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爾尼卡」作品介紹.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格爾尼卡」作品介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格爾尼卡」作品介紹

2 創作背景 格爾尼卡是西班牙北部把斯克省的一個小鎮,在1937年4月26日,德國戰機應西班牙國民軍政府的要求,向巴斯克城市格爾尼卡猛烈轟炸,造成嚴重傷亡。當這一消息傳到巴黎後,憤怒的畢卡索懷着“對那把西班牙沈浸在痛苦與死亡的海洋中的好戰集團的厭惡和鄙視”,立即以這一事件為題材,只用了6個星期的時間,於6月5日創作完成了長776.6厘米,高349.3厘米的巨幅壁畫“格爾尼卡”。

3 內容分析 畫的中央是一匹受了重傷將死的馬,身體向右,頭卻向左邊,,一條腿已經跪下,象徵着無辜的垂死的受難者。它極度痛苦,仰天長嘯,好像是對戰爭的聲討,眼睛化成兩個圓圓的圈,是對敵人的怒視。馬身,馬腿都佈滿報紙組成的密密麻麻的小字,是新聞報章傳來令人的震驚消息,是對法西斯主義的聲討。

4 狂馬的右邊的女人的頭,畫法極簡練,寥寥數筆而她表情驚恐。
注視前方彷彿是從一個漆黑的窗口了伸出,右側的手已經完全變形了,另一隻手從頭頂伸出,舉着一盞煤油燈,教人聯想到紐約的自由女神,她是發出光亮?還是在茫茫黑夜中尋找屍體?或是參加哀悼的儀式?沿着一個大的三角的斜線上是一位匆匆逃逃亡的女人,是整幅畫中最完整最詳細的部份。

5 她赤裸上身,沒有穿鞋,一隻斷掉的左腿留在畫的右側,她屈着身體,垂着雙手張皇失措,拼命地逃跑,同時眼睛又緊緊注視着上前方落下的炸彈。

6 馬的下面,是一個身體被炸碎了的士兵雕像。
畢卡索說是代表在白色人種大掃蕩中被摧殘的人性,仰面朝天,沒有頭以下的部份,一隻手強勁朝前伸;另一隻手卻在遠處握着一把斷掉的劍。一朵小花是畫中唯一象徵着美好。在畫的初稿,戰士有完整的身體,朝右方倒着,可是最後也所有其他形象一樣朝着左方,使整個畫面更加統一,讓觀眾的視線從左向右,而集中在上方炸彈掉下的方向。

7 在畫的兩側,右邊是一座燃燒的小屋,一位倒在火裡的婦人,她仰面高高地伸展雙手,在絕望地呼叫,掙扎着求救。她的上方有一個小小的窗口和右邊的“上帝的眼睛”互應,婦人身體的下半部分用一塊燃燒的木板遮住了,不像在初稿裡有一個完整的身體,更能表達婦人身陷熊熊大火之中,給畫面留下更多可以想象的空間。

8 畫面的左部,對應着另一位婦人,她跪在牛前,臉也朝着天上投下炸彈的方向,手裡抱着死去的孩子,張大着口,悲痛的吼叫,和右邊的女人一樣,她的眼睛也離開了正常的位置,化成眼淚的形狀,正如欲哭無淚的表現。

9 最讓人不可理解引起爭議的就是那頭牛了。它的身體大部分已經淹沒在了黑暗中,只看得清牛頭。有人說,這是西班牙的標誌,因為鬥牛是西班牙最著名的,而畢卡索也多次在他的繪畫中用牛代表西班牙。可是它的表情為什麼不像其他形象,是那麼泰然自若,冷漠無情?所以有人說他是代表獨裁者佛朗哥Franco,是法西斯的代號,更有的人從它的臉上看到了勝利的狂妄。

10   1937年畢卡索激於義憤,繪畫了這有如煉獄般的慘狀,着火的房子,驚惶失措的人畜,嚎哭的喪子之母,控訴着戰爭的殘暴。為此,畢卡索與獨裁者佛朗哥(Franco)決裂,流亡至巴黎,老死不還鄉。
  “格爾尼卡”在歐洲和美洲各國迴展出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到1981年期間,暫藏在紐約的現代博物館,也曾在慕尼黑、斯德哥爾摩及巴西的聖保羅展出,唯一沒有回到西班牙。終於,在佛朗哥死後,遵畢卡索遺言重返故國,現藏於馬德里的普拉多美術館別館蘇菲亞王妃中心。

11 The End


Download ppt "「格爾尼卡」作品介紹."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