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Carolina Colli Modified 5年之前
1
第三章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重商主义的内容及其对它的评价 掌握什么是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理论 掌握如何判定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
2
本章我们将回顾历史,梳理亚当.斯密和大卫. 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关于分工和贸易的思想脉络 ,由此了解国际贸易理论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国际 贸易理论的模型是如何一步步突破理论局限性而不 断完善和发展的。
基本问题(弄清楚) 1.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 国际贸易的结构 3. 国际贸易利益 4.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3
本章主要内容 1.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2.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贸易理论 3 .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贸易理论 4 .相互需求理论
5 .多种产品或多个国家的贸易模型
4
第一节 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 一、重商主义产生的时期及背景 历史上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和理论在最早的 时候几乎都是出自重商学派的著作。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是西欧封建制度 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资本原始积累时 期),具体地说,在15—18世纪初受到普遍推 崇的一种经济哲学。 核心思想:奖出限入
5
早期的重商主义:“货币差额论” 重金主义 贵金属是衡量财富的唯一标准。
因此,它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 少买或者只卖不买,通过国家立法和行政手段, 禁止进口及金银输出,鼓励出口以增加金银流 入。
6
晚期的重商主义:“贸易差额论” 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认为货币是衡量财富的标准,它把商 品与货币联系起来,不主张限制货币输出, 但重视长期和总体的贸易顺差。 为获取贸易顺差,主张一方面应该以 高关税或禁止进口来限制外国商品进口; 另一方面要大力鼓励商品出口。
7
二、重商主义的 贸易观点和经济思想 1.认为贵金属(货币)是衡量财富的唯一 标准。
因此,要使国家变得富强,就应尽量使出 口大于进口,因为贸易出超才会导致贵金属的 净流入。 一国拥有的贵金属越多,就会越富有、越 强大。因此,政府应该竭力鼓励出口,不主张 甚至限制商品(尤其是奢侈品)进口。
8
2.由于不可能所有贸易参加国同 时出超,而且任一时点上的金银总量 是固定的,
所以一国的获利总是基于其他国 家的损失。 即: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 戏”。
9
三、重商主义的局限性 1.重商主义的政策结论仅在某些情况下站得住脚,并 非在一般意义上能站得住脚;
2.重商主义把国际贸易看作一种零和游戏的观点显然 是错误的; 3.重商主义把货币与真实财富等同起来也是错误的。 正是基于这样一个错误的认识,重商主义才轻率地把 高水平的货币积累与供给等同于经济繁荣,并把贸易 顺差与金银等贵金属的流入作为其唯一的政策目标。
11
一、亚当.斯密简介 斯密(Adam Smith, )是18世纪英国著名经济学 家。在经济思想史上,斯密被尊 为古典经济学派的创始人。 1776年,斯密出版了一部奠 定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著 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 究》(简称《国富论》)。在该著 作中,他第一次把经济科学所有 主要领域的知识归结成为一个统 一和完整的体系,而贯穿这一体 系的基本思想就是自由放任的市 场经济思想。 斯密的思想对国际贸易,乃至整个经济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2
一、绝对成本(优势)理论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Adam Smith 1723-1790 Scottish
The Wealth of Nations,1776
13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生产某些特定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因而生产这些产品的成本会绝对地低于他国。按绝对成本差异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各国都能发挥生产中的绝对优势而获得贸易利益。 ——绝对优势理论(Theory of Absolute Advantage)
14
1.斯密非常重视分工,认为分工 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二、亚当.斯密的 自由贸易思想及观点 1.斯密非常重视分工,认为分工 是导致经济进步的唯一原因。 2.斯密认为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是必要的且具有优越性。 14
15
3.斯密认为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原因和基础是 各国之间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 异。
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 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Absolute advantage);反之,则不具有绝对 优势,而是具有绝对劣势。 各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 品,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 什么都生产更有利。在贸易理论上,这一学说被 称为“绝对优势理论”。 15
16
4.斯密认为各国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 异及由此产生的国际分工的原因是 “自然”形成的。
16
17
三、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一)前提条件(2*2*1) 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并且只生产两种商品;
2.劳动是唯一的要素投入,每国的劳动力资源在 某一给定时间都是固定不变的,且具有同质性, 劳动力市场始终处于充分就业状态; 3.劳动力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之间流动但不 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4.两国在不同产品上的生产技术不同,但各国内 部所有企业都使用相同的生产技术和方法生产同 种产品;另外两国的技术水平都保持不变;
18
5.规模报酬不变; 6.所有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没有任何一个生产 者和消费者有足够的力量对市场施加影响,他们 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且各国生产的产品价格都等 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没有经济利润; 7.实行自由贸易,不存在政府对贸易的干预或管 制; 8.运输费用和其他交易费用为零; 9.两国之间的贸易是平衡的,因此,不用考虑货 币在国家间的流动。
19
(二)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 (1) 用劳动生产率 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1.如何判断一国在哪种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呢? (1) 用劳动生产率 即通过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 产品j的劳动生产率可用(Qj / L)来表示,其中Qj是产量,L是劳动投入。 如果一个国家使用单位或相同数量的资源能够比另一国生产出更多的某种产品,那么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即该国在此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
20
(2) 用生产成本 即用生产1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 衡量。 单位产品j的生产成本(劳动使用量)可用 αLj = L / Qj来表示。
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如果一国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量低于另一国,那么该国在此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
21
例子:假设现有两国:中国和美国,都生产棉布和小麦,但生产技术不同。劳动是唯一要素投入,且两国的劳动力数量都是100人。
表2.1中国和美国棉布和小麦的生产可能性 棉布(万米) 小麦(吨) 中国 100 50 美国 80
22
表2.2 中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 Qj / L 棉布(人均产量) 小麦(人均产量) 中国 1=100万米/100人 √ 0.5 =50吨/100人 美国 0.8 =80万米/100人 √
23
表2.3 中国和美国的生产成本比较 αLj = L / Qj 中国 美国 棉布 小麦 1.25 1 √ 1=100人/100万米 √
1=100人/100万米 √ 2 =100人/50吨 美国 1.25 1 √
24
2.比较结果(原因和流向): 中国在棉布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美国在小麦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所以,两国进行完全的专业化分工生产。
25
(三) 贸易影响与贸易利益 单位:棉布 万米 小麦 吨 分工前 分工后 1:1 +22 +10 中 国 美 国 合计 棉布 小麦 生产量
小麦 吨 中 国 美 国 合计 棉布 小麦 分工前 生产量 50 25 28 65 78 90 交换 比例 1:0.5 1:1.25 消费量 分工后 100 1:1 70 30 分工前后 +20 +5 +2 +22 +10
26
1 总体均衡分析
27
图. 生产技术(劳动生产率)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
棉布 50 30 25 100 70 65 P0=1/2 S1 U0 U1 中国市场 美国市场 C0(S0) 小麦 P1=1 P0=1.25 C1 100 小麦 棉布
28
“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 (gains from exchange & gains from specialization)
棉布 50 30 25 P0=0.5 CIC0 CIC1 小麦 A P1=1 B C CIC’0
29
2 局部均衡分析 此例中,中国棉布与美国小麦的交换比例是1: 1,而现实中这一比例(即价格)会不断变动。其高 低取决于国际市场上两种产品的供给与需求。 自由贸易时棉布的相对价格(小麦/棉布的交换 比例)应在0.5与1.25之间,即贸易前两国国内价格 之间。
30
D0:封闭经济条件下两国对棉布的需求之和;
31
图 贸易前后的中美两国棉布市场 棉布相 对价格 棉布 相对价格 PR/PW 供给曲线 两国总需求 D总 D1 D0 1.25 1 0.5
棉布产量 棉布产量 0.5 棉布 相对价格 PR/PW D0 D1 两国总需求 D总 1 1.25 棉布相 对价格 供给曲线
32
自由贸易:两国对棉布的需求变化 价格效应:各国对棉布的需求量会受到价格 变动的影响。 2. 收入效应:各国对棉布的需求还会受到通过
(需求量的变动:由商品自身价格变化引起的需 求量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2. 收入效应:各国对棉布的需求还会受到通过 贸易而产生的收入变动的影响。 (需求的变动:由商品自身价格以外的其他因素引起的需求的变化,表现为需求曲线的移动。)
33
中国对棉布的需求变化分析 中国的价格效应: 消费量下降10(从50下降到40) 中国的收入效应: 消费量增加30(从40到70)
因此,中国的净效应: 消费量增加20
34
美国对棉布的需求变化分析 美国的价格效应: 棉布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美国的收入效应: 用实物衡量的美国居民收入增加,需求量 增加。
因此,美国的净效应: 需求量增加
35
(四)绝对优势理论的 先进性与局限性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在于: 1、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 互通有无 增加福利 互惠互利
(四)绝对优势理论的 先进性与局限性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意义在于: 1、充分论证了自由贸易所带来的三大好处。 互通有无 增加福利 互惠互利 2、证明了国际贸易可以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而不是一个“零和游戏” 。 3、将国际贸易理论纳入了市场经济的理论体系,开创了对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
36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的的局限性: 绝对优势理论只是部分地解释了国际贸易产 生的原因,或者说,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中的一 种特例,其理论不具有普遍意义。 问题: 在上述例子中,如果美国在棉布和小麦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而中国均具有绝对劣势,那么中美两国还会有贸易产生吗?
37
第三节 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一、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简介
第三节 大卫.李嘉图的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 一、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简介 英国产业革命深入发展时期的 经济学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 成者。 1817年,其代表作《政治经济 学及赋税原理》出版。在此著作中, 李嘉图提出了比较优势贸易理论等 理论,极大地发展了亚当.斯密的经 济思想。
38
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39
二、大卫.李嘉图的贸易思想 李嘉图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 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 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 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 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所以,每个国家应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 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 口其具有“比较优势” (Comparative advantage)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 的产品。
40
三、比较优势贸易模型 (一)前提假设和生产贸易模式
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 差异而不是绝对差异之外,比较优势贸易 模型的前提假设与绝对优势贸易模型基本 一样。
41
二、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来自亚当·斯密的经典例子(九大假设):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即所谓的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模型或2×2模型 。 产品的生产只有一种要素投入(劳动 ),劳动同质。 生产是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进行的 。 生产要素是充分就业的,要素可以在国内不同部门流动但不能在国家之间流动。 规模报酬和收入分配没有变化 。 生产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 。 无运输成本。 贸易是按照货物交换的方式进行 。 劳动生产率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42
表2.5.中国和美国棉布和小麦的 生产可能性 棉布 (万米) 小麦 (吨) 中 国 100 50 美 国 150
43
如何判断一国在某种产品的 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呢?
一般有三种方式: (1)计算相对劳动生产率; (2)计算相对生产成本; (3)计算机会成本。
44
1. 用产品的相对劳动生产率来衡量 相对劳动生产率是不同产品劳动生产率的比 率,或两种不同产品的人均产量之比。 用公式表示为:
(相对于产品B)
45
表2.6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中国 美国 棉布 /小麦 小麦/棉布 2= 1/0.5 √ 0.5= 0.5/1 1.5= 1.5/1
表2.6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棉布 /小麦 小麦/棉布 中国 2= 1/0.5 √ 0.5= 0.5/1 美国 1.5= 1.5/1 0.67 √
46
2. 用产品的相对成本来衡量 所谓“相对成本”,指的是一种产品的单 位要素投入与另一种产品的单位要素投入的比 率。 (相对于产品B)
47
表2.7 中国和美国的相对生产成本 棉布 小麦 中国 0.5=1/ √ 2=2/1 美国 0.67= 0.67/1 1.5=1/ 0.67 √
48
3. 用机会成本来衡量 所谓“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多生产某种产 品(如小麦)而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如大米) 的数量。
用棉布来衡量的每单位小麦的机会成本为:
49
表2.8 中国和美国的机会成本 棉布 小麦 中国 √ 2 美国 0.67 1.5 √
50
1.三种方式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即都能够用于确定一国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比较三种方式 1.三种方式的结论都是相同的,即都能够用于确定一国产品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2.同时还可以发现,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但不一定具有比较优势,如美国棉布; 3.另外,一个国家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不具有绝对优势,但也可能具有比较优势,如中国的棉布。 在此例中,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就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棉布,进口小麦;而美国则应专门生产并出口小麦,进口棉布。
51
(二)贸易利益 分工前 分工后 2:3 +25 中 国 美 国 合计 小麦 棉布 生产量 25 50 60 75 110 交换 比例 1:2
中 国 美 国 合计 小麦 棉布 分工前 生产量 25 50 60 75 110 交换 比例 1:2 5:6 消费量 分工后 100 2:3 40 分工前后 +15 -10 +10 +0 +25
52
参加贸易的两国在专业化分工生产后, 生产能力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消费水平都提高 了。
在比较优势贸易模型中可得到与在绝对优 贸易模型中相同的结果: 参加贸易的两国在专业化分工生产后, 生产能力都没有发生变化,但消费水平都提高 了。 即两国都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 了利益,达到了比贸易前更高的社会福利水平。
53
四、比较优势贸易理论评介 比较优势贸易理论是一个简单的贸易模型, 但它却可能是经济学中最精彩的部分。
它提出了相对成本的概念,丰富和发展了 绝对优势贸易理论,为后来的贸易理论发展和 深化指明了方向,为实行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 的理论依据。
54
存在缺陷: 1.假设太多,尤其是“机会成本不变”使此 模型与现实脱节。 2.是一种静态分析。
55
第四节 相互需求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的缺陷:没有说明国际 间商品的交换比率(或相对价格)是如何 确定的,即贸易利益在贸易双方之间是如 何进行分配的。
56
约翰·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在比较优势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国际间商 品交换比率(或国际均衡相对价格)如何确定的 问题,提出了相互需求理论。
穆勒认为: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是由其生产 成本决定的,但在国际交换中,因资本和劳动在 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国际间商品的交换比率取 决于国际供求关系。
57
约翰·穆勒 简介 约翰.穆勒(英国经济学家),李嘉图的学生。天才人物,3岁学习希腊文,7岁熟读柏拉图的对话,8岁学习拉丁语,13岁时已对经济学有了相当的见解。 约翰·穆勒通常被看作是“最后一个古典主义者”,他也自称为斯密、李嘉图的追随者。由于李嘉图没有阐明国际商品交换比率究竟如何确定以及贸易利益将怎样分配的问题,也未考虑需求因素对国际贸易的重要影响。于是约翰·穆勒在其代表作《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中作了进一步的阐发,提出了他的“相互需求学说” 。该理论是对比较优势理论的重要补充。 约翰.穆勒 ( )
58
英、德两国的比较优势 分工前 分工后 毛呢 麻布 英国 10码 15码 20码 德国 40码 合计 35码
59
分工前: 分工后: 英国国内的交换比率为10:15, 德国国内的交换比率为10:20。 英国有利: 输出10码毛呢 换回15码以上的德国麻布
输出10码毛呢 换回15码以上的德国麻布 德国有利: 输出20码以下的麻布 换回10码的英国毛呢 两国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10:15和10:20) 决定了国际间商品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国际商品的 交换比率必定介于两国国内交换比率之间。
60
相互需求方程式 英国国内交换比率10/15 毛呢 英国不交换区域 德国国内交换比率10/20 德国不交换区域 O 麻布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图解
注意斜率的变化(由负变正)
61
总结 1、指出了互惠贸易的范围。 在比较利益论的基础上,用两国商品交换比例的上下限阐述了贸易双方获利的范围,即两国贸易前各自国内的交换比例构成了国际交换比例的上下限,如果超出这个界限,国际贸易就不会发生。 2、贸易利益的分配 国际贸易利益分配的多少取决于具体的国际交换比例。国际交换比例如果越接近于本国的交换比例,就对本国不利;相反,越接近对方国家的国内交换比例(外国对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越是大于本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则对本国越有利。
62
相互需求理论评价 (1)进步之处:强调需求因素在决定商品的国际 交换比例即贸易条件上的重要作用,以比较利益 为基础阐述了商品国际交换比率的确定过程,一 定程度上发展了李嘉图的交换价值理论。 (2)局限性:相互需求原理实际是以两国的贸易 平衡作为商品国际交换比率决定的前提,这一条 件的满足有一定的难度;只能运用于经济规模相 当,双方的需求都能对市场价格产生显著影响的 国家。
63
课 后 练 习 一、名词解释 二、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 )。
1.重商主义 .绝对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 二、填空题 1.假如甲国使用同样数量的资源比乙国生产出更多的彩电,那么,甲国在彩电的生产上具有( )。 2.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理论解释了( )的原因。 3.大卫.李嘉图主张的分工原则是( ) 。 4. 绝对成本贸易理论的主要缺陷在于它解释的是国际贸易产生的一种( ) 。 5. ( )观点是保护贸易思想的萌芽。 6.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 ) 。
64
三、判断题 7.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 ;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 。
7.重商主义分为早期和晚期。早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 ;晚期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是( ) 。 8.穆勒在其相互需求理论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仅从 ( )方面分析国际分工及贸易利益是不全面的,由于忽略了对( )的分析,因而也就无法确定国际贸易的( ) 。 三、判断题 1.重商主义的实质是主张自由贸易。 2.亚当.斯密的代表作是《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绝对成本低于其他国家生产同一产品的相对成本,则该国在此产品的生产上就具有比较优势。
65
4.如果一国在某种产品的具有绝对优势,则该国在此产品生产上也具有比较优势。
5.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是自由贸易理论代表人物。 6.产品的比较优势通常通过劳动生产率、生产成本或机会成本来确定。 7.国际分工的概念最早由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 8.在一特定的比较成本理论模型中,相对劳动生产率与相对生产成本是互为倒数的关系,而机会成本又与相对生产成本呈互为倒数的关系。 9.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是提出了相对成本概念。
66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绝对优势 2、国际贸易产生 3、完全专业化分工 4、特例 5、重商主义 6、《国富论》
2、国际贸易产生 3、完全专业化分工 4、特例 5、重商主义 6、《国富论》 7、 “货币差额论”, “贸易差额论” 8、 供给, 需求, 商品交换比率 9、完全 10、11、12、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
67
四、计算题 1.假设某国有1200单位劳动,可生产两种商品——小麦和葡萄酒,生产单位小麦的劳动投入为3,生产单位葡萄酒劳动投入为2.在机会成本不变的条件下, 1)画出该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 2)用小麦表示的葡萄酒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3)在自给自足模式下,该国用小麦表示葡萄酒的相对价格是多少? 2.假设有甲、乙两国生产小麦和布匹,在国际分工前各国的投入产出如下: 问:甲、乙两国分别在哪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 小麦 布匹 劳动投入量 产出量 甲 15 120 5 100 乙 10
68
3.在古典贸易模型中,假设A国有120名劳动力,B国有50名劳动力,如果生产棉花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2吨,B国也是2吨;要是生产大米的话,A国的人均产量是10吨,B国则是16吨。画出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并分析两国中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哪一国拥有生产大米的比较优势?
69
A、B两国棉花和大米的劳动生产率 通过两国大米的劳动生产率可判断出: A国大米人均产量=10 < B国大米人均产量=16, 所以B 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绝对优势。 又: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 棉花的劳动生产率/大 米的劳动生产率 所以:A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0/2=5 B国大米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6/2=8 A国大米相对劳动生产率< B国大米相对劳动生产率 即:B国具有生产大米的相对优势
70
4.下表列出了加拿大和中国生产1单位计算机和1单位小麦所需的劳动时间。假定生产计算机和小麦都只用劳动,加拿大的总劳动为600小时,中国的总劳动为800小时。
计算机 小麦 中国 100小时 4小时 加拿大 60小时 3小时 (1)计算不发生贸易时各国生产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2) 哪个国家具有生产计算机的比较优势?哪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3)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交换22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以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中国可以从每单位进口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如果给定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交换24单位的小麦,加拿大和中国分别可以从进口每单位的货物中节省多少劳动时间? (4)在自由贸易的情况下,各国应生产什么产品,数量是多少?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还是降低了?试用图分析(以效用水平来衡量福利水平)。
71
解:可生产产品数量=总劳动时间 / 1单位产品所需时 间
则有: 中加两国产品的生产可能性 (1)不发生贸易时各国计算机的生产成本: 中国:200/8=25 加拿大:200/10=20 (2)由于中国计算机的机会成本 > 加拿大计算机的 机会成本,所以加拿大具有生产计算机的相对优势。 同理,中国小麦机会成本=1/25 < 加拿大小麦机 会成本=1/20,所以中国具有生产小麦的比较优势。 中加两国计算机和小麦的机会成本
72
(3)假设世界价格是1单位计算机:22单位小麦,
加拿大:{ 原:1单位计算机à 20单位小麦 现:1单位计算机à 22单位小麦 即 { 原:进口每单位小麦需1/20单位小麦 现:1单位小麦à 1/22单位计算机 所以,加拿大参与贸易可从每单位的进口中节省劳动时间为: (1/20-1/22)*60=0.27(小时) 中国应进口计算机,{原:25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现:22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所以,中国可从每单位进口的计算机中节省时间为:(25-22 )* 4 =12(小时) 若,假设世界价格为1单位计算机:24单位小麦 加拿大进口小麦:{ 原:1单位计算机à 20单位小麦 现:1单位计算机à 24单位小麦 所以,加拿大可节省时间为:(1/20-1/24)*60=0.5(小时 ) 中国进口计算机,{原:25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现:24单位小麦à 1单位计算机 所以,中国可节省的时间为:(25-24)* 4= 4(小时)
73
(4)中加两国分工前后比较:(假设世界价格为1单 位计算机:24单位小麦)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中国应生产小麦,数量为200单 位 加拿大应生产计算机,数量为10单位 整个世界的福利水平是提高了。
74
古典贸易理论的小结
75
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四个问题 1.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2. 国际贸易的结构 3. 国际贸易利益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76
古典贸易理论是如何回答四个理论问题的? 1. 国际贸易的动因 2. 国际贸易的结构 3. 国际贸易利益 4.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追求价格差带 来的贸易利益 1. 国际贸易的动因 出口优势产品 进口劣势产品 2. 国际贸易的结构 分工产生的利益 交换产生的利益 3. 国际贸易利益 4. 国际贸易利益的分配 价格差别越大 利益越多
77
基本逻辑: 国际贸易 单位产品的价格国际差别 产业结构和相对价格结构优化调整 单位产品绝对/相对劳动成本不同
生产专业化程度和资源配置效率提高 同种商品生产效率不同 各种产品产量增加 自然和获得性优势不同 各国消费水平提高
78
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的最大局限性 没有考虑 需求对国 际贸易的 影响 没有解决 贸易交换 比例是如 何确定的 没有说明 总的贸易
利益是如 何分配的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