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ublished byEstella Kennedy Modified 5年之前
1
第17週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Citizens of the World and Toleration
社會正義與民主公民 第17週 Education for Democracy Citizens of the World and Toleration
2
前 言 禁穿布基尼引發論戰 法國坎城、尼斯等城市禁止穿著包住全身的「布 基尼」(burqini)泳裝出現在公共海灘,理由是這種 為穆斯林規範設計的泳衣,違反法國政教分離的 世俗化信念,是壓迫的象徵。這種作法遭遇英語 系國家的質疑,……英語系國家的政教分離,例 如美國,反而是要保護宗教不受政治影響。…… 英國保障穆斯林婦女選擇帶全臉面紗或穿布卡, 為的是防範政治干預到宗教,維護社會的寬容與 多元。…… [蘋果日報 ] 請問:哪種政教分離的觀點比較合理?為什麼?
3
前 言 例1:是否應該要求撤除教室裡懸掛的十字架? 例2:是否應該允許穆斯林教師在學校裡戴頭巾?
前 言 例1:是否應該要求撤除教室裡懸掛的十字架? 例2:是否應該允許穆斯林教師在學校裡戴頭巾? 例3:反對同性婚姻合法化,主張容忍不要求給予 平等法律權利,這個論點合理嗎? 例4:德國政府可否要求解散國家民主黨(National Democratic Party ,NPD)?
4
前 言 穆斯林女性為什麼要戴頭巾、穿罩袍?頭巾 (Hijab)、尼卡布(Niqab)、布卡(Burqa)有何差別?
前 言 穆斯林女性為什麼要戴頭巾、穿罩袍?頭巾 (Hijab)、尼卡布(Niqab)、布卡(Burqa)有何差別? Martha C. Nussbaum:大學教育未能培養足夠素養, 讓公民得以面對文化差異的挑戰。 Q:你是哪國人? 戴奧尼斯(Diogenes):「我是世界公民」。 斯多噶學派:在面對正義問題時,應把所有人看 成同胞和本地居民。
5
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1.世界公民的理想 歷史根源—古希臘時期和斯多噶學派 世界公民的教育
前 言 在今天的課程裡,我們要談: 1.世界公民的理想 歷史根源—古希臘時期和斯多噶學派 世界公民的教育 2.容忍的界限(the limits of toleration) 定義容忍的概念(concept of toleration) 不同的容忍觀(conception of toleration) 尊重觀的容忍界限與實踐意涵
6
一、世界公民的理想 (一)古希臘時期的教育: 我們認為自然且正常的事只是習慣,可能不適用 所有時間、所有人。
要對習慣和習俗採批判態度,需要知道生活還有 其他可能性。 斯巴達的教育把好公民視為遵循傳統的順從者。 雅典的教育著重讓公民真正選擇生活方式,需要 培養積極探究和比較各選項的能力。
7
一、世界公民的理想 反省歷史和其他文化可喚醒批判的反省。例如, 蘇格拉底論女性應受平等教育的論證。
亞里斯多德進行跨文化研究,以提出良好政府形 式的觀點。 戴奧尼斯以看似驚世駭俗的行為,突顯「什麼事 讓人感覺驚訝」的文化相對性。 把自己視為世界公民要求批判的距離。 理性生活必須從普遍的人類需要和渴望的觀點, 來檢視一地的習俗和假設。
8
一、世界公民的理想 (二)斯多噶學派論世界公民: 教育核心:好公民就是世界公民。
忠誠的優先對象是共通人性組成的道德社群,而 非特定國家或種族。 西賽羅(Cirero):尊重人性的義務要求以敬重和好 客之情來對待陌生人,把正義置於政治權謀之上。 世界公民本身就有價值,它承認人性中最值得尊 崇的部分—對正義和善的渴望以及相關推理能力。
9
一、世界公民的理想 同心圓的想像:從自己、家庭、家族、居住城市、 國家,到最大圈的人性整體。
斯多噶的觀點不要求教育貶抑對地方之愛或忠誠, 而是不要假設自己的文化就是比較好。 世界公民的教育跟蘇格拉底式的探究、經檢驗的 生活之理想有密切關連。
10
一、世界公民的理想 奧雷里烏斯(Marcus Aurelius):要成為世界公民, 需培養敏感且同理的詮釋能力。
這種詮釋能力讓我們能夠面對「憤怒」這個政治 問題,開啟理性的交流。 可以批評別人或其他文化,但要先做到尊重和理 解。 對個人和團體的仇恨,在個人和政治層面都有害, 應透過教育來防止。
11
一、世界公民的理想 (三)世界公民的教育: 在教育的所有層次裡都應學習承認所有人的人性。
對高等教育來說,相互尊重的態度要在教室和上 課教材裡培養。 把跨文化研究納入課程,主要不是為了確立少數 族群成員的認同,而是培養對人類的認同。 透過多元文化的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來培 養世界公民。
12
二、容忍的界限 極右政黨 德審查是否違憲 一九六四年成立的國家民主黨是新納粹組織,宣揚 種族主義,為納粹罪行辯護。二○○一年,德國聯 邦政府、議會和參議院聯合向聯邦憲法法院提出上 訴,要求取締該黨。……用來佐證國家民主黨破壞 自由民主原則的兩大案例被提出。……專家認為, 做出取締這類政黨的判決可昭示其追隨者和支持者, 這類作為並不正確,以避免暴力危險繼續擴散。 [自由時報 ] 請問:允許國家解散政黨是否違反民主政治要求 容忍的精神?為什麼?
13
二、容忍的界限 Q:要用什麼判準來為容忍劃界限? 答:容忍的界線要劃在不容忍開始之處。 容忍跟互惠(reciprocity)有關。
該命題的意涵仍具爭議。「對不容忍者零容忍」 不只是空泛的口號,也有潛在危險。 應對如何劃容忍的界限,以及劃分「容忍」和 「不容忍/無法容忍的」之方式保持質疑。
14
二、容忍的界限 區分「不容忍」的兩種意義: (1)拒絕容忍作為一種規範,所以超出容忍界限的不 容忍。
(2)不希望去容忍拒絕該規範者的不容忍。 我們能夠根據較高階的規範性考量,劃出容忍的 界限。 對不容忍的批評和反對行動,不是另一種不容忍。
15
二、容忍的界限 (一)容忍的概念(concept of toleration):
需明確說明容忍的脈絡:容忍者和被容忍者的關 係為何?誰是容忍的主體?對象是什麼? 反對要素(objection component):被容忍的信念或 實作是倫理上可反對的(objectionable),被視為錯 的或壞的。 接受要素(acceptance component):給予某種正面 理由,根據這些理由,不容忍錯的事情將是錯的。
16
二、容忍的界限 需明確說明容忍的界限:界限落在拒絕(rejection) 的理由強於接受的理由那一點。 容忍必須是自願的實踐,而不是被強迫。
區分toleration和tolerance:容忍(toleration)是一 種實作(practice),寬容(tolerance)則是公民的一種 態度或德行。
17
二、容忍的界限 (二)容忍的觀念(conception of toleration):
1.允許觀(the permission conception): 容忍是權威或多數,跟持異議的少數之間的關係。 容忍=權威(或多數)允許少數的成員根據其信 念來生活,只要他們接受多數的主流立場。 理由:實用性的根據、原則性的根據。 容忍的條件是非互惠的。
18
二、容忍的界限 2.尊重觀(the respect conception):
容忍的一方在互惠意義下認可另一方,尊重彼此 是道德和政治上平等的人。 同意社會生活的共同架構應受各方都能平等接受 且不偏袒任何倫理社群的規範所指導。 理由:對其他人做為平等公民和劃定容忍界限的 能力,展現道德尊重。 容忍不要求欣賞或尊敬自認錯誤的信念和實作, 而是瞭解到這類倫理批評不足以劃定容忍的界限。
19
二、容忍的界限 3.兩種容忍觀的比較: 允許觀把考量用來證成和限制容忍的各種價值之 權力,僅賦予給權威。
這些價值通常來自多數公民倫理-政治生活形式的 價值和習慣。 沒有用來評估不同詮釋的較高序原則,所以劃容 忍界限有陷入武斷的危險。
20
二、容忍的界限 尊重觀訴諸程序正義(procedural justice)的考量。
如果政治權威或多數公民的倫理價值觀被認為是 單面向的和特殊主義的(particularistic),就不能以 之形塑國家的基本制度。 正義的觀念為劃容忍的界限,提供可證成的根據。 Rainer Forst支持尊重觀。
21
二、容忍的界限 (三)尊重觀的容忍界限: 1.正義的證成原則(principle of the justification of justice):決定社會生活的各種制度須符合互惠性 和一般性(generality)的判準。 互惠性:用來支持基本規範的理由並非奠基在他 人可合理拒絕的較高真理或價值觀之上。 一般性:用來支持基本規範的理由必須是「所有 公民」可接受和共享的。
22
二、容忍的界限 相應於這個證成原則的尊重:尊重他人擁有證成 的權利(right to justification)。
正義要求容忍個人不同意、但沒有違反互惠性和 一般性判準的信念和實作。 容忍者認知到,對自己不同意的信念和實作可提 出「倫理的反對」(ethical objections),但無法充 分證成「道德的拒絕」(moral rejection)。
23
二、容忍的界限 當一方藉由可被合理拒絕的觀點成為一般規範, 嘗試宰制另一方時,便達到容忍的界限。
尊重觀劃的容忍界限可被正義的證成原則所支持, 沒有把爭議的倫理觀點絕對化。 允許觀劃容忍界限的方式對少數來說是偏袒的, 且具潛在壓制性。
24
二、容忍的界限 2.尊重觀的實踐意涵: 例1:如果國家在不同詮釋裡選邊站,透過法律 命令在教室掛十字架,那麼便違反互惠性判準。 把多數的信念視為學校這類機構的基礎,違反證 成原則和平等尊重原則。 例2:穿戴伊斯蘭服飾可以有不同詮釋,一般地 排除某種宗教標誌不適當。應對有著不同倫理/文 化認同的人們,給予平等尊重和權利。
25
二、容忍的界限 例3:支持給予同性伴侶平等權利的論證奠基在政 治的互惠性,但依賴宗教觀點做證成的反對論證 則違反互惠性和一般性的判準。
例4:根據尊重觀,違反尊重和證成的基本權利的 人,其主張不應被容忍。國家民主黨成員的行為 已達容忍的界限。 思考:你是否同意Forst的主張以及他對這些案例 做的推論?為什麼?
26
二、容忍的界限 3.寬容德行的重要性: 如果公民沒有奠基在正義感的寬容德行,那麼根 據尊重觀來建立容忍政體便不可能。
以無條件的道德尊重來形塑「民主的倫理」 (democratic Sittlichkeit)之核心。 對每個人的尊重義務可能受歷史和文化情境的影 響。多樣的經驗和歷史教訓讓人們認知到,所有 人類都必須被尊重。
27
結 語 世界公民把自己首先歸屬於共通人性組成的道德 社群。
結 語 世界公民把自己首先歸屬於共通人性組成的道德 社群。 對自己的習慣和習俗應採批判態度,理解並尊重 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可化解許多政治衝突。 然而,民主政治不可能包容所有信念和行為,必 須劃定容忍的合理界限。 尊重觀承認所有人都是平等公民,應容忍不違反 互惠性和一般性判準的信念和實作。
28
課程總結 社會正義的思辨之旅: 思考正義的三種取向: (1)福祉:效益主義。 (2)自由:極端自由主義、康德的義務論、羅爾斯的 正義理論。
(3)德行:亞里斯多德的目的論 不同理論指出應考量的道德要素,各有其優缺點 和適用情境。
29
課程總結 爭論議題:反哄抬法、紫心勳章、華爾街紓困案、 徵兵制和募兵制、代理孕母、積極賦權行動、同 性婚姻等。
如何成為合格的民主公民:道德責任(道德個人 主義 vs 社群主義)、公共理性、蘇格拉底式的自 我檢驗能力、避免團體極化、世界公民、容忍。 願這趟思辨之旅讓各位帶回些許知識上的收穫, 以及付諸實踐的能力和動力。
30
討論題目 新聞一:1~5組 高雄市一名男高中生連續咳嗽八個月,其他同學計 算他上課的咳嗽次數,一周竟高達千次之多,師長 與學生家長溝通,希望能讓他接受更詳細的治療, 但家長堅稱醫生說孩子只是過敏,並不會造成傳染。 其他同學不滿男學生「自私堅持自己受教權」,且 與家長溝通不良,全體師生正醞釀集體轉班。假設 學校介入調停後,家長仍不願暫時休假,學校或是 政府可否強制學生休假,在學生找出有效制止咳嗽 的方法前,不准其到學校上課?
31
討論題目 新聞二:6~10組 新竹市光復高中舉辦校慶遊行,二個班級的學生卻 扮演納粹第三帝國黨衛軍儀仗隊,行軍式出場,還 高喊著:「希特勒來了!趕快敬禮,不然開坦克壓 過你們!」影片瘋傳,不僅以色列駐台辦事處強烈 譴責,德國在台協會相當震驚,連國外記者也震驚, 認為台灣學生將無知當玩笑,引發軒然大波。請問, 假設在事件發生前,學校或政府已經知悉學生的打 算,它們可否強制要求學生不得以這種方式入場?
32
討論題目 全部: 請對比上述二則新聞,思考:當別人可能做出, 或正在做出,或已經做出讓其他人感到不快的言 論或舉止時,政府要根據哪些標準,判斷可不可 以使用強制手段禁止該言論或舉止發生,或者對 相關人士進行懲處?
33
閱讀教材 指定閱讀: 1.瑪莎‧紐斯琫(Martha C. Nussbaum),〈世界公 民〉,《培育人文:人文教育改革的古典辯護》。 臺北市:國立編譯館、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 2010。第67-88頁。 2.Rainer Forst, “The Limits of Toleration.” Constellations 11, 3 (2004):
34
閱讀教材 延伸閱讀: 1.Rainer Forst, “Toleration,” 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 (2012 Edition). 2.許漢,〈自由民主社會中的容忍問題〉,《人文 及社會科學集刊》第十三卷第三期(2001): 。 3.許漢,〈容忍之困難與可能的解決之道〉《政治 與社會哲學評論》第二十八期(2009):1-48。
35
期末考試說明 成績比例:佔學期成績30%。 考試範圍:第10-17週教學內容。 出題方式:申論題,可選題。
考試時間:14:30-17:00。 個人作業和小組書面報告的最後補交期限為 1/16(一)23:00。逾時不候,務請留意。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