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公民與社會第二冊 第二章 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
2
希特勒的崛起:從憲政民主到極權專制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帝國瓦解,威瑪共和誕生,頒布尊重人權與民主的威瑪憲法,試圖規畫出一套完美均衡的制度。 從條文來看,威瑪憲法立意良好,設計周全。在這套憲法制度之下,希特勒經由人民選舉逐步成為德國領袖,他所提出的納粹路線政策,獲得人民高度的支持; 然而,希特勒卻透過選舉與公民投票等民主機制,一步一步帶領國家走向極權。 這使人們不禁要問: 一部理想的憲法怎會產生希特勒的獨裁政權? 一套民主機制怎麼反而讓國家走向極權專制? 因此,現代公民有必要了解民主政治與憲政主義的真義?
3
課程架構 民主政治的意義 民主政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則 民意政治 法治政治 責任政治 憲政主義
憲政主義涵義 憲政主義的憲法 我國憲法的變遷 憲法的變遷 近年我國憲法的增修
4
第一節 民主政治的意義
5
何謂民主? 廣義 狹義 民主一詞源自於古希臘城邦時期,原意是「由人民統治」。 是一種生活的方式,每個人都有權利決定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
改 狹義 是一種政治制度,其運作需符合憲政原則 認識民主
6
非民主政治的類型 當代較主要的非民主政治類型,可分為以下兩種:
國家由少數人所統治,統治者的決定與作為不會受到制衡,同時限制人民部分的自由和權利。例如:新加坡、戒嚴時期的臺灣 威權政體 政府的統治更深入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乃至家庭生活等各個層面,使人民自由受到更澈底的壓制。例如:古巴、北韓。 極權政體
7
一、民主與非民主政治的分野 民主理論學者薩托利:「為了確定民主是什麼,我們必須先確定民主不是什麼。」 (一)民主與非民主 1. 提倡人民主權 是指國家主權歸屬全體人民,政府必須根據民意來施行公共政策。 民主國家的政府是經由選舉程序所組成,並進行定期改選,使政府權力奠基於人民同意的基礎上。 非民主國家的主權歸屬於特定的個人、團體或政黨,政策皆由領導者所壟斷,人民缺乏充分的參與機會。
8
2. 重視人民基本權利的保障 民主政治的最終目的在於保障人權。 聯合國〈世界人權宣言〉第1條:「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現今對人權的重視與保障,是民主國家的重要特徵之一;此外,除了保障本國人民權利外,對於境內外國人的權利也同樣給予尊重與維護。 非民主國家政府則屢屢限制或迫害基本人權。例如:中國嚴格的新聞審查制度、緬甸軍政府以武力強迫人民遷徙、任意殘殺婦女、兒童等,嚴重迫害基本人權。
9
3. 落實普遍性的公民身分(實踐人民主權原則) 每位公民都擁有同等的權利,不應因其種族、性別、宗教、政黨等不同而有所差異。 民主國家中,每一位公民都擁有平等的權利,能夠在自由公正的選舉中投票,或是競選公職人員、自由表達意見與取得訊息、組織或參與政治團體等。 非民主國家,強調國家對於公民社會的掌控,往往會賦予特定團體或成員特殊的權利,因此限制人民對自主性政治或社會團體的參與。
10
民主與非民主政治的區別 區別 民主政治 非民主政治 人民主權 政府在人民同意的基礎上獲得統治權威 政府進行定期改選,由多數決程序組成
統治者權威可能來自世襲或指定,或透過革命、政變等途徑組成政府 統治者只透過形式上的程序,宣稱自身統治的權威 人權 保障 法律保障基本人權 基本人權常受到政府箝制或迫害 公民身分 公民身分是普遍性的 公民有權組織或加入各種具有自主性的社會或政治團體 公民身分不具普遍性,政府會藉故剝奪某些群體的公民權,而賦予特定團體與成員特權 社會團體的存在與自主性被國家所壟斷或限制
11
(二)民主的測量 1.民主測量的重要性 民主政治與非民主 政治不僅是理論層面 的區別,一個國家是 否能落實憲法中所規 定的各項平等參政權
利及人權保障條款, 才是辨別民主與否的 重要關鍵。 改
12
2.民主測量的方式 評比機構:國際非政府組織「自由之家」以「政治權利」與「公民自由」做為測量指標,每年發布《全球自由度報告》,評估世界各國自由民主的狀況。
增 圖片來源:
13
自由之家評比自由程度的重要指標 政治權利指標 公民自由指標 1.政府首長與國會代表經由自由與公平的選舉過程產生
2.人民有權組織與參加不同的政黨或社團,並從事反對活動 3.民選的政府首長與國會議員有權決定政策與避免貪腐,並對選民負責 1.表達與信仰自由 2.集會與結社自由 3.獨立與公平的司法制度 4.公民擁有自主性與各項 個人權利 資料來源:李酉潭、翁栢萱著(2009)。我國政府人權指標建構模式之探討—從Freedom House人權指標評比分析。臺灣國際法季刊第 6 卷第 1 期。
14
自由式民主 「自由式民主」是指由定期選舉及有限政府所構成的一種政體類型。
自由式民主 「自由式民主」是指由定期選舉及有限政府所構成的一種政體類型。 內涵 形式 充分的 公民自由 定期選舉 人權保障 有限政府 增
15
《全球自由度報告》中,臺灣的自由程度變化
註:1996 年我國實施總統直選後,迄今皆被《全球自由度報告》評為「自由式民主國家」
16
何謂民主化浪潮? 所謂「民主化」(democratization)是指一個國家從威權或極權政體轉型成為民主政體的過程。杭廷頓將近代歷史上的民主化浪潮分為三波: 1970 年代的政權轉型 葡萄牙、西班牙、希臘、巴西、阿根廷、智利等 19 世紀末 美國獨立與法國大革命 帶動歐洲的民主運動 二戰後 帶動民族國家獨立浪潮 改 緬甸民主之路 政治篇
17
二、西方民主理論的演進 古典民主理論 經驗民主理論 參與民主理論 審議民主理論 1940 年代及以後 1970 年代 1980 年代
洛克、盧梭與孟德斯鳩 熊彼得(菁英民主) 道爾(多元民主) 佩特曼 古特曼、湯普遜 古典民主理論 17 ~ 19 世紀 經驗民主理論 1940 年代及以後 參與民主理論 1970 年代 審議民主理論 1980 年代 改
18
(一)古典民主理論 時間 17 ~ 19 世紀初 政治思想家洛克、盧梭與孟德斯鳩,相繼倡導「人民主權」以及「社會契約論」等學說 背景
說明 1.強調人生而平等,具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 2.假定公民的政治行為是理性的,對政治參與有濃厚興趣,並具備相當程度的政治知識與判斷能力。 3.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人人都能具有積極、理性參政的美德。 目標 建立維護人民主權的政治制度、期待透過政治參與,提升公民對社會的關懷與責任感
19
(二)經驗民主理論(菁英民主理論、多元民主理論)
時間 1940 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興起 背景 1.由於人人積極參政的理想難以達成以及群眾的非理性行為,使古典民主理論遭受偏離現實的質疑 2.代表人物:熊彼得、道爾等 理論 1.熊彼得認為「人民透過投票來選出做決策的菁英,特別強調菁英在選舉競爭過程中的角色,而被稱為『菁英民主理論』」(亦被稱為修正民主理論) 2.道爾強調當代民主社會中的權力是分散、多元的,即各種基於不同觀點、利益與立場的菁英與團體,相互競爭人民的選票,以獲得決策的權力(多元民主理論) 改
20
經驗民主理論對民主實踐的反思 認為古典民主理論過度美化民主理想,而偏離了經驗事實。換言之,民主政治不應該是抽象的理論學說,而應該是一套可以確保民主政治運作的制度設計。 在此政體中的所有成年公民,可透過有效參與、平等投票、充分資訊以及對議程的最終控制權來影響政府決策。 改
21
(三)參與民主理論 時間 1970 年代 背景 參與民主理論對經驗民主理論的批評,包括民選政治菁英無法有效解決政治經濟危機、過度強調民主的菁英性質,造成民眾對公共事務的冷漠及參與意願的低落 主張 1.民主參與不應局限在國會、政黨等正式的政治組織,更應普及到人民日常生活的各種組織與團體,使公民能在與自身利益攸關的公共事務直接參與討論,並透過投票等民主方式來參與決策 2.公民在生活中有廣泛、直接且多元的參與機會,不僅可以增進人民的政治實踐經驗,同時也有益於培養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公民素養。 改
22
學習視窗 大學法對校園民主參與的促進 過去大學中的校務多由學校中的行政主管及任教老師來決定,學生往往沒有參與決策的機會。 我國在2005年《大學法》的修訂中,規定「大學為增進教育效果,應由經選舉產生之學生代表出席校務會議,並出席與其學業、生活及訂定獎懲有關規章之會議;學生出席校務會議之代表比例不得少於會議成員總額十分之一」。 即是透過制度性規範,來保障學生對校園中與自身相關事務決策的參與,有助「參與民主理論」精神在校園中落實。
23
(四)審議民主理論 時間 1980 年代中期 背景 彌補代議政治過度依賴投票表決以及菁英壟斷決策權力的缺失 理論
1.公共政策的形成應透過公民共同討論,在彼此尊重、互諒的基礎上凝聚共識 2.所有受到決策所影響或關心該項議題的公民,都應在資訊充分、發言機會平等與決策程序公平的條件下,對公共政策進行公開的討論,並以理性訴求的方式進行溝通與討論,最終形成具有共識的意見或方案。 3.公民參與的三個序:(1)知情討論;(2)理性溝通;(3)形成結論 4.公民會議是審議民主重要的實踐方式之一
24
(consensus conference) 公民會議是讓公民以平等、自主、知性的方式 去討論具爭議性的公共議 題。過程中重視個人意見
的平等表達,並有專家學 者從旁提供諮詢,幫助公 民更深入認識議題,經周 延思考與廣泛討論後,形 成自己的主張。 增
25
思與疑 臺灣有哪些政策曾採用審議民主方式決策? 我國政府與民間近年來曾舉辦多次公民會議,例如: 衛生署舉辦的「代理孕母公民會議」
高雄市舉辦的「過港纜車公民會議」 北投文化基金會辦理的「溫泉博物館何去何從—社造協定公民會議」 青輔會所舉辦的「青年國是會議」等
26
公民論壇:青年國是會議觀察 具有開創性的青輔會青年國是會議始自 2004 年,讓臺灣民主參與又向前邁進一大步。2005 年一位實際參與青年國是會議的學生,在部落格上發表了對於審議民主的體會與感受,他寫到:「當每個人發表自己意見,又遇到不同意見的人,大家懂得去思考對方的意見、對方的出發點,去幫忙對方釐清問題,而不是一味的去否定對方、謾罵對方,這兩種方式是非常不同的。民主政治不是一張選票,而是一種謙卑的態度,尊重別人的態度,愛惜對方如愛惜自己的態度。我們這些年輕人才學了不到 48 小時竟然就可以漸漸做到這些。」 資料來源:廖錦桂等編(2007)。口中之光:審議民主的理論與實踐。臺北:臺灣智庫。頁 91。 看到上述的留言,你對於民主政治有什麼樣的感想?
27
小試身手 衡量一國政治民主化程度有許多指標,下列何者是最初的判斷指標? 【92.學測】 (A)定期舉辦選舉 (B)政黨輪替執政 (C)媒體多元開放 (D)選民溫和理性 答:(A)
Similar present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