡量。实际中对上述三个指标一般由用户主观来评定,移动采用MOS评估。 3.稳定性质量 它反映电话网的可靠性,主要指标与上述一般通信网的可靠性指标相同,如平均故障间隔时间、平均修复时间、系统不可利用度等。

104 4.3 网络的服务性能保障机制 任何网络都不可能保证100%的可靠,在运行时,它们时常要面对以下三类问题: (1) 数据传输中的差错和丢失; (2) 网络拥塞; (3) 交换节点和物理线路故障。 要保证稳定的服务性能,网络必须提供相应的机制来解决上述问题,这对网络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目前网络采用的服务性能保障机制主要有四类,这里我们将对它们做简单的介绍。

105 1.差错控制 差错控制机制负责将源端和目的地端之间传送的数据所发生的丢失和损坏恢复过来。通常控制机制包括差错检测和差错校正两部分。

106 2.拥塞控制 通常拥塞发生在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开始接近网络的数据处理能力时。拥塞控制的目标是将网络中的数据量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之下,超过这个水平,网络的性能就会急剧恶化。 通信网在拥塞发生时,主要是通过拒绝后来用户的服务请求来保证已有用户的服务质量的或者是让申请服务的用户处于排队状态。但达到一定负荷的情况下,也会对已占用的设备采取相应措施,如重起设备、释放电路等。

107 3.路由选择 灵活的路由选择技术可以帮助网络绕开发生故障或拥塞的节点,以提供更可靠的服务质量。 在电话通信网中,通常采用静态路由技术,即每个交换节点的路由表是人工配置的,网络也不提供自动的路由发现机制,但是一般情况下,到任意目的地,除正常路由外,都会配置两、三条迂回路由,以提高可靠性。这样,当发生故障时,故障区域所影响的呼叫将被中断,但后续产生的呼叫通常可走迂回路由,一般不受影响。采用虚电路方式的分组数据网,情况与此类似。它们主要的问题是没有提供自动的路由发现机制,网络运行时,交换节点不能根据网络的变化,自动调整更新本地路由表。

108 4.流量控制 流量控制是一种使目的端通信实体可以调节源端通信实体发出的数据流量的协议机制,可以调节数据发送的数量和速率。 由于移动用户SIM卡是0-9共十级随机分布的,所以在网络设备繁忙时,对十级用户中的某一级或几级进行拦截,也可以看成流量控制的类型之一。

109 评比奖励 一、对分公司的奖励: 二、对省网管中心的奖励: 三、对个人的奖励 在本次活动考核评比中设定团体优胜奖
1、团体优胜奖:总分在85分以上且排全省前6名的分公司获竞赛活动优胜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两名。 一等奖单位奖励X万元,二等奖单位奖励X万元,三等奖单位奖励X万元。 二、对省网管中心的奖励: 在集团公司组织的2006年第三方测试中,所有数据业务的绩效指标均达到挑战值,奖励省网管中心X万元。 三、对个人的奖励 在本次活动考核评比中设定“先进个人” 先进个人奖:全省评选10名,由各单位根据竞赛情况和名额分配,推荐上报,并由省公司网络部统一评定。 获得全省评定的活动“先进个人”,每人一次性奖励X元。


Download ppt "移动设备维护中心培训教材 现代通信网概论 2006年3月."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