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wnload presentation
Presentation is loading. Please wait.
1
幼兒氣質及其學習行為問題之探討 研究生:陳玟靜 指導教授:吳俊憲 博士
2
報告大綱 壹、前言 貳、氣質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氣質的定義 叁、學習行為問題的探討 學習行為問題的意涵與類型 肆、討論與結論
氣質的內涵和類型 氣質相關研究 叁、學習行為問題的探討 學習行為問題的意涵與類型 影響幼兒學習行為之因素 肆、討論與結論 幼兒氣質與學習行為問題的關聯性 幼兒氣質輔導上的應用
3
壹、前言 二、氣質對幼兒的影響 一、幼兒期-奠基期也是關鍵期
「一個人在年幼時用吹灰之力所養成的習慣,長大後縱然用千鈞之力也無法加以改變」(福祿貝爾 ) 「一棵樹小的時候長成彎曲,長大後想把它變直,是很難做到的。」(王靜珠) 二、氣質對幼兒的影響 先天既有的氣質即是造成孩子行為表現、社會化發展及學習狀 況順利與否的一個影響因素(李美瑩,1994)。 Rutter(1985)也對幼童行為的長期研究中發現,行為發展的 長期影響,與其個人的氣質有很大的關係 欲了解人的行為,能導致人類行為差異的「氣質」就成了很大 的課題。
4
1.在入班輔導觀察的過程當中,發現有些幼兒的行為問題的確會干擾教師的教學或影響其在學校的學習適應 。
三、闡述研究動機 1.在入班輔導觀察的過程當中,發現有些幼兒的行為問題的確會干擾教師的教學或影響其在學校的學習適應 。 2.教師能掌握幼兒本身氣質所表現之行為模式,認清幼兒特性而採適當的方法來輔導協助孩子,並設計合乎其氣質特徵的啟發性活動,讓幼兒認識自己以求良好的適應,相信將可以大大降低教室內干擾學習行為的發生。
5
(三)將氣質視為個人受到生理調節而影響情緒表現
貳、氣質的意涵及其相關研究 一、氣質的意義 氣質這個名詞為醫學之父 Hippocrates所創,最初的涵義指與 體質有關的心理因素或習慣。 1956年由美國學者Thomas 與Chess 所領導的研究小組,對兒 童先天行為模式之個別差異進行長期追蹤研究,即為著名的 「紐約縱貫研究」(NYLS);該研究團隊將個體與生俱來的獨特 行為模式,稱之為「氣質」(王珮玲、許惠萍,2000 (一)將氣質視為個人的行為模式 (二)將氣質視為個人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 (三)將氣質視為個人受到生理調節而影響情緒表現
6
Martin(1988)歸納比較了學者們的看法,提出五項 對氣質的觀點:
一、氣質的意義 Martin(1988)歸納比較了學者們的看法,提出五項 對氣質的觀點: 1、氣質是一種特徵變化的個別差異概念; 2、雖然環境會明顯改變氣質,但氣質特徵仍具暫時的穩定性 和超情境性; 3、氣質主要來自遺傳或先天的體質; 4、氣質是指行為的表達形式,是行為會如何表現,而不是行 為的是什麼或為什麼; 5、氣質是一種反應和來自本人的調整過程,反應是指回應、 機動性、有機體行為或心理系統的覺醒;而自本人調適則 指控制環境的刺激,使其保持舒適程度。 (王珮玲、許惠萍,2000;許惠雅,2007;鄭婉玲,2007)
7
二、氣質的內涵和類型 (一)Thomas和Chess的氣質內涵和類型 1、活動量:動作節奏的快慢及活動頻率的多寡。
2、規律性:指孩子反覆性的生理機能是否有規律。 3、注意力分散度:是否容易被外界刺激而干擾、改變在正在進行的 活動。 4、堅持度:進行活動或思考某件事時,突然遭到外來干擾時,如何 克服、控制而持續下去的程度。 5、趨避性:第一次接觸人、事、物、場所和情況等新刺激時,所表 現接受或拒絕的態度。 6、適應度:適應新社會情境時,所表現出自如或困難的傾向。 7、情緒本質:表現在外屬於正向的情緒,是友善的、愉快的,或屬 於負向的情緒,是不友善的、不愉快的。 8、反應閾:係指足以引起孩子某種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 9、反應強度:係指孩子對內外刺激所產生反應的強度。
8
三種氣質類型的幼兒 (王珮玲,2006;徐澄清,2005;許惠雅;2007) 1、安樂型幼兒:對環境改變的適應能力高,在日常生活中都
能表現出愉快的態度。 2、慢吞吞型幼兒:對新情境採取退縮反應,須花較長的時間 才能適應新環境;此外,其活動量低,反應強度弱,會有 負向情緒表現。 3、養育困難型幼兒:具不規則的生理機能,面對環境改變的 適應能力低,對新刺激採取退縮反應,且反應激烈,多為 (王珮玲,2006;徐澄清,2005;許惠雅;2007)
9
(二)王珮玲的氣質類型
10
(四)氣質vs學生生活適應、人際互動、學業成就和 情緒調整的影響力
三、氣質相關研究 (一)了解氣質類型 (二)了解氣質穩定度 (三)背景變項與兒童氣質之關係 1.個人因素 (1)性別 (2)出生序 2.家庭環境因素:社經地位、家庭結構、照顧者人格 特質、教養方式 (四)氣質vs學生生活適應、人際互動、學業成就和 情緒調整的影響力
11
叁、學習行為問題的探討 一、學習行為問題的意涵與類型 所謂幼兒的行為問題是指出現在幼兒身上,相對於一般正
向行為的負向行為表現,通常這些行為不符合社會期望、要 求,往往造成學習適應上的困難、干擾或傷害他人,進而形成 人際關係上的緊張,或出現學習上的障礙。(王珮玲、許惠 萍,2000;王月貞,2003) 二、學習行為問題 (一)干擾學習 (二)拒絕學習 (三)影響教學效果 (四)一般性違規
12
二、影響幼兒學習行為之因素 (一)環境因素 1、家庭環境的影響 2、學校環境的影響 (二)發展因素 (三)個人因素
父母是否能滿足孩子的愛與隸屬、尊重等層面的滿足可能與兒 童行為有密切關係。 2、學校環境的影響 幼兒在學校環境中與教師、同儕間的互動,是影響幼兒學習行 為問題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發展因素 幼兒常缺乏足夠的認知能力和情感資源來幫助其做適當的行為 反應。 (三)個人因素
13
肆、討論與結論 一、幼兒氣質與學習行為問題的關聯性
李美瑩(1994)發現氣質中的活動量、可預測性、趨避性、適應度、堅持度和反應強度與學業成績有關。 張慧敏(1992)發現不同氣質特徵於學校適應上(學習適應、同儕關係、自理能力)存在著差異。 許惠萍(1996)提出,發現低適應性、低堅持度的幼兒較易產生各類的行為問題,而趨近度較低的兒童較易引起消沉退縮、焦慮情緒與學習問題;活動量與情緒反應強度較高的幼兒,攻擊行為較為顯著。 王珮玲、許惠萍(2000)氣質特徵能預測行為問題,其中低適應性與低堅持度之學前兒童,較易出現各種的行為問題。高活動量、高情緒強度者,較易產生外向行為問題,如:攻擊行為;低活動量、低情緒強度較易產生內向行為問題;注意力分散較高者或趨進性高者,會產生社會攻擊、消沉退縮與學習問題。
14
二、幼兒氣質輔導上的應用-學校教師(1) 1、活動量:活動量高的幼兒容易引起社會攻擊及學習問題,故老師應注意下列事項:
(1)老師對孩子的高活動量能予以接受,避免過分責備。 (2)必須注意孩子的安全。 (3)每天安排自由活動時間,讓孩子能盡興地跑跳玩樂。 活動量低的幼兒容易有消沉退縮與焦慮情緒等問題行為,老師 應注意下列事項: (1)熱情地邀請、鼓勵孩子嘗試動態活動,但不可強迫。 (2)善用「引起動機」技巧,讓孩子對動態活動感興趣。 (3)老師要能和小朋友打成一片,引導孩子接觸各種不同的 活動。
15
二、幼兒氣質輔導上的應用-學校教師(2) 2、適應性:適應性低的孩子容易出現各種問題行為,老師應 注意的事項有:
(1)叮嚀家長在開學前先帶孩子到幼稚園熟悉環境, 認識老師。 (2)老師要給予充分的時間適應新事物、情境。 (3)建立規律的生活作息及常規,減少孩子適應新 秩序的不安。 (4)出現新變化前,老師應事先與孩子溝通,讓其有 心理準備。 (5)多提供孩子接觸新事物的機會,並給予正向的支持 、鼓勵。
16
二、幼兒氣質輔導上的應用-學校教師(3) 3、趨進度:趨進度低的幼兒容易出現消沉退縮、焦 慮情緒與學習問題,老師的預防之道如下:
(1)請父母送孩子來上學時要離開時,要堅定地告訴孩子何 時回來接他,切勿偷偷走,讓孩子更沒有安全感。 (2)以漸進的方式引導其接近刺激。 (3)創造機會讓孩子做能力所及的事,或多請他當小幫手。 (4)安排參加不十分強調個人表現的活動。
17
1.透過學校的親職宣導、溝通與活動,讓家長瞭解子女在氣質上的差異,將有助於父母調整對子女更適當的教養方式。
二、幼兒氣質輔導上的應用-提供家長 1.透過學校的親職宣導、溝通與活動,讓家長瞭解子女在氣質上的差異,將有助於父母調整對子女更適當的教養方式。 2.協助父母去瞭解子女的氣質與其行為問題的關聯性,進而修正其教養子女的態度,協助孩子減少行為問題。 3.能給予家庭一些教養觀念上的協助,讓父母親能夠重視孩子的需求,或許能夠減少父母對子女行為問題的擔憂與無助感。
18
感謝聆聽
Similar presentations