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漁 父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宋 無款 溪旁閒話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漁 父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宋 無款 溪旁閒話"—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漁 父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宋 無款 溪旁閒話

2 古典與現代再現屈子風華 ——詠屈原作品 〈屈平詩〉司馬光 〈水仙操〉余光中 〈淡水河邊弔屈原〉(節錄)余光中 〈漂給屈原〉余光中
〈屈原一年一度死一回 〉(節錄)林燿德 〈屈平詩〉司馬光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3 〈水仙操〉 余光中 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潔癖 一種高貴的絕症 把名字投在風中的 衣帶便飄在風中 清芬從風裏來,楚歌從清芬裏來 美從烈士的胎裏帶來 水劫之後,從迴盪的波底升起 猶佩青青的葉似劍 燦燦的花開如冕 缽小如舟,山長水遠是湘江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4 〈淡水河邊弔屈原〉(節錄)余光中 青史上你留下一片潔白 朝朝暮暮你行吟在楚澤 江魚吞食了兩千多年 吞不下你的一根傲骨 太史公為你的投水嘆息 怪你為什麼不遊宦他國 他怎知你若是做了張儀 你不過流為先秦一說客 但丁荷馬和衛吉的史詩 怎撼動你那悲壯的楚辭 你的死就是你的不死 你一直活到千秋萬世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5 悲苦時高歌一節離騷 千古的志士淚湧如潮 那淺淺的一灘汨羅江水 灌溉著天下人的驕傲 子蘭的衣冠已化作塵土 鄭袖的舞袖在何處飄舞 聽! 急鼓!可愛的三閭大夫 灘灘的龍船在為你競渡 我遙立在春晚的淡水河上 我彷彿嗅到湘草的芬芳 我悵然俯吻那悠悠的碧水 他依稀流著楚澤的寒涼

6 〈漂給屈原〉 余光中 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 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 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 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 亦何須招魂招亡魂歸去
〈漂給屈原〉 余光中 你奮身一躍,所有的波濤 汀芷浦蘭流芳到現今 亦何須招魂招亡魂歸去 你流浪的詩族詩裔 涉沅濟湘,渡更遠的海峽 有水的地方就有人想家 有岸的地方楚歌就四起 你就在歌裏,風裏,水裏 有水的地方就有龍舟 有龍舟競渡就有人擊鼓 你恆在鼓聲的前方引路 哀麗的水鬼啊你的漂魂 從上游追你到下游那鼓聲 從上個端午到下個端午 湘水悠悠無數的水鬼 冤纏荇藻怎洗滌得清 千年的水鬼唯你成江神 非湘水淨你,是你淨湘水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7 〈屈原一年一度死一回 〉(節錄)林燿德 抱各種石頭的屈原一年一度死一回 日報的兒童版翻攪他的寓言 如同翻攪糖炒栗子 啊………楚懷王白膩的十指
    頃襄王悲哀的腳氣病     江南謫戍的足印     舐痔吮癰的臣子心     眼看郢都城郭毀壞 黑衣服黑旌旄黑節旗 黑色的秦朝黑色的汩羅江 讓灰心的屈原 一年一度死一回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8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為芳。 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 空餘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屈平詩〉 宋‧司馬光 白玉徒為潔,幽蘭未為芳。 窮羞事令尹,疏不忘懷王。 冤骨消寒渚,忠魂失舊鄉。 空餘楚辭在,猶與日爭光。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9 楚辭產生的淵源 1.詩經的影響 據史所載,最晚在 之時,詩經已在楚國流行,楚國君臣皆多次引用詩句,楚辭受詩經影響應為必然。且楚辭句式、文法多有與詩經類同者,如「兮」字在詩經中就曾多次出現,其受詩經影響顯而易見。 春秋

10 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以散文書寫空前發達的年代,諸子思想之奔放,寫作技巧之圓熟都深深影響了屈原。
2.諸子散文之影響:

11 3.楚國的影響: 楚人好巫祝;楚聲優美而獨特;楚地風土山水清明靈秀,屈原受此影響,將楚地的特色融入其中,因而成為迥異於北方詩經的韻文,南方文學的代表。

12 何謂楚辭 1.宋 黃伯思 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
2.西漢 劉向輯屈原、宋玉、景差之作,及漢代賈誼、東方朔、王褒、嚴忌等擬作而成書,名之曰「楚辭」,乃成為專書之名。

13 楚辭作者 屈原,名平字原,為楚國同姓宗室,初為懷王所信任,擔任「左徒」一職後受到上官大夫靳尚的陷害而被流放。屈原仍不改其忠君愛國的情操,而且將自己的身世、理想與遭遇寫成流傳不朽的「離騷」。流放期間內,陸續作出天問、九章、九歌……等作品,成為今日所見「楚辭」一書的主體。

14 楚辭注家 1.王逸【楚辭章句】 王逸為東漢經學家,所著楚辭章句,為現存最早的楚辭注書,但過於注重屈原忠君愛國的思想,將九歌等美妙而富於情意的詩歌,解釋得全與思念國君拉上關係,忽略了楚辭的文學性。

15 2.洪興祖【楚辭補注】 洪興祖為北宋進士,依王逸章句作補注,將王逸注列於前,而後一一疏通證明,補注於後。又考證各家注釋,定為一本,最為完備。

16 3.朱熹【楚辭集注】 朱熹增刪王逸楚辭篇章,以成集注,但其註解令人存疑之處頗多,又有穿鑿附會之弊病,這是因為朱子好窮義理,拘泥於此一成不變的緣故。

17 楚辭之藝術成就 1.格律的突破 2.風格的轉變 3.神話的活用 4.比、興的運用

18 不侷限在詩經以四言為主的句式,而以六、七言的參差句式,使詩人能更自由地展現情意。
1.格律的突破 不侷限在詩經以四言為主的句式,而以六、七言的參差句式,使詩人能更自由地展現情意。 為詩歌與散文的融合體,兼具散文的靈活與詩歌的韻律美。 大量運用「兮」字,用法變化多端,加上方言的配合以及南方歌謠獨具的天籟之聲,使楚辭在文字、形式上自成一格。

19 詩經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具有社會的普遍性,風格和手法樸質而寫實。
2.風格的轉變 詩經多取材於現實生活,具有社會的普遍性,風格和手法樸質而寫實。 楚辭則著重於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幻想,風格和手法浪漫且鋪張,充滿了強烈的個人情感、超現實的神秘感。

20 楚地位於南方,山明水秀之所在。楚地之民,物質層面不虞匱乏,精神層面偏好幻想,產生豐富的巫祝、神話傳說,為楚辭所運用。
3. 神話的活用 楚地位於南方,山明水秀之所在。楚地之民,物質層面不虞匱乏,精神層面偏好幻想,產生豐富的巫祝、神話傳說,為楚辭所運用。 楚辭運用神話,不只是單純地敘述神話,而是作者自己參與其中,作者與神話人物同時融合出現,使讀者不覺得有人神的隔閡,或是時間上的差距。

21 賦、比、興雖然由詩經創出,但楚辭特別大量運用比、興,使之成為文學創作的主力。
4. 比、興的運用 賦、比、興雖然由詩經創出,但楚辭特別大量運用比、興,使之成為文學創作的主力。 如屈原常以各種香草比自身高潔,用美人比國君;由於此種手法的純熟運用,使楚辭中一再表達的忠君思想不枯燥單調。

22 (六)楚辭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1.促成辭賦發展 文心雕龍詮賦篇:「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於楚辭也。」
明 徐師曾認為古賦源於楚辭中離騷至九辨等篇, 文賦出自卜居、漁父; 而俳賦出於古賦,律賦出於俳賦, 可知辭賦之祖為楚辭。

23 2.促成駢文發展 駢文首重對仗、排偶。先秦文學中雖也常見排偶之句,但大多樸質無華,直到「楚辭」以後,才出現清朗華潤的駢體詞句,成為後代駢文作家所推崇、學習模仿的對象。

24 3.促成七言詩發展 七言詩句在詩經中已間或用之,在楚辭則處處可見。而早期七言詩如漢高祖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張衡的四愁詩「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等,都明顯受到楚辭的影響,甚至到了唐人詩句中,也還可見「兮」字的運用,其影響之深遠自不待言。

25 4.開闢鄉土文學之先路 所謂楚辭,是「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包含了南方楚國的音樂、風土、產物在其中,帶有濃厚的地域色彩。詩經中雖有國風,表達各國的社會現象,但這些社會現象大抵而言都有一定程度的共通性,地域色彩遠較楚辭淡薄,故稱楚辭為我國最早的鄉土文學作品,並不為過。

26 5.播下浪漫文學的種子 由於詩人自身幻想的馳騁,加上摻雜了豐富的神話素材,使楚辭充滿神秘詭怪的情調以及浪漫的色彩。後世遊仙詩、志怪小說等作品,或多或少都少到楚辭的影響。

27 楚辭文學的特色 一、盛大的 場面 二、 的情節 三、 的普遍使用 歌舞祭祀 人神戀愛 植物象徵

28 香草美人盡入詩 詩人將自然界和神話傳說中的花鳥草樹隨手拈來,妙筆點染,賦予其不同凡響的象徵意義,如用佩飾蘭蕙表現自己的高潔志趣,用香草美人象徵明君,用善鳥芳草代表賢臣,而與之對立的蕭艾惡禽則象徵讒佞小人,由此大大增強了詩歌的藝術表現力,使全詩都充溢著精采絕豔、絢爛芬芳的審美意境,散發著迷人的藝術魅力。 這種用「香草美人」託物寄興的象徵手法,對後世的詩歌創作可謂澤被深遠,形成了文學史上獨特的屈騷美學意象和審美模式。

29 離騷 《離騷圖》,今人范曾繪。 屈原把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對誤國群小的痛恨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化作不朽的詩篇。
《離騷圖》,今人范曾繪。 屈原把對政治理想的追求,對誤國群小的痛恨憂國憂民的深沉情感,化作不朽的詩篇。

30 關於離騷 『天問復招魂,無因徹帝閽,豈知千麗句,不敵一讒言!』這是唐代詩人陸龜蒙詠屈原的詩句,大意是說:屈原寫了「天問」又寫了「招魂」,這些表達忠君愛國赤誠的詩篇,卻無緣上呈君王,一千句出於肺腑的忠言,也抵不過上官大夫這類奸臣的一句讒言。也註定了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最後成為悲劇英雄,終其一生。

31 «離騷»是屈原的代表作品。它是用楚國方言和民歌格調寫成的。這種具有楚國地方特色的新詩歌體裁,叫做「楚辭」,又被後人稱為「騷體」

32 «離騷»是什麼意思呢? 一般認為是說遭受去國離家的憂愁。在這首詩裡,通過自敘身世,磨練意志,追求理想,痛斥昏王和奸臣貴族陷害忠良的罪行,表達了對楚國的無比忠誠的愛國主義思想和不屈的鬥爭精神。

33 詩的第二部份,表達了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進行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全詩共分三個部份。 詩的第一部份,是詩人對往事的回溯。 詩的第二部份,表達了詩人為了實現理想,進行上下求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詩的第三部份,敘述詩人在絕望中,進行了激烈的思想掙扎。

34 «離騷»這首詩,長達二千多字,是中國古代最長的一首詩。在這首詩裡屈原把風、雨、雷、電、雲、月作為侍從,讓鳳凰和龍替他拉車,在太空中馳騁,追求自己的理想。它閃耀著奇異浪漫主義色彩,激起人們追求光明,嚮往美好,喚起人們去對黑暗勢力作抗爭的決心。

35 天 問

36 楚辭的興觀群怨 巫對神 屈原對楚王 女性的溫婉 忠臣的纏綿

37 詩經與楚辭 超級比一比 春秋 平民文學 作者不可考 黃河流域 北方文學 四言詩為主 無特定虛字 社會生活 質樸寫實 溫柔敦厚 樸質
書名 時代 作 者 地區 形式 內容 風 格 語言 價值與地位 分部 詩經 春秋 平民文學 作者不可考 黃河流域 北方文學 四言詩為主 無特定虛字 社會生活 質樸寫實 溫柔敦厚 樸質 最早的詩歌總集 韻文之祖 純文學之祖 北方文學代表 列入經部

38 作者有名姓: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東方朔等 長江流域
楚辭 戰國 貴族文學 作者有名姓:屈原、宋玉、景差、賈誼、東方朔等 長江流域 南方文學 六(七)言為主 句法長短參差 使用「兮」「些」「只」等虛字 個人情志幻想 浪漫神秘 熱烈奔放 富麗 總集之祖 辭賦之祖 開後世漢賦之先河 南方文學代表 列入集部

39 屈 原 作者 經歷 文學特色 文學成就

40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節錄)方舟p.17 【說明】
《屈原賈生列傳》是屈原、賈誼兩個人的傳記,他們雖然不是同時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處。他們都是才高氣盛,又都是因忠被貶,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學上又都成就卓著。所以,司馬遷才把他們同列於一篇。

41 對於屈原,作者先寫他的才能之高。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但也因此深受上官大夫的嫉妒。上官大夫進讒言使懷王疏遠屈原。屈原被貶之後,作者極力表現他忠君愛國的一腔熱血和滿懷赤誠,“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但屈原最終也沒能使懷王覺悟,反因此得罪了令尹子蘭,慘遭放逐。

42 屈原被放逐之後,作者重點寫了他的死。上不能為國盡忠效力,下不能躬耕壟畝,歸隱田園,“舉世混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這是一種偉大的、難得的孤獨,唯有堅強者方能如此,唯有高尚者方能如此。所以屈原才表示:“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誰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常流而葬乎魚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溫蠼乎!”就這樣,屈原懷抱沙石,沉江而死,實現了自己“伏清白以死直”(《離騷》)的諾言,其正直剛烈堪稱千古之冠。

43 司馬遷對賈誼,則首先表現其才華過人,“是時賈生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人,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以為能,不及也”。漢文帝也非常欣賞他,一年之中破格提拔他為太中大夫。接著賈誼又提出了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行禮樂等革新主張,但卻遭到了周勃等老臣們的反對,他們攻擊賈誼“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而漢文帝又是這班老臣們所擁立,登位不久,權力未穩,也只有依從而已。所以就把賈誼貶到長沙,任長沙王太傅。

44 賈誼到長沙之後,作者重點寫其鬱鬱不快的情懷,而在表現時,又大多借賈誼自己的辭賦來直接抒發,如其《弔屈原賦》云:“斡棄(背棄)周鼎(傳國寶器)兮寶(珍愛)康瓠(瓦盆底) ,騰駕罷(疲)牛兮驂蹇驢(讓跛腳的驢拉車) ,驥垂兩耳(用力過度低頭垂耳)兮服鹽車(喻人才不得其用) 。章甫薦(銷蝕)屨兮,漸不可久。嗟苦先生兮,獨離(遭遇)此咎!”

45 這哪裡是獨弔屈原,賈誼亦何嘗不是如此,不然的話,他又怎能年紀輕輕就憂鬱而死呢?
本文最大的特點是作者筆端飽含感情,行文幽抑哀惋。正如作者所云:“余讀《離騷》、《天問》、《招魂》、《哀郢》悲其志。適長沙,觀屈原所自沉淵,未嘗不垂涕。”可見作者是在這種悲慨的感情中寫下本篇的,並將此情寄之筆端。

46 而司馬遷自己也同樣是才高氣盛,因忠而遭受不幸,所以他表面上寫屈原、賈誼,實際上也在寫他自己,他在《報任安書》中寫道:“蓋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詩三百篇》大氐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47 也正是由於作者把自己悲憤不平之感傾注在本傳上,才使得本篇有了不同於其他人物傳記的特色,這就是一邊敘事,一邊議論抒情。如本傳開頭兩個自然段是敘事,但講到屈原被疏之後,作者忍耐不住開始一大段議論抒情,對屈原人格,對《離騷》精神的評論,都是非常準確的,如“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這可以說是切中肯綮之語。

48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①,明於治亂,嫻於辭令②。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③。
①博聞強志: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②嫻:熟習。 ③任:信任。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強志①,明於治亂,嫻於辭令②。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③。

49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④,爭寵而心害其能⑤。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制定國家法令 ),屈平屬草稿未定⑥。上官大夫見而欲奪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⑦,(曰)以為‘非我莫能為’也。”王怒而疏屈平⑧。 ④同列:同在朝班,即同事。 ⑤害:妒忌。 ⑥屬:ㄓㄨˇ寫作。 ⑦伐:自我誇耀。 ⑧疏:疏遠。

50 ①聰:聽覺靈敏,此處指明辨是非。②幽思:苦悶深思。③離憂:遭受憂愁。離,通“罹”(離),遭受。④反本:追念根本。反,同“返”。⑤慘怛:憂傷,悲痛。⑥間:挑撥離間。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①,饞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②。離騷者,猶離憂也③。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則反本④,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⑤,未嘗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盡智以事其君,讒人間(ㄐ一ㄢˋ)之⑥,可謂窮矣。

51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平之作《離騷》,蓋自怨生也。《國風》好色而不淫⑦,《小雅》怨誹而不亂⑧,若《離騷》者,可謂兼之矣。
⑦《國風》:描寫男女戀情之作,但卻不是淫亂 。《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由各地的民間歌謠所組成,有十五國風,一百六十篇。 ⑧《小雅》:雖然表露了百姓對朝政的誹謗憤怨之情,但卻不主張公開反叛。亦《詩經》的組成部分之一。大部分是西周後期和東周初期貴族宴會的樂歌,小部分是批評當時朝政過失或抒發怨憤的民間歌謠。

52 上稱帝嚳,下道齊桓,中述湯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⑨。其文約⑩,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13)。
⑨靡:沒有。見:同“現”。 ⑩約:簡約。 11微:精深,幽微。 12稱文小:指《離騷》中多引述花草樹木等細小事物。指:通“旨”,意義。 (13)舉類邇:指《離騷》所稱引的都是眼前習見的事例。邇:近。

53 (14)自疏:自己主動疏遠,這裡指不放鬆對自己的嚴格要求。
(15)濯(音濁)淖(音鬧):洗滌污垢。此處以喻超脫世俗。 (16)蟬蛻:蟬蛻之殼,此處以喻解脫。 (17)滋:混濁,污黑。 (18)皭(音叫)然:潔白的樣子。 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14)。濯淖污泥之中(15),蟬蛻於濁穢(16),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17),皭然泥而不滓者也(18)。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

54 ①絀:通“黜”。貶斥,廢退。 ②從親:指山東六國團結起來,結成聯盟,共同抗秦。 ③詳:通“佯”。假裝。 ④厚幣:豐厚的禮品。委質:謂人臣拜見人君時,屈膝而委體於地。引申為歸順、臣服。 ⑤如:往……;到……。 屈平既絀①,其後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②,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③,厚幣委質事楚④,曰:“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使使如秦受地⑤。

55 張儀詐之曰:“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使怒去,歸告懷王。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破楚師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屈丐,遂取楚之漢中地。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戰於藍田,魏聞之,襲楚至鄧。楚兵懼,自秦歸。而齊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56 ①甘心:稱心,快意。 ②當:抵押。 ③用事者:當權的人。 ④顧反:等到返回時,反,同“返”。 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以和。楚王曰:“不願得地,願得張儀而甘心焉①。”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②,臣請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③,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懷王竟聽鄭袖,復釋去張儀。是時屈平既疏,不復在位,使於齊,顧反④,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57 ⑤毋行:不去為好。毋:無,不。 ⑥稚子:幼子。 ⑦卒:最終。 ⑧內:同“納”。接納。 其後諸侯共擊楚,大破之,殺其將唐眛(ㄇㄟˋ)。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⑤。”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⑥:“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⑦。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⑧。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58 ①咎:責怪,歸罪。 ②眷顧:懷念。 ③翼幸:僥倖希望。 長子頃襄王立,以其弟子蘭為令尹。楚人既咎子蘭以勸懷王入秦而不反也①。 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②,繫心懷王,不忘欲反,翼幸君之一悟③,俗之一改也。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9 ④分:職分,本分。 其存君興國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然終無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見懷王之終不悟也。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然亡國破家相隨屬,而聖君治國累世而不見者,其所謂忠者不忠,而所謂賢者不賢也。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④,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蘭。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禍也。

60 《易》曰⑤:“井泄不食⑥,為我心惻,可以汲⑦。王明,並受其福。”王之不明,豈足福哉! (“井已經疏浚乾淨,卻沒人來喝水,這是令人難過的事。國君若是聖明,大家都可以得到幸福。” )令尹子蘭聞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於頃襄王⑧,頃襄王怒而遷之⑨(放逐於江南)。 ⑤《易》:書名。也稱《周易》或《易經》。是我國古代有哲學思想的占卜書,也是儒家重要經典。引句見《易經·井卦》,原文作:“象曰:井渫不食,行惻也。求王明,受福也。” ⑥泄:通“抴”,淘去污泥。 ⑦惻:心中悲傷。 ⑧短:說人的壞話。 ⑨遷:貶謫,放逐。

61 漁 父 屈 原

62 原 

63 傅抱石《屈原》  1940年代作  南京博物院藏

64 傅抱石 《屈原》1950年代作 62.2x109.3厘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65 章翠英繪畫 http://news.epochtimes.com/b5/2/6/8/n195299.htm

66

67

68 屈原既放, 游於江潭, 行吟澤畔, 顏色憔悴, 形容枯槁。 被放逐之後。既,已。 第一段之一 吟,指發出悲嘆的聲音。畔,涯、岸邊。
屈原被放逐之後, 徘徊在湘江的岸邊 。 他沿著水邊一面行走,一面悲嘆 , 臉色憔悴, 容貌瘦弱。 容顏、容貌,指神情、氣色 游,通﹁遊﹂。潭,指江河水深處 相關圖片 人的外貌。枯槁,乾瘦 行吟圖 行吟閣

69 回上頁

70 回上頁

71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
第一段之 二 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 漁父看到屈原便問他說: “您不就是三閭大夫嗎?爲什麽會落到這種地步?” 根據王逸離騷序說三閭之職,掌王族﹁昭、屈、景﹂三姓。中國古代姓和氏分用,姓代表族號,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別子孫的支派,漢以後姓、氏則互用不分。楚國的創業始祖,姓羋,其後代分為許多支派,如楚武王 熊達的兒子熊瑕,被封在﹁屈﹂這個地方,後代就以屈為氏(姓)。楚懷王時代,王室主要由﹁昭、屈、景﹂三大氏(姓)構成,屈原擔任三閭大夫的職務,是管理宗族事務,肩負教育宗族子弟的重任。 ﹁斯﹂指上文﹁游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整個情境

72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 第一段之三 屈原說: “世上全都骯髒只有我乾淨, 個個都醉了唯獨我清醒,
因此被放逐。 屈原曰: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是以見放 。﹂ 被放逐。 圖片來源-蘭臺

73 漁父曰: ﹁聖人不凝滯於物, 而能與世推移。 第二段之一 漁父說:“通達事理的人對客觀時勢不拘泥執著,而能隨著世道變化推移。 隨世俗進退轉移
聖人,在此指道家意義的聖人,與儒家所謂的聖人不同。儒家主張修己治人、內聖外王,而本文的漁父是屬於道家和光同塵(鋒芒內斂與世無爭,而與囂雜塵俗相融合)、與世推移者,因此他口中的聖人與儒家不同。 隨世俗進退轉移 聖人思想通達,不執著於任何事物。凝滯,音凝滯,拘泥、執著

74 世人皆濁, 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第二段之二 既然世上的人都骯髒 齷 齪,您爲什麽不也使那泥水弄得更渾濁而推波助瀾?
淈,音淈,攪渾。揚,掀起。 翻攪水底汙泥,掀起水波,使清水變混濁。意指順應世俗,同流合汙。 圖片來源-蘭臺

75 眾人皆醉, 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舉, 自令放為?﹂ 第二段之三 使自己被放逐。令,使。為,語助詞。
既然個個都沈醉不醒,您爲什麽不也跟著吃那酒糟喝那酒汁?爲什麽您偏要憂國憂民行爲超出一般與衆不同,使自己遭到被放逐的下場呢?” 指思慮深遠,行為高尚。舉,行為。 餔,音餔,吃。糟,釀酒時濾下來的渣滓。歠,音歠,飲。醨,音醨,薄酒、淡酒。吃酒糟而飲薄酒。意指與眾人同醉。 圖片來源-蘭臺

76 屈原曰: ﹁吾聞之, 新沐者必彈冠, 新浴者必振衣 第二段之四 屈原說: “我聽過這種說法: 剛洗頭的人一定要彈去帽子上的塵土,
剛洗澡的人一定要抖淨衣服上的泥灰。 沐,洗頭 振衣 抖動衣服,使塵埃掉落。 彈冠振衣-後用以比喻準備出仕。

77 安能以身之察察, 受物之汶汶者乎? 第二段之五 哪裏能讓潔白的身體去接觸汙濁的外物? 察察 潔淨的樣子。 汶汶 骯髒的樣子,汶,音汶。
察察 潔淨的樣子。 汶汶 骯髒的樣子,汶,音汶。

78 寧赴湘流, 葬於江魚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第二段之六 我甯願投身湘水, 葬身在江中魚鼈的肚子裏,
哪裏能讓玉一般的東西去蒙受世俗塵埃的沾染呢?” 光亮的潔白,指清高的人格。

79 漁父莞爾而笑, 鼓枻而去, 乃歌曰: 微笑的樣子。莞,音莞。 第三段之一 漁父微微一笑,拍打著船板離屈原而去。口中唱道:
搖槳。枻,音枻,楚人對槳的稱呼。

80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指漢水下流。 第三段之二 “滄浪水清啊,
可用來洗我的帽纓; 滄浪水濁啊, 可用來洗我的雙足。” 便離開了,不再和屈原說話。 ﹁滄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纓; 滄浪之水濁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濯,音濯,洗滌。纓,音纓,帽帶。 1.這首歌最早見於孟子離婁上:﹁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聽之,清濯纓,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夫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後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後人伐之。﹂

81 2.孔子、孟子都將滄浪之水比喻人的修為,人如果修養高尚,就會受到尊重,否則就會遭到侮辱,就像水清受到重視(可以洗帽帶),水濁則受到鄙視(只可以洗腳)一般。
3.本課的用法則不同,漁父將滄浪之水比喻時局的治亂,認為社會清明才可以積極用世,若社會混亂只好唾棄它,絕塵而去。蔣驥 山帶閣注楚辭云:﹁濯纓濯足,蓋與世推移意。﹂文選五臣注:﹁清,喻明時可以修飾冠纓而仕也;濁,喻亂世可以抗足遠去。﹂他們的注解正是此意。

82 舉世皆濁我獨清 眾人皆醉我獨醒 ——〈漁父〉賞析 題 解 作者討論 漁父/屈原立場 〈漁父〉韻腳 〈漁父〉意象的文化意涵 問題與討論
題 解 作者討論 漁父/屈原立場 〈漁父〉韻腳 〈漁父〉意象的文化意涵 問題與討論 國畫中的舟船與漁父

83 題 解 本文藉著與漁父不期而遇的一番對話,慨嘆當時世俗的黑暗,抒發了自己誓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題 解 本文藉著與漁父不期而遇的一番對話,慨嘆當時世俗的黑暗,抒發了自己誓不同流合汙的高潔情懷。 漁父未必實有其人,他語帶教訓與嘲諷所說的種種,我們不妨視為屈原在自我衝突時,內心深處偶現的另一種聲音:「迎合世俗吧,何必這麼痛苦!」 三民版課本

84 然而內心的聲音如此微弱,就如同漁父突然出現又飄然遠去一樣,終究改變不了屈原因性格而鑄造出來的命運。
全文謀篇採假設問答的方式,而行文用散文化的語句,與楚辭其他作品不甚相同,而與後世漢大賦、宋文賦的形式特徵多所雷同。 三民版課本

85 作者討論 關於本篇的作者,歷來說法不一。 漢‧王逸《楚辭章句》:「〈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又說:「楚人思念屈原,因敘其辭以相傳焉。」
宋‧朱熹《楚辭集注》:「〈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漁父蓋亦當時隱遁之士,或曰亦原之設詞耳。」 清‧蔣驥山《帶閣注楚辭》:「或云此亦原之寓言,然太史採入本傳,則未必非實錄也。」 今之研究者多認為非屈原所作,可能是楚人因悼念屈原而作。 三民版教冊

86 漁父立場 ◎與屈原的問答 以聖人為標準: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
聖人對待客觀事物的觀點和態度: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以反詰收束論點: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滄浪歌〉 秋來水落則清,水清則濯纓,喻遇世昭明,可冠纓而仕。 初夏水漲則濁,水濁則濯足,喻遭世昏暗,宜抗足遠去。 三民版教冊

87 屈原立場 說明「見放」之由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可見屈原志行的高潔,和對祖國形勢以及自身遭遇的清醒認識。
說明「見放」之由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可見屈原志行的高潔,和對祖國形勢以及自身遭遇的清醒認識。 否定漁父明哲保身的消極態度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玉可碎不可改其白,竹可焚不可毀其節的高潔形象,躍然紙上。 三民版教冊

88 漁父vs.屈原 一個不分黑白,隨波逐流;一個明辨是非,至死不渝。 一個從個人出發,意圖在於全生;一個從社會著眼,目的在於濟世。
一個「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一個「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以身殉國。 「道不同,不相為謀」,結果只好異途殊趨,各行其志。作品正是在這鮮明的對比中,對屈原作了熱情的讚頌。 三民版教冊

89 〈漁父〉韻腳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耕部)
據古代漢語上古韻部及常用字歸部表 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耕部) 而能與世推‧移。……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自令放‧為?(歌部) 受物之汶‧汶者乎!……而蒙世俗之‧塵埃乎!(文、真合韻)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耕部)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屋部) 三民版教冊

90 〈漁父〉意象的文化意涵 漁 垂釣之風。即使描述的是真實的漁樵生活,也往往寄寓了對於隱士理想的嚮往。
漁 垂釣之風。即使描述的是真實的漁樵生活,也往往寄寓了對於隱士理想的嚮往。 父 又作「甫」,爲老年男子之稱。老年人歷經滄桑坎坷,明於得失,歸心淡泊,自然非少年人銳意進取之比。 水 道家認爲水是萬物之本,品性謙遜,親附萬物而公正無私,因此水可作爲道的象徵。 舟 有漁父必有舟,而此舟又必是小舟,才能得「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的境界。 釣 意味著耐心、等待,意味著隱者的介於兼濟與獨善之間。 資料來源 屈原生平介紹

91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五月五日〉 宋‧梅堯臣 屈氏已沉死, 楚人哀不容。 何嘗奈讒謗, 徒欲卻蛟龍。 未泯生前恨, 而追沒後蹤。 沅湘碧潭水, 應自照千峰。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92 〈午日觀競渡〉 明‧邊貢 共駭群龍水上游,不知原是木蘭舟。 雲旗獵獵翻青漢,雷鼓嘈嘈殷碧流。 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會,醉諷〈離騷〉不解愁。 資料來源 古雅台語人

93 名與字的涵義 生 平 詩人之勇者、強者 屈原故鄉─秭歸的傳說 文學成就 楚 辭
大魚吞不下的傲骨 ——屈原生平 名與字的涵義 生 平 詩人之勇者、強者 屈原故鄉─秭歸的傳說 文學成就 楚 辭

94 名與字的涵義 屈原:名平,字原 出生於正月初七庚寅日,楚國稱為「人日」。故取其名叫「平」(像天一樣的公正無私),又取其字為「原」(像地一樣的均調萬物)。暗合「天」、「地」、「人」三才的美德,希望他能頂天立地地做一個人。 《離騷》:「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正,平也;則,法也。「正則」含「平」之義。靈,善也;均,平也。「靈均」含「原」之義。 三民版教冊

95 年輕時,即憑其博學多能而深得懷王寵信,官居左徒(楚國官名。現代學者以為係令尹﹝楚之相﹞的副職,兼管內政、外交,主要活動則為外交)。
初受重用 屈原出身王族,具有強烈的宗族觀念及國家意識。《史記‧屈原賈生列傳》稱其「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 年輕時,即憑其博學多能而深得懷王寵信,官居左徒(楚國官名。現代學者以為係令尹﹝楚之相﹞的副職,兼管內政、外交,主要活動則為外交)。 三民版課本、三民版教冊、屈原賈生列傳

96 政治傾軋 當時天下,秦國最強,齊國最富,而楚國土地最廣。楚國內部有親秦、親齊兩派政治勢力,前者以上官大夫、靳尚、令尹子蘭為代表;後者以屈原、昭雎為代表。 屈原才能本為人所嫉妒,又因政治主張歧異,遭上官大夫等小人讒譭而去職,轉任不管政務的三閭大夫(職官名。春秋時楚國所置,職掌王族昭、屈、景三氏)。 三民版課本、三民版教冊

97 小人讒譭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屈平屬(編寫)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見而欲之,屈平不與,因讒之曰:「王使屈平為令,眾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誇耀)其功,以為『非我莫能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原賈生列傳

98 流放漢北 親秦派得勢後,惑於私利,為秦國所利用,先與齊斷交,後與秦交戰,終致喪土辱國。
屈原雖曾再度起用,擔任聯齊特使,無奈懷王遭群小包圍,屈原無所作為。 懷王末年,屈原又遭親秦派排擠,閒居漢北,並在此寫下了不朽的詩篇──〈離騷〉。 《史記》:「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憂愁幽思而作〈離騷〉。〈離騷〉者,猶離憂也。」 三民版課本、三民版教冊、屈原賈生列傳

99 再放江南 後楚懷王受騙入秦,客死異國。 《史記》:「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懷王稚子子蘭勸王行︰『奈何絕秦歡!』懷王卒行。入武關,秦伏兵絕其後,因留懷王,以求割地。懷王怒,不聽。亡走趙,趙不內(同「納」)。復之秦,竟死於秦而歸葬。」 頃襄王繼位,屈原因批評奸佞誤國,再遭誹謗,頃襄王遂將屈原流放到江南地區。 三民版課本、三民版教冊、屈原賈生列傳

100 自沉汨羅 屈原在江南之野流浪多年,「至於江濱,披髮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眼見國事日非,而救國無門,懷著滿腔悲憤,作〈懷沙〉之賦,直言:「知死不可讓(拒絕)兮,願勿愛兮。明以告君子兮,吾將以為類(法則、榜樣)兮。」 寫下沉痛的心聲後,屈原懷抱石頭自沉於汨羅之淵。 三民版課本、三民版教冊、屈原賈生列傳

101 詩人之勇者、強者 王逸《楚辭章句‧敘》:「今若屈原,膺忠貞之質,體清潔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進不隱其謀,退不顧其命,此誠絕世之行,俊彥之英也。」 屈原並非為逃避個人鬱愁而死,乃為喚醒楚王覺悟,激發全民愛國之心,故以生命投入歷史激流。 從此數十年,楚國各地風起雲湧,奮勇抗秦。屈原之死,絕非弱者無聲之死,而是敲響警鐘、震撼山河之死。 南一版教冊

102 屈原故鄉─秭歸的傳說 傳說一:有人以為屈原的姐姐可憐自己的弟弟慘死,前往汨羅江收其尸骨歸葬故里,所以將縣名改爲「姊歸」,後演變爲「秭歸」。
傳說二:屈原投江之後,神魚托著他的屍體,逆江而上,到了故鄉才上浮。他的姊姊正在河邊洗衣,見其屍體,收而葬之,故稱其地為「秭歸」。 三民版教冊

103 傳說鄉民為了拯救屈原的身體 不斷敲鑼擊鼓嚇走魚群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104 熱鬧非凡的龍舟賽事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105 圖片來源 http://big5. cri. cn/gate/big5/gb. cri
圖片來源 競渡,不甘示弱 圖片來源

106 端午節紀念屈原活動 演員演繹屈原生活場景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107 湖北秭歸的祭屈原活動 用艾葉等裝飾祭船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108 湖北秭歸 屈原祠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宜昌旅遊網

109 湖南汨羅 屈原紀念館 圖片來源 http://baike.baidu.com/view/33893.htm
湖南汨羅 屈原紀念館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110 文學成就 屈原失意於政治,而文學創作則大放異彩。
所作〈離騷〉、〈天問〉、〈九章〉、〈九歌〉等二十五篇,突破《詩經》四言格局,句法參差多變,句中、句末多用「兮」、「些」等助詞調和音節,篇幅亦較長;文辭瑰麗而富浪漫氣息,情感細緻而帶感傷色彩。 這一具有楚地風格的新興詩體,後世通稱「楚辭」或「騷」,與《詩經》並列,同為百代韻文之祖。 三民版教冊

111 楚辭釋名 宋‧黃伯思〈翼騷序〉云:「屈、宋諸騷,皆書楚語,作楚聲,記楚地,名楚物,故謂之楚辭。」此處所稱之「楚辭」乃指屈原、宋玉作品
漢‧劉向輯屈原、宋玉、景差之作,及漢代賈誼、東方朔、王褒、嚴忌等擬做而成書,名之曰「楚辭」,至此「楚辭」一語,乃成為專書之名。 三民版教冊、少司命補充講義

112 楚辭的藝術技巧 詩律的自由 掙脫《詩經》四言體的束縛,兼具了散文的靈活性和詩歌的韻律美。
詩律的自由 掙脫《詩經》四言體的束縛,兼具了散文的靈活性和詩歌的韻律美。 詩風的轉變 《詩經》多取材於現實社會生活,而楚辭則是個人情感的抒發與幻想,風格和手法浪漫而鋪張。 神話的活用 大凡楚辭的運用神話,是超現實與現實的混合,不是單把神話予以敘述,而是作者的參與。 比興的運用 《詩經》兼用了賦、比、興的手法,而楚辭則大量運用比、興,使它成為文學作品創作的主力。 三民版教冊

113 楚辭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楚辭潤澤於詩人的靈思,可謂至廣且深。時至今日文人仍以騷人自居。
促成辭賦的發展 《文心雕龍》:「賦也者,受命於詩人,拓宇(開拓領域)於楚辭也。」 促成駢文的發展 促成七言詩的發展 播撒下浪漫譎怪文學的種子 賦予詞曲新的素材 三民版教冊

114 《詩經》與楚辭的比較 《詩經》 楚 辭 周初至春秋中葉五、六百年間之作品 戰國時代(包括漢朝以後之仿作) 平民文學 貴族文學 北方文學代表
黃河流域 以四言為主 取材社會生活,多寫人事 韻文之祖 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屬「經部」─六經之一 楚 辭 戰國時代(包括漢朝以後之仿作) 貴族文學 南方文學代表 長江流域 以六、七言為主 描寫個人之情志幻想 辭賦之祖 開漢賦之先河 屬「集部」

115 屈平辭賦懸日月 楚王臺榭空山丘 代表作 名 句 ——屈原作品簡介 李白〈江上吟〉
名 句 李白〈江上吟〉 木蘭之枻沙棠舟,玉蕭金管坐兩頭。美酒樽中置千斛,載妓隨波任去留。仙人有待乘黃鶴,海客無心隨白鷗。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洲。功名富貴若長在,漢水亦應西北流。

116 代表作 〈離騷〉 屈原仕楚懷王,因讒言被疏,憂愁幽思而作,表明愛國心志。全文詞采雅麗,為一長篇韻文,對後代文學有深遠的影響。
〈九章〉 屈原被放逐於江南之野,因思念君國,憂心罔極所作。分〈惜誦〉、〈涉江〉、〈哀郢〉、〈抽思〉、〈懷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頌〉、〈悲回風〉九篇。

117 代表作 〈天問〉 屈原遭放逐之後,憂愁苦悶,對天地間許多事情感到懷疑,提出疑問以抒愁悶。
〈九歌〉 屈原據楚地祭祀樂歌改作而成,分為〈東皇太一〉、〈雲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東君〉、〈河伯〉、〈山鬼〉、〈國殤〉及〈禮魂〉十一篇。

118 〈離騷〉名句 日月忽其不淹(停留)兮,春與秋其代序(依次更替)。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喻年華老去,盛年不再)。
忽馳騖(奔走)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老冉冉(緩慢行進)其將至兮,恐修名(美名)之不立。 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苟余情其信姱(ㄎㄨㄚ,美好)以練要(簡要)兮,長顑頷(ㄎㄢˇ ㄏㄢˋ,吃不飽而面黃肌瘦的樣子)亦何傷。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資料來源 中華教育資源網 教育部國語辭典

119 〈九歌‧少司命〉名句 秋蘭兮青青,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忽獨與余目成(用眼神傳達心意)。
入不言兮出不辭(沒有說話),乘回風(旋風)兮載雲旗。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心相知(彼此相交而能相互了解)。 資料來源 中華教育資源網 教育部國語辭典

120 圖片來源 http://www.china-gallery.com/hk/yssy/news_bd.asp?other=319
傅抱石〈屈原〉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40年代作 南京博物院藏

121 傅抱石〈屈原〉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42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

122 傅抱石〈屈子行吟圖〉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53年作 家屬藏 圖片來源

123 橫山大觀〈屈原〉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898年作 絹本設色 嚴島神社藏 圖片來源

124 傅抱石〈湘君〉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60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圖片來源

125 圖片來源 http://www.china-gallery.com/hk/yssy/news_bd.asp?other=319
張大千〈湘夫人〉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73年作 大風堂藏

126 圖片來源 http://www.china-gallery.com/hk/yssy/news_bd.asp?other=319
傅抱石〈湘夫人〉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43年作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127 圖片來源 http://www.china-gallery.com/hk/yssy/news_bd.asp?other=319
徐悲鴻〈山鬼〉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43年作 北京徐悲鴻紀念館藏

128 圖片來源 http://www.china-gallery.com/hk/yssy/news_bd.asp?other=319
傅抱石〈山鬼〉 圖片來源 中國藝苑網 1946年作 南京博物院藏

129 問題討論一 〈漁父〉的內容,有人認為是虛構的,作者也不是屈原;果真如此,是否仍有一讀的價值?請共同討論。
答:本文之所以有人認為是虛構的,主要是因為「漁父」這個人我們無從考證其是否確有;再者,屈原在文中以第三人稱出現,不像自述文的作者語氣。即令是虛構的,也有其文學價值。如果作者是屈原,那麼他虛構的只是故事,而故事所承載的思想情感卻是真實的。換言之,他在「為情而造文」而非「為文而造情」。如果作者是另有其人,則可作為寓言小說讀,無礙其文學價值。 三民版課本、三民版教冊

130 問題討論二 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從「和而不同」的觀點看,你認為在「舉世皆濁」的情況下,屈原應如何自處?
答:每個人的人格,都包含有兩種我:個性我和群性我。維持二者的和諧是人生的一大課題。孔子所說的「和」指的正是個性我和群性我均衡發展的理想狀態;至於「同」則是犧牲個性我,一味發展群性我的結果。屈原不願「同」,而又做不到「和」,才會陷入困境。按照孔子的主張,其實他可以在理念上有自己的堅持,「邦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照樣可以保持自身皓皓之白,並不至於同流合汙。畢竟他所謂「舉世皆濁」指的其實只是政壇而已。只要他甘心作個無道則隱的平凡百姓,就可遠離汙染,做到「和而不同」。 三民版課本、三民版教冊

131 國畫中的舟船與漁父 圖片來源 故宮數位博物館 圖片來源

132 宋‧無款 〈溪旁閒話〉 圖片來源 故宮數位博物館 解說 小船若見到篷或網,比較切近漁夫、漁隱的主題,可以是單純漁家生活的表達,也可以是山林野趣的描寫。不過若是見到岸旁有一文人高士,圖面的關連性比較接近文學經典中的楚辭〈漁父〉。文中提到一漁父在傾聽屈原對世情污濁不明的苦訴後,以小民簡單明快的生活哲學回答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畫面上垂足於溪的漁父形象,直接顯示了妙答的內涵。 圖片來源

133 元‧無款 〈滕王閣圖〉 圖片來源 故宮數位博物館 解說 圖中所見的小船是典型的小漁船,打漁方式可大致分為撒網船、注網船、張絲網船或叉網船。船身中間加有低矮小席篷,為收藏魚貨漁具所用,不能遮陽蔽雨。 圖片來源

134 清‧王炳〈仿趙伯駒桃源圖〉 圖片來源 故宮數位博物館 解說 圖中為叉網船,船身即一般的漁船,人可立於船頭以兩隻魚叉捕魚,是一種最精簡的捕魚形式。 圖片來源

135 清‧王翬 〈桃花漁艇〉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 故宮數位博物館 解說 圖中的小船沿著〈桃花源記〉中所述滿佈桃林的夾岸順流而下。粉色系而大塊面的用色與原始簡樸的堆疊式空間構圖,為這千年來中國文人的心靈聖地,添加幾許天真可愛的童趣。

136 傳六朝宋‧陸探微 〈歸去來辭圖〉 圖片來源 故宮數位博物館 解說 拉縴出現在使船逆流而上的情況。縴夫以繫於船頭的繩子在兩邊岸上拖拉,縴夫不只在崖上跑,也要在水裡拉。拉縴於今四川一帶、西陵峽與巫峽的河運還可見到。船上有許多物件,船前有代表陶淵明身份的菊花,船中一角還掛有字畫。船頂有一漁人斗篷及斗笠,透過船篷的小窗可見一本書。 圖片來源


Download ppt "漁 父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宋 無款 溪旁閒話"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