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第貳章 幼兒的社會化 陳薏如 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Presentation on theme: "第貳章 幼兒的社會化 陳薏如 老師."—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1 第貳章 幼兒的社會化 陳薏如 老師

2 一、幼兒與社會: 自我概念的形成與社會化   個體在社會上有所表現出來的言行舉止,不能因自己的喜好而為所欲為,而是要遵照社會上某些習俗、期待與規範。在分析社會化與個人發展的過程中,人格與自我是重要的概念。人格常是一個總體的概念,他包含了心理、生理、情緒、社會與個體行為特徵的總和;而自我則是關於個人與社會認同的想法、態度與傾向。一般來說,心理學傾向於分析人格,強調個體發展中的遺傳與生物因素;而社會學傾向於分析自我,強調個人與組織環境和社會的互動。

3 (一)自我概念的形成   個體學習社會規範與期待的過程就叫社會化。社會化就是讓個體從剛出生的無能力狀態轉變能履行社會角色、適應社會生活的社會人。社會化除了讓個體學習社會角色有關的技巧與態度外,也能藉由不斷的灌輸幼兒思想、價值與合適的行為方式,使社會能夠繼續生存下來。社會學家關心的是一個自然人是如何演變成一個可以被社會所接受的人。這樣的過程最主要的特徵是「自我」的出現,這裡的自我是社會的自我,一個經過社會規範訓練與社會文化薰陶的社會人。

4 介紹幾個有關人格發展的相關理論以及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基礎:
1.FREUD的人格發展理論   他認為人格結構可分為三部曲:本我、自我與超我,正常的人在這三部分具有平衡的交互作用。所謂本我(ID)又稱為「生物我」,是與生俱來的我,為人格的原始基礎,如我們生理功能的性行為。超我(SUPEREGO)為人格結構中的最高層,又稱為「理想我」,受道德原則來支配,事後天學習而來,主要作用在促使個人做出符合道德規範的行為,他扮演著法官與道德的功能。自我(EGO)又稱為「現實我」,其主要作用是在自我支配下調整自己的行為以適應環境,也就是扮演著內在原始人格與外在世界的紅綠燈。

5 2.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論 我們以未滿6歲的三個發展階段來說明之。 (1)嬰兒期:嬰兒對於外在事物的評估,主要來自於他對別人的感覺,ERIKSON認為,餵哺情境與父母的細心照顧將有助於嬰兒產生信任感。 (2)幼兒期:大約2、3歲的時候,幼兒會慢慢開始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給予幼兒更適當的自主權,多讓幼兒操作與成功的機會,將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自信。 (3)嬉戲期:大約4、5歲的時候,幼兒對任何事物都會有種好奇心,也會有嘗試的勇氣。鼓勵他們多參與活動,以養成進取人格是有必要的。

6 3.PIAGET的道德認知發展階段 PIAGET的道德認知發展對幼兒人格發展也有相當程度得貢獻。他把道德的發展分為無律、他律與自律等三階段。在3、4歲以前,幼兒還處於運思預備期,凡是以自我為中心,人我意識尚無法分清楚,無法以道德的觀點來評價其行為。 4.COOLEY與MEAD的自我理論 顧里(COOLEY)在二十世紀初提出鏡中(LOOKING-GLASS SELF)的概念。他相信人格的形成在於與外界的互動,這種互動過程會創造出一個鏡中自我,這包含了想向別人看到了我們、並對我們評價,以及我們反映了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等三個概念。 美國心理學者米德(MEAD)更深入的分析這樣的互動概念。他觀察到為何人們對自己的評估會與事實相差太遠。所謂鏡中自我,是指他人對自己而言都是一面鏡子,可以從別人得言行舉止中瞭解到自己所做的一切。換言之,即是由他人的評估話語中瞭解自己。

7 (二)幼兒社會化的基礎 幼兒要成為社會人,就必須經過社會化的過程,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不能藉由先天遺傳而獲得與他人一同生活的能力。幼兒社會化必須奠基在下列三個基礎上: 1.個人基礎   人類之所以能夠社會化,陳奎憙(2000)認為主要是下列三種特徵:  (1)人類與其他動物最不一樣的地方是人類具有獨特的智慧,這種智慧是能夠創造價值與累積經驗,是能夠進行抽象思考、學習與適應的能力。

8  (2)對他人的依賴性較長:人類的身體發展與心理發展較其他動物緩慢,在1歲之前必須完全仰賴大人的照顧與餵食,猿猴在4、5個月時就可以養活自己。
 (3)具有異於其他動物的語言文字:語言文字對人類的重要性,讓人類文明得以記錄、流傳,也才能延續、發展。

9 2.社會方面 制度也是影響幼兒社會化的面像之一。不同的政治制度,對於幼兒社會化的快慢與認知有所影響;不同的經濟制度會影響到幼兒得的生活水平與生產分配;不同的文化制度也是養成不同特質幼兒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的文化,幼兒社會化得方式也會隨著不同的社會文化特性而有很大的差異。

10 3.個人與社會的互動上   要瞭解社會化得意義,就必須先瞭解個體與社會的關係。因為社會化的歷程一定是以上天賦於的生理與心理特質,配合與社會的互動才得以完成。就像班度拉(BANDURA)認為,環境因素、個人對環境的認知以及個人行為,彼此是交互影響的。INKELES也認為,社會結構與人格是兩個相互影響的獨立變項,都會影響到個人社會化的過程。

11   人格是生理基礎與社會互動後所決定的,早期社會化過程中,與基本團體的親密關係對幼兒人格具有重大的影響。幼兒的社會化並不只是一種單向的過程,個人和社會隨時都會「討價還價」。

12 二、幼兒社會化的方式與特性 (一)幼兒社會化的方式 1.獎賞與處罰
 1.獎賞與處罰 桑代克(THORNDIKE)指出,影響刺激與反應之間關係是否能夠建立,主要關鍵在於練習律(LAW OF EXERCISE)、準備律(LAW OF READINESS)與效果律(LAW OF EFFECT),心理學所謂的「增強」反應若運用到社會法則,即是所謂的獎賞與處罰。在家庭、學校或社會等幼兒社會化機構,會利用獎勵來鼓勵幼兒做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行為,用處罰來修正幼兒不符合社會期待的行為。

13 2.觀察與模仿 社會學家認為,在社會情境中個體行為的改變主要來自與別人接觸互動後的影響。BANDURA認為是來自於觀察學習和模仿。概念模仿,是指幼兒在進行觀察學習時,對社會情境中的某個特定人物或某種團體產生有意識學習的過程。然而幼兒對於模仿對象產生模仿行為時,會因為幼兒當時的情境、需求與瞭解程度而產生不同的方式。

14 3.認同作用 認同作用是補償心理不足的一個現象。認同作用是社會化歷程中一個普遍與正常現象,是擴展自我範圍的一個歷程,也是一種特殊且有效的學習方式,對人格發展的影響甚大。 4.直接教導與道德規範 家庭父母或幼兒園所會利用正式的教育方式,將社會的規範傳遞下一代。此外,在每個社會中,都有一些倫理道德或風俗習慣,這些可以用來橫樑及規範一個人行為,若違背了這樣的規範,會讓幼兒有羞恥心或罪惡感。

15 5.階級與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潛在社會化   孔恩(KOHN)(1989)在其針對美國家庭與義大利家庭的跨文化研究中發現。除文化差異對社會化有所影響之外,他更發現了階級的差異對社會化的影響力超越文化差異。在他的研究中發現,中產階級的父母對權威的態度較為彈性,常會教導子女責任與同理心;但勞工階級的家庭則教導子女要服從權威,強調禮貌與服從。這些都是階級與文化差異對幼兒所造成的潛在社會化。

16 (二)幼兒社會化的特性 布林(BRIM)是第一個提出社會化是一生都要經歷的過程之學者。他認為幼兒的社會化跟成人的社會化不同的地方,主要有下列幾種方式:  1.幼兒的社會化主要在規範幼兒的原始生物本能,使其表現與行為能慢慢符合社會所要求的價值,過程往往是一步一步的改變,與成人較傾向改變既有的行為有所不同。2.幼兒對於社會的規範、文化與制度大都採取吸收的態度。但成人則會給予這些規範某些程度的評價。3.幼兒社會化有絕對的標準,但成人對於標準有商量得餘地。4.幼兒的社會化主要偏向動機的訓練,但成人的社會化則在獲得特殊的技能或職位。

17 三、幼兒的角色學習   社會化的歷程也就是角色學習的歷程,因為人的一生會經過不同的階段,而每一種階段都會有不同的社會期待與角色任務。學者在探討社會化時,均認為家庭是人類第一個社會化的場所,其次來自於學校系統,而幼稚園所又是學校系統的第一個基層組織。

18 什麼因素會影響角色的學習呢? (一)個人因素  1.性別與性別角色認知   男性與女性在家務分工的意識型態上達到顯著水準;亦即已婚男性的性別角色或家務分工態度較已婚女性傳統,其中受到社會化的學習經驗、家庭結構以及配偶的資源條件影響最大。

19 2.身心健康與外貌 有些身心健康或外貌因素並不會直接影響到幼兒學習某些角色,但若因為這些特徵而使幼兒本身成為大家或幼兒注意的對象,父母或社會大眾賦予這些對象社會價值時,他就會影響到幼兒是否學習或排斥該角色。 3.年齡 年齡也會影響到幼兒的成長速率與扮演的角色,在社會互動的過程中,年齡較大的幼兒通常比較容易扮演出領導者的角色。

20 (二)家庭因素  1.父母的管教態度與教養模式   父母要把幼兒教養成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化角色,他們必須採取一種有效的管教態度與教養模式,至於採取什麼樣的教養方式最有利於幼兒的社會化發展,這是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關心的課題。  2.父母的社經地位   家庭中的經濟收入,父母對養兒育女的觀念、父母所從事的職業性質等,都會多多少少對幼兒角色學習帶來一定程度的影響。

21 3.幼兒在家庭的出生序 幼兒的出生序也會影響到幼兒與扮演的角色與學習態度。一般而言,老大比其他出生別而言較會扮演成人的角色,也較會幫助別人。 4.家庭結構 家庭結構對幼兒角色學習或個性發展的關係,研究較多的是結構不全的家庭對幼兒發展與角色學習的影響。

22 (三)學校與社會環境因素  1.同儕影響 幼兒的個性發展、角色學習與社會化的過程都無法脫離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作用。  2.大眾傳播媒體 大眾傳播媒體進入家庭之後,對幼兒的家庭生活與成長帶來社麼樣的影響,已成為教育學、心理學與社會學家共同關心的課題。

23 3.教師的人格特質與教學   教育品質的關鍵在於「教師」,而教師存在的目的與意義都是來自於學生。 4.社會文化因素   學校是整個社會的一部份,因而政治結構的轉變、法令的修改、社會生活型態的變遷、各地的風俗習慣、道德規範與價值觀,均會影響到幼兒對其他角色扮演的看法。

24 END


Download ppt "第貳章 幼兒的社會化 陳薏如 老師."

Similar presentations


Ads by Goo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