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

2 老子的生卒年不詳,但可肯定與孔子同時,早於孟、荀和莊子。
老子的哲學觀點見於其自著《老子》(又稱《道德經》)一書,註釋可參考陳鼓應《老子註譯及評介》(中華書局出版社)。

3 一 宇宙創生的本體──道、有、無 「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道家之命名,也由於此觀念。
一 宇宙創生的本體──道、有、無 「道」是老子哲學的中心觀念,道家之命名,也由於此觀念。 老子的「道」最重要的用法,是指一實踐的形上學的觀念。 ∵與價值實踐有關,∴道只可意會,不可言詮。《老子》開首即說: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章)  可以用經驗概念來說明的道,便不是最高恒常不變之道。 雖然道不可以言詮,但卻可以藉著經驗概念來作出方便的說法:

4 道是無形的,不可感知的,故只可意會而不能言詮,只可作方便的了解:沒有邊際,無所不包(大);流行不息(逝);永恒存在(遠);超越正反二分(反);但它卻是真實的事物,而且獨立自存,是一形而上的實體。而且它並非靜態的,而是變動不居的。   道更是宇宙創生的本體,i.e.宙宇萬物都是由它所創生的。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五十一章)

5 道不單創生萬物,而且畜養、培育萬物。老子用「道、德」二詞是分用的,其意義與後來的「道德」一詞亦異。兩者的分別是:
  /道-指宇宙創生的本體   \德-指此本體在現實世界的呈現,∴往往從人事上來說明。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三十八章) 從人事上(人體現道上)來說,道的實現(德)可分兩種:   /上德-不刻意以德為德,∴是真正的有德(無為)   \下德-刻意以德為德,∴非真正的有德(非無為)

6 老子有時用「無」、「有」二觀念來指謂道。他說: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一章)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四十章)   既說無、有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又說天下萬物生於有與無,即表示它們是宇宙的本體,「無、有」與「道」是同實而異名。

7 至於老子為何用「無、有」二詞指謂道,王弼之說可供參考:
  欲言無耶,而物由以成;欲言有耶,而不見其形。(王弼《老子注.十四章注》)  /說道為無-∵無形(不可感知)  \說道為有-∵是宇宙創生的本體

8 主體的絕對自由的境界 ──自然與無為 道是一價值的實體,它從客觀方面來說是宇宙的本體,從主觀方面來說,亦即是主體的絕對自由的境界。
老子主要以「自然」、「無為」二詞來表示這種主體這種境界。 先說「自然」。 它的古義是「自己如此」,並非指自然世界之義,而是主要指主體的絕對自由的境界,即主體將自己真實的價值本性實現出來;人的本性如此,就如此實現出來,沒有絲毫扭曲。

9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十七章)
  自然是主體精神自由的狀態。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 絕對自由的體現,是人的本性自己如此的,並非強加諸人身上的。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自然而不敢為。(六十四章) 「欲不欲」與「學不學」都是詭辭,指表面上矛盾,但實質超越思想二分的價值實踐的觀念。「不欲」指不欲之欲,「不學」指不學之學,依次即價值之意欲與價值之學,兩者俱超越一般的意欲與學問。「不敢為」即無為,此為自然的同義語,俱指謂主體的自由。

10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五十一章)
  進一步說明了道之自然的表現是「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而後者符合「無為而無不為」之義,即道、德(人)的生、為、長等活動並非一般造作,而是超越造作的價值實踐活動。

11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四十八章)
  /為學-指學習一般的經驗知識,它們往往使人的欲望與日俱增。   \為道-指學習超越的價值知識,它們會使人的欲望減少,最後能達到無為的境界。   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二章)   「無為之事」、「不言之教」、「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俱是詭辭,可作為「無為而無不為」的註腳。

12 三 進一步闡釋老子所說人與道的關係及道的創生義
三 進一步闡釋老子所說人與道的關係及道的創生義 老子分說道與自由主體,只是方便說法,兩者其實相即不離,即:在思辯上兩者有所不同,但在實踐上兩者卻不能分離。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二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十五章)   前兩章上面曾引用,據此可見道與自然、無為其實相即不離。   後一章的「法」,應指以……為法則之意,天、地與道應俱指宇宙本體,而自然可理解為價值主體→既說人法天,又說天法人,意即天與人可互為法則,∴人與天的內容意義可通而為一。

13 -∴老子亦有類於儒家的「天道性命相貫通」的思想,分別是:
 /儒家-從人的道德一面講宇宙的創造  \道家-從人的自由一面講宇宙的創造 -∴老子講存在亦指具價值意義的存在,講創造亦指人的自我的創造。老子本身並沒有明確表達出這個意思,但王弼注《老子》時,卻清楚將它表示出來,他在註釋第十章時,說「生之」指「不塞其原」,「畜之」指「不禁其性」,而「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一段的意義為:

14   不塞其原,則物自生,何功之有?不禁其性,則物自濟,何為之恃?物自長足,不吾宰成,有德無主,非玄而何?凡言玄德,皆有德而不知其主,出乎幽冥。(王弼《老子注》)
  道其實並無生物,而只是「不塞其原,不禁其性」,讓物自我創生。 ∵老子所講的存在是價值意義的存在,是通過人的價值實踐活動而達成的,而後者必須預設主體的精神的自由,因如無自由,則人只是物,不能作價值的實踐,故亦不能成為真正的存在。

15 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亦是從自由的角度講人的自我創造的,其說可作參考。
  /傳統西方的形上學-可稱為本質論(essentialism),主張「本質先於存在」,即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本質邏輯地(先驗地)先於其現實的存在。此說其實否定了人的自由。   \存在主義的形上學-是反本質論的,主張「存在先於本質」,即人是先現實地存在,其自身的活動塑造其本質,因人是自由的,而非決定的,除了他自己外,沒有別的事物能決定其本質。


Download ppt "老子的自然無為之道."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