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让这两个品种的奶牛进行杂交,在 F2中就可能出现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新类型。

2 第1章 遗传因子的发现 第2节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 自由组合定律

3 学习目标 1.阐明孟德尔的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及自由组合规律。 2.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
3.说出基因型、表现型和等位基因的含义。

4 学习指导( 8min ) 1.孟德尔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是怎样设计的? 2.F1代的性状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4.分析每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分离定律? 5.孟德尔是如何对自由组合现象进行解释的?

5 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

6 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 (1)孟德尔是用豌豆的哪两对相对性状来进行实验的? 豌豆种子的粒色:黄色和绿色;
豌豆种子的粒形:圆粒和皱粒 (2)F1代的性状表现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问题? 无论正交和反交,F1代全为黄色圆粒,说明黄色对 绿色为显性,圆粒对皱粒为显性。 (3)F2代出现了几种性状表现?比例是多少?与亲本 相比有什么不同? F2代出现了四种性状表现,其比例接近9:3:3:1。 亲本性状:黄色圆粒和绿色皱粒 重组性状:黄色皱粒和绿色圆粒

7 粒形 粒色 (4)如果就每一对相对性状单独分析,即黄:绿和 圆:皱分别是多少?这说明了什么? 皱粒种子 圆粒种子
= 423 = 133 圆粒︰皱粒≈3 ︰ 1 粒色 黄色种子 绿色种子 = 416 = 140 黄色︰绿色≈3 ︰ 1 上述的数据说明,豌豆的粒色和粒形这两对相对性状 的遗传都遵循了分离定律,并且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 对其他相对性状没有影响。

8 两对相对性状实验中的F2的9:3:3:1数量比与一对相对性状实验中F2的3 ︰ 1的数量比有什么联系?
从数学角度分析, 9:3:3:1是(3 ︰ 1)2 的 展开式。 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结果,是每对相对性状独立遗传 结果3:1的乘积——(3 ︰ 1)2 即(3黄:1绿)(3圆:1皱) = 9黄圆:3黄皱:3绿圆:1绿皱

9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图解

10 2.对自由组合(提出假说)现象的解释 9 黄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3 黄皱: 1YYrr 2Yyrr
根据分离定律,每对遗传因子都要彼此分离,同时孟德尔还假设,不同对的遗传因子可以自由组合。 (1) F1产生4种配子:YR、yR、Yr、yr 比例是 1 : 1 : 1 :1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结合方式有16种。 9 黄圆: 1YYRR 2YyRR 2YYRr 4YyRr 3 黄皱: 1YYrr 2Yyrr 3 绿圆: 1yyRR 2yyRr 1 绿皱: 1yyrr

11 ①黄色圆粒(Y R )出现于最大的三角形的三角和三边
(2)F2性状表现4种,出现在各三角形中,如图 ①黄色圆粒(Y R )出现于最大的三角形的三角和三边 上,共占9/16; ② 绿色圆粒(yy R )出现于次大三角形的三角上占3/16 ③黄色皱粒(Y rr)出现于小三角形的三角上,占3/16 ④绿色皱粒(yyrr) 出现于一个 点上,占1/16。

12 (3)F2遗传因子组成方式9种: ①纯合子(YYRR、yyRR、YYrr、yyrr)位于一条对角 线上(黑线),每种各占1/16,共占4/16=1/4。 ②双杂合子即两对遗传因子的杂合子(YyRr)位于另 一条对角线上(红线),共占4/16=1/4。 ③单杂合子即一对遗传因子 的杂合子(YyRR、YYRr、 yyRr、Yyrr)以纯合子对角 线为轴而呈对称分布,每种 各占2/16,共占8/16。

13 课堂反馈 1、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子杂交,在F2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数占总数的( ) A、1/16 B、1/8 C、1/2 D、1/4
2、具有两对相对性状的两个纯合亲本杂交(AABB和aabb),F1自交产生的F2中,新的性状组合个体数占总数的( ) A、10/ B、6/ C、9/16 D、3/16

14 3.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后代有黄色圆粒70粒、黄色皱粒68粒、绿色圆粒73粒、绿色皱粒77粒。亲本的杂交组合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15 4.豌豆种子的黄色(Y)对绿色为显性, 圆粒(R)对皱粒(r)为显性。让绿色圆粒豌豆与黄色皱粒豌豆杂交,在后代中只有黄色圆粒与黄色皱粒两种豌豆,其数量比为1 :1。则其亲本最可能的基因型是( )
A.yyRR×Yyrr B.YYRr×yyRr C.yyRr×YYrr D.yyRr×Yyrr

16 5、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中与亲代相同的基因型占总数的( )。
A、1/ B、3/16 C、4/16 D、9/16 6.假如水稻高杆(D)对矮杆(d)为显性,抗稻瘟病(R)对易感稻瘟病(r)为显性,两对性状独立遗传。现用一个纯合易感稻瘟病的矮杆品种(抗倒伏)与一个纯合抗稻瘟病的高杆品种(易倒伏)杂交,F2中出现既抗倒伏又抗病类型的比例为( ) A、1/ B、1/ C、3/ D、3/8

17 对自由组合现象解释的验证------测交

18 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 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19 分离定律 自由组合定律 如YyRr 如Dd 2种,1:1 4种,1:1 :1:1 2种,3:1 4种,9:3:3:1 2种,1:1
研究相对性状的数量 一对 两对或多对 如YyRr F1遗传因子组成 如Dd F1产生配子种类及比例 2种,1:1 4种,1:1 :1:1 F2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2种,3:1 4种,9:3:3:1 测交后代表现型种类及比例 2种,1:1 4种,1:1 :1:1 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定律内容

20 第四,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第四个原因。
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第一,正确地选用实验材料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首要条件。 第二,在对生物的性状进行分析时,孟德尔首先只针对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进行研究。在弄清一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后,再研究两对、三对,甚至是多对相对性状的传递情况。这种由单因素到多因素的研究方法也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第三,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第三个原因。 第四,科学地设计实验程序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第四个原因。 此外,扎实的知识基础和对科学的热爱,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以及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也是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21 1、等位基因 2、表现型和基因型以及它们的关系 表现型=基因型+环境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基因型是决定表现型的主要因素 。 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般相同。 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 在相同的环境中,基因型相同,表现型一定 相同。

22 A C C 4、基因型为AaBb的个体自交,子代中与亲代相同的基因型占总数的( ),双隐性类型占总数的( )
A、1/ B、3/ C、4/ D、9/16 C A C 5、关于“自由组合定律意义”的论述,错误的是( ) A、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 B、可指导杂交育种 C、可指导细菌的遗传研究 D、基因重组

23 6、某种哺乳动物的直毛(B)对卷毛(b)为显性,黑色(C)对白色(c)为显性(这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不同对的同源染色体上)。基因型为BbCc的个体与个体“X”交配,子代表现型有:直毛黑色、卷毛黑色、直毛白色和卷毛白色,它们之间的比为3∶3∶1∶1。“个体X”的基因型为。 A、BbCc B、Bbcc C、bbCc D、bbcc 7、某生物基因型为AaBBRr,非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在不发生基因突变的情况下,该生物产生的配子类型中有。 A、ABR和aBr B、ABr和abR C、aBR和AbR D、ABR和abR

24 9、白色盘状南瓜与黄色球状南瓜杂交,F1全部是白色盘状南瓜,F2杂合的白色球状南瓜有3966株,则F2中纯合的黄色盘状南瓜有。
A、3966株 B、1983株 C、1322株 D、7932株 10、人类的多指是一种显性遗传病,白化病是一种隐性遗传病,已知控制这两种病的等位基因都在常染色体上,而且是独立遗传的,在一家庭中,父亲是多指,母亲正常,他们有一患白化病但手指正常的孩子,则下一个孩子正常或同时患有此两种疾病的机率分别是。 A.3/4,1/4 B.3/8,1/8 C.1/4,1/4 D.1/4,1/8

25 谢谢!


Download ppt "一个品种的奶牛产奶多,另一个品种的奶牛生长快,要想培育出既产奶多,又生长快的奶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