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幼兒社會學 課程與教學之社會學分析 2019/6/29.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幼兒社會學 課程與教學之社會學分析 2019/6/2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幼兒社會學 課程與教學之社會學分析 2019/6/29

2 課程社會學之發展歷程 一、早期教育社會學者 二、結構功能論(1950,1960年代) 三、新教育社會學(1970年代後)
四、新興社會學理論學派關於課程與 教學之看法 2019/6/29

3 一、早期教育社會學者 1.教育之社會功能在於培養幼兒 *所屬社會每一成員不可或缺的身心素養
*特定社會群體(階級、家庭、行業……)所須具備之身心素養 2.教育應提供兩類課程 *維繫整個社會共同文化所需之共同性課程 *基於社會分工所需之分化性課程 2019/6/29

4 二、結構功能論(1950,1960年代) 1.受早期社會學功能論之影響,認為教育有兩項功能 *教育對社會其他部門之正向功能
*教育之一般性社會功能-包括統整(社會化)、分配(選擇)、平等(機會均等)、與保護(照顧)等 2.重視教育中成功與失敗者之「社會性特徵」及「階段分配情形」;較忽略基本要素中之課程、活動、教學、與評量 2019/6/29

5 三、新教育社會學(1970年代後) 應以社會學的角度看學校知識建構的問題 重視學校教育中,知識的組織、傳遞、評鑑與師生之間的關係
2019/6/29

6 四、新興社會學理論學派關於課程與 教學之看法
四、新興社會學理論學派關於課程與 教學之看法 1.批判理論學派 * 在課程目的上,重視學習者批判反省、深入思考、和自律自主能力的發展,希望藉以促成社會的解放 * 在教學方法上,強調批判思考教學和對話式教學 2.後現代主義學派與後結構主義學派 * 在課程目的上,強調主體意識的提升與行動力、創造力的啟發 * 在課程內容上,主張多元文化的內容 * 後現代主義認為課程為學習的一種「心靈旅程」,並提出四「R」取代舊有的三「R」(Doll,1993) 3.兩性平權主義學派 * 重視課程中不當性別意識型態的批判,以及如何建立理想之兩性關係 2019/6/29

7 課程社會學之理論基礎-正式課程 人文主義-此類課程重視傳統文化知識與價值的傳遞,具保守主義的色彩
社會效率論-強調科學管理技術在課程發展與學校教育實施上的運用,目的在培育具備競爭力的公民;強調課程對社會的經濟功能 發展學派理論-課程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習者需求的滿足與動機的激勵,非止學科知識和傳統文化的傳遞;個人主義的色彩較濃 社會改良論-重視學生對於社會不平等、不公平現象的分析與批判;改良意味較濃 2019/6/29

8 課程社會學之理論基礎-潛在課程 區分為三大學派(陳伯璋,1985)
結構功能論-潛在課程為「學生在學校及班級的環境裡,有意或無意中經由團體活動或社會關係,習得正式課程所未包含或是不同,甚至相反的知識、規範、價值、或態度」 2019/6/29

9 2 . 現象詮釋學派-潛在課程為「學生在學校或班級的生活世界中,不斷與教師或同儕團體產生生存經驗的對話,而使其對教育環境主動產生意義與價值的解析,並進而擴展其生存經驗;此經驗是在非限定和創造性的情況中開展,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有意學習」 2019/6/29

10 3. 社會批判理論-潛在課程為「將影響或決定正式課程內涵和特性所蘊含的價值、規範、與態度,內化於教學過程中(包括有意及無意),而使學生習得這些經驗,藉以完成社會化;或將這些經驗轉化為自我意識的反省與批判,進而產生對現狀改進的實際行動」 2019/6/29

11 *在功能上:可能與正式課程互相融合或矛盾;可能對教育有正面或負面功能
4.由上述三大學派可知,潛在課程: *在意圖性:可能為無意或有意 *在功能上:可能與正式課程互相融合或矛盾;可能對教育有正面或負面功能 *來源方面:可能是實質的課程內容及形式;可能為物質環境或師生互動;可能來自教育的制度規則或社會的政經結構 2019/6/29

12 課程社會學之理論基礎 --課程與意識型態 1 . 分析課程的意識型態可從三方面著手 *理論基礎-重視文化?效率?學生本位? 亦或批判?
*理論基礎-重視文化?效率?學生本位? 亦或批判? *教材內容-是否有個人主義?民族主義? 性別差異?優勢團體或宗教? *課程形式-統整?或是分化(分科)? 2 . 課程意識型態的類型包括:性別、種族、宗教 、 政治、階級文化等等 2019/6/29

13 教學 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間的一種包含教與學的系統活動,並以實現教育目標為導向 2019/6/29

14 教學的社會學特質 是一個以「目標」為導向的活動,以實現教育目的為理想 為施教者和受教者雙方的互動 包含「教」、「學」兩項目的歷程活動
系統性的活動:有次序、合理的、多元的 2019/6/29

15 教學之社會學基礎-班級社會體系 1 . 以結構功能論學者Parsons的「社會體系」概念為基礎
*個人方面:指個人的人格特質和需求,又稱 情意層面 *制度方面:指制度中的角色期望,又稱規範層面 2 . Getzels提出之班級社會體系模式:影響人類社會行為的因素有二 3 . 教學必須瞭解個人與制度方面的資源與限制,才能掌握成效 2019/6/29

16 教學之社會學基礎-衝突論 教學為一種制度化的領導;教師和學生為一種支配與從屬的關係 強調師生關係中「正式」、「地位的區分」、「對立」的特徵
教學過程中如何扮演教師的角色,如何運用教師的權威,及如何維持某種的師生關係,為增進教學效能的重要課題 2019/6/29

17 教學之社會學基礎-符號互動論 社會是一群互動中的個人所組成,故教育研究的重點應在社會互動的性質與過程;人類互動是透過象徵性的符號,接受符號刺激→解釋分析→反應 傾向視師生關係為一衝突情境;教室內及師生之間不斷有磋商產生 2019/6/29

18 教學之社會學基礎-俗民方法學 旨在探討日常生活各種活動中的語言、表情、行動等等 在教學方面的研究議題,著重於教室中人際互動的過程
2019/6/29

19 教學之社會學內涵–教師 教師的角色 教師的職業聲望或社會地位:職業聲望由社會組成份子的價值觀念所組成,通常具有歷史文化背景之因素,因此不易改變 教師文化(學術中心與教學中心、專業取向與受雇者取向、教學者與學習者) 教師組織 2019/6/29

20 教學之社會學內涵-學生 1 . 學生的次級文化 *意指學生所具備獨特性的價值及行為,為構成學校文化之因素之一
*負面次級文化-反智主義(Anti-intellectualism):學生次級文化中背離知識成就的價值取向 *正面次級文化-促進教學效果 2 . 學生的社會經濟背景(家庭結構、物質條件、 父母教育態度、父母教養方式、使用語言類 型、價值取向) 3 . 學生的經驗 2019/6/29

21 教學之社會學內涵-教室(班級) 1.師生關係與互動 2.班級文化 *象徵班級的價值與規範,並可凸顯班級現象背後之意義與情境脈絡
*教師為班級文化的塑造者 3.班級秩序與管理 2019/6/29

22 教學之社會學內涵-學校 學校規模 學校資源設備 學校文化 2019/6/29

23 教學之社會學內涵-社區 社區環境或特徵 社區與學校之關係 社區之教育功能 2019/6/29


Download ppt "幼兒社會學 課程與教學之社會學分析 2019/6/29."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