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2018年度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 奖学金颁奖典礼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2019年5月1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2018年度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 奖学金颁奖典礼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2019年5月11日."—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2018年度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 奖学金颁奖典礼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2019年5月11日

2 曾永全 2018年1月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红外半导体激光器、微纳光子学以及集成光子器件。以第一作者发表SCI一区论文三篇,第二作者发表论文四篇,第三作者发表Science一篇。 导师 王岐捷教授 (Prof. Qi Jie Wang), 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力与电子工程学院副院长,光电子中心主任,并在物理系和应用物理系任职。多年来一直从事量子级联激光器、红外/太赫兹光子学和二维材料光子学研究工作。近年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2

3 陈也 2015年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得一等荣誉学士学位(SM3全额奖学金),同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关于金属纳米材料的晶相调控与应用的研究。 门萨(新加坡)会员。 特别感谢我的恩师张华教授的悉心指导,和多位前辈的耐心点拨。谢谢我的家人和朋友们的全力支持。这份荣誉将激励我继续挑战自己,不断提升科研能力,争取更大的成绩,早日报效祖国。 愿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 导师 张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6年7月他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截至目前为止,已申请专利68项,发表SCI论文400多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60000多次,H因子为126。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超薄二维纳米材料(例如金属纳米片,石墨烯,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二维MOF和COF等)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并研究这些纳米材料在纳米生物传感器,清洁能源,(光电)电子器件,催化和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新型金属和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表征和应用,以及复杂的异质结构等等。

4 陈桢 本科就读于东南大学物理系光电信息 科学与技术专业。 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交 叉学科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 学做博士后。博士期间研究方向是对于锂电正极三元 材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三元材料的合成,表征以 及优化改性等方面。于2016及2017年派送到德国亥姆 霍兹研究所乌尔姆分所进行学习与交流。博士期间她 在一级期刊上发表多篇一作文章,其中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一篇(影响因子21.875),ACS Nano 一篇(影响因子13.709),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一篇(影响因子9.931), Journal of Power Sources 两篇(影响因子 6.945),Scientific Report一篇(影响因子 4.122),ChemElectroChem一篇(影响因子 4.446),Material Research Bulletin一篇(影 响因子2.446)。 导师 申泽骧教授现任先进光子学技术中心主任、南洋理工大学高等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董事会顾问、NTU 研究基金委员会物理组主任、及NTU学术委员会成员; 新加坡-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促进协会(SCAAST)会长,陈嘉庚国际学会(Tan Kah Kee International Society) 会员, 吉林大学新加坡校友会创会会长。申泽骧曾长期担任新加坡物理学会理事、新加坡材料学会理事、国际物理奥委会成员、新加坡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主席。 申泽骧团队重点研究石墨烯纳米结构,生长及光电性能研究。共发表学术论文>400篇,参与新加坡国家级项目10项。论文总数>400篇,引用超过28,000次 (Web of Science),H-index = 78。

5 陈臻 2014年至2018年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是计算流体力学的基本算法研究(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方法)及其在多相流、自由表面流动、流固耦合等方面的应用。截至目前,已发表SCI检索学术论文2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14篇,3篇发表于计算方法顶级期刊Journal of Computational Physics。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期间,曾获得President’s Graduate Fellowship、NUS Research Scholarship;并且在2017年以主要合作者身份获得中国教育部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自然科学类一等奖)。 导师 舒昌,新加坡国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舒昌教授长期从事计算流体力学(CFD)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发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CFD计算方法。他所提出的通用微分求积法(GDQ)、区域无关离散方法(DFD)、基于最小二乘的无网格差分格式(LSFD)等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另外,舒昌教授在格子玻尔兹曼方法(LBM)、气体动力学格式(GKS)等新兴算法的改进和发展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在近年开发了基于LBM和GKS的通量求解器且广泛应用于低速连续流动到高超稀薄流动等各类问题中。舒昌教授已在SCI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从2014年至今的5年内,他的学术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接近8000次。

6 陈仲欣 复旦大学高分子专业本科, 2018届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专业博士,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任博士后研究员职务,长期从事二维材料催化剂方面的工作研究,近五年以第一或同等贡献作者发表学术论文9篇 导师 Loh Kian Ping(罗健平)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牛津大学博士,新加坡总统科学奖获得者,2018年ESI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二维材料方面的工作研究,已发表论文350余篇,包含2篇Nature及22篇Nature系列期刊。

7 方旌扬 2007至2009年就读于西安交通大学少年班, 年在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18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博士学位,目前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在新能源,储能,电能质量,微电网中的应用。发表SCI论文20篇,其中一作10篇(8篇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1篇IEEE Transactions on Smart Grid、1篇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h指数9,i10指数8。获新加坡授权专利1项。获2017年IEEE ACEPT优秀论文奖、2018年IEEE PEAC最佳报告奖。 导师 唐燚,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机与电子工程学院助理教授,能源研究所先进电力电子技术项目主任。目前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与IEEE Journal of Emerging and Selected Topics in Power Electronics副编辑。主要从事电力电子技术及其在新能源、储能、电能质量、混合微电网、智能电网中的应用。先后主持新加坡教育部、国立研究基金会、能源市场管理局、海事研究所等多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SCI收录5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5篇,拥有美国德国专利申请9项。2012年获英飞凌顶级发明家奖,2017年获青年教师教学卓越奖,4次获得IEEE优秀论文奖。

8 高冠宇 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2018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获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2009年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学位。2015年至2016年期间在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担任访问学者,2012年到2013年期间在百度担任软件工程师。在百度工作期间,曾参与开发全球首款基于ARM处理器的低功耗云存储服务器,并获得了7项相关专利。他曾于2010年在中国思科实习,并获得思科最佳实习生奖及思科最佳实践奖。他曾获得2016年INFOCOM Workshops最佳论文奖。他的研究领域包括多媒体网络、云计算、强化学习等。 导师 文勇刚博士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同时兼任南洋理工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他于2008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了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西方文学辅修)的博士学位。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云计算、绿色数据中心、分布式机器学习、区块链、大数据分析、多媒体网络和移动计算。

9 郭兵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工程系博士毕业( ), 博士课题是新型有机纳米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应用。目前主要从事近红外二区诊疗一体化探针的设计与医学应用等研究。 导师: 刘斌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与生物分子工程系系主任,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ACS Materials Letters 副主编。连续多年荣获Highly cited researchers的称号,连续多年荣获研究领域全球前1% 科学家(The world’s most influential minds)的称号,是生物技术高科技公司LuminiCell PTE LTD的创始人。

10 胡泽华 2014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学院,2018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物理系陈伟教授课题组,目前在南洋理工大学熊启华教授课题组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研究二维材料的界面工程和光电器件应用以及异质结中的载流子动力学,曾在各国际会议上获得最佳墙报奖三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Advanced Materials、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和 Nano Letters 等学术期刊上发表工作,引用超过300次。 导师 陈伟教授于2001年在南京大学化学系获得学士学位,2004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初受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和物理系助理教授,于2013年获得终身制的副教授职位2016年被聘为新加坡国立大学院长讲席教授,2017年任化学系副系主任。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已发表超过240余篇论文,引用超过7500次,H-Index因子为46。多次在国际会议上作邀请报告或特邀报告。陈伟教授于2006年新加坡李光耀研究员奖,2009年获得新加坡物理协会纳米技术奖,2010年获得日本日立公司日立研究员奖,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研究员奖,2012年新加坡总统奖(青年科学家奖)。

11 姜语嫣 本科( )就读于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系。2016年加入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Prof Kanyi Pu课题组,主要从事共轭聚合物纳米粒子在癌症诊疗尤其是余辉成像、光声成像方面的研究。2016年至今,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10篇(包括Nat. Commun, Acc. Chem. Res, Angew. Chem. Int. Ed, Adv. Mater.等),累计发表文章19篇。 导师 浦侃裔,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SCBE)副教授。目前的研究方向侧重于有机光学纳米探针在疾病诊疗与药物毒性检测中的应用,涉及智能响应型活体荧光、光声成像,纳米医药,光热调控离子通道与基因表达等研究。自2015年成立至今,Pu Lab已在国际主流期刊上发表高水平文章40多篇(包括Nat. Biotechnol, Nat. Commun,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等)。Prof Pu至今累计发表高档次文章130多篇。

12 赖壮钗,2018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的研究方向是新型二维材料的合成,表征及应用。
一路走来,风雨兼程,感谢我的导师张华教授的悉心培养,感谢我的妻子伍颖斯的陪伴支持,感谢家人朋友们的热心帮助。我将再接再厉,策马扬鞭,争取早日学成归国,报效祖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导师 张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6年7月他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截至目前已申请专利68项,发表SCI论文400多篇,论文总引用次数超过60000多次,H因子为126。目前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超薄二维纳米材料(例如金属纳米片,石墨烯,过渡金属二硫化物,二维MOF和COF等)及其复合材料的合成,并研究这些纳米材料在纳米生物传感器,清洁能源,(光电)电子器件,催化和水处理方面的应用;新型金属和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表征和应用,以及复杂的异质结构等等。

13 冷凯 2014年6月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 2019年2月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现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员职务。博士期间主要从事有机无机二维材料光电器件的制造并探究其基础物理化学性质并且积累了四年超净间 (Centre for Advanced 2D Material, Singapore) 纳米器件合成技术。在国内学习过程中主要从事二维材料能源应用方面的工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ACS Nano 和Nano Research国际权威期刊各发表工作一篇,以共同一作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ACS Energy Letters 各发表工作一篇。 合作发表文章共计22篇。H-index为14。申请国际专利一项。。 导师 Loh Kian Ping(罗健平)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正教授,牛津大学博士,新加坡总统科学奖获得者,2018年ESI高被引科学家。长期从事二维材料方面的工作研究,已发表论文350余篇,包含2篇Nature及22篇Nature系列期刊。

14 李少波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博士5年级学生,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消费者行为学。在攻读博士期间,他在多个全球顶尖国际会议(如消费者研究协会年会,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年会,欧洲市场营销学会年会)上宣讲过自己的论文。在教学方面,他曾以南洋商学院全院学生评价第一的成绩获得南洋商学院最佳研究生教学奖。目前李博士已经收到了近10所高校的教职邀请,已确定签约南方科技商学院,担任工商管理系助理教授。 导师 张夼劼博士毕业于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目前担任南洋商学院市场营销系助理教授。他曾在《消费者研究杂志》、《消费者心理学杂志》等顶尖营销期刊上发表论文。 Sharon Ng 副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目前担任南洋商学院市场营销系系主任和终身副教授。她曾在《营销研究杂志》、《消费者研究杂志》、《消费者心理学杂志》等顶级营销期刊发表论文。她于2009年被美国营销科学研究所授予MSI青年学者称号。

15 李兴 “新加坡SM2奖学金”学生,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4年-2019年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目前继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博士后。 研究方向为二维共价有机框架功能材料的合成和应用,并在荧光,非线性光学,储能等方向做出一些成绩。目前已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dvanced Materials,Chem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4篇;并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4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Chemistry of Materials,Analytical Chemistry 和Chemical Communications. 导师 Loh Kian Ping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1996年于牛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6年至1998年在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随后就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为终身教授。Loh Kian Ping教授领导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其中包括研发了大尺寸石墨烯的仿生生长与转移技术,大尺寸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同时致力于新一代的半导体材料研发,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点与高张力石墨烯的可控合成;首次研制成功的世界最薄的石墨烯宽波段偏振器等。Loh Kian Ping教授在2010年被评为学院首席教授。2013年获得美国化学会 (ACS) NANO lectureship 奖。2014年获得新加坡“总统科学与科技奖”。至今为止,已经发表200余篇SCI论文。

16 梁亮亮 本科毕业于南开大学 2014年1月-2018年1月就读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获得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稀土掺杂纳米材料的发光机理探究及其超分辨成像应用 导师: 刘小钢,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教授。 研究方向:稀土掺杂荧光材料,X射线闪烁体材料,超分辨成像,光遗传学。

17 林丰涵 本科/研究生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天线与微波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获得国家奖学金、校/企特等奖学金、学位论文特等奖、大学生创新试验计划国家一等奖。 2019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机与计算机工程系, NUS校长奖学金得主, 国际上首次提出人工电磁表面(超材料)的特征模式理论,在国际顶级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两篇入选ESI高被引,多次获得最佳(学生)论文奖,担任十余份国际期刊审稿人。 现任Sivantos集团,高级工程师,从事高频无线系统的技术研究工作。 导师 陈志宁(CHEN Zhining), 双博士,教授,新加坡工程院院士,IEEE Fellow (2007) 现任职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 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东南大学) IEEE AP-S and IEEE CRFID杰出演讲人(Distinguished Lecter) Vice President of IEEE CRFID

18 马智超 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18年9月在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基于表面声波的微流控芯片设计和应用。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一区国际学术期刊中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包括Analytical Chemistry两篇,Lab on a Chip一篇,Nanoscale一篇,参加过多次国际学术会议并做口头报告。 导师 艾叶,现任新加坡科技设计大学助理教授。博士毕业于美国Old Dominion大学,随后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担任博士后,并在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交流访问。课题组研究围绕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和应用,近年来以一作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微流控领域发表SCI文章60余篇,包括Science Advances,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Analytical Chemistry, Lab on a Chip,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等。

19 倪幻真 2014年本科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获一等荣誉学士学位。同年获取新加坡国立大学综合科学与工程研究生院奖学金,加入Lu Yixin导师课题组开始博士学习,于2018年10月获得博士学位。博士工作主要致力于发展新型的高效的有机磷催化的不对称反应,以及解决有机磷催化的不对称反应中的挑战性难题。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hemical Reviews,Angew. Chem. Int. Ed., Chemical Science等国际一流知名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篇,工作成果被德国著名化学评论杂志Synfacts作为highlight推介。 导师 卢一新教授,复旦大学获得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00年获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的临床研究所Peter W. Schiller课题组、日本名古屋大学Ryoji Noyori课题组(诺贝尔奖获得者)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03年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现为终身教授,理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不对称催化以及抗癌药物的研究,率先在国际上进行氨基酸衍生的双官能团、多官能团催化剂的研究及其拓展其在不对称合成中的应用。先后获得了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学者”和“新加坡国立大学青年科学家”在内的多项奖项,多次获得著名跨国制药公司“葛兰素史克”工业奖项。

20 邵修远 中共共产党党员。2013年6月,本科毕业于苏州大学物理与光电能源学院;2015年1月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应用物理课程型硕士学位;2019年1月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博士学位。 研究方向:在课题组中主要致力于研究石墨烯冷场发射源 (点阴极和环阴极)的合成与表征技术,探索石墨烯冷场发射源在电子显微镜和电子光刻技术领域的应用。近来,我们研究组开发出世界首创的基于石墨烯涂覆镍针的一种新型冷场发射电子源,具备:1)大尺寸(微米尺寸);2)超低功函数(1.1 eV); 3)高亮度, 4)电子能量散步小。该新型电子源有效的克服了冷场电子发射源固有的超高真空要求,电流稳定性差以及发射衰减快的问题。 导师 Prof. Anjam Khursheed, 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学院ECE副教授,1979年毕业于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获得物理学和电子学本科荣誉学位。 他继续在爱丁堡大学攻读计算电子光学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博士学位,并于1983年获得博士学位。他是新加坡国立大学工程科学计划(Engineering Science Programme)的主任。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电子/离子束显微镜,光谱学,场发射源和聚焦电子束柱的微型/平行阵列。

21 导师 徐梽川,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02年于兰州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于兰州大学获得电分析化学博士学位。 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6000多次。担任欧洲氢能源论坛委员会委员,ECS新加坡分会副主席,Electrochimica Acta客座编辑和Nano-Micro Letters副编辑,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孙圣男 2010年和2013年在吉林大学物理学院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18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并继续在本组开始博后研究,方向为电化学醇的氧化和尖晶石氧化物的电化学特性研究。自2018年11月在以色列魏茨曼科学院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方向为碳氢活化。

22 王静伟 中国共产党党员,于2014年1月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跨学科研究生学院(IGS)攻读博士研究生学位,师从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Chew Jia Wei副教授,合作导师为膜领域专家Anthony G. Fane教授及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Liu Yu教授。2018年6月博士毕业,现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环境与水源研究院新加坡膜技术中心(Singapore membrane Technology Centre, SMTC)研究员(Research Fellow)。在新加坡膜技术中心从事多年膜法水处理工艺研究,掌握多种膜法水处理技术,如MBR、膜蒸馏、渗透、反渗透等。参与并以主要完成人身份完成了新加坡公共事业局(PUB)1,669,800新币的项目及新加坡-日本国际联合研究项目150,000新币。迄今为止,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膜技术领域顶级期刊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Technology等发表论文10篇,联合作者SCI论文6篇。 导师 CHEW Jia Wei,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主管学生工作副主任,新加坡膜技术中心合作教授。2011年博士毕业于University of Colorado at Boulder,化学工程专业。2013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颗粒流化床、膜污染控制工程、膜蒸馏(Membrane Distillation,MD)、膜法水处理工艺、药物提纯、计算机模拟、模型计算等多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多领域权威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论文被引2300余次。曾荣获AIChE Sabic Young Professional Award, 2017、Prestige Magazine, 2015、Singapore Youth Award, 2015、AIChE Particle Technology Forum Best Ph.D. Award, 2013等荣誉

23 王松玲 王松玲,上海交通大学,助理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师从新加坡科学院院士Prof. Xu Guo Qin。 年,分别在香港城市大学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做Research Assistant和Research Associate。 ,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做Research Fellow。2018年9月,入职上海交通大学,长聘体系助理教授(绿色通道,人才引进)。 研究工作涉及纳米材料合成及其在环境和能源催化领域应用包括污水处理和可持续清洁能源。研究方向为光催化技术处理污水、分解水产生清洁能源(H2)、还原CO2为可再生能源(碳氢燃料),甲烷转化为更有价值的甲醇和乙醇等, 已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共发表科技论文9篇,包括J. Am. Chem. Soc., Adv. Funct. Mater., ACS Catal. Appl.Catal. B: Environ.等。 导师 许国勤,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科学院院士,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院长。1991至今,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历任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 ,新加坡国立大学理学院副院长(主要负责国际合作,研究生及科学研究)。 近年来,专注于表面科学领域的研究,尤其在半导体表面的修饰与改性,为生物传感器、分子电子、光电子器件的生产提供了基础的理论知识,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杂志上发表数篇研究论文。1997年获新加坡杰出青年奖,2018年,获新加坡科学院院士。

24 王威 2011年7月和2014年3月获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18年6月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博士后。王威博士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及无线通信系统安全,目前在IEEE等国际顶级期刊及会议发表论文20余篇,并长期担任多个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导师 Dr. Teh Kah Chan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副教授,分别于1995年和1999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学士和博士学位。Teh Kah Chan教授自1999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目前研究方向集中在无线通信、信号处理、扩频通信系统及雷达等。 因其在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Dr. Teh于2005及2014年获得南洋理工大学优秀教师奖。

25 本科和博士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期间的主要课题是有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储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谢健 本科和博士就读于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期间的主要课题是有机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储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导师 张其春副教授,现任职于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主要专注于有机共轭材料的制备和应用、无机和有机纳米晶体材料的生长以及多并苯环化合物的合成。现任固态化学杂志(Journal of Solid State Chemistry)副主编,Materials Chemistry Frontiers 和In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等期刊顾问委员会成员,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已在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er. Ed 等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H因子为64。

26 徐倩雯 Qianwen Xu received the B.Sc. degre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from Tianjin University, China, in 2014 and the Ph.D. degree in the School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Engineering,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in Her research area is smart grid and microgrid. She has published 11 technical papers in top-tier journals (IEEE transactions) and 13 to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papers. She received Wallenberg-NTU presidential postdoctoral fellowship and Humboldt fellowship for postdoc researchers in 2019. 导师: Peng Wang received his B.Sc. degree fro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China, in 1978, the M. Sc. degree from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in 1987, and the M. Sc. and Ph.D. degre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askatchewan, Canada, in 1995 and respectively. Currently, he is a professor of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ingapore. He is an IEEE fellow.

27 许敏 许敏,201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并获得经济学双学位。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全额奖学金进入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硕博连读。在读期间,参与了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和新加坡教育部资助的多个研究项目。在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际顶尖期刊类如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Methodological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C: Emerging Technologies等发表7篇文章, 其中第一作者发表5篇文章。此外还受邀参加 了交通工程领域顶级会议Annual Meeting of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Board,所做会议报告得到与会学者高度认可。2017年,凭借优异的学术表现,许敏博士作为学院唯一代表参加了2017年英联邦皇家学会科学大会。2018年,鉴于读博期间的优秀表现,获得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总统奖学金这一博士生最高奖学金。 导师   孟强,新加坡国立大学土木与环境系教授,是管理科学与交通运输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一直从事航运和货运网路分析、交通网络建模和优化、交通运输中的定量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五年,孟强教授主持和合作主持项目科研经费500余万新币;在交通及物流领域国际知名期刊发表SCI、SSCI检索论文140余篇,SCIH-index (Web of Science)为30;孟强教授始终秉承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教育理念,培养了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他的学生活跃于工业界及学术界。

28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于2019年3月毕业。
颜李斌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生,于2019年3月毕业。   主要研究方向是基于超材料和超表面的电磁波操控,量子光学,和天线。博士期间,发表了两篇Advanced Materials,一篇Advanced Optical Materials 和一篇Applied Physics Letters. 导师 刘爱群教授于199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学位。现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学院终身教授。刘爱群教授是多家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编辑和编委会成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微机电系统,纳米光子学,光流控,纳米/微流体以及水和环境监测传感器等领域。发表论文260余篇,出版英文著作2部。刘爱群教授是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会士(SPIE Fellow),美国光学学会会士(OSA Fellow)和英国皇家化学学会会士(RCS Fellow)。

29 杨立成 专业:有机化学 导师 研究课题:有机合成方法学/不对称催化 毕业学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博士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五篇,影响因子均大于10,并多次参加学术会议做研究报告。现于美国Scripps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导师 赵宇 副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毕业于boston college,师从著名化学家Prof. Marc L. Snapper和Prof. Amir H. Hoveyda。 随后进入MIT跟随诺贝尔化学奖得主Prof. Richard R. Schrock进行博士后研究。2011年获得新加坡NRF研究基金加入NUS化学系,2017年晋升为副教授。 截止目前课题组已发表文章45篇。 研究方向: 有机合成方法学(金属催化/小分子催化)

30 杨顺风 2018年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西南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士期间参与Rolls NTU Corporate Lab“船舶推进系统中电压电力变换器研究”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模块化多电平电力变换器(Modular Multilevel Converter)的运行与控制。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在电力电子行业顶级期刊发表论文10篇,并多次在电力电子领域国际顶级会议宣讲论文。其中一篇期刊文章被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当选2018年7月刊Highlighted Paper,一篇会议论文在2016年ECCE Asia国际会议获Best Paper Award三等奖。 导师 王鹏,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正教授,IEEE Fellow,电力系统配电可靠性领域的世界级专家。长期从事电力系统及新能源教学、科研、技术管理和咨询工作,内容包括:电力系统可靠性分析、新能源水处理系统、新能源规划和新能源转换系统(风力、太阳能、水力、生物、海洋)、混合交直流微型电网、混合能源系统、智能配电系统、智能交易计读表付费系统、新型储能系统等。在相关领域发表350多篇论文,包括100多篇IEEE Transaction系列期刊文章。曾任IEEE Power Energy Society Singapore Chapter主席,IEEE Transaction Smart Grid 副编辑,现任IEEE Transaction Power Delivery副主编。

31 张川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博士( ),博士期间参与新加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CREATE项目化工行业节能减排项目,累计发表SCI论文9篇(累计影响因子65.2),参加国际会议5次(口头报告4次,海报1次),担任国际会议分会场主席1次(SDEWES2017),是ASME, IEEE,IAEE学会会员,是Energy, Applied Energy,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等国际期刊的审稿人。 导师 Alessandro Romagnoli 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Alessandro教授 2010年于英国帝国理工大学(Imperial College London)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在英国帝国理工大学担任研究助理(Research Associate)。Alessandro 教授于2013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建立了热力能源系统实验室(Thermal energy system lab);Alessandro 教授同时担任南洋理工大学能源研究院(Energy Research 教授累计发表SCI期刊论文100余篇,累计他引1000次,H-index指数20,曾获ASME最佳论文奖等多个奖项。

32 张晋滔 2013年6月获得南开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学士学位,并于本科毕业时以第一作者身份在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发表科学论文1篇。 2019年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师从楼雄文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化学领域顶级期刊发表科学论文4篇,其中2篇为ESI高被引论文。 现于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楼雄文教授)。兼任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 等材料/化学类国际著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 张晋滔博士主要从事空心纳米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导师 楼雄文教授1978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先后于2002年、2004年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工程专业一级荣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2008年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合作导师:Lynden A. Archer教授),随后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并于2015年晋升为终生正教授,2019年被任命为Cheng Tsang Man Chair Professor in Energy。 楼雄文教授从事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在能源存储与转化相关领域的应用。 座右铭:科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33 张楠 2012年本科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教育实验学院(教改试点班),2018年博士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纤技术研究中心从事基于特种光纤的光源及传感器的研究工作。2018年起加入深圳市杰普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从事高功率脉冲激光器的研发。 导师 魏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南洋助理教授。2005年本科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博士毕业于丹麦科技大学(获2009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 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加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系,2018年起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光纤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光纤传感,可穿戴纤维状电子器件、生物光纤交互和纤维内能量的产生和收集等方面的研究。

34 赵晓续 赵晓续,2009年获新加坡政府全额奖学金,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留学。在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攻读本科期间,就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4篇SCI-1区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s(影响因子: 6.95,SCI-1区)发表的论文被南洋理工大学嘉奖。2014年8月以一等荣誉学位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2014年8月获新加坡国立大学NGS全额奖学金,辅导导师为Stephen John Pennycook教授以及Loh Kian Ping(罗建平)教授。博士第二年期间,被新加坡国立大学石墨烯研究中心选派到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学习先进的球差矫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博士第四年期间,再次被选派到中国科学院大学学习先进的单色矫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技术,师从周武教授。在博士期间,先后共参加或被邀请参加在美国,澳大利亚,奥地利,新加坡,中国等地举办的国内外知名学术论坛8次,多次在大会做主题报告,并获最佳海报奖,包括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等。迄今共在国际著名期刊发表43篇SCI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包括共同一作)或通讯作者发表18篇SCI-1区论文,包括Nature Communications (1篇),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1篇), Advanced Materials (7篇), Nano Letters (2篇), ACS Nano (2篇) 等。 导师 Stephen J. Pennycook is a Professor in the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t.,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an Adjunct Professor in 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 and Adjoint Professor in Vanderbilt University, USA. Previously, he was Corporate Fellow in the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ivision of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and leader of the 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Group. Pennycook is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Physical Societ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the Microscopy Society of America,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and th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He has received the Microbeam Analysis Society Heinrich Award, th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Medal, the Institute of Physics Thomas J. Young Medal and Award, the Hsun Lee Award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Materials Research Society Innovation in Characterization Award.

35 赵云山 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Research Fellow, 师从John Thong教授(现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和李保文教授(欧洲科学院士)。我们团队主要研究低维尺度下热和热电输运性质,既有理论模拟团队,也有实验研发团队,通过理论计算研究纳米尺寸下声子的传输行为,从而为纳米电子器件工作过程中热疏散提供新方向,同时我们团队致力于新型热电材料的研发,有望解决当前社会能源危机问题。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如篮球和乒乓球。 导师 John T L Thong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电子工程系主任,终身教授。早期主要从事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相关技术,电子光学仪器和电子源研究。研究小组目前致力于纳米材料合成,纳米结构和器件的各个方面,尤其关注结构,电学和热学性质。于2014年发明世界上首台电子束加热设备,为纳米尺度热电输运性质的测量提供了新方向。多次受邀于APS、MRS等国际会议做邀请报告。 李保文教授:纳米尺度热传导的世界权威和世界著名的非线性物理学家。因发明热二极管、热三极管、热逻辑门、热存储器和声子计算机的理论而成为声子学的创世人之一,2005年度新加坡国家科学奖获得者和2005海外华人物理学会亚洲成就奖获得者。李教授被国际物理学界和工程学界广泛的邀请作全体大会报告、特邀报告和邀请报告达130多次。受物理学最顶尖的杂志 Review of Modern Physics (影响因子51.8)邀请撰写声子学的综述。于2019年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

36 周叶 目前是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博士后研究员。2011年于福州大学获得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2014年于天津大学获得材料学硕士学位。2019年2月于南洋理工大学获得电化学博士学位。 导师 徐梽川,目前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副教授。2002年于兰州大学获得化学学士学位,2008年于兰州大学获得电分析化学博士学位。在 年和 年间分别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美国布朗大学联合培养。 年在纽约州立大学和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担任研究助理。 年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已发表论文100余篇,被引用6000多次。担任欧洲氢能源论坛委员会委员,ECS新加坡分会副主席,Electrochimica Acta客座编辑和Nano-Micro Letters副编辑,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37 周宇 2014年本科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2109获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博士期间研究方向为固态量子信息,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Advances 等知名杂志上发表一作论文5篇,其中室温固态单光子的发现被自然纳米技术杂志作为研究亮点报道。 导师   高炜博,南洋理工大学数理学院教授。分别于2005年和2010年本科、博士毕业于中国科技大学,博士导师潘建伟院士。2010年至2014年在玛丽居里奖学金资助下在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Zurich)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起以助理教授身份任职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同年获得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奖。高炜博教授的研究领域是基于固态量子体系的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2019年获得NTU Provost's Chair in Physics。

38 2018年度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 奖学金颁奖典礼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2019年5月11日


Download ppt "2018年度 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 奖学金颁奖典礼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 2019年5月11日."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