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六章 模拟集成单元电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六章 模拟集成单元电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六章 模拟集成单元电路

2 6.3 差动放大器 6.3.1 BJT差动放大器的组成原理 6.3.2 BJT差动放大器的直流分析

3 6.3.1 BJT差动放大器的组成原理 图6.24 放大器、输入信号、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 定义: 单端信号-参考节点为地的电压信号;
单端输入电压信号-参考节点为地的输入电压信号; 单端输出电压信号-参考节点为地的输出电压信号。 即我们前面所学习的放大器是单端输入、单端输出放大器。

4 但是,实际中,并不是所有的电压小信号都具有单端形式。
如图6.25(a)所示的电路,需要放大的电压信号 的两端中 没有一端接地, 即它不是单端信号, 我们称之为双端信号。 (b)双端输入、双端输出 电压信号 图6.25 (a) 双端电压信号

5 最直接的想法: 设计一个放大器放大单端电压信号 ,另一个放大器放大 单端电压信号 。放大后的两个输出单端电压 的非地端 之间的电压就是双端输入信号 经放大后的电压信号

6 足够大的输入电阻,以减小对被放大信号的影响;
足够大的电压增益。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组态中只有带射极电阻的共射放大电路(或共源放大电路)满足要求。 图6.26(a)就是采用带射极电阻的两个共射放大电路组成的差动放大电路。 图6.26(a) 分立元件构成的差动放大器

7 为了尽可能使两个放大器的性能基本一致, 要求 晶体管 参数也基本一致, 。这样图6.26(a)就变成图6.26(b) 。 图6.26(b) 对称的分立构成的差动放大器

8 为了分析电路的交流特性时充分利用电路的对称性,我们将输入电压信号作如下处理。
图6.27 输入信号的分解

9 设两个输入端电压分别为va和vb,定义:
差模电压:vid=va-vb 共模电压:vic=(va+vb)/2 (6.79) (6.80) vic以相同的值存在于输入信号va和vb的显示表达式(式(6.79)和 式(6.80))中,故称为共模信号;vid以相反的值分别存在于va与vb的 显示表达式,故称为差模信号。 (6.81)

10 根据叠加原理,当输入差模信号单独作用的输出与当输入共模
信号单独作用时的输出之和等于当输入信号va和vb共同 作用时的输出。 在进一步分析差动放大电路的差模特性和共模特性之前,我们将图 6.26(b)所示的电路进行简化。 (1)因为在交流小信号va和vb为零时,两个晶体管发射极电位相同,所以可以将两个发射极电阻合在一起,只用一个电阻。即将两个晶体管的发射极相连,通过一个电阻RE再与地相连。 射极电阻RE虽然稳定了工作点,但它会减小小信号电压增益和 最大输出电压的振幅,而电流源具有直流电阻较小而交流电阻很大 的特点,因此用电流源代替电阻RE。 (2)为了进一步扩大输出电压的振幅,将图6.26(b)中发射极电阻 下面的地改为负电源V-,此时可去掉偏量电阻RB。简化后的差动 放大电路如图6.28所示。

11 信号源内阻 实际集成差动放大电路 将被电流源负载代替 图6.28 简化后的差动放大电路

12 下面分析差动放大器的共模特性和差模特性 如果vB1和vB2均为共模信号,即vB1=vB2,如图6.29(a)所示。 则电流源电流IC由两个晶体管发射极电流平分,即 (6.82) 如果忽略基极电流,则 (6.83) 即Vc1与Vc2的差值(双端输出)为零。

13 如果vB1和vB2为差模信号,即vB1=vid/2,vB2=-vid/2 ,如图6.29(b)。
图6.29 (a) 加共模输入电压的基本差动放大器 (b)加差模输入电压的基本差动放大器

14 此时Q1和Q2的基极电压不再相等,由于vB1增加而 vB2下降,所以
。这意味着iC1比它的静态值增加了 ,而iC2比它的静态 值下降了 ,因此在两个集电极端点之间存在电位差,即 (6.84) 综上所述,在共模信号单独作用于差动放大器时,两个集电极端点之间的电位差始终为零,而在差模信号单独作用时,这个电位差却不为零,如式(6.84)。这就是差动放大器这一名称的含义。

15 [例6.9]目的:确定差动放大器的静态集电极电流和集-射电压。
电路如图6.28所示。 电路参数为 晶体管参数为 (忽略基极电流), 当共模电压分别为 时,求IC1和VCE1。 解:由于 所以

16 说明:当共模电压变化时,理想电流源IQ仍平分于Q1和Q2,但集-射 电压变化了,这意味着Q点变化了。在这个例子中,如果Vic超过+5V, Q1和Q2则将进入饱和区,这表明共模输入电压有一个限制范围,以保 证Q1和Q2工作于放大区。

17 6.3.2 BJT差动放大器的直流分析 因为 (6.85) (6.86) 假设Q1和Q2相同且工作于相同温度 ,因此式(6.85)和式(6.86)中 有相同的Is。 忽略基极电流,并假设IQ是理想电流源,可以得到 (6.87)

18 所以 (6.88) (6.89) 由图6.29(b)知 (6.90) 由式(6.88)和式(6.89)可表示为 (6.91) (6.92)

19 由图6.30可以看出: 时, 为了保证线性放大,差模 输入信号Vid变得足够大时,电 流将全部流回一个晶体管,另 一个晶体管将截止(ic=0)。 这一特性被用在数字逻辑电路 的射极耦合逻辑(ECL)家族中。 图6.30 差动放大器直流传输特性的归一化曲线 限制条件:

20 [例6.10]目的:确定差动放大器保持线性状态时其最大差模输入信号。
使得线性近似值和实际曲线上的值相差1%。 解:由式(6.91)可得 =0处的斜率为 这样iC1关于Vid的线性近似可写成

21 由理想线性曲线和实际曲线差值为1%可得 经整理后

22 ,采用迭代法可得 说明:差模输入电压必须保证在 以内,以保证该差动放大器 的输出信号与线性直流特性的相对误差在 范围内。

23 6.3.3 BJT差动放大器的交流小信号分析 1. 当差模信号单独作用时的小信号分析 Q1和Q2的发射极的电位在差模信号输入时始终保持不变,对差模信号而言,它是接地点。 ①差模电压增益 因此,差动放大器的每一半都是一个不带射极电阻的共射放大电路,如图6.31所示。 图6.31 半边差模电路

24 ①差模电压增益 共射放大电路的增益为 (6.94) 式中 (6.95) (6.96)

25 ⅰ) 双端输出时 ,则差模增益为 (6.97) 式(6.97)表明,双端输出时,差模增益等于半边共射放大电路的增益。 ,则

26 ⅱ) 单端输出时 (6.98) (6.99) 由式(6.97)~式(6.99)可知,单端输出的差模增益为双端输出的差模增益的一半。

27 ②差模输入电阻 由图6.31可知, (6.100) 因此,差模输入电阻为 (6.101)

28 ③差模输出电阻 ⅰ)双端输出时 (6.102) ⅱ )单端输出时 (6.103)

29 2.当共模信号单独作用时的交流小信号分析 ①共模电压增益 此时,两个输入电压是相同的,电流源表示成一个理想电流源IQ与其输出电阻Ro的并联。 图6.32(a)共模输入时,差动放大器的 交流通路及电流方向

30 图中电流iq表示电流源的变化成分。当两个输入信号增加时,
电压ve增加,电流iq也增加。由于这个电流在Q1、Q2上平分,因此每个 集电极电流也增加了。由于电路是完全对称的,所以图6.32(a)可分解 成两个完全相同的部分,如图6.32(b)所示。 图6.32(b) 半边共模电路

31 带射极电阻的共射放大电路的电压增益为 (6.104) (6.105) (6.106)

32 ⅰ) 双端输出时,共模电压增益为 (6.107) ⅱ) 单端输出时,共模电压增益为 (6.108)

33 ②共模输入电阻 由图6.32(b)可知,两个半边电路是并联关系,所以 (6.109) 通常电流源的输出电阻Ro很大,因此共模输入电阻就更大, 此时必须考虑三极管电阻rce和rb’c,如图6.33(a)所示。 因为集电极交流电流在共模输入时变化很小(共模增益很小), 所以可以认为集电极在共模分析时对地短路。 此时电阻 并联(忽略电阻 ), 如图6.33(b)。 由外施电源法可得,共模输入电阻为

34 (6.110) (a)共模半边小信号等效电路 (b)认为集电极交流接地时的共模半边小信号等效电路

35 ③共模输出电阻 共模输出电阻与差模输出电阻相同。 3.差动放大器的交流输出 由图(6.32a) (6.111) 式中 可由式(6.79)和式(6.80)得到,即 (6.112) (6.113)

36 4.共模抑制比 差动放大器抑制共模信号的能力称为共模抑制比(CMRR), 它的定义为 (6.114) 若差分放大器是理想的,则 ,CMRR为无穷大, 即完全抑制了共模信号。 对于图6.28所示的差动放大器,双端输出时,Ac=0, CMRR为 无穷大,完全抑制了共模信号。

37 单端输出时,由式(6.98)、式(6.108)和式(6.114)可得
(6.115)

38 [例6.11]目的:求差动放大器的差模增益、共模增益和共模抑制比
电路如图6.28所示。电路参数为 晶体管参数为 。假设电流源的输出电阻 ,采用 处单端输出。求Ad、Ac和CMRR。 解: 由式(6.99)可得 端单端输出时的差模增益为

39 由式(6.108)可得单端输出时的共模增益为 由式(6.114)可得共模抑制比为

40 [例6.12]目的:设计一个双极型电流源,使它的输出电阻满足指定
的CMRR要求。 电路如图6.28所示。电路与晶体管参数与例6.11相同。当CMRR= 90dB时,确定所需要电流源的输出电阻Ro。 解: 由式(6.115)可得 由例6.11可知 所以 说明:这样大的输出电阻可以用Wilson或Widlar电流源来实现。

41 [例6.13]目的:确定差动放大器的差模和共模输入电阻。
电路如图6.34所示。晶体管参数为 。求 Rid和Ric。 图 BJT差动放大器

42 解:由电流源部分(由晶体管Q3、Q4和电阻 R1组成)可得
电流源的输出电阻为 由式(6.101)可得差模输入电阻为

43 忽略rb’c,由式(6.110)可得共模输入电阻为

44 6.3.4带负载时的BJT差动放大器 1.双端输出 负载电阻 加在两个晶体管的集电极之间。 Vod/2 (a)带负载时的电路 (b)带负载时差模半边交流通路

45 1)静态时,由于电路的对称性,两集电极电位相等,所以负载电
阻RL中无电流流过, RL相当于开路,直流分析与无负载时完全一样。 2)共模输入时,负载中仍无电流流过, RL相当于开路,共模输 入时的小信号等效电路与无负载时完全一样。 3)差模输入时,由于一个集电极电位上升的电压值与另一个集电 极下降的电压值相同,所以负载的中点(即RL处)的电位为零,即负 载的中点为交流接地点,也为直流接地点。 此时差模的半边交流通路如图6.35(b)所示。 交流小信号分析时,差模增益表达式(6.97)中的Rc用Rc//(RL/2) 代替即可。

46 也可换一种方式来考虑带负载RL后的增益变化情况。
无负载时的差动放大器的输出可表示成戴维南等效电路的形式。 图6.36 负载效应( 为空载时的差模增益)

47 由图6.36可知,带负载的差动放大器的差模电压增益为
(6.116) 由式(6.79)和式(6.102)可得 (6.117) 由上式可知,带负载差动放大器的电压增益表达式与前面的分析一致。

48 负载电阻RL接在一个晶体管的集电极与地之间,如图6.27(a)所示。
2. 单端输出 负载电阻RL接在一个晶体管的集电极与地之间,如图6.27(a)所示。 单端负载时的差动放大器电路(b)共模输入时的交流通路(c)差模输入时的交流通路

49 1)静态时,由于两个晶体管的发射结电压仍是相等的,所以,
两个集电极电流也相等,所不同的是两个集电极电阻Rc的电流不一样。 2)共模输入时,两个晶体管的发射极电流是相同的,其交流通路 如图6.37(b)所示。 与图6.32(b)比较,只是将Rc//RL代替 Rc,即两图一致。 所以式(6.108)所表示的单端输出的共模增益公式中,将Rc换成 Rc//RL,即得到带负载差动放大器的单端输出共模增益公式,即 (6.118)

50 3)差模输入时,交流通路如图6.37(c)所示。与图6.31的半边电路
比较,只需将Rc//RL替代图6.31中的Rc,即可得图6.37(c)。 由式(6.98)可知,单端带负载差动放大电路的增益为 (6.119) 带负载的差动放大器的共模增益和差模增益均可用图6.36来表 示,与不带负载的差动放大器比较有: (6.120)

51 6.3.5 不对称的BJT差动放大器 如果电路不完全对称,例如集电极电阻Rc大小稍有不同,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差动放大器如图6.28所示。假设Q1的集电极电阻仍为 Rc, 而Q2的集电极电阻为 ,则双端输出的差模增益为

52 (6.121) 与式(6.97)相比,多了一项 同时双端输出的共模增益不再为零,由式(6.105)和式(6.106)可知 (6.122)

53 [例6.14]目的:确定差动放大器的交流指标。 电路如图6.38所示。晶体管参数为 ,电流源的内阻 Ro=200kΩ,电路参数如图中标注。计算 (1)差模输入电阻; (2)源电压增益 (忽略 ); (3)若集电极电阻的相对误差为 ,最大的共模增益是多少? (4)共模抑制比; (5)共模输入电阻(假设厄利电压 )。

54 图6.38 例6.14电路

55 解: (1) 求差模输入电阻。 差模输入电阻为 上式中考虑了射极电阻

56 (2)求源电压增益。 差模增益为 注意图6.38中输出电压的极性是右正左负,与前面讨论的极性相反,所以差模增益前的符号为正。同时,不要忘记射极电阻RE。 共模增益为 Ac=0 差模输入电压 共模输入电压为 总的输出电压为 源电压增益为

57 (3)求最大的共模增益。 由式(6.122)可得 上式中不要忘记射极电阻RE,且认为共模输入电阻远大于Rs。 最大共模增益为 (4)共模抑制比为

58 (5)求共模输入电阻。 由式(6.110)可得 注意:上式中忽略了电阻


Download ppt "第六章 模拟集成单元电路."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