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研究月球地貌演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研究月球地貌演化."—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研究月球地貌演化

2 由滿月看月球簡史 由滿月看月球簡史

3 用肉眼觀察滿月,最容易留意的是深色的月海和淺色的高地。這些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4 這時,月球是一團熔岩,密度較高的熔岩沉下,密度較低、含鈣量較多的淺色熔岩浮起。由於浮起的熔岩容易冷卻,所以一些淺色高地首先凝固形成。
約在45億年前 (地球約在50億年前形成) ,一個和火星差不多大的星球和地球相撞,撞擊把大量物質由地球拋到太空,這些東西便慢慢因萬有引力而形成一個球體,繞地球旋轉。 這時,月球是一團熔岩,密度較高的熔岩沉下,密度較低、含鈣量較多的淺色熔岩浮起。由於浮起的熔岩容易冷卻,所以一些淺色高地首先凝固形成。 漸漸地,其他部份的月球表面相繼凝固,整個地表便形成了。

5 它們的深度極淺,面積非常巨大,最特別的是撞擊會在周圍隆起數個呈環形的山脈系統,圍繞撞擊中心。
月海的形成,則涉及隕石撞擊。 月球形成後,不時受隕石撞擊。一些巨型的隕石撞擊產生大型的隕石坑(直徑大過 km左右) ,形狀一點兒也不似我們一般人所期望的半球體形坑。 它們的深度極淺,面積非常巨大,最特別的是撞擊會在周圍隆起數個呈環形的山脈系統,圍繞撞擊中心。 由於這種地形一點兒也不似隕石坑,不少科學家稱它們為 隕擊盆地(Impact Basin)。

6 要觀察最典型的隕擊盆地結構便要到月球的背面,那裡有一個龐大的東方隕擊盆地 (Orientale Basin) ,是月球是最年輕的隕擊盆地,清楚展示它的多環結構。
圖片來源:NASA

7 由於月球內部向上湧出的熔岩是火成岩,鐵和鎂的成份較多,於是較深色,使月海的顏色較深。
隕擊盆地形成後,一些放射性物質的衰變產生大量熱能,使月球內部距表面數萬公里的岩石重新熔化,並沿隕擊盆地底部的裂紋向上湧流出表面,漸漸注滿了整個隕石坑, 淹沒了多環結構,形成平坦的月海。 由於月球內部向上湧出的熔岩是火成岩,鐵和鎂的成份較多,於是較深色,使月海的顏色較深。

8 第谷坑的壯觀輻射紋

9 滿月時,可清楚看到月球南部有一個隕石坑,而且有大量白色條紋由這裡發散出來。這個稱為第谷(Tycho) 的坑,是月球最年輕的大型隕擊,在恐龍雄霸地球時形成。
第谷坑

10 那些白色條紋稱為「輻射紋」,由隕石撞擊時彈出的次隕石產生。由於撞擊時部份彈出物為粉狀,而粉狀的碎石容易反射陽光,如同玻璃粉呈白色的原理一樣, 因此輻射紋較周圍淺色。

11 第谷隕擊距今「只是」約一億年,是其中一個最年輕的隕石坑,現時它的溫度仍較周圍高。
第由於它較年輕,使它的輻射紋較明顯。 輻射紋通常隨時間變暗淡,例如被其它隕擊產生的新輻射紋覆蓋在上面,所以明顯的輻射紋顯示第谷坑很年輕。

12 進一步觀察,你會發現輻射紋能到達很遠的地方,這是因為月球的地心吸力較小,而且沒有空氣阻力,於是彈出物能到達很遠的地方。

13 此外,你能否看到第谷中央的周圍有一個暗環? 這個暗環是如何形成的?
此外,你能否看到第谷中央的周圍有一個暗環? 這個暗環是如何形成的?

14 科學家發現這地區有大量類似小水洼般的地形,科學家推測隕石撞擊時,高溫熔化了不少物質,如雨水般濺到空中,然後如雨水般落下,形成小水洼,最後凝固成現在的樣貌。

15 一般來說,暗環形成後會有其他過程慢慢地把它的顏色轉淡,例如被其他隕石撞擊出的彈出物鋪在上面。但是由於第谷非常年輕,未有足夠時間使暗環的顏色轉淡。

16 危難海和Proclus隕石坑 危難海和Proclus隕石坑

17 月球最東部有一個很完整、四面完全環山的月海,
這便是圓形的危難海。 危難海

18 但是,其實危難海是否真的是圓形?由於它位於月球的邊緣,由我們的角度觀看很難看到它的真正形狀。

19 讓我們再試用電腦軟件模擬我們乘坐太空船,飛到危難海上空向下望的景像。其實它是一個橢圓形。

20 危難海的西部有一個明顯的隕石坑,稱為Proclus,有月球表面其中一些最明顯的輻射紋。

21 仔細觀察這些輻射紋,你會發現和第谷一樣並非均勻地向四方八面發散,我們稱這種輻射紋為「非對稱輻射紋」(asymmetric crater rays)。
第谷

22 如果同一時間觀察Proclus和第谷的輻射紋,會否覺得它們好像孖生兄弟般相似?

23 實驗顯示,如果入射角度大過45度,輻射紋是對稱的, 均勻地向四方八面發散。
實驗顯示,如果入射角度大過45度,輻射紋是對稱的, 均勻地向四方八面發散。 如果入射角度越低,隕石坑越成長形,次隕石便會傾向往前方進發,跌落月面時撞出一連串的小坑,碎石形成輻射紋。 如果入射角度低於15度,彈出物會更加集中於下游地區,而且上游的區域會變得幾乎沒有輻射紋。 Proclus和第谷便是由低角度的斜撞擊所形成。

24 研究發現,斜撞擊是最容易產生離開月球的彈出物。 可能形成Proclus和第谷時產生的彈出物, 部份之後落到地球。
如果斜衝擊的入射角度更低,則會形成更特別的地貌, 例如Messier和Messier A隕石坑。

25 奇怪的Messier和Messier A隕石坑

26  另一個有趣的斜撞擊位於危難海南部的豐饒海 (Mare Fecunditatis),在它的西部可以找到月球表面其中一對最奇怪的隕石坑。

27 東面的坑稱為Messier,呈橢圓形;西面的坑是Messier A,向西伸展出一對非常容易看到的平行的輻射紋。

28 研究顯示以下的形成過程:一個隕石由極低角度 (1度至5度) 撞擊月面,形成東面長形的Messier,然後彈起,再落下形成Messier A,如同在海面玩「片石」一樣。彈出物則繼續向前飛,形成向西伸展的長輻射紋。

29 參考資料 Wood, Charles A. (2003), 'The Modern Moon: A Personal View',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Rukl, Antonin (2004), 'Atlas of the Moon', Sky Publishing Corporation. Lunar Picture of the Day: moon.wikispaces.com/LPOD

30


Download ppt "研究月球地貌演化."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