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Eco-literature: Truth, Virtue, Beau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Eco-literature: Truth, Virtue, Beauty"—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Eco-literature: Truth, Virtue, Beauty
生態文學:真善美的展現 Eco-literature: Truth, Virtue, Beauty 鄭先祐 (Ayo) Cheng, Hsien Yu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ainan 國立臺南大學 生態科技學系 教授 環境與生態學院 院長

2 Eco-literature: Truth, Virtue, Beauty
生態文學:真善美的展現 Introduction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知識與經驗) Eco-literature (生態文學) Rationality Truth (理性求真) Perception Virtue (感性求善) Beauty Art (藝術求美) Epilogue (結語) 羅斯頓教授訪台 系列講座 (國立成功大學) 鄭先祐 (Ayo):生態文學=真善美的展現 2008年10月28日(二)│下午1:30-3:00│文學院 學術演講廳

3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知識與經驗)
Knowledge and Experience (知識與經驗) Knowledge deepens and broadens one’s experience while experience kindles motivation for knowledge. Knowledge without experience is impractical (空的); experience without knowledge is superficial (淺的). People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s naturally have different experiences when put in the same environment (同一個環境,不同人可有不同的經驗)

4 Eco-literature (生態文學)
Literature(文學) is the marriage of rational knowledge (知識理性) and the perceptual experience(感性經驗), presented as a way of art. Rationality(理性) seeks truth(真), perception(感性) seeks virtue(善), and art (藝術) seeks beauty(美). Rationality, perception and art (真、善、美) are the foundations of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of eco-literature(生態文學) is an attempt to understand the author’s ecological knowledge(知識), capture the experience(經驗) of nature and nurture an ethical values (倫理價值) systems.

5 Rationality Truth (理性求真)
1 Rationality Truth (理性求真) Fault lines in knowledge (知識的斷層) 近代專業化的切割學術領域,讓對人文或自然的了解,支離破碎。 學生於分裂割據的學術領域中學習,難免沉溺或侷限於個別的知識深淵,不知何去何從。 號稱「整合」,其實是「釘合」 的研究,「分裂」 的學習。

6 圖1. 切割下的真實。每個環境影響評估的真相,如同此張圖象,劃分為五大類(文化類、景觀(遊憩)類、生態類、物理化學(物化)類、與文化類)分別進行評估。每類的評估可能再分割成若干個,各別進行。然後再分別組合在一起。其結果將如此張圖,矇朧不清。

7 圖2. 切割下的真實。這是圖1的原本真相。每個環境影響評估的研究,就如同企圖要得到如此圖的清晰真相。

8 生命世界的組成架構 -- 是無法切割的。 -- 非「of、by、for」某個學科

9 生態學 vs. 經濟學 Ecology vs. Economics
生態與經濟,雖然被認為是兩個相互抗衡的領域,但是學術界經濟學者和相關教學研究機構的數量遠超過生態學。 於各大學選修生態學的機會,相當貧乏。 知識份子對生態學的認知,不僅難能深入,更有些誤解。

10 著書,超過50本。 在坊間各地的書店或圖書館,我們也難以找到有關的優等的生態書籍。年輕人在缺乏正確知識的引導下,除了簡單的表面認知,根本無從走向類似先進國家關心生態的任何一種模式。(消失中的亞熱帶,p138)

11 生態學 與 經濟學 Eco-logy and Eco-nomics
生態學 = 「自然的經濟」(Economy of Nature) 什麼才是真正的「經濟」?

12 Perception Virtue (感性求善)
2 Perception Virtue (感性求善) 三聚氰胺,毒奶事件。(人為故意添加) 倫理的問題:只要能多賺錢,不顧他人的死活? 知識的問題:對人的健康危害,到底有多嚴重? 檢驗的問題:不僅原本不會檢驗這個成分,且原檢驗含氮量會受三聚氰胺誤導。 單一事件? 心靈污染?比環境汙染更可怕! 張清溪,Taiwan News周刊365期,p

13 生物多樣性的兩種主要價值 利用性 (instrumental or utilitarian)的價值
人為中心的價值:The view that biodiversity has value only as a means to human ends 內在的 (intrinsic or inherent) 的價值 生命中心的價值:The view that biodiversity is valuable simply because it exists, independently of its use to human beings

14 Norton’s convergence hypothesis
人為中心(利用性)的價值 + 生命中心(內在性)的價值 = 保育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5 Ethical concerns 舉證責任 (Burden of proof) 禁漏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16 舉證責任 (Burden of proof) 倘若只有利用性的價值, 利用性的價值外,也有內在性的價值, 舉證責任是在 「保育者」
提出有利用性的價值 (數據)(證據) 利用性的價值外,也有內在性的價值, 舉證責任是在 「開發者」 提出對物種內在價值無傷害的證據(數據)

17 禁漏原則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禁漏原則」是個倫理原則。 當面對有可能肇致惡果的舉動,雖然學術界仍未能確定(存在著不確定性),但必要採取的原則。 根據「禁漏原則」 ,即是假定此舉動有惡果,除非提出舉動者可證明其不會有惡果。 「開發者」負有舉証的責任。

18 3 Beauty Art (藝術求美) 自然與人為的對話 真(質感) 善(友善) 美(藝術)

19 Sony Clie (PDA) 工程師追求「技術與設計卓越」的企圖心。 於2005年中永久停產。

20 Apple 的 iPod 簡單的電子產品。 Entertain me的產品。 消費者的心靈密友。

21

22 □ 結語 (Epilogue) 理性求真:生態學(Ecology) 感性求善:生態倫理 (Eco-ethics) 藝術求美:人文與自然的對話
= 生活科學 (Life Sciences) = 自然的經濟 (Economy of Nature) = 人文與自然科學的橋樑 (Odum) 感性求善:生態倫理 (Eco-ethics) Values (價值) Vision (願景) Precautionary principle (禁漏原則) 藝術求美:人文與自然的對話 生態美學 生態文學 生態藝術

23 最後的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我的青春攏總獻給妳。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馬偕博士晚年離台時留下的一首詩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我的青春攏總獻給妳。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我一生的歡喜攏在此。 我在雲霧中看見山嶺,從雲中隙孔觀望全地。 波浪大海中遙遠的對岸,我意愛在此眺望無息。 我心未通割離的台灣,我的人生攏總獻給妳。 我心未通割離的台灣,我一世的快樂攏在此。 盼望我人生的續尾站,從大湧拍岸的響聲中。 在竹林搖動的蔭影裡面,找到我一生的住家。 我全心所疼惜的台灣啊!

24 問題與討論 Ayo 台南 NUTN 站 http://mail.nutn.edu.tw/~hycheng/
Ayo 台南 NUTN 站

25 多元文化和諧的理想世界


Download ppt "Eco-literature: Truth, Virtue, Beauty"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